淺析宋朝實施"以夷制夷"的成功因素,為何能讓遼夏爆發戰爭?

眾所周知,宋朝立國三百餘年,兩度傾覆,皆源於外敵的入侵,宋朝是一個受外患多於內憂的一個朝代。這是因為趙匡胤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大分裂時期,統一了中國,但原本那些臣服於唐朝的西夏、遼金等勢力趁唐朝內亂之際,紛紛揭竿獨立,而宋太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南方,等把南方几個政權平定之後,想回頭攻打西夏、遼宋等國就力不從心了,雙方雖簽訂了條約,但北方的少數民族也常常在宋朝邊疆進行騷擾,這也才有了宋朝後面以夷制夷的策略,宋朝是如何活用這一政策,成功讓遼夏兩國爆發戰爭?

淺析宋朝實施

宋夏戰爭

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不顧先帝和宋朝簽下的條約,私自稱帝,並且希望大宋能夠承認西夏的合法地位。宋仁宗與群臣議論一番之後,表示不同意。隨後宋夏兩國就爆發了戰爭,而宋軍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戰役中接連失利。宋朝損傷比西夏要多,但因宋朝國力怎麼也比西夏疆土要廣闊,能承受得了,而西夏這邊雖打了勝仗,但國內人口銳減、生產力低下,顯然經受不住長期戰爭帶來的後果。為此,兩國很快就陷入了僵局之中,互有攻守,但誰也沒能再進一步。

淺析宋朝實施

宋遼較量

大宋和遼的關係頗具淵源,宋朝建國之初,在經過了二十五年的戰爭後雙方簽訂了盟約,約定好兩國互不侵犯,史稱澶淵之盟,雙方互約為兄弟之國。這一和平維持到了宋仁宗攻打西夏之際,遼興宗趁宋朝攻打西夏,便藉機向宋朝敲竹竿。《宋史》記載到:"元昊反,四方久不用兵,師出數敗。契丹稱之,遣使求關南地。"契丹(遼)在這一敏感時期突然提出這種要求,讓宋國不由得警覺起來,朝中文武百官擔心遼夏二國有勾結。自此"以夷制夷"的策略便開始浮出水面。

淺析宋朝實施

遼主落入圈套

遼興宗借狩獵的藉口,在遼宋邊境屯集了大量軍隊,宋朝百官知道這是遼國的一次試探,並沒有增派士兵去前線。而遼興宗也自討沒趣,見宋朝沒有上當,早早收兵回家。宋朝也猜準了遼主的心思,他並不是執意要打,這也給了雙方溝通的機會。宋仁宗便派名相富弼前去遼國商談關於遼主索取宋國地盤一事。臨走之前,宋仁宗說道:"聯姻、給歲幣可以,但絕不能割地。"而富弼也有自己的想法,在前往遼國見到遼興宗後,一番交談勸阻之下,遼主同意了關於富弼提出的第三個方案,每年除了收納宋朝的十萬歲幣以外,若能約束好西夏,便再增加十萬,遼主也因此落入了宋朝的圈套。

淺析宋朝實施

大宋計劃達成

宋遼兩國能簽下這份協議,就證明計謀已完成一半。遼興宗派人修書給西夏,督促元昊不要興風作浪,趕緊與宋朝議和。而元昊也照做了,但所修議和之書沒有提及稱臣一事,只喊大宋皇帝為父。宋仁宗顯然不接受元昊的議和,而元昊這邊看大宋皇帝不接受,便相同遼主合盟一同攻打宋朝。遼主因為早前簽訂了條約,拒絕了元昊的提議。而元昊也得知遼主原來是收了宋朝的好處,兩國君主因此心生芥蒂,西夏也開始在邊境侵擾遼民,遼主大怒,於是乎,在公元1044年,雙方爆發了戰爭。


同年,西夏也擔心大宋聯合遼國攻擊自己,便再修書一封請求議和,願意向大宋稱臣,取消帝號,而宋仁宗也答應了元昊的議和請求,每年給予西夏白銀五萬兩、絹十三萬匹。自此,雙方近半個世紀也沒再發生過戰爭,雙方經濟文化交流也到達了一個新高度。而西夏和遼國便互相傷害,宋朝這招"以夷制夷"起效果了。

參考文獻:

《宋史》

《遼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