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制夷:蔣介石發動淞滬會戰的小策略

1937年8月9日,上海虹橋機場發生了日本軍人和中方機場保安人員的衝突事件。這一件當時看上去不很大的事件讓蔣介石聯想到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2年,中日發生淞滬之戰,由於戰爭危及到各列強在上海的利益,引起了各國駐滬使節的共同干預,結果3個月的時間,雙方就達成了停戰協定。這一個經驗促使老蔣再次用上海來刺激列強的神經,利用外交干預,達到以夷制夷的效果。結果,對中日兩國政府來說都沒做好準備的淞滬戰役就打響了。

以夷制夷:蔣介石發動淞滬會戰的小策略

01 先發制人求國際關注

1937年8月份,平津剛剛失守,蔣介石估計到華北全面戰爭爆發不可避免,緊急增兵華北,光進駐河北的兵力就達到50個師,華北方面的戰火讓原本就駐紮有日本海軍陸戰隊的上海地區充滿火藥味兒。老蔣明白歐美列強的基本利益盤不在華北,華北即使鬧得再大,他們也不會行外交干預。但上海“是個國際市場,在上海打仗,容易引起國際注意。”因此老蔣才會順勢抓住8月9日的小衝突事件,來引起國際關注。

8月13日那天,戰爭還不算大。到14日早晨,老蔣命令張治中趁日軍增援部隊還未到時,向被圍的日軍發起海陸空三路進攻,看著日軍像籠中困獸,老蔣高興地在日記裡寫道“惟望神聖佑我中華,使我滬戰能急勝也”高興之餘,沒忘記這次淞滬戰役的目的。14日晚上老蔣就正式發佈了《自衛抗戰聲明》,苦口婆心地講中國之所以在上海作戰的原因“中國之領土主權,橫受日本侵略,國聯盟約、九國公約、非戰公約,已為日本破壞無餘。”

以夷制夷:蔣介石發動淞滬會戰的小策略

這話當然是講給在上海的各國使節們聽的,列強們自然也聽出了其中的畫外音了。8月20日左右,當老蔣聽到英、美、法三國政府提出把上海作為中立區的消息後,心想日軍肯定“恐慌萬分”一定會考慮“英國提議調節”,暗喜自己的“以夷制夷”之術即將成功,不過老蔣要失望了。

02 訂中蘇條約不忘求外交調停

8月21日晚,老蔣突然聽到日本政府拒絕英國調停的消息,看著自己的策略泡湯,內心是極為沮喪。不得已,老蔣終於決定向蘇聯政府求援,同意簽訂兩國互不侵犯條約,以換取蘇聯的對華軍事援助物資。老蔣在發動戰役之初就沒想讓蘇聯扯進中日戰爭之局,可終究是形勢不等人。

不過即使這樣,老蔣還是沒放棄“英國調停”的外交策略。8月23日,當他聽到英國大使被日軍軍機射成重傷時,心中暗喜,覺得“此事必於我無損,於倭不利或於全部戰局有關”再次看到了外交干預的希望。等到8月30日中蘇正式簽約時,蔣還主動約見英國記者,解釋這個條約不包含政治因素,請英國政府放心,同時不忘提醒英國政府“對於現時中日戰爭,有干涉必要,非完全為中國,實為謀國際整個之安全。”

戰爭過半,老蔣依然寄希望於外交調停。

03 為求國際干預堅持陣地戰

1937年8月下旬,日本增援部隊抵達上海,戰場形勢開始發生逆轉,黨內高層主和聲音高漲,但蔣介石不為之所動。一向以軍人為自傲的老蔣自然不願意訂這個城下之盟,這不僅會被任意宰割,而且也將失去好不容易獲得的民心。蔣介石在日記裡再三強調“時至今日,除犧牲到底外,再無其他出路。”面對上海數個陣地被日軍突破的現實,老蔣雖然焦慮萬分,卻還是一再給自己打氣道“上海之得失,不關最後之成敗。”

妥協既然不可能,軍事上也沒大勝算,老蔣正夾在左右為難之間,自然把“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成功與否看的很重。他這時設想過派宋美齡訪蘇、胡適訪美、蔣百里訪德意,以爭取外交主動,促進外國政府出面干預,調停中日戰爭。還沒等到人派出去,國軍戰場已是一片慘淡之勢。

以夷制夷:蔣介石發動淞滬會戰的小策略

這場戰爭到底怎麼收場呢?是戰略後退還是打陣地戰?對於張發奎在9月份提出的“持久消耗”以利於長期抗戰的戰略後退的建議,蔣介石沒有采納。他和宋美齡講的很明白“國軍如能在上海多保衛一二個月,將可引起國際方面的干涉和支援,因而應不惜犧牲,盡力固守上海。”就算到了失敗的關頭,還是對國際調停干預寄予希望,還是堅持著發動淞滬戰役時“以夷制夷”的初衷。

老蔣怎麼看待自己策略失敗呢?他說“倭寇一得國際動搖機會,必向我進攻,此為無可挽回之事。”到底還是日本人的野心不止造成了“以夷制夷”策略的失敗呀。


參考文獻:

(1)餘子道:《淞滬戰役的戰略企圖和作戰方針論析—兼答馬振犢先生》,《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第2期。

(2)楊奎松:《七七事變後蔣介石的和戰抉擇》,《紀念七七事變爆發7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

(3)餘子道:《蔣介石與淞滬會戰》,《軍事歷史研究》,2014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