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說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啥是精華啥是糟粕?

繼偉頻道


這個問題很有趣,質量很高。

什麼是精華?按傳統哲學思維,精是生成生命之氣,也就是事物的本質;華是光芒的表象,也就是正確的表現形式。所以精華就是真、善、美。反之為糟粕。

以傳統哲學為例。今人都知道諸子百家之名,卻不知百家同源,這就是認知上的不真,認知不真,理解就千奇百怪,所以《道德經》5000字,解釋的字數不下5000萬字!孔子刪述六經,不著一字,後人卻各種批,不計其數!不明,不正確、不全面,各執一詞,以自己的立場,選自己喜歡的方面吹捧,精華被染,糟粕橫行,也就正常了。

再以儒學為例中例,一套哲學體系,以孔子的話說“吾道一以貫之”,然而漢武時期,神化儒家,各種偽作緯書,包括後世多朝所謂蒙書,託孔子名,卻肆意歪曲儒學內涵,儘管後世文中子、程朱、陸王等大儒努力朔本清源,但儒學已成名利場,孔子之道被沒,朗朗上口成了主流。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對於儒學,就是要重新明道。孔子之道深不可測?難以學習?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誰不知道?有誰不理解?孔子之道根本未遠離,只是被各種糟粕覆蓋,要不要去?試想,人人懷“己之所欲亦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的社會,不正是和諧的社會。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是儒學格物。真正改變的是讓人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存意


說這句話的人其實是別有用心的,他根本不懂什麼是糟粕,什麼是精華,他只是借用傳統文化的大棒來維護自己的利益,至於什麼是精華和糟粕,則是由他來裁定的,有利於他的就是精華,否則就是糟粕。

誠然,傳統文化中是有很多不合時宜的元素,但如何選擇卻不能由某些人的利益為標準,梁啟超先生曾經有一個觀點,他認為文化也有其時效性,只要讓它們與其他交化有充分的交流空間,好的文化元素自然會留下來,反之,則會被自然淘汰。

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原本是符合人類需要的,因為它能為所有人建立道德規範和價值觀,但自從被法家當作工具之後,儒家思想便成了維護皇權的幫兇,同樣,道家思想講求無為而無不為,講求順應人追求自由的天性,但被法家利用之後,便成了愚民和陰謀的開端。

現如今,有太多的人在攻擊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卻偏偏放過為禍千年的法家文化,甚至有很多人對法家的流氓文化趨之若鶩,這顯然是棄精華而撿糟粕的行為。


沉醉的文人


答:我們先討論一下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

精華和糟粕,我認為就象酒廠,把糧食釀成酒後,酒就是精華,廢渣和酒糟,就是糟粕。

民間常傳說這麼一句話,酒是陳的香,葁是老的辣。而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發展,也是這樣,能留芳百世,代代傳承下來的都是精華,比喻:道德文化,比喻國粹京劇藝術等等,這就是文化的精華,而低俗色情,這些文化,是負能量的文化,就是糟粕文化。

由此可見,精華文化標準,就是積極向上,能被百分之八十的大眾,所接受的正能量文化。而糟粕文化正好相反,是落後於時代發展的負能量文化,往往是被時代,批判的拋棄的文化。這是一種優勝劣汰的大自然規律,取其精華,舍其糟粕是歷史的必然。


老頭156934080


精華和糟粕的標準按什麼去界定?甲認為是精華乙卻說是糟粕!比如臣君父子的三綱有人說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寶,有人說是培養奴才維護封建家長式獨裁統治的枷鎖!或者說,因為"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那就按照馬氏觀點去檢驗吧!但馬克思的哲學是鬥爭的哲學,是"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那老孔那一套三綱以及"小不忍則亂謀″的"忍″教就違背馬克思主義了對不對?難怪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文革要批孔了。

現在有人又提出尊孔,孰是孰非,搞到我頭痛!


2968186160


按我黨的標準,歷史上值得肯定的人物和事件,一是有利於社會歷史發展,比如秦始皇修長城,隋焬帝開運河,都鬧得民怨沸騰,但在當時和後來,對國防和經濟都起了正靣作用,所以可以肯定,叫精華吧。第二就是維護勞動人民利益。比如李白丶杜甫丶白居易,都用他們的詩或批評官府橫徵暴斂,或描述人民生活的痛苦,希望引起當局的重視。所以他們那些作品就應被視為精華。反此即是糟粕。有些內容消極丶藝術上有長處,對後來以致今日都有益的形式,也應保留。


用戶3253102189658


傳統文化中何為精華,何為糟粕,是個大命題。不同時代,不同的政治集團都會有不同的演繹,調子變化多了,自然會讓人無處適從。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是個大系統,精華和糟粕是個互生互長的共同體,往往精華過度了就是糟粕,糟粕極致了就成精華。就如同一個人的缺點,往往就是他優點的延伸,反之也然。

一般人如對精華、糟粕辨別困難,有個相當簡單的方式供參考:在當下,能傳承順利,並大行其道的,即為糟粕;現如今,少人問津,已不見於世數十年了的,即為精華。


中峰明本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觀點很早就被提出了,它源於魯迅先生1934年發表的《拿來主義》。其實這個觀點的提出,本身就是中國人思想進步極大的表現,古時候的讀書人,可不敢對著先賢古籍說這個。

題主問啥是精華,啥是糟粕,舉一個簡單點的例子,釀酒過程中,糧食發酵產生的酒,就是人們要取的精華,剩下的廢料,自然就被看作是糟粕了。

那麼拿到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上來說,精華自然就是對我們有積極作用的東西,糟粕也就是那些消極或者不合時宜的東西。

華夏先民們的智慧毋庸置疑,像孔子、孟子、老子等等先賢,他們的學說觀點即便是拿到幾千年後的今天,大多數也依舊不過時,並且其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

但是人無完人,就算是聖人也無法擁有完美的人格,就拿孔子來說吧,他老人家當年就很看不起種地的農民,這樣的思想就屬於我們應該捨棄的糟粕。

還有一點,古人因為科學技術的落後,他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不如我們現代人的,比如他們認為風雨雷電都是神靈在後面操縱,太陽是隻三足金烏飛上飛下。如今我們都知道了這些現象背後真正的本質,那麼古人的那一套就是該被捨去的。當然了,這裡說的捨去是認知上的,那些東西作為神話的話,也是我們非常寶貴的一種財富。

再有就是那些不合時宜的東西,也都可以算是糟粕的。所謂文化也好,藝術也罷,如果脫離了人,這些都將變得一文不值。

社會在進步,人類在進步,人類的思想也在進步,像古人司空見慣的“三妻四妾、男尊女卑、三綱五常”,都已經不再符合現代人類的核心價值觀念,那麼這些與我們而言,就是糟粕。

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其實更多,因為不管是生在那個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和人性光輝的追求都是不變的,如同那些華美的詩詞,壯美的文賦,還有孔子的仁義禮智信、廉恥孝悌,都是非常非常值得我們去繼承的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古人的繪畫、書法、樂曲甚至是美食,裡面的營養無與倫比,這些東西如果不能被很好的繼承下去,那將會是整個人類的巨大損失。

其實說起傳統裡的精華和糟粕,辨認起來一點也不難,比如“忠君愛國”的思想,現代社會提出“忠君”就會有滿滿的不合時宜,但“愛國”卻是千古不易之論調。

總結一句話,符合當下的東西,我們就當精華繼承和發揚下去,反之不符合當下的,即便不是糟粕也要被捨去。


國學小迷弟


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天人合一、敬畏自然是精華,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助於建設一個健康規範的社會,保護環境,也有助於提升國人的人格魅力,在各民族之間樹立良好形象。

傳統文化中的君子不器、外儒內法、勞力者治於人是糟粕,這種文化本質上是一門心思統治別人,與巧取豪奪沾親帶故,鑽研役人治民之術執化不可能專心發展科技,也不可能一種工匠精神創造社會財富。

精華歸精華,糟粕歸糟粕,兩種東西就擺在那裡免費領取,但選擇的方向有所有同。

同樣扇著薄翅嗡嗡叫的昆蟲,有的有花間採蜜,有的是廁所裡的糞蛆;同樣扇著兩支大翅膀會飛的禽類,有的不食落地之物,有的對腐屍著迷。

在對於傳統文化的選取上更是存在彼之甘怡、汝之砒霜的這種差別。選擇和吸取傳統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這個世界上有真正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也有禽獸之人、雜碎之人、一頭扎進低級趣味的人。

在某些時代裡,真正的人被禽獸的人按在地上碾壓,這還真應了《三體》中那句對仗不怎麼工整的名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有些人愛惜自己的羽毛,把仁義禮智信視為傳統文化精華,又選擇、汲取了這種文化,那麼不妨把時間尺度設定得更久遠一些,回顧一下人類祖先的獸性——現在叫做洪荒之力,以防備禽獸之人帶來的侵害。現代社會任何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其祖上在殘酷生存競爭中勝出的英雄。抗擊侵害、打擊邪惡是好人基因裡固有的屬性,也只有固守自己的邊界才能保護好自己的羽毛。


歐比旺羅克


首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句話的出處是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這兩句話講的是在借鑑和繼承時的態度,即是要批判地借鑑和批判地繼承。既然是批判就有了標準,也就是您提問時說到的標準是什麼?那就是是否實用和有價值,明確了受用人才能明確標準。就比方說美國研究了一套“奶頭戰略”意在腐蝕和消滅敵對國家人民意志,輸出宣揚暴力兇殺情色享樂的內容,鼓動他國內部混亂,這些進行包裝後成為“釋放天性和自由”,包裝成為電影,音樂,文章與圖片經由一些明星專家寫手媒體之手傳播到敵對國家。這些內容對於美國這個利益方就是精華,是文化侵略洗腦對方的精華,是經過大量科學研究出的結論,是符合傳播規律的內容,是能夠達到侵蝕對方意志的武器,這是美國高層鷹派的精華,但對我們就是糟粕。而且這個精華和糟粕放在不同的場合也是不同的,我們認為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比如”溫良恭儉讓”,如果放在對待家人和兄弟、知己、閨蜜,那就是精華,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朋友,生活處處有溫暖有人幫,但如果放在商業競爭中,就是有害的,因為競爭的標準是公平良心,採用什麼手段符合公平良心的底線後打贏就是好手段,如果再拿出“溫良恭儉讓”評價商業道德就是迂腐,是糟粕。如果大家對此有什麼自己的看法,也歡迎留言,彼此分享思想。


近賾


要問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這個問題是很好識別的。所謂的文化也就是用文字書寫出來的話語。傳統文化也就是各個時代各個時期的政治思想,人文事物,經濟發展,生活水平,與時俱進的傳播和記載。隨著人類文明不斷的向前發展,也對一切人文事物不斷的出現新的認識。對這些認識也用了文字,寫成了語言,這就成為了文化。這些個文化的主導地位還是出在了政治與思想。所謂的傳統文化都是處在了封建帝國王朝時期。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都是以王朝的政治思想所寫出來的管理一切人為事物的理論。各個王朝時期都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和理論。比如說秦始皇是焚書坑儒,漢朝是獨尊儒家。這些都是時代的王朝政治統治的思想對於人文事物的認識。對於哪個是精華,哪個是糟粕,這是時代的認識。我們現在的時代是社會主義國家法治治理國家。一切人文事物都是以人民為主的。這就能夠分析出哪些個傳統文化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哪些是愚民論述是奴役人民的。所謂的傳統文化都是古代一些思想家對當時的思想人文事物的認識。這些個思想家必定都是時代的思想家都是對時代的人文事物的認識。這些認識不能都是符合我們現代的人文事物,符合的就可以說是精華,不符合的也就是糟粕。這就是時代的認識不同。比如說哥白尼是第1個發表日心說的,可是當時沒有萬有引力的理論,所以他的說法被否定了。後來有了牛頓的萬有引力,才證實了哥白尼的說法。在傳統文化思想理念中也有這種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