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管制地區”文旅人的戰“疫”日常

“戰時管制地區”文旅人的戰“疫”日常

中國文化報記者 於帆

“疫情越早結束,對我們來說越好。”湖北十堰市藝術劇院工作人員周偉自疫情發生以來,一直奔波在單位和自己所負責排查的社區之間,繁雜的工作讓他有時忘記了腎結石的疼痛,“但有時候疼起來真受不了。”

1月30日,周偉小便出現尿血,去醫院做B超檢查,被確診可視血尿、腎結石並伴有囊腫。由於在疫情防控時期,醫生建議他“忍”,等疫情結束後再來醫院治療。然而這一“忍”,時間就進入到2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也進入了更加關鍵的時期。

2月12日,湖北十堰張灣區發佈國內首個“戰時管制令”後,十堰地區管控更加嚴格,所有小區、樓棟一律實施全封閉管理;無特定情形,除特定人員,所有居民和車輛禁止出入;生活必需物資、藥物等由專人定時配送或代購。


“戰時管制地區”文旅人的戰“疫”日常

小區樓門嚴格封閉

“戰時管制地區”文旅人的戰“疫”日常

“戰時”管制時期,十堰市陽光花園社區嚴格管控居民外出,製作了通行證


由於此前十堰全域已封城20天,此次“戰時管制”只是近一步加強管制,因此這項政策並未引起居民的太大的反應。但是疫情管控更為嚴格,需要確保全面切斷疫情傳播途徑。在湖北十堰市文化和旅遊部門的組織下,文旅系統黨員下沉社區參加志願服務,摸排登記家庭成員信息、監測體溫;為樓道、社區消毒;上門遞送生活物品……


“戰時管制地區”文旅人的戰“疫”日常

十堰市博物館志願者,在社區為居民配發蔬菜


周偉便是其中一員。

“身體說不定哪個時候就很疼。”周偉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此刻已經是晚上八點,他還沒顧得上吃晚飯。“因為不允許開車,每天我要往返負責的社區4趟。”

4趟是多遠的距離?周偉說,他打開微信步數,顯示的是27000步。大量的運動加上身體疼痛,周偉自己也在問自己:“怎麼辦?”但是疫情特殊時期,除了“咬牙忍住”,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面對疫情,每個人都很焦慮,疫情一天不結束,生活就無法恢復正常。我的堅持,是為了大家,也是為了自己。”


“戰時管制地區”文旅人的戰“疫”日常

十堰市藝術劇院周偉在擂鼓臺社區長青路口做勸導工作

實際上,疫情自發生以來,社區、鄉村對志願服務人員的需求就在不斷加大。僅靠當地文旅系統工作人員的力量,要想支撐起整個地區的監控、排查、服務需求,需要每個人付出更多。黨員先行,下沉到多個社區,責任到人,成為疫情防控工作常態。

身在鄖西縣關防鄉回龍村的市體育中心黨員陳文博對此體會最深。由於全市道路封閉,他無法回到市裡,在請示了中心領導後,他立即向回龍村村委會報道,按照要求成為該村的防控工作志願者,服從村委會安排部署。村委會根據工作需要,安排他協助衛生院進行體溫測量登記註冊工作。

真正參與進來,他發現,人手緊張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當地在編人員僅有6位,加上請來的2位護林員,一共8位同志,需要負責村子裡500多人的體溫測量,以及住戶門前的消毒清潔工作。我們需要白天、夜晚連軸轉。”


“戰時管制地區”文旅人的戰“疫”日常

陳文博在志願服務現場執勤

“長時間盯著手機,眼睛疼得受不了。”羅丹說。

然而僅靠微信聯繫,並不能覆蓋到所有的居民。“有些家庭僅提供了一個手機號碼,沒有微信,或者一些留守老人不會使用微信,我們還需要入戶核查。”羅丹說,在這種疫情特殊時期,“登門入戶”令雙方都很緊張。“但是一戶家庭今天報人員5個,明天報人員6個,你就需要入戶核實到底怎麼回事,流動人員健康狀況如何,你都要明確。”

周偉說:“甚至還有幾戶老人家裡沒有體溫計,社區也只有一支水銀溫度計,借給誰用呢?我跑了幾家藥店買了幾支水銀體溫計送過去了。”老舊小區,留守老人,家庭中的流動人員,成為了疫情防控的重點,大意一點可能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往大了說,我們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實,在這個時期,換了誰在這裡,都會這樣做。”在周偉看來,這些“瑣事”是疫情防控期間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有了這些下沉社區黨員的志願服務,即便面臨長期間封閉,小區居民的生活仍然有序。做志願服務工作,難免會與很多人員發生接觸,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如果說心裡沒有一點擔心是不可能的,恐懼、焦慮、淡然,這些反覆的情緒成為了這些志願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堅定信念儘快讓疫情結束,也成為每個人內心的期盼。

“戰時管控”加強以來,羅丹更加認真、細緻地對待社區志願工作。除了需要摸排社區家庭信息,她還需要獨自完成18層樓的挨家挨戶的清潔殺毒工作。為了減少密閉空間傳染病毒的可能性,她放棄電梯選擇樓梯,一層層走上去,再一層層走下來。對於常年患有膝蓋積水和椎間盤的她來說,每一層樓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驗”。


“戰時管制地區”文旅人的戰“疫”日常

羅丹在社區開展消毒工作

“戰時管制地區”文旅人的戰“疫”日常

羅丹入戶為居民測量體溫

這些體力上的“挑戰”後來不算什麼,疫情最初開始那段時期,口罩等防護物資不充足,才讓她更為緊張。“那時候我的口罩三天才換一次,每天戴出去,回來自己消毒後再戴。”羅丹說。

“現在好多了,社區配發口罩,一天更換一個。”周偉說。而在偏遠地區的村鎮,口罩等防疫、消毒物資也相對充足,陳文博說:“儘管做不到4個小時更換一次口罩,但我們能保證一天更換一次。消毒清潔物資也比較充足。”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攻堅階段,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物資陸續到位,有效的防護讓志願者免去了後顧之憂。

在自上而下的努力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的防控意識也在不斷加強。儘管封閉小區、限制出行在最初並不能完全得到社區居民的理解。


“戰時管制地區”文旅人的戰“疫”日常

十堰市藝術劇院工作人員李明華在袁家溝社區做勸導工作

“有時一些居民希望開車出門採買物品,勸阻他們被說成是‘不通人情’‘拿著雞毛當令箭’。”面對這樣的居民,周偉雖然感覺無奈,但也沒有強硬地爭吵過,“我們的工作可能微不足道,但特殊時期,不能打亂仗,不管怎麼繁瑣,工作仍然要做。”

讓羅丹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加入到志願服務隊伍中來,人們對防疫工作的配合度也越來越高。正如當地小區居民所說,“我們在主戰場,更要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這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