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管制地区”文旅人的战“疫”日常

“战时管制地区”文旅人的战“疫”日常

中国文化报记者 于帆

“疫情越早结束,对我们来说越好。”湖北十堰市艺术剧院工作人员周伟自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奔波在单位和自己所负责排查的社区之间,繁杂的工作让他有时忘记了肾结石的疼痛,“但有时候疼起来真受不了。”

1月30日,周伟小便出现尿血,去医院做B超检查,被确诊可视血尿、肾结石并伴有囊肿。由于在疫情防控时期,医生建议他“忍”,等疫情结束后再来医院治疗。然而这一“忍”,时间就进入到2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也进入了更加关键的时期。

2月12日,湖北十堰张湾区发布国内首个“战时管制令”后,十堰地区管控更加严格,所有小区、楼栋一律实施全封闭管理;无特定情形,除特定人员,所有居民和车辆禁止出入;生活必需物资、药物等由专人定时配送或代购。


“战时管制地区”文旅人的战“疫”日常

小区楼门严格封闭

“战时管制地区”文旅人的战“疫”日常

“战时”管制时期,十堰市阳光花园社区严格管控居民外出,制作了通行证


由于此前十堰全域已封城20天,此次“战时管制”只是近一步加强管制,因此这项政策并未引起居民的太大的反应。但是疫情管控更为严格,需要确保全面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在湖北十堰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组织下,文旅系统党员下沉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摸排登记家庭成员信息、监测体温;为楼道、社区消毒;上门递送生活物品……


“战时管制地区”文旅人的战“疫”日常

十堰市博物馆志愿者,在社区为居民配发蔬菜


周伟便是其中一员。

“身体说不定哪个时候就很疼。”周伟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此刻已经是晚上八点,他还没顾得上吃晚饭。“因为不允许开车,每天我要往返负责的社区4趟。”

4趟是多远的距离?周伟说,他打开微信步数,显示的是27000步。大量的运动加上身体疼痛,周伟自己也在问自己:“怎么办?”但是疫情特殊时期,除了“咬牙忍住”,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面对疫情,每个人都很焦虑,疫情一天不结束,生活就无法恢复正常。我的坚持,是为了大家,也是为了自己。”


“战时管制地区”文旅人的战“疫”日常

十堰市艺术剧院周伟在擂鼓台社区长青路口做劝导工作

实际上,疫情自发生以来,社区、乡村对志愿服务人员的需求就在不断加大。仅靠当地文旅系统工作人员的力量,要想支撑起整个地区的监控、排查、服务需求,需要每个人付出更多。党员先行,下沉到多个社区,责任到人,成为疫情防控工作常态。

身在郧西县关防乡回龙村的市体育中心党员陈文博对此体会最深。由于全市道路封闭,他无法回到市里,在请示了中心领导后,他立即向回龙村村委会报道,按照要求成为该村的防控工作志愿者,服从村委会安排部署。村委会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他协助卫生院进行体温测量登记注册工作。

真正参与进来,他发现,人手紧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地在编人员仅有6位,加上请来的2位护林员,一共8位同志,需要负责村子里500多人的体温测量,以及住户门前的消毒清洁工作。我们需要白天、夜晚连轴转。”


“战时管制地区”文旅人的战“疫”日常

陈文博在志愿服务现场执勤

“长时间盯着手机,眼睛疼得受不了。”罗丹说。

然而仅靠微信联系,并不能覆盖到所有的居民。“有些家庭仅提供了一个手机号码,没有微信,或者一些留守老人不会使用微信,我们还需要入户核查。”罗丹说,在这种疫情特殊时期,“登门入户”令双方都很紧张。“但是一户家庭今天报人员5个,明天报人员6个,你就需要入户核实到底怎么回事,流动人员健康状况如何,你都要明确。”

周伟说:“甚至还有几户老人家里没有体温计,社区也只有一支水银温度计,借给谁用呢?我跑了几家药店买了几支水银体温计送过去了。”老旧小区,留守老人,家庭中的流动人员,成为了疫情防控的重点,大意一点可能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往大了说,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在这个时期,换了谁在这里,都会这样做。”在周伟看来,这些“琐事”是疫情防控期间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有了这些下沉社区党员的志愿服务,即便面临长期间封闭,小区居民的生活仍然有序。做志愿服务工作,难免会与很多人员发生接触,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如果说心里没有一点担心是不可能的,恐惧、焦虑、淡然,这些反复的情绪成为了这些志愿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坚定信念尽快让疫情结束,也成为每个人内心的期盼。

“战时管控”加强以来,罗丹更加认真、细致地对待社区志愿工作。除了需要摸排社区家庭信息,她还需要独自完成18层楼的挨家挨户的清洁杀毒工作。为了减少密闭空间传染病毒的可能性,她放弃电梯选择楼梯,一层层走上去,再一层层走下来。对于常年患有膝盖积水和椎间盘的她来说,每一层楼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


“战时管制地区”文旅人的战“疫”日常

罗丹在社区开展消毒工作

“战时管制地区”文旅人的战“疫”日常

罗丹入户为居民测量体温

这些体力上的“挑战”后来不算什么,疫情最初开始那段时期,口罩等防护物资不充足,才让她更为紧张。“那时候我的口罩三天才换一次,每天戴出去,回来自己消毒后再戴。”罗丹说。

“现在好多了,社区配发口罩,一天更换一个。”周伟说。而在偏远地区的村镇,口罩等防疫、消毒物资也相对充足,陈文博说:“尽管做不到4个小时更换一次口罩,但我们能保证一天更换一次。消毒清洁物资也比较充足。”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攻坚阶段,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物资陆续到位,有效的防护让志愿者免去了后顾之忧。

在自上而下的努力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的防控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尽管封闭小区、限制出行在最初并不能完全得到社区居民的理解。


“战时管制地区”文旅人的战“疫”日常

十堰市艺术剧院工作人员李明华在袁家沟社区做劝导工作

“有时一些居民希望开车出门采买物品,劝阻他们被说成是‘不通人情’‘拿着鸡毛当令箭’。”面对这样的居民,周伟虽然感觉无奈,但也没有强硬地争吵过,“我们的工作可能微不足道,但特殊时期,不能打乱仗,不管怎么繁琐,工作仍然要做。”

让罗丹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人们对防疫工作的配合度也越来越高。正如当地小区居民所说,“我们在主战场,更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