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力強大的北宋,卻在邊境上總處於劣勢,我們用四個原因揭祕歷史

前言:

北宋結束了中國的五代十國割據局面,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帶領下,一個嶄新的王朝矗立於亞洲之巔,究其北宋一朝,我們可以發現北宋社會一片繁榮,人民過著國富民豐的好日子,王朝內部一片繁榮,但我們觀察歷史時會發現其外部環境卻是危險重重,彷彿時刻想要吞噬掉這個繁榮的王朝。

國力強大的北宋,卻在邊境上總處於劣勢,我們用四個原因揭秘歷史

強敵環繞的北宋王朝


我們都知道北宋時期有著中國科技的典型代表——四大發明,北宋科技既然如此先進,那麼北宋的邊境問題上就不應該一直處於劣勢捱打的局面的,我想這個歷史謎團一直縈繞在無數後人的腦海中。最後當我們細心查閱歷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北宋的繁榮沒有帶來一個強大的北宋是必然的,四個原因揭秘北宋不得不一直被動挨打的真實歷史。

兩次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慘敗,北宋喪失戰略主動權


國力強大的北宋,卻在邊境上總處於劣勢,我們用四個原因揭秘歷史

地理重要的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即在今北京和天津全境、河北北部地區和山西北部地區,該地區多險要地帶,用“易守難攻”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我們在回顧歷史會發現,中原王朝在歷史上總是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而燕雲十六州恰恰是其必經之處,因此對於剛剛建立的王朝——北宋來說,燕雲十六州是北宋王朝在北部邊境的一道天然屏障,一旦丟失那麼整個北部邊境就時刻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之下。

柳貫《柳待制文集·蘇志道墓碑文》:“蓋陰山大漠,益南數千裡,控扼形勢,此為雄要。”

  1. 大縱深的戰役高梁河慘敗,使宋軍心理上懼於遼軍

北宋剛剛建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問題就提上了日程,經過了長期的準備,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親率大軍企圖用武力收回燕雲十六州,北宋採取大縱深的軍事策略,在前期取得了豐碩的戰果,但是劣勢也十分明顯,如:大規模兵團作戰的北宋軍隊,依託步兵方陣,無法實現遠距離的大縱深的戰略目標,而遼國軍隊依託優勢騎兵,進行不斷地襲擾戰術,使得宋軍疲於奔命,最終高梁河之戰慘敗,使得北宋喪失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好良機,作為君王的宋太宗都受到了箭傷,這場戰役打得宋軍再也不敢進行大縱深作戰。

國力強大的北宋,卻在邊境上總處於劣勢,我們用四個原因揭秘歷史

高梁河之戰進軍路線圖


脫脫等·《遼史·第九卷·本紀第九:景宗下》:“秋七月癸未,沙等及宋兵戰於高梁河,少卻;休哥、斜軫橫擊,大敗之。宋主僅以身免,至涿州,竊乘驢車遁去。”

2.穩紮穩打的雍熙北伐慘敗,宋軍喪失主動趨於守勢

遭受了第一次對遼作戰慘敗的宋太宗趙光義於986年發動了第二次對遼戰爭,分三路大軍,最終東路軍在岐溝關遭到了遼軍合圍,傷亡慘重,中路和西路大軍被迫撤退,至此第二次對遼作戰也以失敗告終,失敗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宋軍未作好充分的戰爭準備,二是北宋的三路進軍,彼此之間互不協調,導致主力貿然突前,招致合圍慘敗。雍熙北伐的失敗,北宋損兵、折將、喪地,從此,宋對遼失去了戰略進攻能力,被迫轉取戰略防禦。

國力強大的北宋,卻在邊境上總處於劣勢,我們用四個原因揭秘歷史

雍熙北伐宋遼進軍圖


《遼史·聖宗本紀》:“五月庚午,遼師與曹彬、米信戰於歧溝關,大敗之,追至拒馬河,溺死者不可勝紀。”

燕雲十六州的徹底喪失,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佔據有利地形,隨時可以憑藉著機動靈活的騎兵,橫掃黃河沿岸地區,始終掌握著戰略主動權,而反觀北宋,兩次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慘敗,北宋對於掌握主動權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幾乎說是無險可守,疲於應付,多是憑藉著城池固守,始終處於戰略防禦,直至北宋滅亡。

過度安內方略,導致北宋延續重文輕武

範浚《五代論》:“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

首先,宋太祖趙匡胤吸取唐朝的藩鎮割據和被迫黃袍加身的歷史教訓,採取了和平手段,不傷君臣和氣就解除了大臣的軍權威脅,有效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是北宋削弱了將軍的軍權的同時也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

國力強大的北宋,卻在邊境上總處於劣勢,我們用四個原因揭秘歷史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其後,北宋開始文人治軍的傳統,一方面雖然徹底消除造成唐朝滅亡的藩鎮軍制,但是在北宋的外患十分嚴重的歷史背景下,皇帝直接掌握兵權,讓不懂得軍事的文官去掌握軍隊,實行”兵將分離“的軍事手段,使得北宋軍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疏遠了官兵關係,將兵的協調能力大大削弱,因此可以說過度的對內嚴防就是軍事上的自我削弱,最終致使此後幾百年的宋朝在與遼、西夏、金的歷次戰爭中敗多勝少,根本無力解決邊患。


國力強大的北宋,卻在邊境上總處於劣勢,我們用四個原因揭秘歷史

北宋的文官


宋太宗:“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

最後,北宋一朝始終堅持“守內虛外”的軍事部署,致使軍事部署也十分不平衡,北宋軍隊的主力——禁軍,有一半以上駐紮在京師附近,其餘的軍隊駐紮在地理要衝的地區,維護地區治安,而在邊境地區只屯駐較少量的禁軍和戰力較弱的地方部隊,被動的防守邊境問題,導致了北宋邊境發生戰爭多以失敗告終。

三冗問題導致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強大的經濟並不能拯救北宋

北宋王朝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採用一種增加辦事環節、增加官位的方法來實現權力制衡的目的,冗官問題,一職多官的結果導致了國家的行政的隊伍不斷壯大,再加上蔭官制度,官員隊伍不斷壯大。

國力強大的北宋,卻在邊境上總處於劣勢,我們用四個原因揭秘歷史

北宋的冗官問題


冗兵問題,針對地方的叛亂,中央大多采取招降的政策,使得軍隊的戰鬥力下降,軍隊的大肆擴充,鉅額的兵員使得軍事支出不斷增加。

國力強大的北宋,卻在邊境上總處於劣勢,我們用四個原因揭秘歷史

北宋冗兵數據圖


冗費問題,國家的行政隊伍的壯大,行政成本支出不斷增加,冗官問題,降低了國家的行政效率,一職多官,使得國家的行政隊伍不斷壯大,以及過多的蔭補官制度,導致國家的財政負擔不斷加大。

《宋史·宋祁傳》:“何謂三冗?天下有定官無限員,一冗也;天下廂軍不任戰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無定數,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為國。”

三冗問題導致了北宋朝政臃腫,官場十分腐敗,導致強大的北宋財政入不敷出,使宋王朝表現出積貧積弱的局面。

燕雲十六州的喪失的同時,北宋失去了源源不斷的軍馬資源

北宋軍隊要想在遼闊地北方作戰,一定要有騎兵,而軍馬恰恰是北宋軍隊所缺少的資源,燕雲十六州的喪失,造成中國古代主要的產馬地區都落入鄰國之手,比如:河北北部、河套地區、河西走廊以及新疆,這些隨著燕雲十六州的喪失,可以說這些地區已不在宋朝的控制範圍內。

國力強大的北宋,卻在邊境上總處於劣勢,我們用四個原因揭秘歷史

遼國的精銳騎兵


缺少大規模的養馬場造成北宋軍隊以步兵為主,騎兵少之又少,加上北宋初期地一系列大規模戰爭,使得北宋的騎兵入不敷出,數量急劇下降。

秘書丞何亮《安邊書》言:“冀之北土,馬之所生,自匈奴猖狂之後,無匹馬南來,備徵帶甲之騎,取足於西域。西狄既剖分為二,其右乃西狄之東偏,為夏賊之境,其左乃西戎之西邊,秦涇儀渭之西北諸戎是也。”


國力強大的北宋,卻在邊境上總處於劣勢,我們用四個原因揭秘歷史

北宋軍隊主力:步兵方陣

因此北宋軍隊缺少高機動靈活的騎兵,在應對遼、西夏的騎兵侵擾時,無法做到有效反擊,可以說是喪失了戰爭的主動權,陷入了被動的戰略防守尷尬局面。

總結:

北宋時期繁榮的經濟、文化和科技水平,與劣勢的邊境問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究其原因,燕雲十六州的喪失,使得北宋的北部邊境徹底陷入了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之下,使北宋喪失了軍馬資源,無法有效追擊和反擊邊境衝突;過度的安內方略,削弱了本國的軍事力量,造成北宋的邊境戰爭敗多勝少;三冗問題,削弱了國力和軍隊戰鬥力。正因為如此,在不利的地理環境下,缺少重要的軍馬資源,軍事制度落後,而且內部矛盾頻發的情況下,強大的北宋在邊境問題上敗多勝少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