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力强大的北宋,却在边境上总处于劣势,我们用四个原因揭秘历史

前言:

北宋结束了中国的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带领下,一个崭新的王朝矗立于亚洲之巅,究其北宋一朝,我们可以发现北宋社会一片繁荣,人民过着国富民丰的好日子,王朝内部一片繁荣,但我们观察历史时会发现其外部环境却是危险重重,仿佛时刻想要吞噬掉这个繁荣的王朝。

国力强大的北宋,却在边境上总处于劣势,我们用四个原因揭秘历史

强敌环绕的北宋王朝


我们都知道北宋时期有着中国科技的典型代表——四大发明,北宋科技既然如此先进,那么北宋的边境问题上就不应该一直处于劣势挨打的局面的,我想这个历史谜团一直萦绕在无数后人的脑海中。最后当我们细心查阅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北宋的繁荣没有带来一个强大的北宋是必然的,四个原因揭秘北宋不得不一直被动挨打的真实历史。

两次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惨败,北宋丧失战略主动权


国力强大的北宋,却在边境上总处于劣势,我们用四个原因揭秘历史

地理重要的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即在今北京和天津全境、河北北部地区和山西北部地区,该地区多险要地带,用“易守难攻”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我们在回顾历史会发现,中原王朝在历史上总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燕云十六州恰恰是其必经之处,因此对于刚刚建立的王朝——北宋来说,燕云十六州是北宋王朝在北部边境的一道天然屏障,一旦丢失那么整个北部边境就时刻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

柳贯《柳待制文集·苏志道墓碑文》:“盖阴山大漠,益南数千里,控扼形势,此为雄要。”

  1. 大纵深的战役高梁河惨败,使宋军心理上惧于辽军

北宋刚刚建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问题就提上了日程,经过了长期的准备,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企图用武力收回燕云十六州,北宋采取大纵深的军事策略,在前期取得了丰硕的战果,但是劣势也十分明显,如:大规模兵团作战的北宋军队,依托步兵方阵,无法实现远距离的大纵深的战略目标,而辽国军队依托优势骑兵,进行不断地袭扰战术,使得宋军疲于奔命,最终高梁河之战惨败,使得北宋丧失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好良机,作为君王的宋太宗都受到了箭伤,这场战役打得宋军再也不敢进行大纵深作战。

国力强大的北宋,却在边境上总处于劣势,我们用四个原因揭秘历史

高梁河之战进军路线图


脱脱等·《辽史·第九卷·本纪第九:景宗下》:“秋七月癸未,沙等及宋兵战于高梁河,少却;休哥、斜轸横击,大败之。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

2.稳扎稳打的雍熙北伐惨败,宋军丧失主动趋于守势

遭受了第一次对辽作战惨败的宋太宗赵光义于986年发动了第二次对辽战争,分三路大军,最终东路军在岐沟关遭到了辽军合围,伤亡惨重,中路和西路大军被迫撤退,至此第二次对辽作战也以失败告终,失败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宋军未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二是北宋的三路进军,彼此之间互不协调,导致主力贸然突前,招致合围惨败。雍熙北伐的失败,北宋损兵、折将、丧地,从此,宋对辽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取战略防御。

国力强大的北宋,却在边境上总处于劣势,我们用四个原因揭秘历史

雍熙北伐宋辽进军图


《辽史·圣宗本纪》:“五月庚午,辽师与曹彬、米信战于歧沟关,大败之,追至拒马河,溺死者不可胜纪。”

燕云十六州的彻底丧失,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有利地形,随时可以凭借着机动灵活的骑兵,横扫黄河沿岸地区,始终掌握着战略主动权,而反观北宋,两次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惨败,北宋对于掌握主动权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几乎说是无险可守,疲于应付,多是凭借着城池固守,始终处于战略防御,直至北宋灭亡。

过度安内方略,导致北宋延续重文轻武

范浚《五代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首先,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朝的藩镇割据和被迫黄袍加身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有效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是北宋削弱了将军的军权的同时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国力强大的北宋,却在边境上总处于劣势,我们用四个原因揭秘历史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其后,北宋开始文人治军的传统,一方面虽然彻底消除造成唐朝灭亡的藩镇军制,但是在北宋的外患十分严重的历史背景下,皇帝直接掌握兵权,让不懂得军事的文官去掌握军队,实行”兵将分离“的军事手段,使得北宋军队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疏远了官兵关系,将兵的协调能力大大削弱,因此可以说过度的对内严防就是军事上的自我削弱,最终致使此后几百年的宋朝在与辽、西夏、金的历次战争中败多胜少,根本无力解决边患。


国力强大的北宋,却在边境上总处于劣势,我们用四个原因揭秘历史

北宋的文官


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最后,北宋一朝始终坚持“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致使军事部署也十分不平衡,北宋军队的主力——禁军,有一半以上驻扎在京师附近,其余的军队驻扎在地理要冲的地区,维护地区治安,而在边境地区只屯驻较少量的禁军和战力较弱的地方部队,被动的防守边境问题,导致了北宋边境发生战争多以失败告终。

三冗问题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强大的经济并不能拯救北宋

北宋王朝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采用一种增加办事环节、增加官位的方法来实现权力制衡的目的,冗官问题,一职多官的结果导致了国家的行政的队伍不断壮大,再加上荫官制度,官员队伍不断壮大。

国力强大的北宋,却在边境上总处于劣势,我们用四个原因揭秘历史

北宋的冗官问题


冗兵问题,针对地方的叛乱,中央大多采取招降的政策,使得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军队的大肆扩充,巨额的兵员使得军事支出不断增加。

国力强大的北宋,却在边境上总处于劣势,我们用四个原因揭秘历史

北宋冗兵数据图


冗费问题,国家的行政队伍的壮大,行政成本支出不断增加,冗官问题,降低了国家的行政效率,一职多官,使得国家的行政队伍不断壮大,以及过多的荫补官制度,导致国家的财政负担不断加大。

《宋史·宋祁传》:“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三冗问题导致了北宋朝政臃肿,官场十分腐败,导致强大的北宋财政入不敷出,使宋王朝表现出积贫积弱的局面。

燕云十六州的丧失的同时,北宋失去了源源不断的军马资源

北宋军队要想在辽阔地北方作战,一定要有骑兵,而军马恰恰是北宋军队所缺少的资源,燕云十六州的丧失,造成中国古代主要的产马地区都落入邻国之手,比如:河北北部、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以及新疆,这些随着燕云十六州的丧失,可以说这些地区已不在宋朝的控制范围内。

国力强大的北宋,却在边境上总处于劣势,我们用四个原因揭秘历史

辽国的精锐骑兵


缺少大规模的养马场造成北宋军队以步兵为主,骑兵少之又少,加上北宋初期地一系列大规模战争,使得北宋的骑兵入不敷出,数量急剧下降。

秘书丞何亮《安边书》言:“冀之北土,马之所生,自匈奴猖狂之后,无匹马南来,备征带甲之骑,取足于西域。西狄既剖分为二,其右乃西狄之东偏,为夏贼之境,其左乃西戎之西边,秦泾仪渭之西北诸戎是也。”


国力强大的北宋,却在边境上总处于劣势,我们用四个原因揭秘历史

北宋军队主力:步兵方阵

因此北宋军队缺少高机动灵活的骑兵,在应对辽、西夏的骑兵侵扰时,无法做到有效反击,可以说是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陷入了被动的战略防守尴尬局面。

总结:

北宋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与劣势的边境问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燕云十六州的丧失,使得北宋的北部边境彻底陷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使北宋丧失了军马资源,无法有效追击和反击边境冲突;过度的安内方略,削弱了本国的军事力量,造成北宋的边境战争败多胜少;三冗问题,削弱了国力和军队战斗力。正因为如此,在不利的地理环境下,缺少重要的军马资源,军事制度落后,而且内部矛盾频发的情况下,强大的北宋在边境问题上败多胜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