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雨晴煙晚》,有哪些景物?你怎麼看?

用戶7856409713169


這是五代詞人馮延巳的一首詞,全文是這樣的:

清平樂·雨晴煙晚

五代 馮延巳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上闕開頭倆句“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傍晚時分,雨過天晴,池塘裡的水快要漲滿了,我們可以想象出這場雨下得時間很久,大概整整一天了吧,雖然是春雨,雨量肯定也不小,以至於池塘裡的水都快要滿了。這麼大、持續時間又這麼長的一場春雨,在傍晚時分卻停了,而且天空放晴,柔和昏黃的夕陽照耀著雨後的這一切,大地升騰起一層淡淡的煙霧,可以想象地出這是一幅多麼明麗的靜態雨後圖。小閣裡的少婦正在欣賞著這一切的時候,一陣“唧唧”聲傳來,下雨時被困在屋簷下的小燕子飛了出來,在小園裡的柳枝間飛來飛去,高興地嘰嘰喳喳叫個不停,盡情享受著雨後清新的空氣和短暫的夕陽。一瞬間,這幅靜態雨後圖由於燕子的到來,變成了一幅生機盎然的傍晚燕戲柳間圖。就是這一幅充滿活力的燕子嘻戲圖,吸引了閨閣中的少婦,她高高捲起畫簾,盡情地欣賞著窗外這一幕誘人的暮春畫卷。

下闕“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少婦被院子裡的春景吸引,移步走出室外。她獨自倚著朱欄眺望,不知不覺夕陽西下,西南天空掛上了一彎如眉的新月。舊以農曆三月為暮春,每月初三的新月為“蛾眉月”,據此推算,這首詞中所寫的應是三月初三左右的暮春晚景。這時候太陽落山,又下了一整天的雨,此時的天氣一定開始涼了起來。少婦久久眺望著遠方,不知腳底何時卷地起了一陣風,把那些殘花從枝頭紛紛吹落。這陣涼風夾雜著落花直吹自己的裙底,少婦禁不住收回目光,低頭張望,兩手攬起了裙子,回身進入室內,戀戀不捨地關上了門。

本詞上闕描寫春雨,池水,雙燕,柳枝,暮春的景色生機勃勃,下闕寫黃昏,落花,涼風,春寒卻讓人倍感淒涼冷落,這是馮詞的一大特色,善於運用逆向情景配置法。詞中寫情,最常見的是情與景交融互寫,但情與景交融配置的方式有同向配置和逆向配置兩種。所謂同向配置,是客觀景物蘊含的情感指向與主觀情感的性質相同,逆向配置是客觀景物的情感指向與主觀情感性質正好相反。馮延巳詞中,常常喜歡用明媚燦爛的春景來寫悲哀的情緒。這首詞就是這樣,上闕描寫的春景歡快清麗,但這並不是作者的寫作目的,通過暮春晚景的描寫,為下闕描寫主人公的苦悶憂愁做鋪墊。

馮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在南唐做過兩次宰相,馮延巳的政治見解和政治才幹並不出眾,但是他多才多藝,善寫文章,詼諧幽默,能言善辯,還工於書法,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如是評道:“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佩文齋書畫譜》列舉南唐十九位書法家的名字,其中也有馮延巳的大名。

《清平樂·雨晴煙晚》這首詞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馮延巳第二次為宰相時,當時朝廷里黨爭激烈,李璟痛下決心,剷除黨爭。這首詞也許是那時詞人感慨時局之亂,排憂解悶之作。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3586705214937765"} --}

石徑斜


  • 巜清平樂.雨晴煙晚》這首詞是南唐五代(馮延已)所作:
  •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 這首詞中主要寫了“雙燕”、“垂柳”、“落花”,這些都是暮春時節的特有景物。“雨晴煙晚”,“新月眉彎”這些都是寫傍晚的景象。

這首詞它通過暮春晚景的描寫,以表現閨中人的淡恨輕愁。“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寫出雨後初晴,傍晚淡煙瀰漫,碧綠的春水漲滿新池。春天的傍晚,雨後天晴,天空中夕陽返照,煙靄升騰,園林中綠水漲池,波光瀲灩。寫出了閨中人在小閣看到的遠景,寫來層次清楚,色彩鮮明,突出表現了春雨過後傍晚時特有的景象。“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這兩句寫出,雙燕飛回柳樹低垂的庭院,小小的樓閣裡畫簾高高捲起。這兩句寫出了少婦的感情色彩表現得十分強烈。雙燕歸巢是傍晚時刻常見的景象,而“小閣畫簾高卷”一語,卻含蓄的表現了主人公對雙燕歸來的過分殷勤。

  • “黃昏獨倚朱閣。西南新月眉彎。”這兩句寫出黃昏時獨自倚著朱欄,西南天空掛著一彎如眉的新月。“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寫出了臺階上的落花隨風飛舞,羅衣顯得格外寒冷。“落花風”,是暮春季節所特有的事物,閨中人對此十分敏感。時值暮春,春事將盡,她意識到“落花風”吹落了大地的春花,也將吹落她的年華。不免產生紅顏易老的感慨。

這種感慨作者寫得極為含蓄,用風振羅衣而芳心自警的細節表現出來,表現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手法極為高超。


冷雨似箭


這首詞是南唐五代時期馮延已的作品。

這首詞中寫“雙燕”、“垂柳”、“落花”,這些都是暮春時節的特有風物。還寫有“雨晴煙晚”。“新月眉彎”,這些都是傍晚的景象。舊以農曆三月為暮春,並稱每月初三的新月為“蛾眉月”,據此則詞中所寫的應是三月初三左右的暮春晚景。但這首詞絕對不是單純寫景製作,它通過暮春晚景的描寫,以表現閨中人的淡恨輕愁。

這是一首閨情詞詞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種淡淡的哀怨與悵恨,於微婉的格調中流動著絲絲思情。此類寫女子獨居傷懷、望夫歸來的題材,在《花間集》詞作中常見。作者大多善於攝取微細的生活鏡頭,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來表現女主人公的感受。這首詞也體現了花間派的這種創作特色。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清平樂·雨晴煙晚》五代:馮延巳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

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依朱闌。西南新月眉彎。

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這首詞通過對暮春雨後初晴晚景的描寫。襯托了一個山村少婦昐望遠出未歸丈夫的憂鬱情懷。

上半闕:作者以包滿的熱情,濃墨重彩為我們描繪了雨後初晴,夕陽西下霞光滿天,炊煙浮浮,鶯歌燕舞綠水溢滿新池。桃花盛開,垂柳僚繞雙燕歸巢的農家庭院卻小閣畫簾高卷。好—派生機勃勃的美麗畫卷。傍晚,本應掩門閉戶,為什麼要畫簾高卷呢?作者為下半闕畄下了伏筆,請往下看。

下半闕:作者為我們在上半闕的畫卷中輕描淡寫的添了—個人。她是誰呢?"獨依、""眉彎"、"羅衣"、—個女人。她將畫簾高高捲起,獨依朱闌,面對西南如眉新月蹺首觀望。盼望那遠出的人早些歸來,然而"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夜深了,她等的人還是沒有回來。春寒加心寒,惆悵無限。





老兵221772921


《清平樂·雨晴煙晚》一詞中涉及眾多景物,描繪了一番別緻的暮春景象

清平樂·雨晴煙晚
五代:馮延巳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
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
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首先來看,這首詞的大意是:雨後初晴,夕陽殘照,傍晚淡煙瀰漫,碧綠的春水漲滿新池,一片春意盎然。成雙成對的燕子飛回了柳樹低垂的庭院裡,小閣樓上的畫簾也高高捲起來了。黃昏時分,獨自倚在欄杆上,不知不覺中,已過去了許久,西南邊的天空中已掛著一彎如眉的新月了。臺階上的落花隨著傍晚的春風飛舞起來,微風拂過了身穿的羅衣,只感到一陣陣春寒襲來。

這首詞中“綠水”、“雙燕”、“垂柳”和“落花”都是暮春時節特有的景物。古人寫暮春之景多有感嘆年華易逝、淡淡憂傷之情。這首詞中也是如此,作者通過對暮春景色的描述,欲表達閨中少婦的淒涼冷落和輕愁淡恨。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作者直接通過對雨、煙、水、池4種景物的即時狀態給我呈現出了雨後常有的景象。接下來,作者又說“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雙燕、垂柳、庭院、閣樓、畫簾巧妙組合,展現了閣樓上少婦的情感波動。5種景物,由遠及近,虛實結合,將感情色彩表達的十分強烈。

緊接其上,作者說“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時間從傍晚到黃昏,這裡實實在在的景物雖然只有“朱闌”和“新月”2種,但卻體現了閨中之人獨依的時間之久。通過對時間的轉移,表現出了倚在欄杆之人的寂寞和空虛。“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臺階、落花和羅衣3中景物又將人的思緒從靜態拉回到動態之中。這暮春季節的常有景象竟體現出虛實相間的感覺,風起花舞人蕭寒,花落拂衣倍淒涼。

作者用暮春裡十餘種景物串聯出一幅生動形象的閨怨場景,讀來朗朗上口,韻味無窮,由此不禁感嘆作者在構思上的獨具匠心和遣詞造句上的深厚功底。


軒窗聽雨古詩文


清平樂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這是五代南唐詞人馮延巳的一首作品。相比較之下,五代南唐詞人中我們更熟悉的是李煜這位“詞帝”。王國維曾經評價李煜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可以說,李煜在詞的發展史上是一個分水嶺,具有巨大貢獻。他既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人的影響。由此可知,馮延巳的詞繼承的還是花間派的傳統,創作目的還是“娛賓遣興”,題材內容上也沒有超越相思恨別、男歡女愛、傷春悲秋的範圍。這首《清平樂》就是這樣的一首詞。

全篇皆景

詞一般的作法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就非常典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而馮延巳的這首《清平樂》卻有些別緻,上下兩闋均是寫景。上闋從傍晚時分寫起,寫到晴煙,寫到綠池新水,寫到雙飛燕,寫到垂柳院,寫到小閣畫簾。下闋轉入寫夜景,先寫西南新月,再寫砌下落花,最後寫羅衣春寒。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刪稿》中說: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透過寫景,詞人巧妙地將要抒發的情思蘊含其中,看似處處寫景,與情無涉,其實卻是景中含情,處處抒情,情景交融,顯得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

這兩句交代天氣變化和時間,寫景由遠及近,很有層次。向遠處看,傍晚時分,霧氣升騰,迷離不清;向近處看,池塘水滿,一片翠綠。畫面以冷色調為主,加之晚煙迷離,便營造出一種淒涼朦朧的意境。

  • 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詞人的鏡頭進一步拉近。燕子飛到小院,小院內垂柳依依。接著出現了一座樓閣,樓閣上精美的簾子高高捲起。看似純粹的寫景,卻隱隱透出人的影子來。你看這燕子來就來吧,卻還要成雙結對。和下闋“黃昏獨倚朱闌”結合起來看,便知這裡是反襯手法,用“雙燕”襯托人的孤獨。畫簾捲起本是平常事,但詞人在“卷”字前加個“高”字,便有了深意。為何“高卷”?怕擋住視線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這個舉動透露出來的急切心情。這位抒情主人公,她不僅要捲起畫簾,她還要高卷,就是要確保自己的視線不被擋住,確保自己能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那麼她想看什麼呢?我們從“雙燕”裡已經能夠猜到了。她能敏銳地察覺到燕子是雙飛,可見她非常在意自己的處境,自己並不想獨處,她渴望著有一個人來相伴,而那人就在她登高所望的地方——遠行在外。然而此時卻“雨晴煙晚”,遠處看不見,近處看了徒讓人傷心。

  •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

這是這首詞的換頭,時間由黃昏開始過渡到夜晚。“朱闌”就是紅色的欄杆。傍晚時分抒情主人公獨自倚靠著閣樓上的硃紅欄杆遠眺,直到夜幕降臨,一彎新月出現在西南方的天空上,彷彿眉毛似的。有些人可能疑惑,這月亮不也是東昇西落嗎?怎麼剛天黑這月亮就在西南方?是不是說這抒情主人公在這閣樓上靠了一個晚上?現代社會,夜晚燈火輝煌,很少有人用心觀察月亮,至多在月圓之夜,月光朗照時看看罷了。古人不同,他們根據月亮的變化,制定曆法,他們對月亮的觀察很細緻的。每月初一的月亮與太陽是同升同落的,所以晚上根本就見不到月亮。過上三四天,月亮升起的時間會比太陽遲一些,落下的時間也就相對遲一些,這樣當夜幕降臨時,我們看到的月亮已經在西邊了。詞人在這裡明確告訴我們是“新月”,所以剛天黑就在西南方見到它,其實是很真實的自然現象。只有滿月時,月亮晚上才會從東方升起,天亮時從西方落下。因此我們讀李清照的“月滿西樓”時,可能就要想想:這位主人公怕是徹夜未眠。而這首詞中並不是如此,詞人通過新月如眉的形象,營造悽清的氛圍,來傳達抒情主人公內心的悽傷。如果是滿月還可“願逐月華流照君”,可這新月,光芒淡淡,相思之意如何傳達?由此可知抒情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 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砌, 就是臺階。李煜的《虞美人》中就曾說“雕欄玉砌應猶在”,說的就是往日皇宮之中精美的臺階。臺階下颳起一陣風,吹得落花四處飛舞,抒情主人公才感到身上羅衣的單薄,春寒的料峭。我們經常說“綾羅綢緞”,那是一般小百姓穿不起的,可見這位穿“羅衣”的抒情主人公,她的地位不一般,該是個貴族女子。再加之她居住在“垂柳院”,有綠水池塘,有畫簾小閣,這種猜測該是不錯的。這個“寒”字我們要特別留意一下,表面說的是夜風乍起,衣單體寒,但這卻是抒情主人公內心情緒的曲折反映。由此向深處探索,我們必然能體會到她心境的淒涼。至於心境為何如此淒涼,我們下邊再一起討論。

時間意識

時間意識貫穿了整首詞。首先結構上就是以時間來組織的。上闋描寫抒情主人公黃昏所見,下闋則描寫抒情主人公夜晚所見。其次在用詞上也流露出強烈的時間意識。上闋寫“綠水新池滿”,下闋寫“西南新月眉彎”,詞人不避重複,先後使用兩個“新”字,不僅僅是在告訴讀者,春雨之後,世界如洗,有如新生,天空所掛是一彎如眉新月,他更想告訴讀者的是,春天來了,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新月高掛,新的一月又開始了,舊的時光在逐漸遠離我們。最後詞人藉著這強烈的時間意識,寫出了抒情主人公獨居時間之久,表現出了她內心濃烈的相思盼歸之情。不知這位女主人公是否有“悔教夫婿覓封侯”的心情,但盼望遠行之人早早迴歸那是確切無疑的了。

生命意識

與時間意識緊密相連的是生命意識。抒情主人公能從外物當中,去體察生命本身。如她看到“雙燕飛來垂柳院”,便強烈地感受到自己是“黃昏獨倚朱闌”,深深地被孤獨與寂寞所困擾。再如她看到“砌下落花風起”時,便強烈地感受到自己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在慢慢變老,猶如這落花一般,明媚鮮妍只是一時而已,最後終究要落一個“零落成泥碾作塵”而隨風四散的結局。而她明媚鮮妍的青春年華,都白白地和耗費在了獨守空閨之中,這如何不令人唏噓?因此最後的一個“寒”字,那豈止是在說春天天氣寒涼?自己獨守空閨,想著念著遠行之人,盼著他早日歸還,內心孤獨,備受煎熬,不讓人感到寒涼嗎?自己本來有大好青春年華可享受,現在卻只能在這小院中,在這孤獨難當中,如落花般消散,不讓人感到寒涼嗎?抒情主人公深切地體會到了自己生命的可悲,將這種可悲通過寫景委婉曲折地傳達出來,這就是她萌發的生命意識。

結語

葉嘉瑩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說詩人。她常說詩詞中有生命,詩詞的本質在生命的感發。不能引起生命感發的詩詞不是好詩詞。馮延巳這首《清平樂》雖然在內容依然寫的是傷春懷人、相思恨別,但它能夠引發讀者對生命的感發,不止讓讀者注意到相思離別之苦,更能引發對時間生命的思考,這就是一首很好的詞了。


會說話的鍋


清平樂-雨晴煙晚

[五代] 馮延已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這首詞描寫了雨、煙、綠水、新池、雙燕、垂柳、小閣、畫簾、朱闌、新月、落花、羅衣12個景物。

作者以景抒情,描寫她在暮春時節的一個黃昏,思念親人並等待他歸來的情景。詞的上片寫明節氣、環境以及作者所見的景物特色。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用“雨”表示意境,代表心情溼漉漉的,煙雨迷濛,“晚”時間已經到傍晚了,感受到孤獨和寂寞。“綠水”碧綠裝滿“新池”而我等的人還沒有歸來。

“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景中表現女主人公觀景有一個心理過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繼而看到暮色中歸來的雙燕在垂柳的庭院中翻飛盤旋,她的心絃就被觸動了,燕子尚能在傍晚雙雙歸巢,那麼人呢,作者沒有明說,只是寫這位少婦把閣中畫簾高高捲起。她的捲簾,既是為了更清楚地看雙飛燕,也是為了使燕子進入畫梁棲宿。雙燕在這裡有鮮明的映襯作用,微露了她的複雜心境。在詞中,用雙飛燕來襯托女子的孤獨感。

詞的下片以女主人為中心,描繪她孤獨淒冷的處境。“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上片之景原來都為女主人公獨倚欄所見,“黃昏”對應上片的“晚”,“獨倚”與上片“雙飛”對舉,點明她的孤單處境。在黃昏時分,她在盼望遠人歸來。

“西南新月眉彎”,“新月”月出於東而落於西,她自黃昏獨倚,直到月色偏西南,可見其倚“朱闌”之久,盼望之切。

“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從捲簾望飛燕到倚闌盼歸人而望月,地點是不斷移動的。此刻人依然未歸,她又來到了階砌再佇立等待。她真是心緒不寧,在住所凡是可看到歸人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風捲起階前的落花,拂動她的羅衣時,她才感到春寒襲人。“落花風起”再次點明瞭暮春的季節特徵,兼有春思撩人的意味。落花時節的風使她感到塞冷,不僅僅由於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羅衣,更主要是因為她的獨處而不能在心頭激盪著暖流。

這“寒”即是天寒,更指心寒,為全篇做了一個收尾。

這是一首閨情詞詞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種淡淡的哀怨與悵恨,於微婉的格調中流動著絲絲思情。



能量世界李軍廷


詞中的女子黃昏獨倚欄杆,燕子,垂柳,一池春水,一地落花,一輪彎月,通過對生機盎然的春天景色的描述,委婉地寫出來孤獨女子的輕愁幽怨,自哀自憐。我覺得和蘇軾的《江城子》,很有可比性的,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字字透著血淚,行行露出悽苦。思念只有在夢中話淒涼,夢醒後更痛苦更悲傷。只有真正融入詞中的意境,才能體會出那種亦悲亦喜,時而歡喜愉悅,時而悲痛難言的深沉的感情。



滄海一粟泰山


《清平樂..雨晴煙晚》描寫的景色,正值暮春時節的一個黃昏,…“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一個“晚”字點出時間;“綠水”二字則指春天。二句為尋常寫景,雨後放晴,夕陽殘照,煙靄空濛無垠,暮色中但見新池綠水盈盈。這是閨中人乍一暸望所見到的自然美,與一般人的賞春並無區別,尚未透露出她觀景的獨特感受。………“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作者在寫景中隨敘閨中人觀景的一個心理過程。她看到春色美豔,又接著看到暮色中歸來的雙燕在栽著垂柳的庭院中翻飛盤旋,她的心絃便被觸動。與前面二句僅感至春景之美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雙雙歸巢,那麼人呢?作者沒有明說,只是寫這個少婦把閣中畫簾高高捲起。她之捲簾,不只是為了想看清雙燕,更是為了讓燕子能進入畫梁棲宿。…而這一無言的(捲簾)動作,蘊涵著她的獨特又微妙的心情,既有對成雙晚歸的燕子的一種心羨,又有惟見歸燕而不見歸人的悽清和怨悵。雙燕是鮮明的映襯,顯現了她複雜的心境,和一種孤獨感的無奈!………“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說明她“獨倚”的時間是很久的,且是從情懷寄託上明白地寫出閨中少婦的“獨倚”,表現了黃昏後的寂寞空虛的心境,也揭示了少婦的情感淒涼……。而面對西南夜空的一彎新月,給予她的又是一種什麼感受呢?她或許會想到,月到十五可以團圓,而人在何時才能相聚呢?…這種望月懷人的心理,才是少婦對眼前的景物、最為刻骨銘心的(真切)感慨!………“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她心緒不寧,在住樓上凡是能看到歸人行跡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風捲起階前的落花,拂拽她的羅裳,她才迤悟春寒襲人!“落花風起”再次闡明暮春的季節,兼有春思撩人的含義。春寒之夜,她獨處而不能在心頭盪漾起暖流,此為“心寒”也!這兒也是全篇的一個“裸露”、乃至(終結)底蘊。………這是一首描寫女子淡淡哀怨與絲絲思情的小令,體現了馮延已花間派“以景託喻”的創作特色,其繚嫽繄臻的格調及愫倬,頗感值得我們今人覷閱!…[贊]…[玫瑰]…[祈禱]……[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見殘紅舞。…][握手]


桃花塢裡桃花扇


《清平樂.雨晴煙晚》[五代]馮延巳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全詩用雨,雲(煙),水,池(池塘),一個庭院,柳樹和門簾及風,花,月等等形象。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是用形象點明天氣,雨停之後,時間在黃昏時刻。由於一場雨水,池塘水滿,綠和新喻指的季節為春季。

“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是描寫庭院的環境。

上片是由遠至近,由外到內,畫了一個優美的居家環境。

下片重點描寫人的活動。一個女子依闌盼望,從黃昏直到深夜,等待著自己的丈夫歸來的相思之情。

上片優美的環境與相思之切,形成強烈反差。美的景象,後面全盤否定,襯托情感。這是古詩中常用的藝術手法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