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之流行病學特點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1月18日的第二版、1月22日的第三版、1月27日的第四版、2月4日的第五版,2月8號的第五版修正版,至今2月18日已經更新至第六版。頻繁的修訂和更新的方案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希望能跟上不斷加速的新冠肺炎診治步伐。

流行病學特點

自1月27日公佈的試行第四版診療方案起,增加了“流行病學特點”一項,包含: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條內容。

一、傳染源

1.第四版:目前所見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

2.第五版以後的版本里增加: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什麼是無症狀感染者?是指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但進行核酸檢測後結果為陽性,區別於處於潛伏期的感染者。兩者雖都有傳染性,但潛伏期的感染者在潛伏期後大部分會表現出乏力、發熱、呼吸困難等典型的臨床症狀,而無症狀感染者僅能通過核酸檢測結果確認,不易被發現和確診。

這無疑會增加了疫情的控制難度。但是從實際報告來看,這種感染者沒有明顯的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打噴嚏等,無症狀的原因可能是體內病原體較少,同時個體身體素質好,抵抗力強。雖然所攜帶的病毒依舊能夠進行傳播,但相比於其他具有典型症狀的患者傳播力弱,並不是主要的傳染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做好相應的防護。

二、傳播途徑

1.第四版: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亦可通過接觸傳播。

2.第五版和第五版修正版:“接觸傳播”列為主要的傳播途徑;同時提到了“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3.第六版:對“接觸傳播”強調“密切接觸也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增加了“密切”二字;將氣溶膠納入可能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沒有提及消化道的傳播途徑。

首先,對於“密切”這個詞,應該如何解釋才恰當,什麼是“密切接觸”,什麼是“一般接觸”,中間程度應怎麼把控?因為確實有這樣的病例報道:一起生活的家人並未傳染,出入同一診所的感染了(並沒有排除其他感染途徑)。

其次,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形成飛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漂浮至遠處,造成遠距離的傳播。和飛沫傳播的不同之處在於,飛沫傳播距離比較近,一般1米左右,最多不超過1.8米;而氣溶膠會懸浮在空氣中,隨風而動,氣溶膠傳播在理論上病原體可以通過氣溶膠長距離傳播,能達數十米,甚至更遠,遠遠超過飛沫傳播的距離。

氣溶膠傳播最早在第五版診療方案中提出;2月8日上海的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中也有所提及;在第六版中確認了這種傳播的可能。但是正如六版診療方案中指出的一樣,病毒能不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影響因素很多,要看病毒在空氣中的存活狀態、感染能力、病毒濃度等。環境相對封閉、長時間暴露、高濃度,幾個關鍵詞讓我們聯想到了哪些地方--病房?電梯間?通風不佳室內?好,那麼我們避免長時間處於這種環境中,我們可以選擇走樓梯、每天開窗通風、戴口罩、勤洗手,等等。還有病房!這是醫護人員殊死搏鬥的地方,是這場戰“疫”的主戰場!生死存亡,他們中的一些人,我們已經再也見不到了......在太多的出院患者報道中,我們驚奇地看到出院患者接過醫護人員送上的鮮花,笑眼彎彎!?偉大而卑微,請給予他們理解與尊重!(對不起,我跑偏了...)

再者,是否還存在其他的傳播途徑。日前有報道從患者糞便中分離中新型冠狀病毒;2月22日報道從患者尿液中分離出病毒。這些情況提醒我們要更加重視個人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後要洗手、馬桶沖水要蓋蓋,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是會讓我們更加健康的!~~

三、易感人群。

1.第四版: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礎疾病者感染後病情較重,兒童及嬰幼兒也有發病。

2.第五版之後的版本:僅保留了“人群普遍易感”。


目錄:

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之名稱變化

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之病原學特點

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之流行病學特點(本文)


預備下篇內容為:<strong>《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之臨床特點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之流行病學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