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年明月寫了《明朝那些事兒》以後就沒有寫其它朝代的書,是不是江郎才盡了?

上官垚


古今中外一書成名並終身受益的數不勝數,當然高產如莎士比亞、列夫托爾斯泰、雨果,他們的文學才華出眾、才思泉湧,終身筆耕不輟,這是和他們豐富的人生軌跡、閱歷、時代背景、社會地位及歷史文化底蘊息息相關,再加上他們的天賦和勤奮刻苦。但一書成名,名垂千古也不少。咱們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他們也無其他大作留存於世,但並不妨礙他們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崇高的文學地位和巨大的文學成就。

再讓我們把目光回到當年明月這個年青有為的網絡作家身上。可以說他是孕時而生,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果說韓寒、郭敬明這些新勢力作家的作品猶如現在流量鮮肉拍的電視劇或唱的口水歌,那麼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則是一種清新自然又有些外來快時尚潮流休閒風格,一掃當時文壇、歷史研究穩重、老成甚至是帶有一些黃梅季節黴塵氣的落伍。讓我用美食來比的話,傳統文學創作或歷史研究就是成都茶館,老年人居多;新概念作家則是網紅奶茶喝個新鮮,而當年明月為代表的一些網絡寫手佼佼者則是外來的星巴克,吸引力更大、更持久。

因此當年明月以一己之力扭轉了歷史題材類小說的創作風格,引領了十多年的潮流至今不衰,正充分說明了《明朝那些事兒》的巨大影響力,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當年明月除非改變自己的創作風格,另選其他非歷史類題材進行創作。否則繼續吃老本寫歷史題材類小說,那麼不落窠臼幾乎不可能。而且歷史題材類創作,就必須對某朝代、某段歷史有相當透徹的研究,多年浸淫其中是不可避免的。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畢竟是有限的,當年明月功成名就之後,有了太多的羈絆,再加上他比較年青,有更大的抱負。也許一二十年後,我們還會看到他有另一部讓人心動的作品,這也說不定。

最後補充一下,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寫完《飄》後後面也沒有什麼影響力的文學作品面世。法國都德在國人的印象之中似乎也只有《最後一課》,這都很正常,沒毛病!


失眠的文字


人生有很多成功呢,往往並不是上下求索,而是無心插柳。當年明月的成功,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仔細回溯一下當年明月成名的年代,其實是大家的閱讀口味從嚴肅文學向網絡文學轉型的年代。2006年,當年明月開始創作《明朝那些事兒》,天下霸唱開始創作《鬼吹燈》,南派三叔開始創作《盜墓筆記》……在這一年前後,以及接下來的很多年裡,不同的寫作領域,相繼出現了許多開拓型寫手,比如寫懸疑小說的蔡駿,從純文學領域“跨界”官場小說並作品大賣的王躍文等等,他們都成為該創作領域的翹楚級人物。

這並不是偶然現象,而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論壇即時創作、交互閱讀模式的興起,大家的閱讀口味開始轉向通俗化、趣味化甚至獵奇化,誰抓住了這個風口,也就抓住了潛在的巨大讀者群體。

在當年明月之前,沒有人以那樣的方式去講述歷史。而他以調侃的方式、小說的筆法再現了歷史上的明朝,將現代的流行詞彙、生活場景、思維方式,無縫植入過去的故事,讓明史不再埋首故紙堆,變得鮮活起來,立體起來,親切起來。

因此,《明朝那些事兒》吸引了各種年齡段、各種階層的讀者,成為當年圖書市場最受歡迎的歷史普及讀本。

對20多歲年紀輕輕考上海關、生活無甚壓力、愛讀史尤其是熟讀明史的當年明月來說,在不到30歲的黃金年齡,洋洋灑灑寫下近百萬字的《明朝那些事兒》,更多是將過去的閱讀經驗、思考沉澱、創作熱情融為一體,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進行了一場才華大爆發。而他的寫作初衷和訴求,並不是成為一名作家,這從他日後的人生履歷,足窺一二。

《明朝那些事兒》累計銷量以千萬冊計,筆名當年明月、真名石悅的他,收穫了普通公務員難以想象的鉅額稿酬,屢次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排行榜,並收穫了讀者乃至學者的盛譽,有高校學者將其作為流行文化研究的經典案例,深入研究,認為它具備了一切流行文化的傳播元素。

但當年明月對自己作品的廣度和深度,認知得其實頗為清醒,提到自己的史學偶像錢穆,他坦言——

“我的書我希望它流傳很久,但是我認為可能性不大。我的書賣的很好,但是我一直認為錢穆的書雖然可能一年賣不到100本,但是100年以後,他的書還是有它的價值和意義,還是會被翻出來重新出版。”

或許是有如此冷靜的認知,在《明朝那些事兒》之後,當年明月並沒有乘勝追擊,走上職業作家的道路。答主認為,這絕不是因為他寫完這一部就才思枯竭、江郎才盡,而是因為他的人生志向並不在此,也就不必一條道路堅持到底。

當年明月今何在?他以真名石悅,低調地生活著、工作著,歷任環保部宣教中心綜合室副主任、河北省隆化縣掛職副縣長、中版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2018年5月,39歲的他升任山東省政府辦公廳綜合處處長,正處級。

可以說,他曾經是公務員隊伍裡的斜槓青年;現在,藏起功與名之後,依然是公務員隊伍中的骨幹力量,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


飲水君


個人認為,並非江郎才盡,只是個人選擇。

或許石悅,也就是當年明月在2009年接受央視《面對面》節目採訪時說的一句話,可以讓人得以一窺他的內心:“我覺得工作是工作。我爸跟我說,無論你出多大名也好,出多大風頭也好,你都得有一份正經的工作。”

從這句話,明顯可以看出當年明月的選擇。歷史是愛好,出風頭是意外,正經的工作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就如同他筆下那些明朝人物,既然選擇了仕途,那就以此為根本,心無旁騖,才能好整以暇。

那些名臣們,哪一個又不是文章好手,哪一個又不是博聞強記,縱橫古今之輩。但他們,同樣是有一份正經的工作,或許,石悅就是因為寫史,認識到了這點。

石悅先是成為了廣東順德海關的一名公務員。

2013年4月,任環保部宣教中心綜合室副主任(副處級)。

2013年10月—2014年12月,任河北省隆化縣副縣長(掛職)。

隆化縣在承德不算一個小縣,按照明朝的官制,這個職務大概是從七品,這個時候,石悅還只有34歲,相當年輕,當然,這是掛職,只是鍛鍊一下,也是以後還有重用的意思。

2016年2月,任中版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中版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這個公司不清楚是幹嘛的,估計也有國企或央企背景。

而去年的最新消息,在2018年5月,石悅擔任山東省政府辦公廳綜合處處長。這是正處級別的幹部,相當於縣委書記、區委書記、市級單位局長這樣的級別,這在明朝,大致是個正七品的官職,石悅去年是39歲,還未滿40週歲,再往上,就是副廳級、副市級的幹部,前途不可限量。

仕途順利的石悅,按著他設想的道路在前進,作為政府工作人員,太高調未必是好事,而石悅的性格,本身就比較低調,而且這樣的環境,也不適合他進行創作。

以上是工作方面,還有時間方面。

這個級別的幹部,顯然不太能有時間再來從事寫作。而寫作,尤其是寫史,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篩選出自己需要的材料。石悅是1979年生人,2006年《明朝那些事兒》在網絡首發,當時他是27歲,有沒有結婚我不太清楚,估計應該是還沒有,如果已婚的話,可能還未必生子。2009年《明朝那些事兒》完稿,石悅已經30歲,這個年齡的男人,應該已經結婚生子。

諸位有家室的話應該知道,有了孩子以後,時間就變得非常寶貴了,白天需要工作,晚上偶爾還要應酬,回家能陪一陪孩子,自己的時間就少之又少,如果沒有時間的話,就失去了寫作的基礎,再想有什麼作品就是空談了。

所以,小院認為,當年明月並不是江郎才盡,而是客觀條件不允許他再出作品。石悅或許並非不想寫,經過歲月的積澱,也許哪一天他再次一鳴驚人,拿出超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作品,也不是沒有可能。


小院之觀


相信前些年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打敗柯達的不是索尼而是諾基亞,發展了上百年的老牌企業,卻倒在了僅僅興起十幾二十年的手機行業腳下。用現在時髦的話說,這叫跨界打擊。

同樣,打敗當年明月的,不是他的才華和其他的競爭者,而是大眾閱讀習慣的改變,因為《明朝那些事兒》趕上的是最後一波全民紙質閱讀狂潮。

古人說讀書四上:馬上廁上枕上案上,說的其實是一個碎片時間利用的道理。漫漫旅途無事可幹,你會選擇做些什麼呢?有些人選擇聽歌,有些人選擇看風景,而在那個沒有智能手機的時代,有很多的人選擇了在包裡放一本書,上車打開,下車合上,一路的疲勞就這麼消彌在字裡行間。當你完成了一天的工作,看看錶,距離下班還有十幾二十分鐘,這段時間用來幹什麼呢?隨手一抽,一本書信手拈來,看到興起,下班也顧不上了,非要看完這段才能走。

網絡時代的到來,讓大家知道了當年明月;而移動媒體的尚未到來,讓大家選擇在網絡閱讀不方便的時候購買紙質書籍。

然而這一切,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後就徹底改變了。

如今人人都有了手機,碎片時間就有了更多的選擇。聽歌的人還是聽歌,看風景的,還是看風景,而原來選擇讀書的那批人現在,在幹什麼呢?他們有的在刷頭條,有的在看視頻,有的在拍抖音,有的在玩遊戲,甚至有的直接在手機上辦公寫作等等。雖然還是有那麼一小撮人堅守在閱讀的陣地,但是這些人還會再繼續購買紙質書籍嗎?

《明朝那些事兒》——中國人的最後一次全民紙質閱讀狂歡


百里青鋒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這個問題,我認為並不是當年明月江郎才盡了。我個人有不同的看法吧,下面我就談談吧。

一、寫書並非本職工作,而是出於興趣愛好

說實話,當年明月本人是有著自己的正式工作的。他在寫《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他本人的工作是海關職員。因此寫書這件事情並非是當年明月為了養活自己而不得不寫的,他本人寫書純粹是為了傳播歷史知識以及自己的興趣愛好,因此當年明月沒必要像那些網絡小說作家一樣一本一本書地拼命寫,為了養活自己。

不得不說,處於興趣愛好寫書跟為了恰飯寫書寫出來的那種感覺真的不一樣。我想正是因為這樣,當年明月的書才寫得很有意思而且引人注目吧。

因此當年明月寫書,完全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沒必要為了寫而寫,想寫就寫,不想寫就不寫,這樣也很快樂。

二、當年明月工作忙,已經沒有那麼多空餘時間寫了

劉慈欣因為《流浪地球》而紅了一把,其實我從《科幻世界》就開始關注這個頗有才氣的作家了。最初劉慈欣寫書,都是在上班時間寫的,為什麼?因為工作清閒而且比較無聊,因此劉慈欣就只好寫書消遣一下並且賺點稿費貼補家用了。

當年明月寫《明朝那些事兒》,原因之一也是因為他的工作比較清閒,晚上回家之後沒有什麼事情,因此就在家裡寫書。最初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都是上傳到天涯論壇上的,我想那個時候的當年明月想要靠這本書掙大錢的心思還是沒有的。

在天涯論壇上,當年明月受到過網友的謾罵,也受到了一些大寫手的打壓,但是他都挺了過來,取得了現在的成就,不得不說也是不容易的。而且後來他還主動放棄了一部分關稅,不得不說他確實是一個不太看重錢的人。

現在當年明月已經升官當了山東省政府辦公廳綜合處處長了,工作繁忙,不像原本一樣有空閒時間寫書了。

三、當年明月不想恰爛錢

不得不說,現在層出不窮的各種帶貨主播翻車,知名遊戲主播恰爛錢等事件讓人不忍直視。說白了他們就是在消耗自己的名聲和觀眾對自己的喜愛度,然後通過這種手段去賺錢。

不得不說,如果當年明月找幾個寫手去寫幾本書,然後冠上自己的名字,會不會有人買單?一定會有人買單的。但是這些書質量良莠不齊,損害的就是當年明月自己的名聲了。

我前面說過了,當年明月本人不是那種很喜歡金錢的人,他本人頗有幾分風骨,因此他不想通過這種手段掙錢,可能在他有好的構思之前,他是不想去恰這個爛錢的。

四、他在憋大招

不得不說,當年明月之所以沒寫新書,有沒有可能是他在醞釀新書?我本人是個小小的歷史領域創作者,深知寫一篇文章的艱辛苦楚,當年明月如果想要寫一本書,恐怕需要更長的事件去準備以及構思,因此有可能他是在憋大招,來一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首先,《明朝那些事》是本基於明代歷史長線的一本網絡小說。

不過,由於國人對歷史除了上學時學了一點,其它基本都不知曉。所以,對《明朝那些事》當然很稀奇,原來歷史可以這麼說的啊!無疑就追捧了!


所以,石悅在天涯發的這部連載歷史小說就出名了。系列文章至2009年連載完畢後集結出版,截止2014年《明朝那些事兒》累計銷量過千萬冊。

在《明朝那些事》中,充盈著政治爭鬥、權謀之術、戰爭之術,也充分滿足了國人的胃口。

本來後期,他準備要寫一部關於清朝歷史的書籍,做過前期的整理資料和規劃,但是後期的確沒有消息了。


石悅之所以不寫有幾個原因:

1、作家不是我的職業:

石悅他始終堅持,自己不是作家,對於歷史和寫作那只是愛好,不會把此作為一個職業。

“我覺得工作是工作。我爸跟我說,無論你出多大名也好,出多大風頭也好,你都得有一份正經的工作。”

當時石悅是這麼說的“希望當把276年的明朝歷史寫完的時候,我可以肯定地對自己說,我是一個有勇氣的人。哪怕這個文章只是我一個人看,它永遠不出書,我也會把它寫完。然後我會把它打印出來,20年後給我兒子看。告訴他,你的父親是一個能夠堅持到底的人。”

2、不為錢財:

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石悅開放了《明朝那些事》的網絡閱讀,拱手將千萬收益無償給了網絡讀者。要是為了錢財,他還會這樣幹嘛?

3、仕途才是正道:


沒錯,石悅當官去了!2018年5月,石悅任山東省政府辦公廳綜合處處長。從2000年正式上班,18年時間爬到正處級,石悅也是相當強悍了!

所以,他哪還有時間再去寫小說啊!


從小愛歷史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這是新版本《明朝那些事兒》中最後一本書最後一頁中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即是對讀者說的,更是對自己說的。

當年明月,二十多歲便寫完了這本鉅著。看完這套書後,我們大多都能得出一個結論:作者不僅通曉了明史,而且洞察了古今、悟透了人生。

那麼,這麼多年過去了,他為什麼始終不出新作了呢?有人說他的錢已經掙夠了,沒必要再費那勁再寫什麼了。也有人說他已經是個什麼什麼級別的了啦。對此類說法,我只能用“呵呵~”兩字回覆了……

今天,對於我們絕大部分人來說,還會有“掙錢有夠”的現象存在嗎?如果有的話,也就不會有那麼多“掙了多少億還在掙、最後掙到了破產。弄了多少億還在弄、最後弄進了監獄”的情況出現了。同動不動就多少個億的那些娛樂圈的人相比,他所得的那點稿費擱在你身上你會是覺得足夠了嗎?一個小小的什麼級別、難道就是他這十幾年來的“奮鬥目標”了嗎?我們還是打開老版的《明朝那些事兒》、看看他在後記中說過的那些話吧!

“幾年來,我每天都寫,沒有一天敢於疏忽,不惹事,不鬧事,即使所謂盛名之下,我也從未懈怠,有人讓我寫文章推薦商品,推薦什麼就送什麼,還有的希望我做點廣告,費用可以到六位數,順手就掙。

我沒有理會。因為我不是商人。

出版商親自算給我聽,由於我堅持把未出版部分免費發表,因此每年帶來的版稅損失,可以達到七位數,這還不包括盜版,以及各種未經許可的文本。”這是他對金錢的態度。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

王朝也是如此。

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這是他對歷史和人生的態度。

“還會不會寫?應該會,感覺還能寫,還寫得出來,畢竟還很年輕,離退休尚早,尚能飯。

繼續寫之前,先歇歇,累得慌。”這是他對日後寫作的態度。

一個對錢和世道都抱有如此態度的人,你還會用金錢和地位去衡量他嗎?他說過要寫就肯定會寫。可是他為什麼這一歇就歇了十年、至今仍沒有發表任何作品呢?我以為他是在等,等什麼?或許是需要等他對生活進一步體驗後的積累,或許在等著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

有人曾懷疑他是不是“江郎才盡”了?笑話!一個二十多歲就已經才大如海的人,怎麼可能在人生正當年的時候反而失去了才智呢?“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或許就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目標的第二次追求。

根據作者性格和寫作態度,我覺得他的下一部作品必定會超過他的第一部作品。為此,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把盞常聊


石悅這個人,是個能臣,也是奸臣。清流要用,奸臣也要用。不管清流還是奸臣,有用則用,無用則廢。世人都說,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也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不能因水清而偏總,也不能因水濁而偏廢。當年看到的時候覺得很好很新奇,通宵達旦的看完了,最近又看了下,但是看不出當年的感覺了!現在想想他當時候能成功還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之前大家都是看嚴肅的歷史書籍,突然來那麼一種輕鬆的歷史書籍,大家都覺得很好,原來歷史可以這麼寫,也寫的很好。後來在書店看到了有人模仿他寫的《宋朝的那些事兒》,在有後來更多的人模仿。多了就覺得也是那麼回事吧!以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的智慧,他應該明白,繼續這樣寫下去不會再有更高的成就了!除非他能換一種風格創作。

不管怎麼評價,反正我讀完石悅的書,明朝的皇帝我記住了,明朝的大臣我基本記住了,道義我理解了,王守仁的心學我接觸了,讀了十二年的義務教育,愣沒學得那麼深刻。明朝那些事兒,在於不愛看歷史的人也可以津津有味的看下去。歷史就活生生的呈現在眼前,不刻板不枯燥乏味,也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讀者和作者就像平等交流一樣,讀著很舒服。不要小看了當年明月的文筆,很少有人能把文章寫得如此流暢,還非常幽默。後來很多人想模仿他的文筆,沒一個成功的。另外,不要小看了當年明月的專業性,沒有長期的積累,沒有長時間的研究,是不可能寫出如此精彩的文章的。雖然當年明月出生草根,但他的書一點也不草根。他的《明朝那些事兒》,開始還好,等到寫到最後一本,就有點敷衍了。明末的農民起義,還有那些尖銳的矛盾,都是一筆帶過。

很明顯,成名人了,就有很多名利場的事,被左右他的寫作了。如果你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他的書的發行,開始是一個有名的出版社,後面記得好像是海關出版社了。作者說過袁崇煥之所以那麼有名就是清朝人吹捧的。因為清軍入關的口號是幫著明朝打敗起義軍的,順治還在崇禎皇帝的墳前哭過。但是起義軍打敗後清軍做了天下,你又不能明說崇禎無能,畢竟還在人家墳前哭過。袁崇煥是崇禎殺的,也只有把袁崇煥吹捧到袁崇煥不被崇禎殺了明朝就不會滅亡的地步來汙衊崇禎了。這個描述還是挺客觀的。

當年明月沒有捧袁呢。捧了孫承宗是真的。捧的也是他的戰略。他的戰略沒有問題。畢竟那個時候的明朝要找一個打野戰打的過後金的幾乎不可能。那就只能戰略防禦。關錦寧防線是沒有問題的。只能說明孫的戰略有問題。孫的戰略要是建立在消滅後金有生力量上哪應該會更好。但那也是上帝視角。後金繞過防線去幹北京,這就是因為防守太難了。要是一直北伐的話,以消滅後金有生力量為作戰最高戰略部署應該可以耗死後金。

真實的歷史無法得知,後人都是根據史料推測,史料這東西說實話也不靠譜,因為都是人寫的,是人就有主觀,但我們要知道人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氣節,且不說大淩河之戰怪誰,也不說明之亡怨哪個,那都不是一個人的過錯,算在誰頭上都冤枉,就說孫的死如何評價?無愧國家吧?無愧民族吧?孫是個人,不是神,能力有限,但氣節長存。孫承忠的確沒有進攻過後金,這是跟戰略有關。大明沒有能力進攻(薩爾滸之後再無此能力),因此,從熊廷弼、孫承忠再到袁崇煥,都是“主守,後攻”,採取步步為營,逐漸往瀋陽方向推進。這是一個非常穩妥的方案,後來洪承疇也是這個思路,只不過朝廷的不懂軍事的“政治家”們,認為此種戰術過於緩慢,催促出戰,造成慘敗。

孫承忠主政遼東四年,後金幾乎都是按兵不動,這恰恰說明後金知道孫承宗的厲害。還有,清軍的確數次繞道蒙古,但都是搗破長城而入,這一帶不屬於遼東防線,屬於薊門防線,守將都是吳阿衡一類的人物,能擋得住清軍嗎?這怎麼能說關寧錦防線沒有用呢?如果沒有用,清軍為什麼還要繞開呢?我覺得這種事情沒必要較真。就像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比如大家都認為尚書裡面說的堯舜禹禪讓是真的,結果竹書紀年又說不是那麼回事。誰又能保證明史,明實錄裡面沒有刻意刪除孫承宗的戰績呢?歷史永遠不能百分之百還原,只能無限接近,但是有時候就是失之一毫,謬之千里。你心中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的,歷史就是什麼樣子的,能以史為鑑就夠了。我覺得明朝那些事裡面的歷史就是我心中的歷史。


歷史深度揭秘


其實這個問題,只怕只有當年明月才能說的清楚,我們都不過是在主觀臆測,我感覺比較現實的角度說一點淺見是:

當年明月是一名國家公務人員,而且級別不低,正處級,對於像我這樣的草根來說,現實中見過最大的官,就是我們村黨委書記,而且也不是常見,想必正處於不惑之年的當年明月,仕途正處於上升期,各種政務比較多,只怕沒有太多精力去著書立傳。再者,要完成一部較有新意的著作,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這種歷史著作,講究一種真實性、嚴謹性、完整性再加上自己的寫作風格,絕對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所以我感覺當年明月應該主要是受制於時間與精力的問題,至於江郎才盡有些牽強。

另一方面,也許是因為《明朝那些事》一經出版,便引起了非同凡響的熱度,使得當年明月名利雙收,大家肯定這都會希望當年明月繼續以這種獨特、幽默、詼諧的口吻去寫一寫《唐朝那些事》《宋朝那些事》……可如果寫的不好或沒有《明朝那些事》讓我們看的過癮,那當年明月身上的光環可能就會暗淡。因此,沒有再繼續創作也許就是當年明月最好的選擇。





文子905808


當然不是江郎才盡,而是客觀條件不允許,另外也是當年明月自己的選擇。

當年明月非常喜歡明史,對明史研究非常深入,這一點從《明朝那些事兒》就可以看得出來。實際上也確實如此,當年明月是中國明史學會的會員。

當年明月痴迷明史,學識淵博,他以明史為藍本創作的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廣受好評。對普及明史,作了很大貢獻。不過當年明月極力美化明朝,對明朝皇帝的奇葩行徑和種種惡行予以美化,同時極力淡化明朝社會的黑暗面,也備受詬病。

對當年明月而言,寫《明朝那些事兒》,單純只是因為喜歡明朝,而且他對明史也確實研究夠深。可是其它朝代的歷史,當年明月就不一定在行了,如漢史、三國史、魏晉史、唐史、宋史等,當年明月即便寫,要想達到《明朝那些事兒》的高度,恐怕已經不可能了。索性不寫了。

當年明月現在是一名正兒八經的公務員,他早就放棄了寫作這條路,他自己就曾說過,他如今的願望,就是安安心心做一名公務員,至於《明朝那些事兒》和寫作,已經是過去式了。

這就是當年明月的選擇,他在聲名鵲起之後,悄然功成身退,安安心心做一名普通的公務員。一切無愧於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