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朝的軍事體制?

小林歷史觀


清朝先後有8支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經制兵)到勇營制(湘軍、淮軍)再到傳統軍制(防軍、練軍)到近代軍制(近代海軍、新建陸軍),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

基本上可以以滿族為主,漢族為輔的體制。但是這樣產生了大量的弊端。造成大而不強的軍隊情況。

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我認為遠不能與漢唐元明相比!清朝鼎盛應該是在乾隆時期,乾隆十全武功很多都是敗仗根本不能算,從幾場重要的戰爭來看,清軍的戰爭動員能力和戰鬥力都遠不如前代,徵準噶爾、大小金川、大小和卓最多動員的兵力也不超過10萬,可見當時分散落後的小農經濟無法支持大規模的戰爭準備,也就是說當時國家的GDP總量雖然很高。

但是人均GDP和效能是很低的,是依靠龐大人口基數貢獻的經濟總量,如果實行大規模的戰爭動員,普通百姓是無法承受的,與明朝相比永樂皇帝還數次率數十萬大軍遠征蒙古;從軍隊戰鬥力來講大小金川彈丸之地,民不過數萬,清軍歷時二十餘年,耗費白銀數千萬兩,先後有四位統帥殞命(有的是戰死的有的是論罪處死的)才征服大小金川,這與漢唐甚至明朝都無法相比!




鈿車寶馬


清朝的軍事體制為歷朝最優,滿清政府善於學習,其軍事體制也在逐步完善,從中世紀軍隊向近代軍隊逐漸過渡。

鴉片戰爭之後,清朝軍事體制變革加快,幾乎打一次大仗,就練一次新軍,改革一次軍事體制,雖說敗多勝少,但是清軍俞戰愈強,以致於百姓起義己經無法威脅清廷統治了,清朝最終亡於清軍。

沒有太平天國運動,便沒有湘軍!

沒有捻軍,便沒有淮軍的壯大!

沒有兩次鴉片戰爭,就沒有北洋水師!

沒有甲午戰爭與八國聯軍侵華,就沒有北洋新軍與湖北新軍!

正是因為湘淮軍沒有近代化,才有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清朝先後有8支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經制兵)到勇營制(湘軍、淮軍)再到傳統軍制(防軍、練軍)到近代軍制(近代海軍、新建陸軍),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八旗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一種組織形式和軍事制度。

清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八旗兵以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等八種旗幟為標誌。”旗“本為滿族”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兼有掌管軍事、政治、生產三個方面的職能。凡旗人男丁皆可為兵,平時生產,戰時打仗。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八旗各有旗主,皆為世襲,旗兵為其私有。

綠營兵,主要是清軍入關後收編的明朝降軍和各省改編的隊伍,用綠色軍旗,故稱綠旗兵或綠營兵。兵種有馬兵、步兵和水師。

清朝中葉以後,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

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到清帝國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並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持革命軍的。

清朝八旗軍其實是明朝衛所兵的擴大版,由於滿族人少,故編為八旗,出則為兵,入則為民。

隨著入關之後,八旗軍改為職業軍人,並迅速腐化,綠營成了平三藩主力,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八旗綠營皆不堪大用,清廷被迫下放練兵權與財政權,曾國藩、左宗裳、李鴻章等人學習戚繼光練兵之法,從西方大量購買火器裝備軍隊,用塹壕戰消滅太平天國。隨著僧格林沁戰死,清廷制約漢人武裝的王牌消失。自此,清朝軍事力量逐漸向漢人手中轉移,地方割據之勢逐漸形成。

甲午戰爭中,湘淮軍的裝備不輸日軍,但湘淮軍屬於中世紀軍隊,而日軍是近代軍隊,體制有代差,因而戰敗。

戰後清廷下令袁世凱編練新式陸軍,從此清軍逐漸近代化。



當代曹植


清朝先後有8支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經制兵)到勇營制(湘軍、淮軍)再到傳統軍制(防軍、練軍)到近代軍制(近代海軍、新建陸軍),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八旗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一種組織形式和軍事制度。

清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八旗兵以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等八種旗幟為標誌。”旗“本為滿族”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兼有掌管軍事、政治、生產三個方面的職能。凡旗人男丁皆可為兵,平時生產,戰時打仗。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八旗各有旗主,皆為世襲,旗兵為其私有。綠營兵,主要是清軍入關後收編的明朝降軍和各省改編的隊伍,用綠色軍旗,故稱綠旗兵或綠營兵。兵種有馬兵、步兵和水師。清朝中葉以後,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到清帝國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並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持革命軍的。


世間始終你好146401869


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在女真牛錄製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政治權力集中於王公貴族,重大決策由貴族共同討論決定,是為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后皇太極於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設立六部,試圖逐漸削弱滿洲貴族權力。皇帝試圖實行中央集權的努力主要集中於清朝前期。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順治帝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由自己親自掌握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變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時加強上三旗的實力,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有所削弱。

經濟上由於把關外落後的奴隸制帶入中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強抓人作奴隸,以供八旗子弟白白吃餉,他們常年寄生蟲般的生活造成了清朝武力的退步(乾隆視察八旗軍發現他們馳馬墜地,箭箭虛發)也使得清朝越來越依靠漢族軍兵。

漢軍綠營和團練鄉勇

清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旗設都統(固山額真),由中央八樸詡統衙門掌握,地方督撫無權徵調。綠營兵,主要是清軍入關後收編的明朝降軍和各省改編的隊伍,用綠色軍旗,故稱綠旗兵或綠營兵。兵種有馬兵、步兵和水師。在各省者,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所 統轄。

清朝中葉以後,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後因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由於八旗長期由政府供養,遊手好閒,不習武事,逐漸喪失了戰鬥力,在鎮壓太平軍時屢敗,於是南北各地地主團練武裝迅速發展,曾國藩的湘軍便應運而生了。還有象李鴻章組織的淮軍,左宗棠組織的楚軍等,這些地主團練武裝後改編為練軍與防軍。光緒中葉後,因甲午戰爭慘敗,防﹑練軍均又改為次要的巡防隊,由袁世凱編練新軍,作為主要國防力量。

清末新軍和海軍

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

到清帝國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並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持革命軍的。

1651年順治帝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設水師,此為清朝水師之始。內河防務以長江為主體,沿岸各設水師。

洋務運動時期清朝才有新建海軍的動作。為建立船艦自制能力,1866年清廷在福州馬尾成立總理船政事務衙門,以沈葆禎為船政大臣。同年,李鴻章要求其江南製造局建造炮艦。1868年8月,第一艘中國製造的蒸汽軍艦,“恬吉”號下水。隨後的中法戰爭與甲午戰爭分別摧毀南洋艦隊與北洋艦隊,這也標誌自強運動的失敗。

對外戰爭

1627年 丁卯之役 李氏朝鮮 朝鮮敗,求和,約為兄弟之國

1636年 丙子之役 李氏朝鮮 朝鮮敗,成為清朝附屬國

1685年-1686年 雅克薩之戰 沙俄 沙俄敗,《尼布楚條約》

1765年-1770年 清緬戰爭 緬甸 簽訂和約

1788年-1789年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安南(阮惠) 安南求和

1788年-1792年 清反擊廓爾喀之戰 廓爾喀(今尼泊爾) 中國勝,保衛了西藏領土

1840年-1842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 英國 英國勝,《南京條約》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國、法國(俄美支持) 英法勝,俄國漁利,《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1875年-1878年 清軍反擊阿古柏收復新疆之戰 浩罕國(俄英支持) 中國勝,收復新疆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法國 中國不戰而敗,《中法新約》等

1894年-1895年 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 日本勝,《馬關條約》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英、法、德、俄、美、日、意、奧 八國勝,《辛丑條約》

1900年 東北軍民抗擊沙俄入侵之戰 沙俄 沙俄勝,但未能實現其“黃俄羅斯計劃”,《中俄收交東三省條約》


探索歷史


究其原因,還是清政府長期抑制軍事發展所造成的。任何一項技術都不可能單獨存在,支撐它發展的一定是一套完整的體系。清朝統治者設計了一套軍事保密體制,不僅使軍事技術本身得不到發展和進步,甚至連火藥、鑄鐵技術,這種上一級的技術模塊,也都因為沒有需求而消失了。所以,不是中國不懂如何製造火器,而是清朝統治者嚴重限制了武器的生產和發展,才導致軍事的落後


中年男人在磨練


中國清朝(1644-1911)是以滿族上層為主體建立起來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經濟高度發展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並走向衰敗的時期。它經歷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封建社會和以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其軍事制度既因襲歷代王朝的舊制和本民族的傳統,也受到西方的影響。

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到清帝國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並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持革命軍的。

一個腐朽的封建政權,即使有北洋水師,終究改變不了腐朽、腐敗的命運。軍事與政治、經濟緊緊相連,軍事與政權相依相靠;政權,一句話,得到人民的支持,就興旺,失去人民的支持,就滅亡。正所謂:軍民魚水情。

人民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支撐與力量,軍事同樣離不開人民。


易捷生活


清朝的軍事體制中後期是相當滯後的。作最高統帥的皇帝,大多沒有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更不懂如何訓練官兵,排兵佈陣統統交由手下兵部大臣操持。可是清代兵部的職權,比歷代都小,並且無權調動和指揮軍隊。兵部的具體職責是管理綠營武職官員的品級、考核、升轉、獎懲、撫卹等;管理全國馬政,以及傳遞文書事務;掌管全國的兵籍及軍器;管理關禁、海禁;還負責武科舉事務。

清朝先後有八支武裝力量。主要是八旗子弟親兵,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到勇營制再到傳統軍制以至於近代軍制一一近代海軍、新建陸軍。

可是清代兵部的職權,比歷代都小,並且無權調動和指揮軍隊。因此一旦有戰事,深居皇宮吃喝嫖賭的皇帝往往拿不定主意,兵部又無實權隨時調動軍隊迎戰,大臣們主和主戰又爭論不休,往往貽誤戰機,兵敗如山倒。這就是八國聯軍萬人入侵國境,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首先跑路,餘下數十萬將兵無所適從,一擊即潰。日寇入侵,北洋水師未及開戰即全軍覆沒。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次遭受慘重屠戮。險此亡國滅種。


伏牛山人25


清朝實行以專制皇權主核心的高度中央集權的軍事領導體制,最高軍權由皇帝(順治初是攝政王)掌握。中央設輔佐皇帝的決策機構議政王大臣會議(早期)或軍機處(中期以後),置主管全國軍事行政的兵部等領導機構。凡軍國大計,先交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提出可供選擇的方案和意見,供皇帝採納和參考,由皇帝最後裁決,並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承旨出令,交兵部和其他有關軍事領導部門主持實施。軍機處於雍正年間設立後,則由軍機大臣承旨交辦。一旦國家有大的軍事活動,則特簡經略大臣、參贊大臣等,組成戰時領導體制,臨時抽調各地官兵歸其調遣指揮。但一切運籌進止,均聽命於皇帝。軍事行動結束,將帥返回原任,兵丁歸原駐防地。若皇帝年幼,親政之前,則由攝政王(順治時)或輔正大臣(康熙時)或太后垂簾聽政(同治光緒宣統時)。一因此,皇帝是最高決策人,議政王大臣會議或軍機處是決策部門,兵部是中央軍事職能管理行政部門。清朝的命運取決於皇帝的決定


股海行者


從1644年開始到1911年清帝退位,這段時期,清朝的軍事體制從不斷的完善到開始不斷被瓦解,軍事實力也是從盛轉衰變化。

在清兵入關之時,軍事體制以八旗為主之後組建了漢軍旗的綠營,到了清朝末期有了袁世凱的新軍,到了洋務運動,有了海陸軍三軍,這個時期,清朝的軍事體制也接近現代軍事體制。

清朝不管什麼時期軍事體制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兵民合一,兵民合一也是八旗軍事體制的核心,還有就是軍政合一,八旗子弟世代為兵,接受帝王的調遣,八旗子弟一輩子當兵,可以入朝為官,這是清朝軍事體制最為核心的。


掩飾了謊言


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到光緒為止,清朝軍事體制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四軍旗建立,努爾哈赤逐漸創立清朝軍事體制,後在清兵入關之後,建立綠營等直屬於皇帝統轄的武裝,第二階段為八旗軍敗落,湘軍和淮軍逐漸成為清朝主力部隊。第三階段,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清朝逐步完善軍事體制,建立了初具近代軍事體制的武裝,總的來說,清朝擁有八旗兵、綠營、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新軍、水師這幾個軍事編制。而在武器形式上從傳統的步兵騎兵到近代軍制,採用以由熱兵器為主的近代武裝。

此外,清朝的軍事體制雖然與當時的兵部有直接聯繫,而且清朝的不少軍事武裝都是歸於兵部管理,這點結和前朝一樣,少數武裝還是直接由皇帝調度,比如神機營以及近衛處等都不歸兵部管轄。所以在清朝,軍事體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兵部的權力相比前朝小了很多,在體制上有諸多的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