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與《三國演義》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有哪些不同或區別!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一個是史書,一個是小說,不在一個檯面的文本,怎麼能對比呢!這完全是在擺噱頭,是的。但作為兩個不同領域的名著,其對三國時期的歷史表述,進行一些必要的瞭解,有利於提高品讀兩部名著的不同手法和藝術魅力,尤其是對那段歷史中的事件和人物的正確認識,應該是有幫助的,免得被人“忽悠”了。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

一、兩位作者

陳壽(233~297年)西晉時期史學家。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自幼好學,師從蜀中大儒譙周。西晉時任著作佐郎,編成《諸葛亮集》,後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深受司空張華賞識。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孫吳以後,他蒐集魏、蜀、吳三國史料,撰成《三國志》。該書成為史學名著。朝廷遣使者往其家中取所著《三國志》,詔令地方官府抄寫保存。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兼雜劇作家。正史無記載,現存最早記錄為明代無名氏編著《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祖籍山西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羅貫中主要作品有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等。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

二、《三國志》與《三國演義》

《三國志》記述魏、蜀、吳三國曆史的紀傳體史書,晉陳壽撰。內含​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共65卷。在古代紀傳體正史中,與《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該書以曹魏為正統,魏志列在全書之首,稱曹操、曹丕、曹叡為帝。吳、蜀君主即位,都記明魏的年號。東吳只有孫權稱主,孫亮等都稱名。對晉朝皇室的敘述時有曲筆,對於魏晉禪代之際司馬氏的所作所為,多有維護。三國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有影響的人物,以及在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上有貢獻的人都記錄下來,此外,也記載了國內少數民族以及鄰國的歷史。陳壽對於史料的取捨比較審慎嚴謹,文字以簡潔見長。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漢靈帝年間劉、關、張桃園結義民間傳說寫起,圍繞戰爭這條主線,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和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三、不同點或者區別

(一)兩部著作的體裁不同。《三國志》是紀實的史書,偏重於事實;《三國演義》是杜撰的小說,側重於人物演繹。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

(二)作者及創作的時間和背景不同。《三國志》作者陳壽是西晉史學家,屬於官方;《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屬於民間。

(三)參考的依據不同。陳壽是經過官方渠道大量收集歷史資料編著《三國志》,羅貫中則是在《三國志》基礎上加民間傳說進行再創作。

(四)政治傾向不同,這也是二者的最大的區別。《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進行記述,《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進行演繹。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

(五)閱讀或使用的角度看。從文學性方面出發,《三國演義》好看耐讀;從想要了解史實方面看,《三國志》值得參考,但這兩部名著都存在作者自身的政治傾向,必須留神,要批判地看,白紙黑字也不是絕對的。(文/蔡駟 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