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败国事:并非周瑜专利,大宋朝当年也有

在好水川南边6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城,这城叫水洛城,位于今甘肃平凉庄浪县,在关山脚下,因南北环绕水洛川,故得名水洛城。水洛城最早建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后秦,这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宋初此地属于秦凤路德顺军管,位于秦凤路首府秦州和泾原路首府渭州之间。


由于水洛城独特的地理环境,再加上这地是吐蕃、氐族、党项等诸蕃聚集之地。因此好水川之战后此地引起大宋重视,当时泾原路安抚使王尧臣就高度重视此地。

几败国事:并非周瑜专利,大宋朝当年也有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正月,范仲淹在《再议攻守》奏章中首次提出重修水洛城。“进修水洛,断贼入秦亭之路,其利甚大,非徒通四路之势,因以张三军之威也。”老范的话不能不听。官家马上下令研究这个问题。由此,大宋朝廷就是否重修水洛城,展开辩论!

当时支持派以范仲淹为首,朝廷上为他发声的是他的小迷弟欧阳修。他们主张重筑扩修水洛城,以坚城为依托,进可攻退可守;而反对派则以韩琦、尹洙为首,认为重修水洛城,劳民伤财,分散兵力,得不偿失。况且水洛城还在渭州城南面,属于后方的后方,修来干嘛?有修这城的劲还不如多杀几个西贼!
因此他们主张放弃水洛城,集中兵力收缩防御,寻机反击。

就因为修城这件事,让范仲淹和韩琦这两位相濡以沫的战友,口水战打的不可开交。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八月,韩琦提出:“范仲淹议进兵修水洛城,通秦渭道路,穿蓦生户几二百里,计其土工亦数百万,止可通二州援兵,亦未能断绝西贼往来。”韩琦从理论上反对了范仲淹的建议。

由于韩琦位是秦凤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这地归他管。所以,官家同意了韩琦的请求,下令停止筑城。这是筑城水洛的第一次公开争论。

结果两个月之后,定川寨之战爆发,宋军被西夏太师杀的打败,名将之花葛怀敏陨落。形势发生改变,重修水洛城变得重要起来。范仲淹马上主张重修水洛城,打通秦渭通道,在薄弱的秦渭通道之间修筑一个军事要寨。

这个重任交给了刘沪,说起来这个人可是范仲淹的忠实粉丝。他祖父刘审琦是北宋开国功勋,为国殉难,属于开国先烈。他的哥哥叫刘涣,范仲淹上书刘太后还政仁宗,刘涣也参加过;范仲淹为反对废后,伏阙跪谏,他也参加过!这绝对是范仲淹的同一阵壕的战友和死党啊。好水川战之战后,西夏军队在泾原路一路抢掠。当时宋军沿线城寨纷纷紧关城门。只有当时任渭州瓦亭砦监押,刘沪下令开城门接受周边难民,瓦亭砦成为难民天堂。因此,他被逃难百姓誉为“刘开门”。此举得到韩琦和范仲淹的赞赏,提拔他为阁门左侍禁、阁门祗候,权静边砦,成为静边砦一把手。

此时要修水洛城,他离得最近,于是他当仁不让的成为总工程师。但是搞笑的是,水洛城周围并不是大宋地盘,而且由于此地离西夏太远,李元昊也没法实际掌握此城。刘沪也不着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他开始积极笼络这些少数民族首领,逐渐取得他们的信任。在刘沪的精心安排下,蕃氐部族首领决定归附宋朝,以水洛城为中心的水洛一地回到了宋朝手中!

郑戬当即再派著作佐郎董士廉(这哥们是文官)协助刘沪修城。水洛城终于开始动工。这样一来形成了范仲淹、欧阳修、郑戬、刘沪、董士廉等人为首的修城派。有修城派就有反修派!韩琦马上联合文彦博、尹洙、狄青等人反对修城。韩范两派开始打起了口水战,是的,你没看错,因为修城这破事,君子党分裂了!分成了两派。韩琦知道打口水仗没用,他实在是说不过范仲淹和欧阳修两大顶尖喷子!
所以他来了个釜底抽薪!

几败国事:并非周瑜专利,大宋朝当年也有

>K�\u0004这天,韩琦若无其事,十分好意的给仁宗提了个醒:官家,眼下我们在和李元昊谈判,西北战事停歇!战时一些临时措施可以停了吧!比如郑戬那个陕西四路都总管兼经略安抚招讨使,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这玩意跟唐朝节度使可没多大区别。防藩镇是大宋铁律,一点可乘之机都不能给。陕西宣抚使韩琦这么一说,官家哪还能犹豫,一个字撤!

有意思的是,也不知道欧阳修吃错了什么药,他也来凑热闹,给官家上疏《论罢郑戬四路都部署札子》,赞同韩琦之见。<strong>“见用兵以来,累次更改,或四路置部署,或分而各领一方,乍合乍离,各有利害,惟有夏竦往年所任,郑戬今天之权,失策最多!”然后他又给罢免郑戬找了七条理由,说得头头是道。

可范仲淹这会估计都气吐血了,永叔老弟,有你这么坑队友的吗?欧阳修这么一搞,范仲淹为了避嫌,救都不敢救自己的连襟!

于是这年2月21日,在韩琦和欧阳修的上书下,宋仁宗顺水推舟,撤销陕西四路都部署。而韩琦这一下绊子,郑戬再也管不了水洛城的事。管事的换成了陕西宣抚使韩琦、知渭州尹洙。

范仲淹又不傻,韩琦的小动作没有瞒过他的眼睛!他该怎么办呢?该怎么继续修城?其实范仲淹真的不好办。因为韩琦之前是他兄弟,因为他是光明正大的君子。君子可以欺之以方,当好兄弟韩琦对他这个君子耍了小人手段,范仲淹也没办法了。而且这不比跟李元昊斗,什么招都可以使。这是兄弟内斗,小兄弟打你一记黑拳,你要也来记狠的,兄弟俩立马火并。

范仲淹为了避免和韩琦翻脸,只能克制自己,三番四次、正大光明的上书官家:修都开始修了,怎么就叫停了?范仲淹一上书,韩琦也上书《修水洛城不便奏》,列举了修水洛城不便的十三条理由。尹洙这个时候也来凑热闹,上书反对。

几败国事:并非周瑜专利,大宋朝当年也有


这下大宋朝堂吵翻了天!

就在此时,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传来——水洛城出大事了!原来,尹洙为了以防万一,特意派权瓦亭寨张忠,取代刘沪,准备接管水洛城大权。但是,刘沪在尚未离任的郑戬支持下,拒不受命,并在蕃氐部族“请自备财力修城”的推动下,加快了施工进程。韩琦、尹洙毫不客气,马上派遣泾原副都部署狄青率兵,将刘沪、董士廉抓捕归案,并投入德顺军监狱,严刑伺候,并准备以违抗军令和抗旨的将二人处斩。这样一来停修城计划只能宣告中止。

刘沪、董士廉入狱之后,归降的蕃氐部族受到惊扰纷纷造反,杀掉官吏和汉族民众,致使水洛城局面严重失控,影响极其恶劣。朝堂上,君子党为了修城爆发的内讧竟然闹到了真刀真枪、喊打喊杀的地步!

这时候,刘沪、董士廉背后的郑戬跳了出来,据理力争,上书朝廷,为两人辩解,并指特意指出尹洙的行为有图谋构陷之嫌。致使“蕃汉人民惊溃,互相仇杀,别生边患”。
这样一来,君子党内讧从真刀真枪,又到了相互攻讦的地步。这个时候,各少数民族的人民不乐意了,上书责难或纷纷造反,管家只能派人去调查。其实这些首领也不是真的想跟宋朝对着干,只是为刘沪抱不平。现在天子来使,他们紧急求见,寻求和谈。和谈有两个要求,第一是允许继续修水洛城,二第二,继续让刘沪主管水洛城。

这要求不过分,天使上疏支持郑戬意见,建议释放刘、董二人,继续筑城,以为权宜之计。要说刘沪也是真爷们,出狱之后,一声不吭,马上修城!最终在这年五月将水洛城修建成功。刘沪是武将,又是功勋之后,在宋朝就是被文官打压的货,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出狱之后,他选择了忍气吞声,并兢兢业业的修城。

修城的过程中,朝堂依旧在相互攻伐,韩琦和尹洙立刻上疏《奉诏令刘沪董士廉却且往水洛城勾当状》《乞与郑戬下御史台照对水洛事状》。两人认为刘沪公然抗命,必须严惩;韩琦一上书,范仲淹等人也上疏。范仲淹在《奏为刘沪董士廉修水洛城乞委鱼周询等勘鞫》奏章中指出,刘沪守边“最有战功,国家且须爱惜,不可轻弃”。甚至还引经据典举出古代一些抗命却建功立业的大英雄,比如陈汤、王睿。

这个时候,欧阳修出场了,连上两疏《论水洛城事宜乞保全刘沪等劄子》《再论水洛城事乞保全刘沪劄子》。首先充分肯定刘沪筑城的功劳,“自西事以来,擢用边将固多,能立功效者殊少。惟范仲淹筑大顺城,种世衡筑青涧城,沪筑水洛城,沪尤为艰难,其功不在二人下”。

随着吵闹,时间也一天一天过去,城终于修完了。这个时候欧阳修又出来凑热闹,建议由狄青亲自给刘沪、董士廉传达诏书,意思是让狄青给刘沪道歉;同时让狄青成为刘沪的上司。官家一听,这方法好。于是最终结果就这样下发到泾原路。

狄青是纯武人出身,这样的安排肯定不符合文人集团的心愿。狄青一个贼配军都能做一路主帅?开玩笑吧!这绝对不行。官家没办法,只好让王素接任。王素是前宰相王旦之子,天圣五年赐进士出身,算是韩琦的同年,也是君子党成员。此时任兵部员外郎,知谏院,同判国子监。官家生了儿子,想大赫天下,他上疏一顿喷。王德用给官家送了两个美女,王素又上疏一顿喷,把王德用和官家喷得狗血淋头,最后官家只能将新得的两个妹妹送出宫。这样一个言官,被视作君子典范,言官典范。

至此,围绕了筑城为中心的一场超级大辩论才算终结,这场没有外敌的权力斗争和派系斗争,让范仲淹心力憔悴,如果是敌人,可以用各种手段来还击,而韩琦是战友,是内部矛盾,尽管同党为此入狱,他也不能用对付李元昊的办法去对付韩琦呀!随着范仲淹和韩琦的貌合神离,西线宋军的战斗力再一次江河之下。

总管全局,这场风波本身是无谓的,只因范仲淹和韩琦在攻守政策上的分歧,就导致了一场大争斗,期间还有人差点被斩,确实很不应该,而宋仁宗个人又没有什么主意,只能看着这件事慢慢发酵,最终连西夏人都知道了,宋廷两位名帅之间的分歧,让李元昊不禁笑掉大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