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朝古都.北宋」屢敗屢戰:宋仁宗用兵西夏

兩宋綿延300多年,宋代在戰爭中立國,先後經歷了與遼、西夏、金、蒙古的對峙和戰爭,直至滅亡,戰爭從來沒有長時間間斷過。


北宋時期,經過與強大的遼國的連年征戰,雙方終於達成“澶淵之盟”,宋朝廷的代價是每年奉送歲幣。宋朝的另一個對手是西夏。李元昊建國稱帝后,發動了宋夏戰爭,雖然西夏多次獲勝,但戰爭搞得雙方都疲憊不堪。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宋朝與西夏最後達成協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慶曆和議”。
西夏建國 戰爭一觸即發
西夏是由党項人建立起的國家。党項人是原來生活於青海、甘肅、四川交界處的羌人的一支。唐玄宗時,党項人受吐蕃的戰爭壓力,遷徙到夏州(今陝西靖邊縣白城子),在唐末和五代戰亂頻繁的情況下,他們聚族而居,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保持著半獨立的狀態。
宋朝建立後,太宗趙光義以入朝為官的方式將党項首領李繼捧扣押在京城。但他的族弟李繼遷卻逃回西北,召集各部族聚眾起事,不服朝廷管轄。面對太宗派兵進剿的危局,李繼遷向遼國稱臣,換得遼國的支持。由於遼國的干預,宋一時對李繼遷奈何不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李繼遷在戰鬥中陣亡,其子李德明繼位,這就是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的父親。李德明是個極聰明的人,他上表表示願意對宋稱臣,接受宋的冊封。同時,李德明也對遼國稱臣,接受遼國的冊封。於是,宋、遼兩國都冊封他為“西平王”。李德明在位28年,小心翼翼地周旋在宋、遼兩個大國之間,維持著自己半獨立的地位。

李德明面對北方的遼國和東方的宋朝,以稱臣的方式獲得和平與穩定的邊防環境;而在另一方面,對其西面的回鶻和南面的吐蕃諸部採取咄咄逼人的攻勢,大肆擴張地盤,佔領甘州(今甘肅張掖)、瓜州(今甘肅安西)等整個河西走廊地區,控制住了宋與西域諸國的貿易通道,也為日後的李元昊稱帝建國打下了基礎。
李元昊出生於1004年。他個性沉勇剛毅、英氣逼人,精於騎射,嫻於韜略,喜好讀書,多才多藝,不僅通曉漢、藏兩種文字,而且精通佛學,甚至還擅長丹青。李元昊不僅有軍事才幹,而且還很有政治才幹,其父親在位時就曾多次諫勸父親叛宋獨立。他繼位以後,一方面不斷以小規模的武力騷擾來偵察宋朝和遼國的邊境,尋找自己的戰略突破方向;另一方面,則從文化、政 治制度等多方面開始建國的準備。
在文化方面,他統一了境內党項人的髮型裝束,頒佈禿髮令,並派大臣野利仁榮創立了西夏文字。在制度方面,他將興州改為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大興土木,建立宮殿,參照唐宋官制,建立起完整的國家機構。在給宋仁宗皇帝宣佈自己稱帝的國書中,李元昊除了強調自己有獨立的土地和軍隊之外,還強調其有獨立的文字及獨立的衣冠、風俗、禮樂,所以,理應成為與宋朝平起平坐的獨立國家,而不是一個受宋冊封的藩王。

李元昊不僅對敵國作戰勇猛剽悍,對於本國乃至本家族的人,如果觸及他的根本利益,他一概無情誅殺。在他剛繼承王位不久,其母親衛慕氏家族中的人有謀反之意,事情被李元昊發現之後,他不僅把涉及謀反的衛慕氏家族的人全部沉入河裡淹死,還殺了自己的親生母親。
在經過數年的武力偵察之後,李元昊決定對北方強國遼國繼續保持恭順的姿態,而將東面的宋朝作為戰略進攻的對象。宋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李元昊公開叛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第二年正月,他開始派使節向宋朝遞交自己建國稱帝的國書。宋廷譁然,幾天後,仁宗皇帝下詔駁回李元昊的要求,並命他收回帝號,改過自新,永為藩國。
李元昊當然不會“改過自新”。他明白,國家獨立是建立在武力基礎之上的,他早就做好了準備,以武力進攻的手段,迫使宋朝對其獨立國家的承認。一時間,宋夏邊境上烏雲密佈,戰爭一觸即發。
連年戰爭 北宋接連失敗
公元1039年六月,仁宗下詔削去李元昊官爵,並懸賞捉拿。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戰爭全面爆發。
李元昊在謀臣的唆使下,開始侵犯宋境。李元昊集中了十萬大軍,並且由其本人親自指揮。對於侵犯地點,李元昊是經過反覆試探的,終於選取鄜州、延州一帶為入侵宋境的突破口,也就是宋朝的鄜延路,因為此處相較環慶路、涇原路來說地勢更為開闊,又沒有精兵宿將鎮守,最重要的是延州知州範雍怯懦無謀。

李元昊一面率軍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陝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給範雍,表示願意與宋和談,製造假象,以麻痺範雍。範雍信以為真,立即上書朝廷,對延州防禦也鬆懈了。
此時,鎮守金明寨的是金明都巡檢使李士彬。此人是党項人,勇猛過人,手下兵力善戰,人稱“鐵壁相公”,李元昊為了拿下金明寨,用了三條計策。第一是反間計,欲借宋人之手殺李士彬,不過被識破;第二是誘降計,被李士彬斬使拒降;第三是詐降計,這一條果然要了李士彬的性命。這些投降的士兵,李士彬原來請示過範雍,準備將他們送到南方安置,但是範雍卻讓李士彬全部留下任用。
此外,李元昊命令手下軍隊與李士彬的軍隊剛一交戰就假裝敗退,使得李士彬變得輕敵驕橫。等到時機成熟,李元昊突然發兵金明寨,裡應外合,生擒了李士彬。
公元1040年七月,李元昊派大軍包圍了延州。宋朝大將劉平、石元孫奉命增援,當他們到了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時,遭到西夏軍隊偷襲。劉平、石元孫二人率軍與西夏軍苦戰,西夏軍隊損失慘重,但因為寡不敵眾,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士兵。李元昊多次寫信勸降劉平,但劉平寧死不屈。

最後,西夏軍隊猛攻宋軍駐守的山坡。由於宋軍人數太少,劉平、石元孫被俘。後來由於宋將許德懷偷襲得手,西夏軍隊才被迫撤離宋朝境內,延州之圍得以緩解。
三川口之戰中,雖然宋朝成功抵禦西夏軍隊的入侵,但是損失太多,宋朝在邊境的防禦處於被動地位。
三川口之戰後,仁宗感覺形勢嚴峻,於是封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范仲淹為副使,共同負責迎戰西夏的事務。公元1041年二月,李元昊再次率領十萬軍隊大舉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另一部分攻打懷遠(今寧夏西吉東部),妄圖引誘宋軍深入。但范仲淹及時識破李元昊的伎倆,致使西夏軍隊不敢輕舉妄動。
但是,自負的韓琦聽不進范仲淹的勸阻,派將領任福率軍五萬主動出擊。任福率軍到達懷遠城,正遇上鎮戎軍西路巡檢常鼎與西夏軍隊激戰,此戰殺死幾千西夏士兵。任福連忙進行支援,西夏軍隊佯裝失敗,任福欲乘勝追擊。由於長途追擊,宋軍糧草不濟,人困馬乏,十分疲憊。當追至好水川時,遭遇了早已埋伏在此的李元昊大軍,一番廝殺後,宋軍幾乎全軍覆滅,任福也戰死沙場。當失敗的消息傳至朝廷,仁宗雷霆震怒,將韓琦、范仲淹貶官。
西夏於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獲勝後,氣焰更加囂張,頻頻攻掠宋西北邊地。宋被迫完全採取守勢。

在好水川之戰後,北宋朝廷震驚,擔心西夏繼續進兵,仁宗下詔修建潼關防禦工事。但是,此舉引起關中百姓恐慌,仁宗馬上意識到這個做法的錯誤,又下令拆掉已經修好的工事,用來安定民心。
公元1042年,李元昊謀臣張元獻計。張元認為,宋朝的精兵良將全部聚集在宋夏邊境地區,而關中地區的軍事力量卻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軍牽制宋朝邊境地區的軍隊,使宋朝無暇顧及關中地區,然後便可派一支勁旅乘機直搗關中平原,攻佔長安(今陝西西安)。李元昊深以為然,於是採納了張元的建議,派遣十萬大軍兵分兩路大規模進攻宋朝,一路從劉燔堡(今寧夏隆德)出擊,一路從彭陽城(今寧夏固原東南部)出發向渭州發動攻擊。
北宋將領王沿聞訊急忙派葛懷敏等人率軍增援劉燔堡,宋軍在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部)陷入西夏軍隊的重圍,宋軍大敗,葛懷敏等15員將領戰死,宋軍幾乎全軍覆滅。但是西夏另一路軍隊遭遇了宋朝在原州知州景泰帶領下的頑強阻擊,這一路西夏軍全軍覆滅,范仲淹率軍來增援,宋軍其他諸路都有重兵,李元昊不敢深入,其直搗關中的美夢破滅。
慶曆和議 換得長久和平
北宋與西夏之間發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三次大規模戰役,都以宋軍失敗而告終。

屢敗之餘,宋朝揚言要重整軍隊再戰,但統治者實際上想與西夏握手言和。西夏雖屢次獲勝,但均為慘勝,其掠奪所獲還抵償不住戰爭中的消耗,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通過宋夏民間貿易所得物資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
在李元昊建國稱帝之前,西夏每年都可以從宋朝得到“歲賜”白銀萬兩、絹萬匹、錢兩萬貫,這是西夏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在沿邊榷場,党項人還以境內所產的青白鹽及畜產品換取宋朝的糧食、茶葉和其他手工業產品,這些物資都是西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如今,連續數年的宋夏戰爭搞得雙方都疲憊不堪,戰勝一方的西夏兵員也死傷過半。特別是宋朝實行守戰政策後,西夏物資奇缺,國庫空空如也。李元昊發動戰爭後,宋朝實行經濟封鎖政策,停止“歲賜”,關閉榷場,不準青白鹽入境,禁止民間貿易,從而給西夏的經濟以致命的一擊。此時,西夏境內飲無茶、衣帛貴,物價飛速上漲,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普遍厭惡戰爭。
按照西夏的兵制,各部落青年平時從事生產,戰時人人都是兵,不是當正軍,就是從事雜役。戰爭一旦打響,這些青年便由部落首領帶領,立即出動,還要自備馬匹和糧食。李元昊稱帝后,由於連年用兵,使田地無人耕種、牛羊無人放牧。因此,不少部落首領也反對再戰。此時,西夏與遼出現了矛盾,使得李元昊不得不與宋和談。

因此,公元1042年六月,李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貴前往宋朝京城東京議和,宋仁宗表示願意接受西夏議和的建議,並將談判全權交給了太師龐籍。雙方自第二年開始進行正式談判。此時的李元昊態度依然囂張,據《宋史》記載,李元昊要求 “歲賜、割地、不稱臣、弛鹽禁、至京市易、自立年號、更兀卒為吾祖,鉅細凡十一事”。
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宋朝與西夏最後達成協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慶曆和議”。協議規定:西夏取消帝號,由宋朝君主冊封其為夏國主,賜金塗銀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國主印”,許自置官屬,名義上向宋稱臣,奉正朔。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對方。從此以後,如雙方邊境之民逃往對方領土,都不能派兵追擊,雙方互相歸還逃人。宋夏戰爭中西夏所佔領的宋朝領土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邊境漢蕃居住區全部從中間劃界。雙方在本國領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
此外,宋朝每年賜給西夏白銀7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另外,每年還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
從此,宋夏間的衝突減少,維持了較長期的和平關係。
雙方議和之後,李元昊又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請求宋朝開放邊境地區的互市。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宋朝政府決定在保安軍(今陝西志丹)和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的安平設置兩處榷場,恢復雙方的貿易往來。

通過“慶曆和議”,西夏爭得了與遼、宋平等的政治地位,成為中國西北的軍事強國,宋、遼、夏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雖然表面上李元昊對宋稱臣,但其在國內仍稱帝如故。為了維持一方獨尊的皇帝地位,他不在西夏民眾面前用客禮接待宋朝使節,暴露自己對宋朝的臣屬地位,對宋朝派來的使臣一律擋駕,把他們安頓在宥州(今陝西靖邊東),不讓他們到都城興慶府。
慶曆年間,宋朝的社會危機已經表面化,有志之士紛紛呼籲改革。范仲淹綜合其多年的改革意見並補充發揮,向仁宗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以革除弊政。仁宗接受了范仲淹的建議,在1034年至1044年間,以詔書的形式發佈了一系列新政,史稱“慶曆新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