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白的经典七绝《下江陵》是“惊风雨而泣鬼神”之作?

谢小楼


李白在作《下江陵》之前,处境相当不好,因他旷达不羁,在官场一直郁郁不显,而偏偏在安史之乱中,他错投了玄宗的儿子永王李璘,永王私心自用,被肃宗所疑而遭镇压,跟随永王李磷的大才子李白受牵连流放于夜郎,途中遇赦书,展书聆听,他竟不在赦免之列,呜呼!流放的帆船艰难地逆江而上,李白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诗曰:“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当时58岁的李白那受得了大喜中的大悲,五内俱焚,心如死灰都不为过!但老天开眼,船至巫山,恰逢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亦在赦免之列,他在大喜到大悲中挣扎,宣旨后宛如喜从天降,怎么不欣然灿然,他立马从白帝城东下,返回金陵。随即便吟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几乎人人会背诵的著名诗篇。

“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人李白早上告别云雾缭绕的白帝城,喷发的朝阳把白云染成了五颜六色,把高耸的群山漆成了五彩斑斓。而“彩云间“三字,既描写白帝城地势高,高耸入云,也展现了白帝城如仙境般的梦幻,才有“千里江陵一日还”如驭风般的气势,“干里”与“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亦在这个“还"字,“还”有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李白一日千里的痛快淋漓,而字里行间也透露出李白遇赦的鲜明的喜悦之情,凝练,传神。而江陵之地,是永王李璘起兵之处,也是一时糊涂的李白应邀入幕之处,如今故地重游,虽物是人非,但几年历经的生死劫难,令他感慨万千,担惊受怕、心惊肉跳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此时此景,快歌一曲,杨慎说的“惊风雨而泣鬼神"深以为然。

“两岸猿声啼不住,"从船上看长江二岸:峭壁如削,群山苍茂,怪石嶙峋,云奔雾涌。猿声意象“悲情”,诗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又曰“驿骑明朝宿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而李白同志“泪沾裳”、“断君肠”的日子被肃宗的圣恩荡涤干净,瞬间有孟效金榜题名时的狂放:“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以李白同志尽管猿“啼不住”,他却独立舟头,挥挥手,“轻舟已过万重山。”船不轻,是心情轻松快意,船也就轻了。目不暇接的“万重山”,被丰沛奔流如泻的江水闪电般晃过,我们李白同志由此去开始他新的“幸福生活”。

《下江陵》诗,通俗易懂,文辞简结轻快,空灵飞动,气势豪爽,既雄峻又欢悦,这凝聚了李白同志劫后余生的生命智慧,杨慎评它“惊风雨而泣鬼神"实不为过。


东泰紫气来


李白的《下江陵》,其实就是人人熟悉、人人就背诵的《早发白帝城》。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早发白帝城》:“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那么,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被杨慎作如此高评价呢?

1.李白写作《早发白帝城》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禅位唐中肃宗李亨。

公元756年末,身怀“安社稷、救苍生”大志的李白投奔到李璘麾下,以为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大志。

然而,畏惧李磷势力,唐肃宗发兵灭了李璘,李白因此惹祸身。他以附逆罪身陷囹圄,后遭流放夜郎。

公元757年冬天,年近花甲的李白从长江中游浔阳出发,乘船溯江而上前往夜郎。

这是李白人生最为黑暗、最为难捱的时光。

在前往夜郎路上,李白一路上都是愁云惨淡、万念俱灰,充满了绝望。

到了白帝城时,李白收到自己被赦免的消息时,欣喜若狂,人生忽然柳暗花明,因此心潮澎湃,浮想连篇,寓情于情,写下了这篇《早发白帝城》。

2.《早发白帝城》意境分析

了解了李白人生经历以及诗歌写作背景后,再来看看诗歌的意境,逐句进行分析。先看整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意思是早上辞别在彩云问屹立的白帝城。

李白在白帝城被大赦,成了他心中转运之地。何况有“东汉末公孙述占据此地,殿前井内曾有一条白龙跃出"的吉祥传说,因此,在这句诗中,可看出李白依依不舍之情。

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是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可以到了。

在白帝城蒙赦,心情无比愉快,同时,从三峡往下游走,顺流而走,船速飞快。这里“一日还”,正合李白心中的期待,希望能重回朝廷,建功立业。

两岸猿声啼不住”,意思是三峡两岸的猿啼声还没有消失。

李白一直沉陷于蒙赦的喜悦与重立功业的期待中,平时听起来像悲鸣的猿啼声,这时在李白听来是那么动听,似乎在耳边萦绕。

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思是小舟己轻快地经过了万座山了。

李白在期待梦想中,轻装再次出发,一路高歌,气势如虹,让人感受他精神的振奋。

在诗歌里,四句话,李白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心情,都是描写风景,但无处不透出他忽然被赦免的惊喜、激动、期待之情。

3.结束语

李白的《下江陵》,也就是《早发白帝城》,从他人生的经历以及诗歌创作背景,透过四句对风景描写的诗句,处处感受到诗人的劫后重生的喜悦与期待。

因此,从这角度来欣赏这首诗,我们就能体会到杨慎形容这诗的“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经纬国学


“惊风雨,泣鬼神”的评价,来自明代诗评家杨慎,就那个写了《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在他的评价里,并没有具体指出李白这首《下江陵》好在哪里,只是惊叹李白的才思。那我们具体来看李白的这首诗好在哪里?为什么能“惊风雨泣鬼神”?

下江陵(一作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被流放夜郎,后得赦免,这首诗写的就是他获赦免后的轻快心情。我们来看他是怎样写这种心情的。

1、用对比。

李白善用对比,前两句中,写白帝城在彩云之间,夸饰其高,与江陵形成对比,由高而下,自然有一种轻快的感觉。

第二句还用“千里”跟“一日”对比,千里形容两地之远,一日形容时间之短,两相对比,行舟之速,跃然纸上。其实从白帝城到江陵,本来也只要一天,这里并没有夸张的地方,但将“千里”“一日”这两个词并置在一起,自然就形成了轻快的感觉。

2、语义双关

最后一句“轻”字,既写小船的轻快,也暗含李白内心轻快的心情。这样的双关语,表达起来含义丰富,扩充了诗的内涵。

此诗的妙处,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第三句。

这首诗是写李白轻快的心情,但若只是如此,这首诗也成不了名篇,因为如果没有第三句,这首诗也成就了名篇。

此诗行文之妙,在第三句引入“猿声”,设色托起,“猿声仿佛要将李白留住,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形成一个牵引之力,正如拉弓射箭,须先往后拉,再射出。猿声的牵引,再到“不住”二字引发,最后一句便如射出的箭。

所以,李白的这首下江陵,虽然只是写他遇赦后的轻快心情,并没有什么深厚的思想内心,但其用笔之奇,行文之妙,让人叹服,故称其“惊风雨、泣鬼神”,不为过也。


谢小楼


杨慎之所以称李白的《下江陵》为“惊风雨、泣鬼神”之作,同时又人人能够背诵,我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量:

一、语言通俗易懂

整首诗中的二十八个字,没有一个生僻字,也没有古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不管文化高低,只要认识这几个字的,基本读一遍都能懂全诗的大致意思,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完全通俗易懂。这个原因导致了人人都能轻易记住,所以更容易背诵了。

二、诗的意境

其实早在杨慎之前,杜甫就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样的诗表达过对李白赞誉,杜甫作为李白的好友更能体会当时李白被流放时的心境。

全诗以“快”为主旋律,以“千里”“一日”“轻舟”“万重”等词体现了作者狂放的性格,也表明了作者要以一种“快”意恩仇的乐观态度对待新的生活。

个人认为,诗中的“千”“一”“万”三个数字把景物写活了,全诗的意境也由此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大家公认“惊风雨,泣鬼神”的一个原因。


洞古鉴今


如果我说实话,这首诗是被人吹捧起来的,估计会引来谩骂。不过我认为还是有必要一论。


白帝下江陵(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因作《永王东巡歌》受到牵连,而后被流放夜郎。辗转半途中,朝廷因为关中发生旱灾于是大赦天下,李白所幸被赦免。于是顺长江而下江夏拜访友人。这首诗正是途中所作。

创作鉴赏

了解背景之后,我们可以从这首绝句中得知李白此时轻畅的心情。杜甫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笔下的景致如何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心情。

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彩”字可圈点,突出愉悦之情,其余白描;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亦作白描,而“一日”二字正为下文作铺垫。由此见,上二句平平无奇,我们再看后二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仍作白描,不过“猿声”二字值得寻味。唐人诗中常见“猿”字,如李白有别诗“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孟浩然有诗“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等。因猿啼之声有如悲鸣,自古用以渲染忧愁之氛围。

而在此诗中,李白面对两岸猿愁,在联系之前的经历,应是有所触动的。在分神之际,“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看似矛盾,实则合理,恰到好处。

因此,这首诗决不是现代翻译的那样一路敞怀或重在气势,而是突出景物与内心的矛盾,回环生象。至于个中意味,除了李白自己,让人是想象不出的。


理智分析

这首诗虽多用白描而贵在自然流露,看似有不合理之处却有逻辑,诚然高才,但还远谈不上“惊风雨泣鬼神”的地步。

一来李白这首诗是个人抒怀之作,我们没有相似的经历,无法领会李白从猿声中领会到什么,自然无法如临其境,有隔阂此其一也;

我们评价一首作品,关键在其传世价值。这首诗既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家国情怀,也没有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古今共鸣,说到底只是李白一段见闻记录,我们不应该因为欣赏李白就盲目推崇其所有作品。



或许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冷静下来思考这类现象,也就找到了振兴诗词之路。


诗词补习班


明朝大才子杨慎曾赞美李白的诗《下江陵》:“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此语常被人用来称誉能产生震撼人心效果的文艺作品。可见杨慎已为李白神鬼莫测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赏析李诗如下,以见证其赞之精辟。

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写下《下江陵》。

从写作技巧层面看:首句中“彩云间”三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地理住置高,为写顺水行舟蓄势伏笔。第二句中“千里”、“一日”是举数字作对比,写两地间路远,但用时短暂。第三句以猿啼声烘托行舟飞进,势不可当。第四句用“已过万重山”衬托水势如泻,照应首句。诗人的笔有如五彩画笔,着笔轻巧灵活,浓淡适宜,为我们绘制了一组栩栩如生的《峡江飞舟图》。令人叹为观止。

再从选词用字表现精神世界层面看:《下江陵》叙述的是诗人“辞”白帝,“还”江陵的故事,突出一个“快”字,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细细品来,真是神来之笔。诗里的“辞”,非一般意义的“辞别”,是脱离苦海,结束黑暗的“辞”。诗人心潮澎湃,高兴致极,空中的云朵也有了光彩,这里的一个“彩”字装点了诗人畅快的心境。诗里的“还”,也非一般意义的“回还”,是走近亲友,再塑人生的“还”。皇恩大赦让诗人喜出望外,遥望家山,归心似箭。此时舟从人愿,如离弦之箭,势不可当。此处诗人写行舟之快,但未用“快”字,惟恐所言不够特“快”,特别加了个“轻”字。舟,只有轻才行得更快。让我们领略了“快上加快”的写法。这样的“快”,才是诗人满意的“快”,如有神助,诗人畅快兴奋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读者感同身受,为之喝彩。

本诗气势磅礴,感人肺腑,令人叫绝,我们不能不赞同杨慎的赞誉:“精辟”。


谢先洪2


引语

说《下江陵》,可能很多人一时还反应不过来是李白的哪首诗,但如果说《早发白帝城》,十有八九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吟唱出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被评为“惊风雨、泣鬼神”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的:

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然而“惊风雨、泣鬼神”这话却是杜甫说的。杜甫在写给李白的诗《寄李太白二十韵》中写到: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可见,“惊风雨、泣鬼神”这样的话不仅仅是来形容《下江陵》这首诗的,而是李白诗歌的整体风格。而且“惊风雨、泣鬼神”本身便运用了夸张想象的手法,并不是确语,只是来形容李白的诗天才纵横,感情充沛,艺术高妙,可以作为他被后世评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一个注脚。



句解

朝辞白帝彩云间

朝,点明时间,呼应题目《早发白帝城》中的“早”。辞,是说要离开白帝城这个地方,而白帝城此时正掩映在五彩霞云之间。此一“彩”字已隐隐约约透露出李白极其轻快的心情了!“相由心生”,风光之美丑,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观景人的心情的,即“景语皆情语”。试想一个心情烦闷的人,怎会看到早晨的五彩霞云?



千里江陵一日还

千里,讲白帝城与江陵相距遥远。这当然不是确数,只是概说而已,言相距甚远。一日,则极言时间短暂。白帝城虽与江陵相距遥远,但不过短短一日便能到达。空间与时间上的悬殊,通过对比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让读者沉睡的大脑一下子惊醒过来,这岂不就是“惊风雨”吗?

这一句最后一字“还”,也当仔细琢磨。还,是回归的意思。但江陵并不是诗人故乡,为何说还?这就不能不提一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所谓知人论世,方得真切。李白在安史之乱中心怀报国之志,接受了永王李璘的邀请加入了他的幕府,却不想卷入了唐王室的内斗之中,受到牵连。唐肃宗以为永王李璘招兵买马,图谋不轨,便剿灭了李璘。李白以“附逆”之罪被判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时,李白接到赦免的诏令,心情是非常高兴的,这在诗歌的第一句已经透露出来。原本要从白帝城出发逆流而上去夜郎,如今喜从天降,改为下江陵,这是从死地入生地,岂不是如生还一般?所以“还”字在此再点遇赦心情的愉悦。



两岸猿声啼不住

自古长江三峡两岸猿猴遍布,猿声便成了诗人写长江三峡时必不可少的意象,然而其意常悲,即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在此处写猿声叫个不停,不显其悲,反更添其喜。猿声之所以啼不住,一来是因为船行之速,一路行来,猿声此起彼伏,应接不暇;二来是因为诗人心情愉悦,立于舟前,意气风发,赏两岸风光,猿声即在其列,乐听此声。试想如若诗人听到的是“猿哀鸣”,“猿鸣三声”已“泪沾裳”,而此时猿声不住,诗人的小心脏又怎么承受的了?



轻舟已过万重山

逆流而上,必然千难万阻,难言“轻舟”。此处说“轻舟”,一则是顺流而东,水势湍急,船行如飞。这在第一句中蓄势已成。第一句说“白帝彩云间”,暗含白帝城地势高耸之态,长江上下游之间因此落差颇大,水流湍急已蓄在其中。二则诗人遇赦,心情大好,一个“轻”字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已过万重山”写眨眼之间已经过万重高山,与“轻舟”正相应,着眼一个“疾”字。与此相比,上一句则疾中显缓,相互映照。



总评

《下江陵》,或言《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头两句一写“辞白帝”,一写“江陵还”,写尽两头之事,可见其疾其速。后两句却转过来写中间之事,一写其闻,一写其见,却总脱不了“疾”“速”二字,又在疾中见缓,速中显迟,可谓神来之笔!

整首诗诗人心情畅快,却没一处明写,只在“彩”“还”“轻”中可见。情景交融,含蓄却也外现。写云为“彩”,眼前即见五光十色之景,令人不由得要去注意。写到江陵为“还”,不免让人心生疑惑,却要细心探究。舟本重,却写作“轻”,令人耳目一新,却要细细考量。隐而显,显而隐,不类神乎?怪不得要“泣鬼神”了!

本首诗语言上明白晓畅,直如大白话,读来却琅琅上口,韵味十足。甫一接触,便能背诵。这样的诗是不多见的,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绝?怎能不被称之为“惊风雨、泣鬼神”?


会说话的锅


李白最潇洒快意的诗。

李白《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三国中有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从白帝到江陵有一千多里,包括三峡七百里,江滔浪涌,风景绝胜。

郦道元《水经注》:“朝辞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惊风雨泣鬼神矣。”

“惊风雨泣鬼神”,取自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本就是杜甫夸赞李白的,杨慎套用了而已。

为何杨慎就单指这首诗呢?

1 李白暮年依然狂放,率真,傲然的风骨。

公元758年,李白受永王李璘谋反案牵连,被流放夜郎。

这是李白一生最大的坎,险些丢命。

流放夜郎时,逆江而上,心情何等抑郁,第二年经三峡达夔州,遇赦得回,顺流而下,死里逃生,心情又是何等激动!

连诗句都是飘的,抑制不住的狂喜。

此时李白已60岁了!

这样的大悲大喜,让这个60岁的老头像孩子一样高兴,率真,可爱,令人动容。

逆境,暮年,仍是喜怒哀乐畅快淋漓的李白。

杨慎感叹这样的李白,历经生死,还是如此的热情,狂放,任性,率真,潇洒。

杨慎欣赏这样的真性情。

辛弃疾66岁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同样,杨慎列为辛词第一。2 惊艳的夸张,想象。

比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同样,却又不同。

前两句直白,后两句惊喜。

“彩云间”,给人无限的美感,水流湍急,舟行快速,地势高,距离远,天气好,心情舒畅。

顺流而下,突然奇峰峻林,涛起浪涌,才意识到轻舟之快,已在万重山外。

平地起高林般的迎面而来。

两岸猿猴还在苦苦地啼叫,可是诗人的轻舟如箭,仿佛已经越过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途开阔,人脱劫难,心情也是飞起来!

短短十四字,画面转折之快,来不及细看,只能连连惊叹。诗句也如江流奔泻,不可遏止,极尽浪漫飘渺之美。

豪放到老,才是真李白。


一绿浮芳


过去有文人称王之涣的巜凉州词》,杜甫的巜绝句》,杜牧的巜山行》,李白的巜下江陵》为四绝。而下江陵又冠四绝之首!OO人们常说,见景生情才能妙笔生花,这话确实。唐肃宗乾元二年季春,李白受永王案之牵连,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得恩郝之喜信,悲喜交加写下此诗,这是当时的背景。这首诗说它好,说它妙。除了关键词用的好,主要是景中寓意,意中含情。情意不断,回味无穷!OO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除了点明时间外,一个彩字就把矗立在紫雾盘旋,朝霞初现的白帝城写成了人间仙阁,从侧面透露出作者(由阴转晴)的喜悦心情!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一日四字,除直接点明速度之快,同时展现出作者喜出望外的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此句只用猿声二字,就点染出松篁交错,猿声不断之景。轻舟已过万重山。小船飞流直下,毫无阻挡,瞬息间已穿越崇山峻岭。展现出人逢喜事精神爽,一路顺风顺水之情!OO后两句表面虽是写景,但寓意十分深刻!任你猿声噪杂一路不断,但丝毫阻挡不住飞舟的行程!后来的文人多引用这两句来比喻正义的事物,虽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干扰破坏,但最终取得胜利,获得成功![例如这句话:有人说我们的改革开放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让他们见鬼去吧!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代的巨轮必将冲破一切艰难险阻。驶向辉煌的明天!]


张永科38


在李白的万千诗作中,有这么一首诗,文辞简洁、通俗易懂、家喻户晓,甚至人人都能背诵。但是很多学者却将它推崇到很高的地位,称之为“惊风雨、泣鬼神”之作,到底有何妙处?

明朝大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说:「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杨慎,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要说到他是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略懂文学的人,估计都有印象,也会对他的才学略知一二。

这首诗,就是李白的七言绝句《下江陵》,也被称为《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从表面上也能看出是李白的兴致所作,也就是说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非常愉悦。与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常说,要读懂一首诗,必须要分析它的写作背景。只有了解了写作背景,才更能够体会出作者的心境。据记载,这首诗作于公元759年春天,当时李白已经58岁了,他因参与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径四川。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是李白回到江陵时所作,因此题作《下江陵》。

这首诗到底有何妙处?为何称之为“惊风雨、泣鬼神”之作?主要是因为这首诗的写作场景非常宏大,气势磅礴,在当时的诗作作品中,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一句,“彩云间”三个字就洒脱千古,一方面交待了白帝城的地理位置较高,一方面有一种驾云而去的感觉。这哪里是世人凡人所能拥有的本事?非神仙人物不能为也!

第二句说一日千里,不正是在说仙人御风而行,扶摇来去么?并且全句没有一丝烟火之气,仿佛娓娓道来,仿佛不值一提。

第三句更显高古,尤其是那个“猿声不住”,不用听见,哪怕是想象一下都有豪兴贲发的冲动,尽管隔了一千多年,但仍然可以看到那个身影傲然于船头,仰天长啸的场景。

第四句更有出尘之意,一叶轻舟,江山万重,自然是人间无有萦系,更不需介怀于心。另外这一句也很暗合他的心境。他刚刚被赦免于永王的案,正是解脱出心头的一座大山。时年又是58岁高龄,因此这时候他放下了一切羁绊,如羽化而登仙。

读者们,关于“李白《下江陵》”,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