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死崇禎皇帝的槐樹為何被鐵鏈拴了200年直至枯死?

用戶61402240


這只是一場政治表演罷了!一顆槐樹因為政治的需要,被稱之為罪槐。還要鐵鏈纏繞,直到枯死。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所率領的的順軍攻入北京城。在北京的崇禎皇帝在砍殺自己的皇后、妃嬪、女兒後,手提三眼銃逃到了紫禁城後的梅山上,最後崇禎帝在身邊只有太監王承恩的陪伴下吊死在這顆槐樹上,明朝滅亡。

後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在一片石打敗李自成的順軍,滿清入關佔領了北京。在當時清算上滿、蒙、漢八旗只有20萬人面對明龐大的人口和土地等戰略資源還是心有慼慼焉。在這種心態下,清兵入關時,是以為崇禎皇帝報仇並消滅李自成為口號。在這種政治口號下,清自然會進行一系列的政治表演以爭取漢族士大夫階層的支持,就這樣這顆只不過因為崇禎皇帝在它身上上吊的槐樹,被稱之為罪槐,並且鐵鏈加身直到枯死。

後清朝定鼎天下,又將崇禎帝以皇陵規制埋葬。清的統治者出於兩方面的考慮,一自己畢竟是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這點政治優勢不能放棄。二為了樹立正統思想,警惕後人。

清畢竟是以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再加上歷代統治者大興文字獄,為的就是在人心中確立自己的正統地位,所以這棵槐樹的罪名自然是不可免除。

清順治帝、康熙帝兩位君主曾多次下令文武百官路過這顆罪槐下轎、下馬用來反思自己和提醒自己,兩位皇帝這麼做為的就是警示滿朝大臣兢兢業業努力做事,不要最後清朝落得跟崇禎帝一個下場。

後上世紀60年代,這棵樹被毀。現有的是後人種植的。

一棵槐樹看幾百年風雲,實則這棵樹又有什麼罪過?只不過是清的統治者出於各種考慮,為了宣揚自己的正統,收買人心,以利於自己統治的穩固的一場政治秀罷了。這棵槐樹也不過是因為人而招來了無妄之災。前人之事,後人評說,歷史給了我們深厚的啟示。


怪咖侃歷史


槐樹本無罪,奈何吊死過皇帝。這位皇帝還不是一般皇帝,他是明朝末年亡國之君崇禎皇帝,一個被大家口口聲聲說成是勞模的皇帝。因為吊死了崇禎,所以槐樹身上被上了枷鎖。這又是什麼道理呢?<strong>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帝爬上景山上吊。

其實早在潼關失守的時候,崇禎皇帝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末日到來了。所以他趕緊發出命令,讓地方上帶兵的將領們都回來勤王。但是沒有人來,有的是地處偏遠,消息還沒傳到,比如說雲南的沐王府、四川的秦良玉等。有的則是壓根不想來,比如說湖北的左良玉、山海關的吳三桂。

眼看著李自成就要進城了,崇禎帝知道援兵前來相救已經沒什麼希望了。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原來混的這麼慘,手下沒有一個聽使喚的將領可以任用了。

亡國之禍加上援兵不來的雙重打擊,使得崇禎精神上出現了問題。他先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偷偷送出了紫禁城,隨後就在後宮大肆殺戮,殺了自己好幾個女兒、后妃。

在這之後他便跑上了景山,景山就在故宮後面。故宮就是挨著景山建造的,崇禎皇帝可以從景山上俯視整個紫禁城的風貌。

這個時候的崇禎皇帝已經發現紫禁城被攻佔了,李自成正帶著人馬在紫禁城中燒殺搶掠。崇禎皇帝萬念俱灰,選擇在這棵歪脖子樹上上吊了。從此這棵歪脖子樹,就不是一棵普通的樹了,他被施加了帝王光環。



槐樹招誰惹誰了?為什麼要被鐵鏈鎖住?

李自成不爭氣,打下了北京城卻沒有坐穩江山。在山海關戰敗以後,李自成立刻帶著人馬和財寶逃回了西安。

而順治皇帝在多爾袞的擁護下,入主北京城。到了北京城以後,多爾袞為了安撫大明臣子之心,立刻吩咐人將崇禎皇帝以皇帝禮儀安葬,並且給這課歪脖子樹掛了一圈鐵鏈,並且將其命名為罪槐。

這棵樹表示非常冤枉,自己什麼都沒做,為什麼要給自己套上鐵鏈,又被命名為罪槐呢?難道就因為這個不相干的人在這裡上吊了?

還真是因為如此,當時滿清入關的時候,所打著的旗號可不是奪取天下,而是為崇禎皇帝報仇雪恨。有這麼一層關係在裡面,那明朝的官員們對滿清自然好感倍增。

所以當時不知所以然的官員們全都投靠了滿清王朝,甚至有人認為吳三桂帶領清兵入關,其實是跟他們達成了合作協議,是吳三桂請來複國的救兵。

天真的大明臣子們很快就意識到了一點,清軍入關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奪取天下。包括安葬崇禎皇帝,包括命名罪槐,都是為了奪取大明的江山。

沒有高人指點,多爾袞是想不出這麼一招的。

順治皇帝還小,壓根就不懂事,所以朝中大權一直都是多爾袞把持著。他雖然文武雙全,但是對漢人的習俗文化並不是很瞭解。

而且多爾袞當時就打算佔領燕雲十六州的領地,甚至都沒有渡過黃河的想法。那麼是哪位高人指點了多爾袞呢?這個人叫范文程。

我們需要記住這個人的名字,因為沒有范文程,壓根就不會有滿清王朝276年的統治。當年多爾袞所率領的滿洲八旗軍滿打滿算也不過只有二十萬人,所以要他們奪取天下,誰都不相信,包括他們自己都不信。

可是范文程告訴多爾袞,滿清不僅可以奪取天下,而且可以穩定地治理天下。范文程是漢人,但是一直都在東北長大,所以最初入士就是在努爾哈赤手下做官。

他可是一心向著滿清王朝,所以他告訴多爾袞,入關以後,一定要善待明朝的官員。善待他們最好的辦法,首先就是要好好安葬死去的崇禎。

既然崇禎皇帝已經死了,那就完全可以拿他來做文章了。范文程的想法十分深邃,因為他明白要想坐穩江山,就必須要奪取人心。

他自己是漢人,所以非常清楚漢人身上的優點和缺點,當年吳三桂投降多爾袞,范文程的功勞也是不小的。

在他的努力之下,槐樹成了罪槐,被鎖住了兩百多年,而滿清王朝也跟著這棵槐樹一起延續了兩百多年。

罪槐已經不在,現在看到的是替代品。但是那段歷史還在那裡,不得不說,范文程這一招實在是太厲害了,給了一個漢人將領投降滿清的好藉口。

結局:罪槐在之後遭到剝皮鏟毀,下場淒涼。

其實被套上鐵鏈也就算了,畢竟沒有真正傷害過罪槐。後來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他們更是把這條鐵鏈給順走了,也算是搶掠到了極致。

別看現在那些英國貴族上層們一個個都以貴族自詡,其實往上數三代,他們都是強盜的後人。哪有什麼天生的貴族?還不都是搶掠了別人的財富得來的?

再說回罪槐,其實他的命運遠沒有這麼結束。在1966年,罪槐遭遇到了它人生中最不幸的一天,因為它的皮被紅衛兵們給剝了。奄奄一息過了五年時間,1971年,這棵罪槐終於被連根拔起。

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原來的那棵槐樹了,現在所種植在那裡的,據說是跟當年罪槐一模一樣的歪脖子樹。可憐罪槐一生無辜,最後落得被剝皮的下場。

崇禎帝除了自殺,其實已經沒有其他選擇。就算他南下,也不可能得到手下人的支持。所以他只能選擇自殺。

而滿清入關以後,不管他找哪棵樹上吊,那棵樹都要變成罪槐。這是為了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畢竟給一棵樹定罪,還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江湖小曉生


給那棵歪脖子槐樹栓鐵鏈,是滿人高明的統戰策略所致。

滿人入關,為籠絡漢人。幹了四件漂亮之事。

第一,順治皇帝專遣官員赴孔子故里祭祀孔廟,表明滿人尊孔,拜孔子為師。

第二,厚葬崇禎,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朝廷眾臣、八旗貴族集體弔唁。

第三,給崇禎的次女長平公主朱媺娖完婚。

長平公主十六歲時許配給都尉周顯,因李自成闖軍直逼北京未來得及完婚。在崇禎皇帝最後時刻,為防止長平公主被闖軍玷汙,用寶劍對其斬殺,公主下意識用左手臂遮擋,被斷臂昏厥,五天後才恢復意識。滿人發現後繼續給予公主禮遇,並尋找到了周顯,按照公主嫁駙馬規格為他們完了婚。

第四,給吊死崇禎的那棵歪脖子楊樹取名“”罪槐”,並拴上鐵鏈懲戒。

——寓意崇禎是正統皇帝,命不該絕。而這顆槐樹有罪,從而暗喻闖軍有罪。而清兵入關,是來為崇禎皇帝報仇的。要將作孽的槐樹戴上鐵鏈,要將闖軍斬盡殺絕。

這副鐵鎖鏈一直拴在哪顆槐樹上,還有更深的意思;

——朱皇已死,愛氏皇帝已立,這顆樹是改朝換代的見證,也是清朝存在合法性的證明。

清朝順治皇帝下令,但凡臣子路過這顆“罪槐”時,必須下馬以示敬畏。

——這當然顯然不是敬畏這棵槐樹,而是要求敬畏(那位吊死的)故宮皇帝。而故宮雖換了新皇帝,那也是必須要敬畏的!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這副鐵鏈作為珍貴歷史文物,被法國士兵盜走,迄今下落不明。

上世紀文革十年中,這顆歪脖子槐樹被視為封建迷信之物,被無知無畏的紅衛兵鄙視並破壞,逐漸枯萎,經批准後被砍伐。為1996年,為尊重歷史、刺激旅遊,在原地重新移栽了一顆百年槐樹補缺。

諶人


這是清朝政府在收買人心。

說到這棵樹,我是老北京人。小時候經常去景山公園玩兒(|1957至1963年),從景山的東門進入,順著道路往南一拐,走幾步。路西的坡上,可以見到這棵樹了。

那時只有景山公園對少年兒童免費開放,離家不遠經常去,當時那棵樹還在,好像還沒完全死,沒看見什麼鐵鏈,這棵槐樹並不是歪脖兒,而是從根兒上就斜向東方長的,向坡下傾斜,當時由於保護措施不到位,小孩順著斜樹杆上下爬著玩。早就沒了樹皮,樹幹磨得非常光滑,為了怕樹倒了,樹幹中部下邊有個門字形木裝置支撐著。

後來就幾十年沒去了,等結婚生子帶孩子就玩,那棵樹就不見了,只剩下一個有文字說明的牌子立在那裡,也沒有石碑。



老知青147544332


說起吊死崇禎皇帝的槐樹,為何被鐵鏈栓住,就不得不提崇禎皇帝的一生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其實是一個悲劇,在其幼年時雖說生在帝王家,衣食無憂,但是並沒有享受到父母的呵護,小時候過的並不幸福,在五歲的時候親生母親就已經撒手人寰,後來先後被兩個庶母帶大,直到父親去世,哥哥朱由校登基做了皇帝,朱由檢被封為信王,日子才好過了一點,然而僅僅過了七年,哥哥天啟皇帝朱由校便早早歸天了,由於天啟皇帝沒有子嗣,便在臨終前傳位弟弟朱由檢,至此朱由檢開啟了他的皇帝生涯,改年號為崇禎,後世稱崇禎皇帝。

明朝傳到崇禎皇帝的時候,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按照歷史王朝的興盛規律,明朝此時已經是晚期衰落時期了,社會弊端已經暴露無疑,且深入骨髓,此時的大明王朝,如同一個身患重疾的老人,行將就木。就算沒有天災,外敵等因素,明朝當時的情況也極不容樂觀,更何況天災,人禍,外敵不斷。

崇禎皇帝可謂是極其勤政,節儉。然而一個合格的皇帝並不是僅僅節儉和勤政,就是一位英明的皇帝。勤奮的皇帝並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君主,一個國家的興盛與衰落,和君主是否勤政沒有直接關係。作為一名君主的最高境界,敢於大膽的放權用人,讓人才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而不是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崇禎剛愎自用,生性多疑,既不知人也不會用人。崇禎在位十七年,任用輔臣前後多達五十人,更換之頻繁,前古未有。這本來就給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雪上加霜。

當時天下大旱,百姓流連失所,加上瘟疫橫行,而此時為了抗擊遼北滿清,朝廷又加大對百姓徵稅的力度,本就生活不下去的百姓紛紛起義,尤其是李自成的大順軍,一路更是勢如破竹,兵鋒直指皇都,縱然崇禎皇帝讓秦皇漢武和唐宗宋祖一齊上身,怕也無法收拾如此局勢。

李自成的大順軍很快便攻破了京城,親眼目睹皇宮的慌亂,四散逃命的人和正在城中燒殺搶掠的大順軍,崇禎皇帝明白自己的大明王朝完了。於是他派人將三位皇子偷偷送出去,為不讓妻兒收到玷汙,便親手殺死一女,砍斷一女手臂,逼死一妃一後。

然後自己帶著太監王承恩,去了景山,在整個紫禁城最高點,目睹了整個皇城的大火,他已經沒有了逃跑的勇氣,明朝皇室祖訓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社稷死!祖宗定下的規矩絕對不可以破的。

於是崇禎在一件袍服上留下了絕筆:“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隨後便在一顆歪脖子槐樹上,上吊自殺。

原本只是一顆普通的槐樹,結果皇帝在上面上吊自殺了,這可開創了千古第一次,這顆聽普通長的還有點歪的槐樹,因為被施加了帝王光環,變得極不一般,它不在是一顆樹,因為它見證了一個王朝最後的衰落,它變成了一個象徵。後面的事我們就不一一贅述,直至清軍如關,佔領京城,順治皇帝率軍入關後,首先做的不是燒殺搶掠,而是第一時間厚葬崇禎皇帝,並且以帝陵的規格為其修了陵墓思陵。並且懲罰了這顆歪脖子槐樹,用鐵鏈將其鎖住,並起名叫‘罪槐’,這很好理解,就是犯罪的槐樹,它的罪就是因為崇禎皇帝在它身上自殺了,這一切不過是滿清在粉飾自己而已,做給天下人的,以收買天下人的心,這一招果然有用,當時滿清入關時才二十多萬人,根本不得民心,很多人視滿清為蠻夷之人,結果此招一處,民心穩定不少,天下人對滿清的看法也大大改善。

事實上順治帝在入關時才幾歲,這一切根本可能出自他手,而是攝政王多爾袞,多爾袞是一名武將,這麼精妙的辦法不太可能出自他手,多爾袞身邊必有高人,他叫范文程,本是萬曆年間的秀才,但是不得志,便轉身投靠了滿清,為滿清入關立下汗馬功勞。

在他的建議下,多爾袞將槐樹用鐵鏈鎖住,並起名‘罪槐’,槐樹本無罪,奈何成了政治犧牲品,在此後的兩百多年裡,‘罪槐’一直鐵鏈加身。歷史總是那麼奇妙,同樣的事在滿清統治者身上同樣出現,一九零零年八月,八國聯軍攻破北京,滿清統治者遠沒有崇禎皇帝的氣節,率先逃跑,八國聯軍在京城大肆搶掠,竄至景山,把鎖在‘罪槐’樹上的鐵鏈當做戰利品搶走了。

在身上鎖了兩百多年 的鐵鏈終於鬆開了,樹若是有意識想必定然開心不已,時間到了一九六六年,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一群特殊的熱血青年衝上景山,扒光了‘罪槐’的樹皮,並且截斷樹枝,不知此舉有何深意。沒有樹皮樹枝的‘罪槐’苟延殘喘到一九七一年,完全枯死,被領導下令剷除。

自此見證兩個王朝的衰落,並且吊死崇禎皇帝的槐樹走完了一生,畫上了句號。後來景山作為旅遊景點,景山公園工作人員又從別處移植過來一顆槐樹,據說和以前的‘罪槐’一樣,到底一樣不一樣誰也不知道,天曉得當初為何要扒光它的樹皮,截斷樹枝,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究竟有多少珍貴的文物和象徵被毀掉,我們也無從得知,至今景山公園在‘罪槐’原來的位置,還長有一顆槐樹,只不過是一個替代品。


一個老男人歷史


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於煤山一棵歪脖槐樹上吊死。時至今日,煤山已經叫做景山。

吊死崇禎皇帝的樹,曾經被清朝統治者套上鎖鏈,頑強地存活了兩百多年。不過,目前在景山公園中我們看到的那棵槐樹,已經不是當年的那一棵了。

(崇禎劇照)

那麼,吊死崇禎的槐樹為什麼會被套上鎖鏈?它後來又去了哪裡呢?

崇禎皇帝是個悲情人物。儘管他即位之後便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但彼時的明朝已經是大廈將傾,他也有心而無力了。

在不少人看來,崇禎皇帝即位後誅殺魏忠賢,是加速明朝滅亡的一招臭棋。實事求是的說,一個王朝離開了任何一人,都不會立即停擺。崇禎的過錯在於,誅殺魏忠賢的同時,也把閹黨給一網打盡了。閹黨倒了,東林黨人開始為所欲為。富人的賦稅被免,窮百姓的賦稅反而加重,國家財政的問題也更加嚴重。就這件事來說,崇禎實在是太心急了。

雪上加霜的是,當時地球又進入了“小冰河時期”。北方土地大旱,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很多公職人員也失了業。再加上連年瘟疫不斷,各地村落整片整片的消失,萬千河山一片死寂。

百姓們吃不上飯,也沒法安穩地過日子,農民起義也就開始一波一波爆發。而北方的滿清,又一直虎視眈眈,不斷在邊境進行騷擾。明朝軍餉開支巨大,本來就捉襟見肘的財政,更是直接崩潰。

縱然崇禎皇帝給秦皇漢武上身,也無法收拾如此崩潰的局面。

(李自成劇照)

李自成的大軍很快攻入京城。崇禎為了避免妃子和公主遭受侮辱,在闖軍到來前,提前將一眾妃子賜死。他的女兒長平公主,被崇禎親手砍掉了一隻手臂,陷入了昏迷;而另一位年僅6歲的女兒昭仁公主,也被崇禎直接砍死。

絕望的崇禎來到煤山,在看完紫禁城最後一眼後,他在藍色袍服上寫下絕命遺言,隨即吊上了歪脖槐樹。

歪脖槐樹吊死了崇禎,也結束了大明王朝兩百多年的統治。但實際上,槐樹並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多大的事情,甚至連天下的百姓們,也並沒有意識到。

槐樹的意義,是在清兵入關後,才開始被放大的。在佔領北京後,順治帝昭告天下,將崇禎皇帝移葬到思陵。與此同時,順治還下令給吊死崇禎的歪脖槐樹加上鎖鏈,並起名為“罪槐”。但凡大清官員路過“罪槐”,都必須要駐足停思。

當然了,當時的順治帝還是個幾歲小孩,這一系列行為,多半應是攝政王多爾袞所為。

(多爾袞劇照)

那麼,多爾袞將一顆槐樹問罪,其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清兵入關,對於大明的子民來說,無異於一次異族入侵。要想消除民族間的隔閡,讓清朝能夠順利地一統天下,必然需要用一些手段。

清朝將槐樹定罪,實際上就是在告訴人們,我們是在懲治滅掉大明的罪人,我們的行為是在為明朝復仇。那麼,哪些人是仇人呢?當然是李自成、張獻忠之流。至於南明政權,也是阻礙百姓們安居樂業的叛亂者,自然也歸於仇人之列。

為槐樹定罪,為清朝統一天下,安上一個合理的名目,是清朝民族融合的一招妙棋。只是可惜,這棵槐樹卻莫名背上了罪名。

有人為“罪槐”鳴冤,寫了一副對聯:“君王有罪無人問,古槐無過受鎖枷。”

直到1900年,在清朝也走上窮途末路之時。八國聯軍入京,將鎖鏈作為文物奪走,槐樹才終於卸下了包袱。槐樹的鎖鏈,見證了整個大清王朝由盛轉衰的全過程。在失去鎖鏈沒幾年後,清王朝也走向了滅亡。

不得不說,八國聯軍確實掠奪了一件了不得的文物。

之後的半個多世紀裡,槐樹一直頑強地活著。

但在1966年,一群熱血的青年衝上了景山,把槐樹的樹枝折斷,將樹皮全都剝了下來。這棵槐樹終於壽終正寢。1971年,這顆已經死去的槐樹被正式移除。在十年後,公園管理處把景山南坡一顆碗口大小的小槐樹移植了過去。


張生全精彩歷史


1644年3月18日,崇禎皇帝在煤山留下最後一道聖旨,然後把頭伸進歪脖老槐樹上掛著的白綾裡,結束了他的一生。


崇禎的聖旨說: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說諸臣誤我,好像很委屈。真的嗎?

崇禎在位的時候,殺了不少大臣,內閣首輔殺了倆,兵部尚書殺了倆,都督督師殺了十一個,其中包括袁崇煥,包括替他背鍋的陳新甲。

殺了這些人絲毫沒有扭轉大明的頹勢,反而導致了群臣和崇禎離心離德,後來李闖兵鋒直逼京師,崇禎有遷都的打算,希望手下的大臣提議,為啥沒人急皇帝所急呢?

人們都怕變成兵部尚書陳新甲。

當年陳新甲是崇禎心腹,奉崇禎之命去和後金談議和。



由於保密工作沒做好,事情暴露,清黨上書彈劾,崇禎下旨把陳新甲斬首,用陳新甲的血向大臣證明這事兒都是陳新甲乾的,和我沒關係啊,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大臣們都是一步一步打拼出來的人精,這麼大的事兒,沒有皇帝授意,給陳新甲八個膽他也不敢啊。

大家心裡明白,不說而已。

李闖打來,崇禎動了遷都的念頭,他曾找內閣首輔陳演來和自己唱雙簧,讓陳演動議南遷,自己一附和,這事兒就成了。

陳演不是傻子,有陳新甲珠玉在前,這次不管遷都成功或者不成功,大臣們肯定有不同意見。



以崇禎的品性,翻臉比翻書快,他一定會拉自己替他背鍋,陳演知道只要自己建議遷都,不管成敗自己都會和陳新甲一樣在鬧市被殺,再悲慘點全家都會被連累,殺的人頭滾滾。

畢竟,這種事崇禎皇帝幹了不止一次了。

所以崇禎想要南遷時,群臣皆不言,崇禎又拉不下臉了自己拍板遷都,遷都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崇禎錯失了最後一個翻盤的機會。

事後他大怒,但是卻無法把這憤怒發到陳演身上,陳演成功保住了性命。

皇帝沒有自己的團隊,大臣們和皇帝離心離德沒人替他著想,這個王朝也就走向了沒落。

17年前,崇禎登上帝位時,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局面不好但是離崩潰還遠。

邊關有兵馬抵抗金人,朝局也在皇帝的掌控中,大臣們不管是文官還是手握重兵的邊關要員,皇帝說殺就殺了,挾天子以令不臣這事兒在大明根本不存在,就連權傾天下的九千歲,也是崇禎一句話就讓他連條老狗都不如了。

和歷代亡國之君比起來,崇禎的開局不要太好哦。

但是崇禎就有本事在這種局面下,一步一步把大明拉入泥塘之中。

相比於明朝的很多皇帝,崇禎帝是勤勉的典範,他在位的17年勤於政事,生活節儉,不好美色,就喜歡工作工作。

17年天天985。

勤勉方面崇禎比他哪位木匠哥哥強太多,木匠哥哥每天沉湎於木匠活,無為而治,除了遼東,在位期間天下竟然沒有大的兵戈動亂。

崇禎上臺以後,四方煙塵起,崇禎皇帝四方出擊,兩線作戰,疲於應對終於把大明拖垮了。

崇禎很悲愴,崇禎很憤怒,他如此努力如此勤奮為何無法挽救大明於即倒。

難道,勤奮有錯嗎?

天道固然酬勤,但是勤奮的力量如果用錯方向,那就錯了。

崇禎敗在太勤奮了。



他啥事都想管,但是又啥責任都不想背,這就很讓人無語了。

崇禎好面子,眼裡揉不得沙子,他一上臺就把前朝的皇帝的寵臣魏忠賢給辦了,為了有個好名聲,他交好東林的文人,把魏忠賢徵繳的雜項稅廢了很多。

其中包括了士人集團憤恨優丁免糧等商業稅。

東南是商業重鎮,東林黨人大多出於斯,把商業稅免了,等於他們為家鄉的父母兄弟掙了一大筆錢。

但是朝廷連年用兵,軍餉還是要從稅收中收,東南不收了就西北收唄。所以很多軍餉徵賦都加到西北百姓身上,那幾年趕上小冰期,連年災荒,西北連草根都吃沒了,老百姓們易子而食。

人們真的餓極了,開始吃自己家的孩子,但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捨不得下手,就和鄰居交換著吃。

老百姓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呢?四個字:人間地獄。

但是即使這樣,稅不能少拿,而且越交越多。

這時候如果有人能讓老百姓吃口飽飯,他們會把命都給了那人,這就是為何李闖被打到只有十八個人了,依舊很快能聚集百萬之眾的原因。

闖王來時不納糧。

這句話現在看來就是一句口號,在當時人們心中這就是救命的符咒啊。

崇禎在遺詔中說:勿傷百姓一人。

但是他對百姓也著實沒有多好,崇禎從上到下人心皆失。

清朝入關後,用鐵鏈子鎖住槐樹,無非是一種作秀,為了穩定人心的作秀而已。

君王有罪無人問,
古槐無過受鎖枷。

大槐樹挺冤的。


======================


薛白袍


“君王有罪無人問,古槐無過受鎖枷。”

這句詩出自上世紀50年代,是某先哲在吊死崇禎皇帝的槐樹下吟詠的詩句,此句大約是對這歪脖子槐樹傳奇一生的最完整概述了。

原本,這棵有點歪的槐樹只是一棵普通的槐樹,可1644年3月19日拂曉,一棵白綾被搭上其樹幹後,它的命運便倏忽急轉。

伴隨著崇禎皇帝的自縊,這棵槐樹自此再也不再只是一棵槐樹,它迎來了它的另一種“樹生”。

如果樹也能寫自傳,這棵槐樹大約會將3月19日定為自己人生的轉折期了。

這一天,農民起義軍領袖帶領農民軍攻入了北京城,此時的明宮一片混亂。生性剛烈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親自擊鼓上朝,可鼓聲起、鼓聲落,無一人相應。

此時的崇禎自知大勢已去,在巨大的刺激下,他的精神幾近崩潰。城樓下的戰火照亮了崇禎蒼白的臉也刺紅了他的雙目,他站在臺階上,耳邊是不斷湧入的各種人聲、嘈雜聲,他清楚地意識到:大明的江山就要就此斷送在他的手裡了。

上位的這些年,崇禎一直努力想要挽救大明的頹勢,可他終究還是敗了。這一敗,失的是天下,失的是所有。

崇禎顫抖著走到宮內,他已經在心底做好了最後的盤算。周皇后、袁貴妃和3個兒子來到殿內後,他簡單叮囑了兒子們幾句,便命太監將他們分別送往外戚家避藏。

做完這最後的安排後,崇禎接下來的行為大約可以用:殘暴殺人狂魔來形容了。他先是命皇后、貴妃自盡殉國,隨後便揮刀瘋狂砍向了自己的幾個親生女兒,長平公主被他砍斷了手臂昏死過去,6歲的小公主則被他砍成了兩截。

從崇禎此時的瘋狂行為來看,他的精神已經幾近崩潰。人在精神完全崩潰時,只有一個結局:瘋狂或者死亡。

崇禎畢竟不同於一般人,精神崩潰下的他並未瘋,這與他見過的風浪有關,也與他心底的信念有關。與其他昏庸致國亡的君王不同的是,他的亡國更多的是大勢所趨。

崇禎自出身開始便被賦予了保衛大明江山的使命,登上帝王位後,他更加將這一使命視為此生唯一使命。這一使命最終也促成他逼死皇后妃子、殺死女兒的瘋狂行為:身為帝王家的女子,不能讓農民軍糟蹋,所以,死是更好的結局。

崇禎的絕望是空前絕後的,跌跌撞撞爬到後山後,崇禎望著燒得正旺的戰火欲哭無淚。此時的他已經取下了官冕,他散落的髮絲凌亂在風中。

良久,他脫下藍色袍服在上面寫下了一行絕筆信,寫完扔掉墨筆後,他便吊死在了這棵歪脖槐樹上。隨後,他身邊的太監王承恩也陪他一起自縊於此樹。

伴隨著崇禎的自縊身亡,持續統治中國276年大明王朝正式畫上了句點。而作為崇禎自縊所在的這棵槐樹也成了大明滅亡的象徵,因為見證了一個朝代的衰落,自崇禎自縊那天起,它便也不再是一棵樹,而是活成了一個象徵。

歪脖槐樹的象徵意義之被強化是在順治年間,順治率清軍入關佔領北京後。第一時間幹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下旨重新安葬崇禎帝,陵墓叫思陵。第二件事便是,給歪脖槐樹上鐵鏈以示懲戒,他還下旨從此以後此槐名為“罪槐”。

一根鐵鏈,名前的一個“罪”字,自此,歪脖槐樹便不再是凡塵裡的自由樹。這棵槐樹被定罪後,它的樹生便更加困苦了。

如果樹有意識,此時的它大約是會喊冤的。沒有科學可以證明大樹有無意識,但日本科學家江本盛博士曾在書籍《水知道答案》裡證實:水在聽到褒貶詞彙時,會結出完全不同的結晶。

還有人曾證實,樹木甚至可以被罵死。有人曾做過實驗,每天派人不停對著一棵大樹咒罵,不久大樹便會枯萎而死,而承受褒獎的大樹則會越發茁壯。

如此,被拴上鐵鏈並且不停承受參觀者哀嘆、唏噓等各種負面情緒的槐樹,難道不會因此而受影響嗎?何況,從始至終,槐樹都是躺著中的槍。說來,它的成為“罪槐”僅僅是因為順治想借它背鍋。

罪槐背的這鍋,便是“使崇禎亡(吊死崇禎)”,這鍋背得冤屈,冤屈得說不出話,即便它能說話。

被無辜安上罪名、拴上鐵鏈後,罪槐成為了清朝皇親、大臣定期瞻仰的對象。順治在給槐樹改名後,曾下令凡朝中皇親、大臣,路過煤山歪脖槐樹時,要下馬觀瞻靜思。

靜思,思什麼?自然是思大明的由盛轉衰,思進取思自強!這期間的古槐,成了大明王朝的恥辱柱,也成了大清的警示鐘。《康熙王朝》中陳道明飾演的康熙大帝,曾在大殿怒斥群臣時大喊:

“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在煤山上的那棵歪脖子樹在看著你們呢!忘啦?”

這之後200多年後,八國聯軍打進了清皇宮,大清自此走向沒落。頗為耐人尋味的是,八國聯軍在侵華期間順便“侵”走了古槐上的這條鐵鏈。

從這年開始,囚禁罪槐的鎖鏈終於被解開,大清的氣數也走到了最後。罪槐的鎖鏈之鎖、開之間,正是清朝的壽命。

1966年,在那特殊年代裡,已脫鎖的罪槐被前來遊覽的紅衛兵扒了樹皮、樹枝做紀念。人要臉、樹要皮,沒皮後的老槐奄奄一息。1971年,這棵幾近枯死的老槐被園林部門下令剷除。

自此,崇禎皇帝上吊的老槐樹的樹生便徹底畫上了句點。

後來被當做旅遊景點參觀的老槐樹並非吊死崇禎的“罪槐”,而僅僅是1996年景山公園工作人員找來移植的。

這棵槐樹與先前的罪槐一樣,都是歪脖子,且都是老樹(新槐年約150歲)。只是,此樹,早已不是彼樹……


記者李滿


非常感謝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歷史上每一代的最後一位皇帝結局都不是非常好,畢竟每一個王朝的更迭都代表著新的統治者的崛起,為了徹底清除前朝的影響,都會將前朝遺老清理乾淨。所以也有統治者在被推翻了政權後,選擇自縊,這樣一來就會少受很多的侮辱,從而保全一個皇帝最後的尊嚴。而這其中就有崇禎皇帝朱由檢。1644年4月25號,崇禎皇帝看著大勢已去,故而吊死在煤山的一個歪脖樹上。

這無疑不是一個王朝落幕的悲哀,而且說到底,其實明朝的衰落並不能歸咎到崇禎帝的身上,可以說是背了鍋。而且崇禎帝在面對城門告破的時候,並沒有選擇棄城而去,反而是一心想著和京都共存亡,從此也可以看出他的骨子裡其實還有著一位統治者的高傲。而隨著和崇禎皇帝的吊死,一起被載入歷史的,自然是那棵煤山上的歪脖樹,它因為崇禎帝的關係,被賦予了一定的意義和歷史痕跡。

當時的李自成攻入北京,第一時間肯定是想要找到崇禎的下落,畢竟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所代表的意義眾所周知,如果真的任由崇禎帝逃走,那真有可能會東山再起,所以抱著斬草除根的念頭,肯定是想要找出他來,結果在幾天後有士兵發現了崇禎帝的屍體和留下的遺書,而後崇禎帝的屍體連同周皇后的屍體都被放在東華門示眾,之後附近平民將他合葬在了田貴妃的墓穴中,清軍入關,有將其葬在了思陵中。

回到吊死崇禎皇帝的歪脖樹,李自成作為農民起義,本身不會去關心樹的問題和意義,所以在確認崇禎帝死亡後並沒有在意歪脖樹,故而也就沒有什麼風波出現。但是後來,隨著清軍入關,這課歪脖樹才又被人提了起來。那麼為何會有人再度關注其這個吊死崇禎帝的歪脖樹呢,按理說明朝統治已經滅亡了,其實這個歪脖樹對於當世的統治者來說意義並不是很大。

但是清軍雖然入關了,卻有一個很大的短板,那就是一直在關外生存,對於如何穩定人心,如何維護社會穩定都不得其法。所以為了強化和漢族之間的關係,他們打出了為明朝皇帝復仇的大旗,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對各路的起義軍進行了征伐。而在之後的順治帝時期,順治帝就下令將這個歪脖樹使用鎖鏈給鎖了起來,並且將其命名為“罪槐”,為的是對於歪脖樹的懲罰。而且還規定了凡是清朝的官員,在經過這個地方的時候都要下馬步行,以示對於前朝崇禎皇帝的尊崇。但是說到底,這還是統治者為了拉攏人心的一種方法。

而由此,這個歪脖樹算是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了焦點。很多人都會來到這個地方憑弔崇禎帝。畢竟當時很多地方反清復明的口號喊得震天響,說明還是有不少人都自認為是明朝遺民。自此之後的二百多年,這棵歪脖樹就一直被鐵鏈鎖著,揹負著不該有的罪名。到了晚清,如同當年日落西山的明朝一樣,清朝也走向了它歷史的終點。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光緒西逃,留下了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而這棵歪脖樹有沒有逃過他們的貪婪。八國聯軍將鎖著罪槐的鐵鏈也一併搶走了,而這棵槐樹也自此算是得以解脫。1966年的時候,由於保護不當,被人將這棵樹的樹皮和樹枝剝去折斷,槐樹也由此死亡。1971年,周恩來總理簽字,同意將罪槐移除。1981年,公園管理處又將一課小的槐樹種植在了這裡,1996年,有在這裡移植了一棵樹齡達一百五十年的槐樹,替代了之前的小槐樹。


櫛比輿言


這棵吊死崇禎皇帝的槐樹已經死了很久了,不過現在的替代品還在景山東側的小路旁。樹前面立有“明思宗殉國處”的碑和“崇禎皇帝自縊處”的介紹。這裡就是當年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的歸宿。

當年,清朝為了收服民心,為崇禎皇帝發喪,禮葬崇禎。對這棵吊死過大明皇帝的槐樹也拴上了鐵鏈,以示懲罰。清朝還規定,任何清朝皇室成員,路過此處都要下馬行禮。

說起來這棵槐樹也真是夠倒黴的,遇上了崇禎這個皇帝。就算自殺找個什麼不好,非要找這棵樹來吊著,可謂是飛來橫禍。

說起崇禎,這個皇帝真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昏君。可是,奇怪的是,他不認為自己是昏君,而被他忠於職守的表面現象迷惑的人,也不認為他是昏君。崇禎在臨死前的遺書裡說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大家看到崇禎在最後的遺書裡,還念念不忘百姓,都大為感動。以至於李自成看了,也說“君非甚暗”。可是,在崇禎執政幾十年,大明形勢江河日下,內憂外患,崇禎就沒有一點責任嗎?難道真的就是他說的“皆諸臣誤朕”嗎?

我們可以看明朝最後的歷史,可以看到,崇禎沒有作對過一件事。他沒有能力,還要事事插手,事情經他插手肯定失敗,然後他就去找替罪羊。搞得他的手下,做事的都死於非命,不做事的明哲保身。大家從上到下,都等著一起滅亡的那一天。

到了最後,崇禎還徹底毀掉了明朝的江山。他為了面子,不願意在歷史上留罵名。所以在危急時刻,沒有把政府南遷。最後,整套中央管理機構全部留在了北京,先給了李自成,後給了清政府。這是清政府做夢都想不到的好事。有了這些管理機構,才使得清朝真正成為可以管理中國的政權。否則,清朝是不敢入主中原的。

而崇禎自己不走,他也不讓太子皇子南遷。最終太子落入李自成之手,後被清朝誣殺。這使得南明群龍無首,被清軍各個擊破。雖然江南義民反抗風起雲湧,可是在清朝正規軍的鎮壓下,最後都失敗了。

可以說,崇禎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他斷送的不僅僅是大明的江山。而他推卸責任說,都是諸臣誤他,可是,這些被他認為人人可殺的文臣,在清政府中,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些人中出現了許多名臣,開創了清朝的基業。後人評價說,不是群臣是亡國之臣,而是崇禎是確確實實的亡國之君。

崇禎到最後,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他還在宮中束手待斃。他敲鐘召集群臣,沒有一個人到來。他發了瘋一樣殺自己的親眷,還存著一絲幻想,想越城而逃。可到了最後,連逃跑都沒有做到的崇禎,只有看著滿城的炮火,自縊在景山,做了他最後禍害的一件事,那就是禍害這棵無辜的槐樹。

清政府在入住北京後,一些明朝的臣子還抱有幻想,以為清朝是來幫助明朝復國的。而現實打碎了他們的幻想。清朝得到了崇禎留下的遺產,得到了整套可以治理中國的政權機構,清朝統治者改變了撈一把就走的主意,決定留下來不走了。不但不走,還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政權。

為了減少人民的對立心理,同時讓自己在法理上站穩腳跟。清朝把自己從明朝的敵對關係,轉換成朋友關係。他提出的藉口是,自己入關之時,隨著崇禎之死,明朝已經滅亡了。這個時候,整個天下已經按照法理,屬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

而清朝入關打敗李自成,一方面是為了崇禎皇帝復仇,一方面為滅亡的明朝復仇。從這方面來說,清朝是明朝的朋友,明朝的遺老遺少應該對清朝心懷感激才對。

另一方面,清朝打敗李自成,滅了大順政權,那麼法理來說,清朝政權是從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手中奪取的。那麼,清朝佔有的江山,不是來自明朝,而是來自李闖。至於整個南明政權,清朝根本就不承認是合法的政權。

這樣一來,清朝就為自己找到了統治中國的理論依據。而為了支撐這個理論,它也要為此採取必要的行動。

清朝為崇禎發喪,以帝王之禮安葬崇禎,它將自己包裝為明朝的繼承者。而這棵槐樹,居然吊死了崇禎皇帝,當然是罪大惡極了。作為明朝的繼承者,清朝當然不能放過這棵槐樹,因此,清朝統治者用鐵鏈將這棵槐樹栓起來,以儆效尤。

同時,在神化的皇權裡,皇帝是為天子,是代替上天來統治世間的,是至高無上的。皇帝的生死,代表著人間的變遷。因此,凡是非自然死亡的皇帝,都會給人間帶來災難。從這個方面來說,清朝也要懲罰罪槐,祓除災難。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這棵沒招誰惹誰的槐樹,成為了統治者眼中的罪槐。它被鐵鏈子栓了兩百年,來贖它身上莫須有的罪。不過,它作為那段歷史的見證,用以警醒那些後來的統治者,也盡了自己的歷史責任。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