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漫談數字貨幣

379:漫談數字貨幣

創建於 2019年11月13日

1、繞不開的債務

379:漫談數字貨幣


如上圖,

I、金融系統收入=社會債務X5%利息

II、金融系統收入=金融系統成本支出+利潤

III、(金融系統成本+利潤)X20倍=社會債務

IV、金融系統成本(Cost)X20倍

因此,社會債務至少是金融系統成本的20倍以上。

如果要解決全球性的債務危機,其關鍵點在於降低金融成本,這是數字貨幣方案的終極方向。

更進一步思考,如果新金融體系邊際成本為零,那麼,社會債務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

是我們喜歡債務,還是傳統條件下,金融成本不可避免?

2、社會債務與我們的關係?

379:漫談數字貨幣


如上圖;負債人貸款投資或購置資產,只有投資資產的收益率高於5%,或者購置資產的收益率高於5%,負債人才能獲得收益差。有收益的事情才會有人做。因此,社會債務會通過負債人(政府、企業等)持有的社會資產進一步放大分佈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分攤到每個人頭上。

所以,社會債務看似是和大家沒有關係的數字,實際則是大家必然承擔的成本與債務。

比如,貸款1億修路,大家因建設道路而獲得1億收入,這是上半場;

下半場是什麼?負債人(政府)收費還款!要收多少?還本付息,遠高於1億。

在上面這個模型中,還的要比賺的多,這會導致結構性還不上。

即,債務危機難以避免——資本主義的金科玉律!

思考:為什麼債務危機難以避免?

社會債務和金融成本對金融系統本身只是兩個相互放大的數字。

但對社會而言則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剛性的成本與債務。

或者說,金融系統的目的是提升利息收入,伴生結果:放大社會債務。

社會的目的是縮小社會債務,降低社會運行成本。

金融系統和社會的目的背道而馳,是資本主義內生性矛盾之源。

內生性矛盾是無法化解的。

3、新舊金融爭奪的關鍵點

舊金融:債務=貨幣

案例:中石油貸款10億開發油田,形成的是10億債務和油田資產。

新金融:Token=所有權(含使用權)=股權的數字量化

案例:孫正義投資馬雲2000萬美元,形成的是若干億阿里的股權。

傳統企業大部分採取的是借貸模式;而新興企業大部分採取的是風投持股的模式。

前者必然會產生債權與債務;而後者則不會產生債務。

從某種程度上看,新金融本質是對二戰後,風投持股與創新者共擔風險機制的再造或延伸。

歷史經驗表明:過去30年,所有成功的創新企業幾乎全部源自風險投資機制,而非源自銀行貸款模式。

從這個意義上講:新金融並非空虛來風!

新舊金融爭奪的關鍵點,Token的抵押物應該是什麼?

傳統金融理所當然的認為必須是

債務;新金融則認為應該是所有權和使用權

如果採用新金融邏輯,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看4個假設模型:

A、基礎模型

常識:40萬可以建設一套預製鄉村別墅,價值100萬。

如果按照所有權數字量化的邏輯:100萬價值上鍊可以創生100萬Token。

40萬Token給出資人,出資人可以自由用Token去別墅休閒度假,Token會繼續轉化為農民收入。

60萬Token給農民,農民會獲得60萬Token和40萬人民幣勞動所得。

在這個新模型中,農民實際付出40萬的勞動,卻獲得100萬收入,且沒有失去別墅和土地的實際控股權。

379:漫談數字貨幣


B、放大模型

379:漫談數字貨幣


如果把這個模型放大,1億城市居民,每人出資4000元,總量4000億,建設100萬套共享使用的休閒別墅。

(共享休閒別墅安裝智能鎖,出資人用智能手機可以輕鬆找到離自己最近的閒置別墅,預訂、到達、掃碼扣token,入駐使用,像自己家一樣自由。)

城市居民獲得4000億Token,農民獲得4000億人民幣收入、100萬套別墅的控制權和收益權。

農村(集體)獲得6000億Token的鄉村產業振興投資基金。Token等於1套別墅的百萬分之一,具有實際價值。

城市居民廣泛參與,城鄉會自然接受這種具有實際價值的Token的支付。

農村獲得的6000億(Token)資金實際與傳統貨幣並無差別。

C、Token再投資模型

379:漫談數字貨幣


農村(集體)把6000億Token投向智能教育,平臺按照標準算法分配給教師和平臺各50%的Token。

第一個50%會調動教師把最好的教學內容搬到智能教育平臺之上,形成超級動態教學師資力量。

第二個50%再投資,建設75萬套共享養老別墅,會新生7500億價值,對應再產生7500億Token。

請注意,這會產生一個質變:信息對稱,利潤直接超過投資。投資款可以按需供給,創新需要多少投資款,就可以供給多少投資款。

並且不會產生1分錢債務。資本不再稀缺,且可以精準的投向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意味著傳統金融會失去客戶來源。

D、假設央行按照所有權邏輯創造數字貨幣的模型

379:漫談數字貨幣


如上圖,假設央行按照新金融的邏輯發行Token投資,會直接產生增值增值部分可以直接對沖政府遺留債務,同步傳統系統內的貨幣也會減少,減少的金額與債務減少的金額相同。請注意,這個假設模型需要在一個統一的網絡內完成,它能夠讓建設者、土地提供方和消費者提前協商與競標,確定別墅是什麼樣的、別墅周邊的環境、別墅使用的價格、別墅內部的環境、別墅由誰維護、誰負責安裝智能鎖、誰負責開發共享休閒別墅使用的軟件平臺等等,這些問題獲得解決後,消費者才能計算是否划算,覺得划算的消費者才會和系統兌換Token......整個過程實際都是在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解決信息不對稱降低的成本,才是增值部分。如果按照傳統金融邏輯,數字貨幣依靠,相互封閉的商業銀行網絡,只提供金融功能,最後,問題還要跑到線下,線下的成本依然不可控,這個增值就不能產生。因此,新金融的創新不僅要發生在金融框架內部,更需要延展至多樣性服務。如果沒有多樣性服務,意味著依然沒有解決信息不對稱,沒有解決信息不對稱,意味著無論你的技術多高明,都可能是擺設。

379:漫談數字貨幣


如上圖:現在很多創新者執著的盯著金融本身的功能範圍之內,即黃色部分。

但真正的新金融的重點應該是不被重視的白色部分——對接供求,

解決信息不對稱,降低成本,內生增加值。

假設央行在微信功能基礎之上,再開發出新資源對接模塊,再開發出新招標模塊,再開發出.........是不是全民都會使用央行的新APP,尋找機會+安全

是不是國內強大的生產能力和鄉村的資源與勞動力可以在這個新APP內直接對接?

內需激活,是不是外部需求會變得無關痛癢?

為什麼這種改變並未發生呢?

答案是整個社會的認知仍然停留在黃色區域——金融認為自己就是金融,社交認為自己就是社交......

因此,問題的關鍵是社會認知水平,只有社會認知水平提升,才能超越意識形態形成的桎梏。

要提升社會認知水平,我們需要從白色部分出發,從非頑固地帶出發.......

先建設全民控股的公共網絡(鏈接人),白色部分搭建完成,黃色部分會自然在其中。

4、我們需要一些極限思維

1)、如果沒有金融系統,我們如何進行交換?

2)、如果沒有美元這個錨,我們如何錨定物價?能不能分別錨定到電力、小麥、玉米、西紅柿、鋼材、有色.....等不同商品之上?如果大部分商品價格與Token完成錨定,還會有通貨膨脹嗎?

3)、如果讓你自由選擇,你是選:債務=貨幣的模式,還是選擇:所有權=Token的模式?

4)、如果已經完成全民控股公共網絡,實現以上的模型會有難度嗎?

5)、如果所有領域都實現智能化,唯一讓經濟可以運行的方式是什麼?是不是分紅取代工資?

6)、如果金融率先實現智能化,是不是應該讓金融從業者率先享受分紅取代工資的智能化福利?

7)、智能化的要求:分紅取代工資。分紅取代工資是不是不勞而獲?不勞而獲還會有現在的算計和矛盾嗎?

8)、消除矛盾的手段是什麼?誰先被替代,誰先享受智能化福利(分紅取代工資)。

9)、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大家嘴上不說,心裡想顛覆別人。這種競爭(甚至是鬥爭的)思維與智能化的要求背道而馳。

10)、如果有充足的資金(生產能力),我們是否可以按照北歐方式建設新農村?如果新農村各種產業與機會比現在的城市還多?消費還旺盛,現在城市的問題還會存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