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實力明明不如美國,卻還要去招惹美國,這是爲什麼?

第一軍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白了就是傻逼。

我們看看德國。

希特勒其實是很理智,也很聰明的。

他大力發展德國軍事實力,一度成為歐洲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

即便如此,希特勒並沒有開始就亂打亂殺。

他先是通過各種外交手段,兵不血刃的吞掉了奧利地,大大增強了實力。

然後,通過英法的讓步,希特勒又吞掉捷克斯洛伐克。

隨後,希特勒拉攏了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西班牙等國,成為盟友。

由此,德國的實力其實已經相當強大,在歐洲屬於相當了得啦。

到了這時候,希特勒又拉攏蘇聯,一起瓜分波蘭,以避免德國兩線作戰。

隨後,希特勒一口吞掉波蘭,然後閃擊北歐三國,極短時間就消滅了東線的危險。

然後,希特勒才轉而對付西線的英法。

此時英法的實力,並不強於德軍,所以才有法蘭西戰役英法的慘敗,法國投降。

看看,上面每一步,希特勒都是巧妙的拉攏盟友甚至敵人,各個擊破。

到了幾乎統一了歐洲,那麼就面臨著先消滅英國還是蘇聯。

當時美國還沒有參戰,英國又有強大的海軍保護海峽,短時間內德軍難有作為。

相反,蘇軍卻處於大清洗的陣痛中,蘇軍高級軍官被清洗了一半,實力大減。同時,蘇軍的工業化也是剛剛有成果,正在全力擴軍備戰,尚且遠遠沒有齊備。

而蘇軍在蘇芬戰爭中的拙劣表現,說明此刻蘇軍的戰鬥力較弱,但預計二到三年後就可以完成整軍工作。

如果希特勒不在此時對付蘇聯,就永遠沒有機會。因為英國和美國結成同盟只是時間問題。一旦英美同盟,畢竟拉蘇聯入盟。英國和蘇聯的國力都弱於德國,但相差並不很大。但英蘇一旦聯手,德國就很難取勝了。

更別說還有一個強大無比的美國。美英蘇只要結盟,德國就必敗無疑。

而美國由於國內民眾不願意參戰,德軍預計還有一到二年的時間可用。

所以,希特勒突然發動蘇德戰爭,幾個月內幾乎將蘇軍打垮。

僅僅因為戰略出現了一些錯誤,才沒有佔領莫斯科,又在斯大林格勒碰壁。

用希特勒的話來說:勝利曾經距離我們那麼近。


之後的戰爭,就是希特勒無法控制的了,因為美英蘇同盟已經不可避免,德軍無論怎麼做都必敗了。


相反,日本就屬於智障。

日本的國力軍力無法和美國相比,也明顯弱於蘇德英法,頂多和意大利差不多。

而當時日本已經佔領了中國東北、臺灣,朝鮮,稱霸了東亞。

隨後侵華戰爭,又佔領了華北、華中和華南很多領土。

這種情況下,本應該見好就收,儘量和中國停戰,撈幾塊地盤和好處就撤軍。

但日本野心太大,完全不顧自己實力,試圖佔領整個中國,於是就陷入了持久戰。

侵華戰爭尚且其次,關鍵隨著德軍的大勝,日本也來搶現成的便宜,進入了法國控制的越南、柬埔寨、老撾,拉走了英法的盟友泰國。

這樣一來,日本勢力滲透入東南亞,無異於直接挑戰英美。

這種情況下,英美或早或遲,都會和日本翻臉。

當時以日本的國力軍力而言,和美國作對無疑死路一條。

山本五十六曾經做過駐美武官,他說:美國工廠的煙囪,比日本的樹木還多。

這種情況下,聰明點就應該老老實實退出東南亞,退出中國大陸至少是關內,仍然控制著東北、臺灣、朝鮮等地。

這樣一來,美國一般不會和日本發生戰爭,畢竟德軍才是頭號敵人。

一旦德軍垮臺,日本就很有可能失去東北和臺灣。

最低程度,日本不會被打的屈膝投降,可能會保留朝鮮還有太平洋的很多島嶼,還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然而,作為軍國主義分子,所謂武士道精神,日本是絕對不會主動後退的,也不可能放棄任何已經佔領的領土。

在當時,絕大部分日本人自我洗腦,真認為皇軍是不可戰勝的,靠精神原子彈就能無敵天下。

這種指導思想下,日本傻鳥寧可冒著九死一生的心態,去突襲美國珍珠港,也不願意理性的去分析應該怎麼做。

我們退一步說,即便空襲珍珠港,日本消滅了太平洋艦隊,擊沉了美國3艘航母。

但美國不但還有大西洋艦隊以及2艘航母,更有幾乎無限的生產能力。

二戰中,美國造了1500多艘軍艦,其中各種型號的航母就有150多艘。

試問,就算美國人把這些軍艦排成一排,讓日本人炸,你炸得完嗎?

不作死就不會死。


薩沙


也許日本並不是想要去招惹美國,而是和美國講和呢?當時日本襲擊美國,其實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就像山本五十六所說,明知打不過還要打,根本就是愚蠢。

日本的資源一直是日本的軟肋

戰爭這個東西打的就是資源,只有資源才能維持長時間的戰爭,而戰爭也是為了搶奪資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和德國其實資源都比較貧乏,想要維持其侵略戰爭,只能是不斷的掠奪資源。

到1939年,全面抗戰已經爆發兩年,日本已經意識到,資源不充分的問題,因此,在中國戰場的攻勢也逐漸遲緩,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資源不足問題,日本只有兩條路可走,一個是“北上”一個是“南下”,北上就是奪取蘇聯在西伯利亞的資源,南下就是向東南亞擴張,並且切斷國際對重慶國民政府的支援線,迫使重慶國民政府投降。

剛開始的時候,日本是想北上的,畢竟你不找蘇聯麻煩,蘇聯也可能找你麻煩,為了應對蘇聯方面的壓力,日本在關東軍佈置了大量的兵力,這重可能發生和可能不發生的戰爭隱患是日本所不能承受的,因此,在1939年雙方在中蒙邊境發生了諾門坎戰役,結果日軍鎩羽而歸,不敢再輕舉妄動。

於是日軍就有了南下的想法,但是東南亞是英國和美國的殖民地,日本當時還並沒有勇氣和英國翻臉,直到加入德國的陣營,在希特勒的感召下,日本先是把英國在華權益搶來,還決心入侵整個東南亞。

美國掐斷日本的資源補給,迫使日本“狗急跳牆”

日軍的行為也導致了美國的不滿,在一戰後美國就確立在太平洋的霸權地位,對於日本的發展,美國也沒有過多的干預,就像一條小狗一樣養著,不僅和日本進行正常的貿易,還供給日軍資源,大發戰爭財。

但是日軍向東南亞的擴張已經引起了美國的強烈不滿,當時日本說到底還是美國的一條狗,狗主人說斷你口糧那就斷你口糧,美國直接停止了美日貿易,掐斷了日本的資源補給。

這個時候的日本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打不過蘇聯,也打不過日本,想要保持住現在的成果也不可能,在他們面前,美國是一個繞不過的坎,於是日本派遣使團要和美國和談,美國同意和談,但是條件可能並不是日本所能接受。

在1941年12月7日,狗急跳牆的日本發動了珍珠港偷襲事件,先下手為強,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其中炸沉戰列艦四艘,驅逐艦兩艘,飛機188架,戰果斐然。

日本最希望的並不是和美國全面開戰,而是和談

其實,偷襲珍珠港並不是日本完全想要和美國全面開戰,對日本來說,是想要迫使美國與其和談,並且讓出太平洋的一部分權益,然後獨霸亞洲,這是一種賭博。

日本的想法是,我要佔領東南亞,美國必然要伸手,如果美國伸手,我則必先下手為強,然後再和談,達成目標。

這樣的計謀,在1895年的甲午海戰的時候日本就已經上演,當時已經同意與清政府和談,然而為了獲取談判桌上的籌碼,最後偷襲威海衛,致使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在日本侵華過程中,這樣的手段一再使用。然而,對於中國日本是基於強國的壓迫,對於美國則是一種弱者的挑釁,在美國人看來,這種行為是不可原諒的,再加上美國也早就迫不及待的加入戰爭,這對美國來說絕對是一個“好消息”。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的沒幾天,德國和意大利也本著軸心國的姿態對美國宣戰,其實這更理解為,日本完全喪失了和談的基礎,只能捲入和歐美大國的正面對抗,對日本來說,這是一場無法戰勝的風險,當然,偷襲珍珠港本身就是一次賭博,日本在賭美國會被他嚇唬住,結果賭輸了。


史論縱橫


珍珠港事件是點燃日本和美國戰爭的開火引信,很多人把日本向美國開戰當成了日本最大的戰爭決策失誤,以為他們是腦子發熱才會在沒有顧及自身戰鬥力的情況下去挑戰了美國、給自己挖好了埋葬自己的墳墓,正因為這些原因,不少人才把日本稱為了德國的豬隊友。



但實際中的日本人真的這麼沒腦子嗎?真的打仗全憑腦子抽筋嗎?如果我們分辨其中的前因後果,就會發現日本人之所以做出挑戰美國的舉動,實際上是他們無奈之下沒辦法作出的決定。

日本石油的缺乏以及石油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其實原本日本人也不想招惹美國的,在他們發動侵華戰爭的早期,他們仍舊和美國保持著正常的貿易關係,從美國進口了許多的石油、鋼鐵、橡膠以及各種各樣的物資,這才能支撐他們在戰爭早期打得那麼順利。



因為現代日本的發達以及他們工業的強大,所以可能很多時候大家都會忽略了日本那個時期一個很致命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他們資源的極度缺乏,日本是一個小島國,本身就沒有太多的礦產資源。

日本曾經和俄國爆發過戰爭,那場戰爭之後,日本獲得了東北很多的利益,但也因此把他們多年積攢下來的戰爭底蘊、物資給揮霍光了,後來是在九一八事變佔領東北後,他們才能重新獲得發動下一場大規模戰爭底蘊的。

東北的礦產資源雖然豐富,但因為日本人開發不全面的原因,他們並沒有在東北發現石油,所以他們想要獲取石油,就只能通過和美國的貿易獲取。

大家不要忽略了石油在二戰中所能決定的作用,以為簡單的一個石油不可能迫使日本人無視自己與美國之間龐大的差距而去挑戰美國,但是在實際的戰爭中,石油的地位確實是如此重要的。

沒有石油,日本的航母、戰艦、飛機都會通通開不了,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努力經營多年的海軍就會徹底地癱瘓。


陸軍雖然沒有坦克、飛機也能發動戰爭,但是如果這種情況發生的話,那陸軍就會失去他們對我國戰爭上的優勢,自身陷入一片更大的僵局中。

可以這麼說,有了石油的他們就是20世紀下的工業強國,沒有石油的他們將會退後,退為19世紀時的半工業國家。

日本因為石油挑戰了美國

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情況出現,在美國於二戰中後期封鎖了和日本的石油、鋼鐵、橡膠貿易後,日本才會為了獲取石油以及各種物資進攻了歐美國家地盤下的東南亞,想在那裡獲得石油資源的新渠道。


於是日本人就在東南亞開拓了新的戰場,從侵略我國的軍隊中調去了很多精銳軍隊,想先在東南亞轉化完資源,給自己輸送新鮮的血液、擁有更大的力量後,再對我國發動致命的一擊。

隨著日本人東南亞戰場的開拓,隨之而來的就是珍珠港事件的爆發。

珍珠港事件是日本海軍發動的,不過當時作為日本海軍巨頭的山本五十六,他對於此事是深深拒絕的。

因為他知道美國人的底蘊有多麼強大,知道美國的實力是日本當時無法比擬的,知道一旦發動珍珠港的偷襲,那就將會和美國走向一個不死不罷休的對立面。

不過日本高層因為怕美國人會在他們從東南亞運輸石油回國的過程中派戰艦飛機攔截他們,所以他們打算先下手為強,他們這才制定了針對珍珠港這個美國最大海軍基地的偷襲計劃,想先偷襲摧毀美國的戰艦、航母,使他們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無法對自己運輸石油造成干擾。

所以珍珠港事件就爆發了,日本種下了滅亡的種子。

我國抗戰與日本最終滅亡的因果關係

雖然日本的投降與美國投下的那兩顆原子彈有著最為重要的關係,但是我國先輩在這個過程中的貢獻卻是不容我們妄自菲薄的。

日本人曾經制定了一個三個月佔領我們全國的計劃,他們當時覺得我們是一個各大軍閥分裂、人心不齊的落後農業國家,所以想要佔領下來是絕對不費吹灰之力的。


如果他們能按照計劃三個月就佔領下我們全國,那他們接下來就會對我國執行殖民計劃,通過挖掘、轉化我國極其豐富的資源轉身成為美國、蘇聯那樣工業既發達、又不用為資源憂愁的大國。

在早期的淞滬會戰上,他們就憑藉著各種數量眾多的坦克、飛機、大炮對我們保持了輾壓,以4萬人的死亡量拼掉了我們30萬人的死亡量,那是一場血與鋼鐵的搏鬥。


如果不是當時蔣介石決定擴大戰局、且戰且退,不在一個地方硬拼日本人的話,那時候我國的正規軍就真的可能在戰爭沒開始多久就被日本人強大很多倍的武器給全部消滅了。

很多人對那時候正規軍且戰且退、不斷丟失土地的作戰有很大的看法,對正規軍們有不小的微言,但是他們卻忽略了日本人那時候的武器以及戰鬥力。

他們並不知道正是因為採取了這樣的方式,日本人才沒有一舉滅掉我國所有的正規軍、才沒有讓日本一下佔領我國全部地區,才撐到了美國最後改變意願,在資源上制裁了日本,使日本為石油挑戰了美國,在美國的原子彈下,使本來想把全部士兵生命投到戰場中的日本天皇選擇了投降。

從這方面來說,我國在二戰中也是起到了很積極作用的,這點不容我們忽視。

所以說這就是日本招惹美國的原因,實在是因為他們的資源實在太過於匱乏,在沒能佔領我國的情況下又被美國封鎖了石油等資源,這才鋌而走險對東南亞、珍珠港下了手,從這方面來看,他們也是迫於無奈,並不是正如我們所說的那樣完全是憑腦子發熱向美國宣的戰。


孤客生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有書君以為,用這句話來解釋二戰中日本對美國的戰事,最合適不過。
首先,因利益互惠的關係,讓二戰起初的日本和美國和諧相處。

二戰初,日本以國土面積還不及中國雲南省的彈丸島國,先後在中國、蒙古、越南、英國、荷蘭、菲律賓、澳大利亞(法屬)等多國橫行,卻不曾對美國有絲毫冒犯。

緣起當時日本和美國之間貿易往來密切。

日本橫行世界,四處點燃戰火,而美國則賣給日本打仗所需要的石油、鐵礦和橡膠等資源,彼此需要,相互利用,所以日本不想得罪美國而斷了戰備物資後援。

至於美國,由於國內經濟當時正處於大蕭條時期,不想趟戰爭渾水,抱著大發戰爭之財的思想,做著自由主義生意。

不管是法西斯國家還是反法西斯國家,只要有需求,美國一律給供貨。

大多數美國人認為這場戰爭和自己毫無關係,況且日本當時並未危及美國的利益,沒有觸碰到美國人的逆鱗,所以日本同美國保持著友好合作關係。

隨後,因利益關係出現裂痕,打翻了日本同美國之間友誼的小船。

二戰中期,隨著日本在中國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同時也隨著納粹德國取得的一系列輝煌的軍事勝利。

極大地鼓舞了日本侵略者的士氣,滋長了其不斷擴張的野心,把戰火燒到了東南亞國家。

但是,日本卻漠視了東南亞是美國的根據地,是美國利益根本之所在這一事實,這就觸碰了美國的逆鱗。

不管是誰,只要動了不該動的東西,美國的制裁大棒就會隨時落在誰的頭上。

另外,同盟國向美國的求援,以及一些政治家在美國掀起的輿論浪潮,也讓美國對待戰事的態度有了轉變。

隨之出臺了《租借法案》,使同盟國出口物資和裝備獲得極大便利,同時極大地限制了對日本的資源出口,不久美國又全面停止了對日本的石油出口。

當時,日本的石油儲存量僅有940萬公升,按照每個月平均消費45萬公升計算,不出一年,日本的車輛坦克和飛機就會成為一堆廢銅爛鐵,相當於把日本逼上了絕路。

最後,利益鏈條的徹底斷裂,成為壓垮日本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時日本暫時不想和美國翻臉,做著兩手準備,一邊企圖通過談判來挽回同美國的關係,一邊卻做好了同美國撕破臉的準備。

但是,沒想到美國提出了要求日本從中國和印度支那地區撤軍、美日同時放棄在中國特殊權益、美國只承認國民政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等,大大超出日本預想的談判條件。

此時的日本徹底急眼了,既然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打贏了你美國,廣大的東南亞有豐富的石油和橡膠資源由我大日本帝國享用。

讓美國人沒想到的是,前一日他們和日本人還坐在談判桌前,後一日日本的艦隊已向東南方向進發,準備偷襲珍珠港。

日本之所以偷襲珍珠港,是因為海洋權屬歷來是國際各國利益之關鍵,近代列強對海洋的控制更是重視,而其對作為島國的日本而言,重要性更不必多說。

美國對日本經濟封鎖後,東南亞成為日本獲取石油、橡膠等重要軍事資源的唯一途徑,被掐住脖子的日本人,只能孤注一擲而達到曲線救國的目的。

然而,雖然日軍成功偷襲了珍珠港,但是也把自己推上了萬劫不復之路。

被激怒的美國政府隨後宣佈強勢對日本開戰,由此二戰全面爆發,日本軍國主義的噩夢也由此開始。

1945年8月6日和9日,急於結束戰爭的美國分別在廣島、長崎各投擲一顆原子彈,徹底把日本推向了地獄,當時的日本國內幾乎全面陷入癱瘓狀態,幾日後,日本政府不得不宣佈停戰投降。

最後,有書君由此得出結論,無論人與人相交還是國與國來往,維護各自的利益固然重要,但是更要考慮度的把握。

像日本軍國主義政府這樣,不顧及國家長遠利益和國民生死疾苦,為追求眼前利益,發動侵略戰爭,做出損人又不利己的事情,必然得不到好的結果。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日本叫板美國是受局勢所迫,實際上它並不想如此。

日本公然挑戰美國的開端是珍珠港事件,是1941年12月7日,我們看看在這個時間節點以前所發生的能夠促使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事件: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到11月12日淞滬會戰結束,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被我國軍粉碎。

1939年7月26日,美國在沒有通知日本的情況下即宣佈廢除1911年所簽訂的《日美通商航海條約》,對日本實施鋁、鎢等重要物資的禁運。

1939年9月,日本輸掉了諾門罕戰役,暫時放棄了“北進”西伯利亞的計劃。

1940年8月6日,美國對日本實施航空汽油和潤滑油的禁運。隨後,又禁運廢鐵。

1941年4月13日,蘇日兩國簽訂《蘇日中立條約》。

1941年7月28日,美國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對日本全面禁運石油,同時凍結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資產。

1941年4月上臺的日本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積極主張“南進”計劃。

……



日本作為島國,資源匱乏是它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在戰爭時期這個難題將會成為掐住它脖子的“手”,如果它沒有辦法擺脫這隻“手”,它便會被這隻“手”掐死。如果失去了石油,它的飛機、戰艦、坦克、戰車將會成為廢鐵,石油是發動機運行的核心動力,沒有了石油,日本的戰爭機器也將會停止運行。

此時,因為中國軍民的英勇抗戰,日本在中國的戰局也陷入了膠著狀態,日本人的戰線已經越拉越長,對於戰略物資的需求也因此急劇增長。如果沒有足夠的戰略物資,它必將輸掉這場戰爭。

日本在中國戰場陷入了泥潭,想要從這個泥潭裡抽身而出顯然已經不可能了,何況日本人也不可能放棄對中國的侵略,所以它只能繼續撐著,繼續耗著。但是,它想要耗下去的話,那麼必然需要石油等重要的戰略物資,當時的中國被認為沒有石油,西伯利亞去不了,只好去東南亞和南太平洋了,所以它急需開始第二戰場。從第二戰場獲取所需的戰略物資,然後輸送到中國戰場,保證對中國的侵略計劃可以繼續進行。

但是,這時候的太平洋誰說了算?是太平洋對岸的美國佬,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掌控著太平洋的制海權,日本想要“南進”,首先要做的便是將太平洋的制海權從美國人手裡搶過來。



於是,日本製定了對美開戰的戰略計劃。

1941年12月7日,日本艦隊偷襲了美國珍珠港,這也代表著日本向美國開戰。事實上,日本在決定對美國發動戰爭之前便已經與德國達成了協議,德國表示不會讓日本單獨面對美國,所以日本雖然也知道偷襲珍珠港是一場冒險,但是最終還是偷襲了。

珍珠港事件締造了日本海軍的神話,也讓美國找到了參戰的理由。

後來,美國為了報復日本偷襲珍珠港,派了杜立特航空隊空襲日本東京,日本人被美國人的舉動嚇得不輕。

珍珠港事件是日本人迫於中國戰局膠著和戰略物資匱乏的無奈之舉,但是他們卻沒有想到這次事件將會成為他們戰敗的導火索。


吾與吾國


在二戰時期,美國其實已經是強國之一,二戰後期的時候,日本可以說是強弩之末,可他偏偏在這個時候還要去招惹美國,偷襲珍珠港,最終導致將美國捲入二戰之中,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就連普通民眾都知道,那段歷史中惹美國明顯不是明智之舉,可是日本依然這樣做了,他們也不是傻子,既然這樣做,肯定是有道理的。

眾所周知,日本的資源非常匱乏,他們每次攻打下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資源,沒有資源他們的戰爭機器就沒法發動,日本的本土沒有這些資源,除了掠奪還有一個方式就是進口,值得一提的是,一開始日本大批量的從美國進口石油等資源,隨著歷史的發展,戰爭結局越來越明朗美國停止了對日本的

資源供應。

從美國無法進口資源,這對日本來說是很傷的,他們只能繼續靠掠奪,他們看中的是東南亞,只可惜當時美國控制著菲律賓,日本想要掠奪東南亞資源就必須先拿下菲律賓,因此偷襲珍珠港是有戰略意圖的,美國分心,他們趁虛而入,事實也證明他們做到了,給東南亞人民帶去了深重的苦難。

美國當時態度也很明確,已經傾向於日本的敵對方,而且在某些方面在對日本進行制裁,日本不如放手一搏,先下手為強,實際上他們不打也不行,如果不打沒有資源,最終的結局也會是失敗,不如去打。沒有資源,又被這樣的大國經濟制裁,不放手去打,那後面肯定是必輸的局面。

所以說日本人只能硬著頭皮上,事情已經發展到白熱化階段,怎麼可能甘心不搏一把就輸,至於有些人說,日本惹美國是狂妄自大,這種說法只能說是看問題只看表面。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二戰美國的軍事實力總體強於日本,尤其是美國陸軍和陸軍航空兵(二戰時空軍隸屬陸軍)。但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日本海軍實力則要強於美國海軍:偷襲珍珠港之前即擁有十艘大型航母。直至中途島大海戰後,日本海軍才開始衰落而江河日下……。











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之前,日本即開始了對航母的研發:新的立體化海戰理念開始挑戰傳統的平面海戰模式。日本於一九二二年建造下水的“鳳翔”號航母,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艘標準的航空母艦。整個二戰期間,日本總共擁有二十五艘航空母艦,其中按照設計圖紙建造的正規標準航母有十一艘,利用大型商船和戰列艦改造的為十四艘。另外在常規戰列艦方面,日本擁有三十年代建造的巨型‘’武藏‘’號、‘’長門‘’號、‘’大和‘’號等,其中的‘’長門‘’號戰列艦為山本五十六的旗艦(指揮艦)。日本航母艦載機空襲珍珠港,意味著立體化海戰時代已經到來:

航空母艦這種大型海上作戰平臺無疑是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主要裝備

二戰期間日本的二十五艘航母

“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 “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號、 “瑞鳳”號、“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 “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 “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衝鷹”號

太平洋歷次海戰中的日本航母

偷襲珍珠港:

‘’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瑞鶴‘’號;

印度洋空襲:

‘’龍驤‘’號、‘’赤城‘’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瑞鶴‘’號;

珊瑚海海戰:

‘’祥鳳‘’號、‘’翔鶴‘’號、‘’瑞鶴‘’號;

中途島海戰:

‘’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

東所羅門海戰:

‘’翔鶴‘’號、‘’瑞鶴‘’號、‘’龍驤‘’號;

聖克魯斯海戰:

‘’翔鶴‘’號、‘’瑞鶴‘’號、‘’瑞鳳‘’號、‘’飛鷹‘’號、‘’隼鷹‘’號;

馬里亞納海戰:

‘’大鳳‘’號、‘’翔鶴‘’號、‘’瑞鶴‘’號,‘’飛鷹‘’ 號、‘’隼鷹‘’號、‘’龍鳳‘’號,‘’瑞鳳‘’號、‘’千歲‘’號、‘’千代田‘’號;

萊特灣海戰:

‘’瑞鶴‘’號、‘’瑞鳳‘’號、‘’千歲‘’號、‘’千代田‘’號。


Mrttlzz99


我們都知道,二戰中日本內部就有北進和南進的戰略分歧,日本陸軍主張北進,攻打蘇聯,海軍主張南進,攻打東南亞。

然而,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聯一鼓作氣調集精銳,日本大敗,日本的中型坦克連歐洲的輕型坦克都不如,於是南進派佔了上風。那麼,為何急於南進呢?

第一,日本侵華戰爭陷入長期對抗,需要大量資源來維持戰爭,擴大侵略範圍,以戰養戰,急需封鎖中國,迫使中國政府投降。

第二,蘇聯是在歐洲戰場,並沒有威脅到日本在亞洲的侵略擴張,相反英美的遠東政策和日本的大陸政策有大量的重疊,矛盾深重。第三,相比於西伯利亞,東南亞的資源更為豐富,石油、橡膠又是戰略物資,日本更為急需。

第四,東南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東南亞連接歐洲大洋洲亞洲,無論航空運輸還是還是貿易,東南亞都是重要的中轉站,看看今天的新加坡吧,美國牢牢控制。

第五,核心就是賭,賭贏了,太平洋亞洲都是日本的,所以要偷襲,可是美國的主力不在珍珠港,這一點日本失算了。

罪惡的日本帝國主義為政策冒進和侵略付出了代價。美國佬不是好惹的。

特約作者.一碗涼粉。


歷史傳訊社


“大和民族 盆中之竹 難以久活”,這是關東軍大尉、滿蒙開拓團之父——東宮鐵男對日本島國境遇的形象描述。島國狹小的地理特徵造就了日本人特有的焦慮心態,亟須通過對外擴張爭奪生存空間,來緩解積壓在整個民族心頭的緊張情緒。


日本島國資源匱乏,生活在上頭的人卻十分得識時務,適應環境能力驚人。在被美國海軍准將率領的四艘黑船強行打開閉關鎖國的大門後,日本雖然也經歷過短暫的混亂,但卻很快融入了資本主義列強的全球叢林法則,通過戰爭吞併琉球、臺灣、朝鮮半島、東北三省,直至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對於新佔領地區,日本迫不及待地將其當成資本主義大工業發展的原理供應地,繼而封閉成壟斷獨享的商品傾銷市場,以此來擴容日本的戰爭機器規模和綜合國力。

雖然日本通過戰爭掠奪獲得了大量的資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還未能解決鋼鐵和石油的自給自足,而這兩樣幾乎等同於一個國家發展的命門。以往靠著美國的廢鋼鐵和石油出口,日本能從國際貿易中獲取這些資源,但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唯恐日本過於膨脹壯大,於是日漸加大對日本的壓力,美國乾脆掐斷了廢鋼鐵和石油的出口供應。此時中日之間的戰爭正如火如荼,美國此舉無疑讓日本即將面臨航母、飛機、坦克都動彈不得的窘境。


當時東北的大慶油田尚未發現,日本只得將目光放在奪取東南亞英荷所屬的婆羅洲油田上。可要實現佔領東南亞的戰略意圖,就必須肅清中途由美國控制的菲律賓群島,確保本土到東南亞的海上生命線暢通無阻。於是,偷襲珍珠港、閃電戰佔領西太平洋的戰略部署呼之欲出,日本與美國之間不可避免地撕破臉步入了戰爭狀態。


竹山清溪澗




二戰中,日本實力確實不如美國,為什麼還敢偷襲珍珠港,敢和美國叫板呢?原因如下。

有好戰的基因



自然界有個動物叫“平頭哥”,身上充滿了“戰鬥”的基因,逮誰和誰打架,至於自身實力,從來都不顧及。

日本,就是世界範圍內的“平頭哥”。他們推崇武士道精神,他們總是不顧實力的向實力強的對手叫板。

明朝時,倭寇不斷侵犯大明沿海,讓我大明海防官兵和百姓苦不堪言,同時也造就了戚繼光這樣的抗倭名將。



清朝時,日本也沒閒著,特別是清朝末期,進攻朝鮮,並和大清進行了甲午海戰。

1904年,開戰俄國。

綜合來看,日本就是一個好戰的民族。

所以,日本能在太平洋進攻美國,絕對不奇怪。

不斷勝利的膨脹



1894年甲午海戰,日本面對國土大無數倍的中國,日本獲勝。

1904年,面對強大的沙俄,日本獲勝。

1937年抗戰打響後,日本層層推進,利用了一年的時間,打到了武漢。

此時的日本無比膨脹,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無比強大,總是能戰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自然,美國也沒有被他們放到眼裡。



於是,偷襲了珍珠港,掀起了太平洋戰爭。日本人認為自己做的足夠好,可是悲劇就此埋下了。因為,四年後,美國送給他們兩顆“巨大的禮物”,日本就此被打爆。

不斷勝利的膨脹心理,是日本敢於進攻美國的一大原因。

打美國是戰略轉移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本被拖入了戰爭泥潭,中國實在太大,日本佔線拉的實在太長。

日本國內的資源已經支撐不起持久戰了,怎麼辦?

維持已有戰果,另闢蹊徑,成為了日本的戰略,於是太平洋戰爭開始了。



日本的目的並不是全面和美國開戰,只是為了控制東南亞國家,而珍珠港美國基地的存在,實在影響日本的戰略,於是日本發了狠心,打掉美國基地,藉此控制太平洋大片海域,利用海上優勢和便利,控制東南亞國家。

算盤打的挺好,只是低估了美國的報復之心和科技發展,也低估了中國的持久抵抗能力。最終陷入萬劫不復。



日本敢打美國,主要就是這幾種原因,好戰,並且膨脹,以及軍國主義的霸權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