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子屬於當時什麼等級?

小兵樂趣


太子是皇儲,地位僅次於皇帝,高於其他皇子及親王郡王,更高於所有的朝臣,在皇帝外出離京時,一般在家監國。但正因為太子是儲君,地位特殊,會引起其他皇子的圍訐、大臣們的攀附,為了保護他,也為了不影響皇權,所以清朝自康熙晚年廢除胤礽的皇太子名位後,再未冊封過皇太子。


山情水意最通靈


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擁有明立皇太子的王朝。更重要的是,清王朝二百餘年曆史上,只出現了一位明立的皇太子,即清聖祖康熙帝的序齒皇次子——廢太子、理密親王胤礽。他是清王朝歷史上的第一位明立皇太子,也是清王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明立皇太子!

為何本人要強調“明立”二字呢?因為清王朝除了胤礽之外,還是有其他皇太子的,胤礽並不是清王朝唯一的皇太子。自雍正元年起,清世宗雍正帝開始試水秘密立儲。請注意,是立儲而不是傳位!這是很多人認識上的一個誤區,認為清王朝的秘密立儲詔書是傳位詔書。其實不然,無論清世宗雍正帝,還是清高宗乾隆帝、清仁宗嘉慶帝、清宣宗道光帝,留下的密詔都是立儲詔書而不是傳位詔書!換言之,即位者是先根據秘密立儲詔書被“冊立”為皇太子,然後再以皇太子身份繼承皇位,而不是前任皇帝直接指定由哪位皇子繼承皇位。如果依照這一點,清高宗、清仁宗、清宣宗、清文宗咸豐帝,甚至包括清文宗唯一活下來的兒子清穆宗同治帝實際上都當過皇太子,只不過是不公開的皇太子而已。當然,也包括清高宗早殤的端惠太子永璉。

順帶說一句,清仁宗某種意義上講,甚至應該被劃入明立皇太子序列。乾隆六十年,清高宗公開秘密立儲詔書,正式冊立時為嘉親王的清仁宗為皇太子。隨即,清仁宗以皇太子身份接受清高宗“禪讓”、成為了皇帝。因此,實際上清仁宗也曾經非常短暫地擔任過明立皇太子,只是這個時間相當短,短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為何秘密立儲是“立儲”而非傳位

既然秘密立儲實際上就是指定皇位繼承人,那麼清王朝的皇帝們為何非要在密詔中寫立誰為皇太子而不是傳位於誰呢?原因其實不難理解,面對無上皇權,大臣不可信,難道兒子就絕對可信了?想想當初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樣當上皇帝的吧!一旦被密立的皇子逼宮,手裡再拿著一份“傳位於某皇子”的詔書……誰還能用阻止他當皇帝?

可密詔寫上立某皇子為儲就不同了,就算你得到了那份詔書,你也只是皇太子而已。皇太子逼宮,同樣是謀逆!就算這份詔書落到了被密立為皇太子的人手中,也只能是“廢紙一張”!除非那位皇子直接弒父篡位,否則他當皇帝就是名不正、言不順,連“禪讓”的把戲都玩不起來……

清朝皇太子屬於什麼級別

準確說,清朝皇太子沒有級別!所謂品級,從來都是對臣而言的,無論是超品的親王、郡王等宗室王公,還是超品異姓公、侯、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稱——臣。但皇太子不同,他是儲君、是半個君!換言之,整個清王朝,皇太子只是他皇帝老爹的臣,對於其他人而言,他是君、是儲君!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因此,拿皇太子去和他的兄弟們比等級其本身就是錯誤的!管你是叔叔大爺輩的親王、還是爺爺輩的親王,管你頭上有沒有“鐵帽子”,在皇太子面前,“你是臣、我是儲君!”舉個例子,皇太子可以穿袞服,其他皇子卻不行。因為那是皇帝才能穿用的,皇太子是儲君、是未來的皇帝,所以可以穿用,其他皇子絕對不行!但皇太子和皇帝的袞服也是有區別的,主要體現在顏色和龍的數量上。因此,皇太子比皇帝還是要低一個檔次的,這也可以理解,你畢竟只是儲君、還不是君。

再如使用黃色,記得末代皇弟溥傑曾經回憶,幼年時去見哥哥溥儀,溥儀見他穿著明黃內衣,頓時沒有了兄友弟恭、臉拉得很長!因為明黃是皇帝專用,一母同胞的親弟弟也不行。就算是親生父親攝政王載灃,都不行!清王朝規定,皇帝用明黃、皇太子用杏黃、其他皇子只能用金黃。康熙十四年,清王朝規定:“皇太子冠頂用東珠十三顆,禮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龍緞,滿翠八團龍等緞。帶用玉版,以金銜之,飾以東珠。”而皇子以下則為朝冠、吉服冠、端罩、朝服、龍褂、蟒袍以及朝珠、朝帶等。皇太子同樣是“縮水版”的“皇帝服”,而其他皇子則是徹頭徹尾的“臣服”!

再舉一個例子,清王朝規定,即便叔叔大爺輩的親王見皇太子也必須提前行禮,皇太子說免禮之後才可以作罷,但皇子見叔叔大爺輩的親王則必須拱手問安。憑什麼?因為皇太子是儲君,儲君也是君!你是叔叔大爺不假,但你依然是臣。但是,親王面見皇太子時和見皇帝還是有區別的,那就是不需要自稱“奴才”、也不需要下跪行大禮,但行禮問安還是必須的,或許是為了照顧叔叔大爺們的臉面吧。兄弟也是一樣,雖然不需要自稱奴才、不需要下跪,但行禮同樣是必須的!

綜上所述,皇太子不是清王朝的一級爵位,因此不能用所謂等級來衡量。因為,他根本就不是臣,皇太子是儲君、是半個君!無論是叔叔大爺、還是兄弟,都必須以臣對待君的態度來對待皇太子,否則便是僭越,是要受到處罰的。如果非要用等級來衡量皇太子,用一句話比較恰當——“老子天下第二!”除了皇帝之外,皇太子最大。當然,祖母皇太后除外,理論上皇帝都得給他媽請安,就更不用說孫子皇太子了……換言之,胤礽如果見到曾祖母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嫡祖母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繼母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還是必須行禮的。除了這幾位之外,恐怕也就只有他的皇帝老爹了……當然,清聖祖的一眾小老婆們好歹也是胤礽的庶母,見面了寒暄一下問個安還是必須的,但不需要行大禮。


農民工歪說歷史


清朝太子制度之前是有的,但被康熙晚年給終結掉了,改成了“秘密立儲制”!太子沒有具體的品級,要算的也是超品之上僅次於皇帝!清朝的宗室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氏的人別人是沒那福分的!具體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

異姓爵位分別為:

超品:公爵、侯爵、伯爵

一品:子爵

二品:男爵

其中各種爵位又分一、二、三等



紙上史話


歷史上的清朝,在冊立儲君方面,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康熙時期發生了九子奪嫡,讓包括雍正在內的康熙諸子,都飽受了太子位之爭的痛苦。所以,雍正繼位之後,實行了秘密建儲制。

所謂的秘密建儲制,就是現任皇帝將寫好繼承人的詔書封入密匣之中,然後放到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等皇帝駕崩之後,再由王室宗親、顧命大臣一起開匣宣佈皇儲。因此,在現任皇帝駕崩之前,除了皇帝本人,多數情況下沒人知道皇太子是誰。

終滿清一朝,實際具有公開身份的皇太子,僅有兩位,一位就是康熙所立太子允礽,另外一位就是乾隆禪位之前所立太子顒琰。

<strong>廢太子允礽,比較有名了,經歷了兩立兩廢,最後被圈禁於宗人府之內。而嘉慶帝顒琰,因為乾隆要兌現其在位時間不超過康熙61年的諾言,在乾隆六十年九月,正式公開冊立了顒琰為皇太子。因此,顒琰也公開坐了將近半年的皇太子之位。

其他的皇太子,在身份未公開之前,就是普通的皇子,最多掛著親王銜,他們只能享受公開身份的等級。

那公開身份的清朝皇太子屬於什麼等級呢?這個要分兩種情況,即外朝和內朝。

在外朝,即朝廷的朝堂之上,皇太子的等級,僅次於皇帝,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除非有人垂簾聽政,那皇太子就再低一級。清朝時,沒有出現垂簾聽政時,有皇太子的情況。

清朝的爵位等級制度,共分為三種,即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一共分為十二等,每等分為若干級。其中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八個等級為超品。另外還有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四個等級,分別為正一品到正四品。可見,宗室最低的爵位,也是朝廷的正四品官員。

功臣爵位,最高的就是公,其中公、侯、伯三等為超品,即超過正一品官員等級。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另外還有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分別為正三、四、五品。恩騎尉為正七品。

清朝有名的大臣和珅就是世襲輕車都尉的正三品爵位,因此他一入宮,就被授予了三等侍衛,之後品級上升的非常快。

蒙古爵位,前六等基本跟宗室爵位對應,只是在輔國公之下,設立了五等臺吉。臺吉是蒙古貴族的一種稱呼,指兒子、弟弟之類的親屬。另外,滿蒙通婚,所以,臺吉之下還有六等額駙爵位。加起來,總共十七等。

皇太子的地位,在和碩親王之上,是毫無疑問了。蒙古爵位雖然也有親王,是比不上宗室爵位中的和碩親王地位高的。蒙古親王的等級,自然也在皇太子之下。

滿語中和碩的意思是一方、一隅,就是某個地方的親王。另外,還有一個稱號叫做固倫,就是天下、四方的意思了。清朝的公主就有固倫公主、和碩公主之分,皇帝嫡女可封固倫公主,庶女可封和碩公主。那為什麼不可以有固倫親王呢?其實,“固倫親王”就是皇太子,即天下的王,未來的皇帝。

在內朝,皇太子的等級,相對就複雜了一點。因為內朝,要按宗親家人論,即尊卑、長幼有序。所以,皇太子見了很多人都要行禮的,等級低了很多。

首先,非常確定的一批人,都比皇太子等級高。

這批人包括諸如太皇太后、皇太后、太上皇、太上皇后、皇帝、皇后,亦或是相當於皇后的攝六宮事的皇貴妃。皇太子見了,只有行禮叩拜的份。

其次,在太子冊封時的宗親儀式、宗親宴會等家族內部儀式上,要遵從尊卑、長幼之分。


清朝的禮制基本上繼承自明朝,按照《明史·禮八》和《清史稿·禮七》的記載,皇太子見長輩要四拜,見兄長要兩拜。

清朝因為太子少,記載不詳,按明朝的記載,“冊立皇太子時,皇太子詣武英殿見諸叔,行家人禮,四拜,諸叔西向坐受。”皇太子的叔叔們是可以坐著受禮的。而皇太子的兄長們,則是“見諸兄,行家人禮,二拜,諸兄西向立受。”因為是同輩,所以,兄長們要站著。

當然,這只是在行家人禮之時,而朝堂之上,不管是叔叔,還是兄長,還是要拜皇太子。

最後,皇帝的妃嬪,皇太子不用拜;太妃皇太子繼任皇帝時要拜。

按道理說,皇帝的妃嬪,都是皇太子的小媽,都是長輩,皇太子見面是要拜的。不過,史書上沒有查到相關記載。僅僅有正式禮儀的場合,皇太子拜皇后、貴妃(後稱皇貴妃)的記錄,其他的皇太子不用拜。

冊立皇太子妃時,皇太子妃需要“詣各宮皇妃前,行四拜禮。”回宮之後,“詣皇太子前,亦四拜。”但是,皇太子妃在皇帝、皇后面前要八拜。由此推測,皇太子見了各宮妃嬪,也就是行個禮,各宮妃嬪要還禮,也就是等級相同。

當皇帝去世之後,皇太子登基,成為新帝之時,要將妃、嬪晉封為太妃、太嬪。這時候新任皇帝要拜太妃。但是,“帝行禮,太妃起避立座旁”,太妃雖然是長輩,也要避禮。至於太嬪,根本就不用行拜禮。

從這一點,也可以間接印證出,在清朝,皇太子在後宮,對於普通的妃、嬪,都是同等級的,不需要拜。只是,古代講究禮儀,互相行禮應該是必要的。

綜合下來,奕天認為,清朝的皇太子,在外朝等級僅次於皇帝本人。而在內朝,皇太子的地位則低於太皇太后、皇太后、太上皇、太上皇后、皇帝和皇后,也低於攝六宮事的皇貴妃,而與其他的後宮嬪妃,包括貴妃,等級相同。至於宗族長輩,則要視具體情形,多數情況下,還是皇太子等級高。


奕天讀歷史


古代人是分六三就等的,尤其是在皇室宮廷,這種等級森嚴的制度表現得更明顯,比如清朝時期的皇室內部,不同等級的穿著衣服都是不一樣的,如果看電視劇時仔細就會發現。

很多人說清朝的官服很醜,上面印的都是一些動物,所以有“文禽武獸”的說法,其實全都是禽獸傍身,所以後世的殭屍鬼片,往往希望穿清朝的衣服,相比也是這個道理,主要是因為醜。

清朝的官職有許多種類,從一到九品,還分為正副級別,就拿皇室成員來說,就有太子、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除此之外還有固倫額駙、郡主額駙等,他們一般都在朝中擔任要職。

根據“文禽武獸”的官服來說,這些皇室宗族人員,並不屬於文成武將的範疇,然而他們卻擁有很高的爵位,領取的俸祿往往也很高,而他們的官服也會與眾不同。

如何區別這些皇室宗族的地位,其實通過他們官服的一個細節就可以了,一般清朝官服前面和後面,都有一個圓形的區域,用來繡上圖案的,被稱為“補子”,這就是區別皇室宗族的地方了。

為了顯示更高貴的身份,清朝皇室宗族的“補子”一般是圓形和方形合在一起的,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清朝還沒入關前,郡王、貝勒的服飾有蟒紋的形狀,而用蟒的爪子來區分職位大小。

比如親王一般用六爪,而貝勒用五爪,貝子只能用四爪了,清軍入關之後,由於受到漢人文化的影響,親王至伯爵的官職,就用龍紋和蟒紋相互交替繡花了。

所以要區分清朝皇室宗族人員是身份,只要看他們官服上的“補子”就行,根據爪子行龍的多少,來判斷其地位的高低,比如親王的補子是五爪金龍,郡王的也是五爪,卻是行龍了。

由此可見,清朝對登基制度的管理仍舊很森嚴,哪怕是圖案上一點小小的變化,也能引起人們的誤會,不夠如今許多導演拍電視劇時,隨便什麼衣服往上一套就行,也沒怎麼注意這方面了。


古今歷史觀文


大家好,我是Hai子君。太子稱王儲或者儲君,是中國古代王位或者皇位的繼承人的稱謂。那麼從秦朝開始,太子就不再稱儲侯,而且稱為皇太子。

據 史書 記載, 中國的第一個太子是 商朝的太丁( 未 即位),而第一個皇太子則是嬴胡亥(秦二世)。

需要 說明 的 是:太子, 一般 是 帝王 之 子, 但 也 不一定, 特殊 情況 也 有 很 多。

那麼清朝太子應該屬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僅次於皇上。但是大家也知道,清朝有許多封號,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啊,鎮國公,輔國公啊,還有一個叫攝政王,地位可是比皇上都高啊。當然清朝始於攝政王也終於攝政王,一共出現過兩位。但是兩人卻把清朝帶入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處境。

當然,清朝從慈禧開始,整個大清也沒啥地位之分了,只有一個慈禧的中央集權,從此走向下坡路,走向衰弱。

好了廢話我不多說,感興趣的可以評論或者私信我。





Hai子君


太子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產物,是皇帝選定的未來的接班人,皇帝都會對他悉心的栽培,精心的教誨,從而將來能夠勝任領導國家的能力,因此對他很寄予厚望,選定一個好的太子是國家的福分,如果不慎選了一個孬太子,那將會危及社稷、禍國殃民。


清朝沒有什麼太子的概念,整個清朝兩百多年也只有一個太子,他就是康熙皇帝的兒子胤礽,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太子,被康熙皇帝兩立兩廢,康熙被他的這些兒子們傷透了腦筋,決定以後不再立太子了,改為暗箱操作,立一份遺詔放在正大光明的牌匾的後面,等皇帝死了之後再來揭曉新皇帝的人選。


要說清朝太子的等級,那肯定是相當的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嘛,清朝皇家的等級大概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幾類,像清朝唯一的太子胤礽就介於皇帝和親王之間,在康熙皇帝外出遊玩或去圍場狩獵的時候,胤礽作為儲君都會在朝中監國,盡幹些出力不討好的事,最後還是得不到老爺子的滿意,被廢了,幽禁至死。






遺產君


我是歷史百小生,喜歡研究清朝及民國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解讀。首先說一下“清朝太子”,什麼樣的人能當清朝太子?都有哪些人當過清朝太子?其次我們要分析一下題主所說的“等級”,這個等級可以理解為在皇族內的爵位是什麼等級,也可以理解為在朝廷上是什麼官職?

首先,我們說一下清朝太子

太子,也可以稱為“儲君”,也就是明確規定的下一代君主。如果沒有什麼意外的話,現任君主去世後,那麼就是太子繼任為新皇帝。有清一代268年曆經12個皇帝,關於“立太子”這件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順治以前,不立太子。

努爾哈赤在正式定國號“金”之前,曾經模仿明朝,以大汗的身份冊立過一次太子,就是努爾哈赤的嫡長子褚英,但也是這個太子之位害死了褚英。位居太子的褚英飛揚跋扈,和所有的兄弟大臣都勢成水火,最終被努爾哈赤先廢后殺。

有了這個前車之鑑,努爾哈赤定下了八王共同治理國家的制度,不立太子,君主之位由八王議政會議商量決定。皇太極是八王會議選舉產生的,順治也是八王會議選舉產生的。康熙比較特殊,是順治臨死的時候,指定的皇位繼承人。

第二個階段,康熙朝,太子二度廢立,最終九子奪嫡。

到康熙朝的時候,康熙決定仿照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製,冊立了二皇子允礽為太子(因為大皇子是庶出,所以不符合條件)。不過康熙能力太強,壽命太長,導致允礽當了33年太子,還是繼位無望,眼看著有可能被老子給熬死,允礽不淡定了,脾氣也大了,對康熙也是一肚子意見。康熙也對這個太子起了疑心,總覺得太子要謀害自己,於是把太子給廢了。

康熙兒子多,太子之位一空,眾兒子們都眼睛紅的像匹狼,對太子之位垂涎欲滴,各施手段,拉幫結派,搞的朝廷人心惶惶,康熙沒辦法,又把允礽拉出來當了幾天太子。沒想到允礽這個小子死性不改,最終康熙又把太子給廢了,結果就是九子奪嫡,雍正勝出。

第三個階段,雍正朝至咸豐朝,秘密立儲。

雍正這個同志是從血與火中間走出來的,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老爹康熙因為立儲一事,被搞的精闢歷經,所以為了避免自己重蹈覆轍,開創了秘密立儲制度。現任皇帝在位期間,秘密定下太子人選,不公開,秘密寫下來,放倒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等現任皇帝死後,打開後才知道誰是太子,然後太子繼位。

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這四個皇帝都是這樣產生的。同治皇帝是咸豐臨死前下詔指定為皇位繼承人的。

第四個階段,慈禧掌權以後,慈禧一手遮天,沒有太子。

辛酉政變後,雖然名義上同治是皇帝,但是實際軍國大權都在慈禧手裡,在慈禧這裡祖宗家法都不管用了,只要有利於慈禧繼續掌權,她想怎麼玩怎麼玩,她想讓誰當皇帝誰當皇帝,根本沒有太子一說,也沒有秘密立儲。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同治以後的皇帝都沒有子嗣。

同治死後,按理應該從下一代溥字輩裡找繼承人,但是慈禧選中了自己的外甥,成為了光緒皇帝,光緒死後,慈禧有選中了自己侄子的兒子溥儀當皇帝。

其次,我們來說一說“等級”

我們按照“內廷”和“外朝”來分,內廷就是指皇帝家,算家族的事。外朝就是指江山,算國家的事。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將軍等,而太子一般是從親王裡產生,所以從爵位上來講,太子肯定是居最高位的。

太子也有父有母,在皇宮裡,太子的親人也是很多的,有額娘(生母)、皇額娘(皇后),也有皇太后,皇太妃,這些人都是太子的長輩。所以從親戚輩分上來講,太子身份僅次於皇帝、皇后、生母、太后、太妃。至於皇帝的妃子們,都算小妾,太子是不用理會的。

太子是儲君,那麼也算是君,相對應的其他朝堂上的人全部是臣,包括皇族內的親王、郡王等人,只要在朝廷上班那俸祿,那就算是臣,所以,在朝堂上,太子的地位僅此於皇帝。


以上是百小生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如果您覺得百小生說的有點意思,可以順手點個“關注”。風裡雨裡,我在頭條等你!


歷史百小生


感謝題主的問題,我是奇聞趣事歷史哥歡迎關注!

太子,我們知道是中國古代對儲君的一種稱謂。儲君是什麼呢?也就是未來的皇帝!太子,是中國古代帝王的法定繼承人的稱謂,被定為王位、皇位繼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稱皇太子,僅帝制時代的太子,才可稱皇太子。. 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嫡長子稱為太子或世子,至秦始皇始,有了皇太子之說,自此只有皇位的繼承者才能稱為太子或皇太子。封建王朝中太子在朝廷的地位僅次於皇帝,並擁有類似於朝廷的東宮。那麼清朝的時候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皇太子愛新覺羅·胤礽(允礽)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皇太子愛新覺羅· 弘曆(密立,雍正十三年胤禛逝後公開)

清高宗愛新覺羅· 弘曆皇首任太子愛新覺羅·永璉(追立 皇太子諡 端慧)

清高宗愛新覺羅· 弘曆次任皇太子愛新覺羅· 顒琰(乾隆六十年弘曆當眾開啟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宣佈立永琰為 皇太子,改名顒琰第二年即位改元嘉慶)

清仁宗愛新覺羅· 顒琰皇太子愛新覺羅·旻寧(密立,嘉慶二十五年永(顒)琰逝後公開)

清宣宗愛新覺羅· 旻寧皇太子愛新覺羅·奕詝(密立,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示硃筆,立為皇太子)

清文宗愛新覺羅· 奕詝皇太子愛新覺羅·載淳(奕詝臨終所立)

這些清朝的太子當時都有類似小朝廷的東宮,有人幸福有人不幸!不過品級都高!





奇聞趣事歷史哥


歷來不光是清朝,皇儲是不講品級的,不光是太子還有太孫,說他是超品也是不合適的,儲君如果沒有授權只能憑藉宮廷禮儀獲得一部分待遇,是沒有任何實際權力的,這也是一個非常尷尬的位子,皇帝老子要防著你,因為只有太子有殺皇帝的利益,下面的皇子也都盯著你,隨時想要取而代之,任何一個朝代都會吸取前朝的教訓在立儲方面有所變革,但是清朝這種秘密立儲的方式雖然保護了皇帝自己,也確保了繼任者的能力,但是卻也導致各個王子之間互相不服,覺得誰都有機會,皇子之間不論繼位前還是繼位後,相殺的很厲害,最後導致血脈凋零,繼位的皇帝一個比一個小、死的也一個比一個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