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為什麼沒立太子,是真的要實行兄傳弟嗎?

用戶6502379185851


趙匡胤是誰,就是毛主席詩詞裡面的那位“唐宗宋祖”中的“宋祖”,即宋太祖(公元960-976年在位)。那麼趙匡胤的弟弟是誰,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76-997年在位),他本名趙匡義,為避趙匡胤名諱,而更名趙光義;等到他當皇帝后,又改名趙炅;那麼趙匡胤有沒有兒子,有。及至他駕崩時在世的有兩個,即趙德昭(其九世孫為宋理宗趙昀)、趙德芳(其六世孫為宋孝宗趙昚)。

趙匡胤在位16年,而這16年間未立太子,甚至未封王,為什麼?難道真要“兄終弟及”?難道真有“金匱之盟”?


不立太子其一

趙匡胤建立宋朝,基本上統一中原(“燕雲十六州”尚在遼國),結束自唐末以來中原大地軍閥割據的局面。唐末以來至宋建立這段時間,史稱“五代十國”,“五代”也就是公元907年-960年短短54年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紛紛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軍閥是這個時代的主角。

那麼“十國”呢,也就是公元907年-979年這段時間,也就是說,趙匡胤建立宋朝的時候,中原大地還是分裂的、混亂的,處於一片混戰之中。另外還說明什麼呢?說明趙匡胤至死,“十國”都還是沒有完全滅盡。

趙匡胤(公元927年出生)、趙光義(公元939年出生)兄弟本是官宦之後,成人後又投身軍閥帳下效力,履立軍功逐漸掌握軍事大權。公元960年,後周朝廷聽聞(未確定真假)契丹(即遼國)聯合北漢進攻,匆忙之間命令趙匡胤率大軍北上抵抗,當行軍到一個陳橋的地方,趙匡胤北手下黃袍加身,擁立為帝。於是大軍南返,後周皇帝聞風而降。這就是著名的“陳橋兵變”。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參與了此次兵變。要不怎麼有後人會說,趙匡胤、趙光義兩兄弟欺負後周柴氏孤兒寡母呢?

既然唐末以來軍閥割據,那麼宋太祖本身就是軍閥出身,年紀輕輕(稱帝時年34歲)以軍欺負柴氏孤兒寡母稱帝。史曰“黃袍加身”,難道不能是一幫兄弟在玩五代“皇帝輪流坐”之遊戲?國家未能統一、局勢未能穩定?就是立太子又有何用?保不準又要欺負他趙氏孤兒寡母。此是其一。

不立太子其二

我們翻閱《宋史》會發現宋太宗趙匡胤在登基之前的筆墨甚多,而宋太宗趙光義在登基稱帝之前的筆墨甚少,乃至宋建立之前的筆墨更少。但是我們不難想象,趙光義能夠參與陳橋兵變,甚至是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者和執行者,說明趙光義長大後,行軍入伍是哥哥趙匡胤一手帶著的,因此,那時候趙光義應該是趙匡胤的得力助手和參謀,軍中的代言人。

既然唐末以來武將不足信,那就唯有親兄弟爾。南征北戰總不能經常御駕親征?昔日跟屁蟲今日領頭羊,終歸已撼動無力。此時立太子又有何用?保不準還要上演最是無情帝王家的戲碼。此是其二。

不立太子其三

宋太祖稱帝時34歲,駕崩時50歲,正值壯年大展宏圖之際。

太祖行伍出身,體健有餘、年紀尚輕,怎會暴亡?此時立太子又有何用?得不到鍛鍊始終不能在亂世立足。此是其三。


雪峰居士曰:

宋太祖於混亂局勢中一枝獨秀,足證其文治武功,不立太子實乃其根據當時形勢深思熟慮之故,什麼兄終弟及、金匱之盟都乃無稽之談也。只奈何太祖早亡,不然肯定能謀劃廢除皇太弟之實權。或許就是因為謀劃廢除皇太弟之實權被探知,而被指示暗殺也說不定?只可惜了宋太祖一身文治武功,國家未能全部統一,燕雲十六州未能收復,可惜!


雪峰居士


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他開創的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重新統一了全國大部,而未收復的燕雲十六州也成為兩宋永遠的痛。作為一個開國皇帝,趙匡胤並沒有向劉邦那樣排除異己大殺功臣,而是與眾武將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佳話。其在位十六年,成就頗多,但唯一令人不解的就是他這十六年中都沒有立太子,甚至都沒有封自己的兒子為王,反倒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平步青雲,被封晉王,加封開封府尹,最終導致趙光義權力滔天,奪取了大宋的政權。趙匡胤是何等精明之人,怎麼會不知道立太子的重要性,可他為何不為呢?


趙匡胤共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趙德秀、趙德昭、趙德林和趙德芳,其中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都早亡,早到什麼程度呢,就是還沒來得及取名就亡了,“趙德秀”“趙德林”這兩個名字都是宋徽宗賜的,他們的王爵也是宋徽宗追封的。而趙德昭和趙德芳在宋太祖駕崩時一個25歲,一個17歲,並不幼小。在趙德昭13歲時就已經出閣,按道理可以封王了,趙匡胤卻以其年幼為由不封王,還是趙光義繼位封趙德昭為武功郡王,趙德芳則是在生前從未被封王。其實並不是趙匡胤不想重用自己的兒子,而是當時的情況不允許他這麼做,他只能重用自己的弟弟。

首先北宋是五代十國以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趙匡胤並不知道這一點,五代十國那個王朝不是短命,他又怎麼知道大宋不是短命王朝之一呢。所以為了讓宋朝國祚持續長久,他不得不重用南征北戰的弟弟趙光義,並沒有精力去培養自己兩個尚處幼年的兒子(宋朝建立時趙德昭9歲,趙德芳1歲)。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先立足腳跟才能尋求發展,幼主亡國的例子比比皆是,趙匡胤恐怕也不敢冒這個險。

其次趙匡胤的身體一直很好,駕崩時也不過五十歲,當時自己的兩個兒子年齡都大了,天下也趨於統一,趙匡胤可能想局勢穩定後慢慢削弟弟的權,然後再立兒子為太子,可誰想他會突然暴斃,他死後宋朝權勢最大的人就是趙光義了,趙德昭和趙德芳想爭皇位就太難了。

況且趙匡胤的母親也留下了遺詔。據史料記載杜太后病重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以後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弟弟。《宋史·杜太后傳》原文如下:“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

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

可見杜太后認為趙匡胤得天下是因為後周無長君,所以她不想宋朝重蹈覆轍,要求趙匡胤傳為於弟弟。由於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不過盟約的原文卻無人知曉,而且金匱之盟首次公開是在趙光義繼位後的第六年,所以金匱之盟到底是不是真的,誰也不知道。

不管金匱之盟是不是真的,退一步講,就算趙匡胤要傳為給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也沒有能力繼承江山。朝廷中的百官肯定是支持權勢更大的趙光義,就從太祖兒子未封王,趙光義封王的這一點來看,就有很多“聰明人”投向趙光義陣營了。要怪只能怪趙匡胤太短壽,沒有等到江山穩定的那一天,也沒有來得及將權力慢慢轉移到兒子手上。不過趙匡胤之死也是個謎,畢竟“斧聲燭影”的那一晚只有趙光義在其身邊,次日趙匡胤就駕崩了,未免也太巧合了。


風塵講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出生,976年駕崩;享年50歲,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出生,前210年駕崩,享年50歲。

他們倆都沒立太子,主要是因為他沒想到自己會死的那麼早。特別是宋太祖,本人是武將出身,身體素質極好(太祖長拳的創始人),同時創立的“太祖盤龍棍”更是有“一條盤龍棍,打遍天下八十一州”的美名。

而最後宋太祖是“暴死”,是在與後來的宋太宗喝了一晚上酒之後,第二天清晨突然死亡的。他是有兒子的,怎麼他的弟弟——趙光義當了皇帝呢?

今天我們說兩個問題:

1.宋太祖怎麼死的。

2.“金匱之盟”的可信性。



太祖趙匡胤之死

民間所有人都覺得宋太祖趙匡胤不是正常死亡的。現在流行的有說法是:是被太宗趙光義毒死的。

因為當時死亡的的時間是在喝酒後的第二天清晨死的,死亡的症狀是“屍體顏色:玉色縈然如出湯沐”說的是屍體呈綠色,全身大汗淋漓,而這是中毒的表現,這個記錄是宋代文瑩和尚《續湘山野錄》中記載的。這個“野錄”一詞就是說明不是官方記載的。

而當時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在他寫得另外一本書《涑水記聞》中記載:宋太祖駕崩是在四更(凌晨3點左右),當時的皇后讓官宦去招皇子趙德芳。(當時皇長子嫡長子是趙德昭),被太宗趙光義發現了(他提前準備了),然後趙光義就做了皇帝。

這兩種說法都不約而同的只出了一個現象:趙匡胤是在和弟弟喝酒之後死的,而他死的時候,還沒有對外公佈,但弟弟趙光義已經做好了登基的準備。這就讓我們不得不懷疑宋太祖死亡的真相。



金匱之盟的可信性。

1.金匱之盟的內容 :

趙匡胤死後,要把皇位傳給他的二弟趙光義;’

趙光義死後,要把皇位傳給他的三弟趙廷美。

趙廷美死後,要把皇位傳給他的侄子趙德昭。

趙德昭是趙匡胤的嫡長子。 這樣皇位最終回到了宋太祖一脈。



2.金匱之盟是怎麼出現的:

當宋太宗趙光義當了6年皇帝后,趙匡胤在世時的前丞相趙普,突然發佈了一個聲明:說當時老太后杜太后活著的時候,為了避免宋朝出現前朝主少國疑的局面,曾經和宋太祖趙匡胤一起商量了這樣一個皇位傳承的辦法,而我趙普當時是見證人,因為這個記錄是我寫的。

記錄是個好記錄,這證明了宋太宗趙光義是正常繼位的。就是出現的時間晚了一點,當了六年皇帝才拿出來。不過有總比沒有強。

3.金匱之盟出現後,發生了什麼?

按照這個盟約的說法:

趙光義死後,要把皇位傳給他的三弟趙廷美。

趙延美死後,要把皇位傳給他的侄子趙德昭。



但是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跟隨宋太宗攻打幽州,期間發生了一件事,因為找不到宋太宗的人,大家以為他算了,就打算擁力趙德昭為皇帝,後來宋太宗很不高興,就罵了趙德昭一頓,沒幾天趙德昭羞愧之下,自刎了。

金匱之盟是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九月出現的。那個時候,趙德昭已經死了。而在第二年趙廷美也死了。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趙廷美謀劃篡奪皇位的陰謀洩露。舉家被遷至房州,不久,就憂憤成疾,吐血而死,年僅38歲。


這下老趙家能繼承皇位的只有趙光義自己的孩子了。 你看金匱之盟也沒有違背,皇位也是自己兒子得了。

皆大歡喜,嗯,皆大歡喜。


少校柳下惠


這個問題在歷史上爭論已久,因為時間過去的太過久遠,而史料的記載中也存在著諸多的疑點。因此,後人對這個問題也一直比較好奇。《太祖實錄》本身在宋太宗時代就重新修訂過,對這一問題存有疑惑有是人之常情。

有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張蔭麟先生的觀點應該是最為客觀的:

  1. 太祖突然暴斃,沒有來的及傳位。因而傳位於太宗這件事並沒有正式表達,但這件事對宋太宗不利,所以在《太祖實錄》中不曾記錄。

  2. 太祖對這件事情有過表述,也定下了傳位的順序,但是宋太宗不願意按照這個傳位順序來,於是就把這段歷史抹掉了。

  3. 太祖到了晚年的時候,不想在傳位給弟弟,可當時的趙光義已經羽翼豐滿,太祖沒有辦法也就對此不在提及了。

而如果想要分析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看一下史料的記載,或許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答案。下面我給大家引入幾個《涑水記聞》中的摘錄供大家參考:

  • 第一段摘錄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宋太宗繼位前後發生的事情: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而以親事一人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醫官賈德玄先坐於府門,問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門者,曰:晉王召。出視則無人,如是者三。吾恐晉王有疾,故來。”繼隆異之,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趣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遂與王雪中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隆至,問曰:“德芳來邪?”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根據這一段記錄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答案,那就是在宋太祖還沒有去世的時候,趙光義在宮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眼線。所以他可以在宋太祖剛剛去世就能夠很快的知道這一消息,先發制人。

  • 第二段摘錄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金匱之盟”出現的時間:

嘗與太祖參決大政,及疾篤,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太后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此皆祖考與太后之餘慶也。”太后笑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耳。”因敕戒太祖曰:“汝萬歲後,當以次傳之二弟,則並汝之子亦獲安耳。”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母教!”太后因召趙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自署名雲:“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及太宗即位,趙普為盧多遜所譖,出守河陽,日夕憂不測。上一旦發金匱,得書,大寤,遂遣使急召之,普惶恐,為遣書與家人別而後行。既至,復為相。

根據這段記載我們有可以得知一個答案,那就是宋太宗不知道金匱之盟的存在。是他已經當上皇帝之後,趙普為了重掌權柄而出現的這麼一個“金匱之盟”。可是這條記錄並不合理:

  1. 作為皇帝的繼承人,訂立如此重要的盟約,趙光義卻不在現場,這說不通。

  2. 當時趙光義已經繼位很久,皇位已經穩定了,“金匱之盟”的出現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3. 訂立“金匱之盟”的時候趙匡胤正是壯年,他的兒子趙德昭也十一歲了,所以不存在趙匡胤死的時候趙德昭還是幼主這種假設。

因此,我個人覺得“金匱之盟”應該是不存在的。但是金匱之盟不存在並不意味著趙光義繼位就缺乏合理性。

  1. 趙匡胤在世的時候確實沒有立下太子,重新修訂《太祖實錄》只有可能修改一些細節。而立太子這種有關於國本的事是不可能抹掉的。

  2. 趙光義在趙匡胤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為自己造勢,可是宋太祖卻沒有進行處理。這隻能說明兩點第一點就是宋太祖確實有意傳位於宋太宗,而另一點就是宋太祖已經無力改變趙光義羽翼豐滿這一事實。

  3. 趙匡胤在世的時候,每次出征都是由趙光義監國理政,趙德昭只是偶爾參與,從某種程度上來分析,趙匡胤也確實把自己的弟弟當繼承人來培養的。

或許“金匱之盟”是否存在尚有待考證,但宋太祖有意讓趙光義繼承皇位一事應該是屬實的。起碼在一開始的時候有過這樣的想法。

我個人比較推崇張蔭麟先生的第三個觀點,早期的時候兄弟兩個對此事進行過交流,可是後來趙匡胤對此後悔了。只不過當時趙光義的權力太大,對立太子一事也就緘默不言,這也是為了維繫宋朝內部統治穩定做的一種妥協。


再言春秋


皇位一般是傳給兒子的,不過我們今天來說個例外,趙匡胤明明有兒子,為何不立太子?其實他也想,只是不能。

趙匡胤有4個兒子,其中有2個早夭,就剩下趙德昭、趙德芳兄弟二人,趙德昭又年長。

趙德昭理應是最合理的繼承人,但趙匡胤卻以兒子年幼為由,並沒有將他封王。

趙光義即位後,就將這位侄兒封為武功郡王。

趙匡胤自立為帝之前,遍地都是皇帝,趙光義南征北戰,自然勢力是強於趙德昭的。

其二江山不穩。趙匡胤黃袍加身時,兒子一個個都沒成年,自然不能委以重任,而且他在位期間,外面遺留的後漢、南唐之類的政權比比皆是。

甚至他們大宋江山內不太平,兒子還不能擔起重任。

其三:趙光義為開國功臣。要說趙匡胤建立北宋最大的功臣,除了趙普,就是趙光義了,因此趙光義在日後也很受重視。

趙德昭和趙光義誰更能掌握大宋的江山?顯然是趙光義,宮中百官哪個不是見風使舵,趙匡胤為了大宋江山,也不敢輕易下決斷,實在是江山不穩。






健康中國1965


並不一定,歷史上主動兄終弟及的例子不多,一般都是在非正常的情況下,才會兄終弟及。而且,如果皇帝無嗣,則會從侄子中過繼而不會直接傳給弟弟。更何況宋太祖去世時,只有五十歲,身體情況很好,尚有兩子在世,根本用不著兄終弟及。而為什麼他沒有選擇冊立太子,筆者認為主要原因還在他的兩個兒子身上。

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在他去世時都已經基本長成。長子趙德昭在宋太祖時期一直沒有被封王,歷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祖駕崩時,德昭已經二十四歲,完全有執政的能力。但是,從趙匡胤生前對於德昭的態度來說,他似乎不是很喜歡這個兒子。史書記載:“(趙德昭)乾德二年出閣。故事,皇子出閣即封王。太祖以德昭沖年,欲其由漸而進,授貴州防禦使。”趙匡胤沒有按照慣例讓趙德昭出閣即封王,以年幼為理由略顯蒼白,畢竟王爵是一種身份而不是官職,不需要實際能力,自古以來襁褓之中封王的比比皆是。而且,自乾德二年到趙匡胤駕崩,前後長達十年,趙匡胤都沒有封趙德昭為王,其中耐人尋味。大抵是德昭喜慍不形於色,所以不受這個武將出身的父皇喜愛。

而且,在燭影斧聲之中,宋皇后在得知太祖的死訊後,派內監傳的是秦王趙德芳,說明在宋皇后心中,繼承人應該是趙德芳。據學者考證趙德芳的生母應該是宋太祖的王皇后,並非當時的宋皇后。所以,宋皇后不存在私心,應該是太祖在生前向皇后表示過要立趙德芳的意向。這樣也就可以解釋為何趙匡胤不立太子,他是想等待當時僅有十六歲的趙德芳再長大一些,直接廢長立幼,立德芳為太子。所以,他一直不肯封趙德昭為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不希望他以王爵的身份獲得影響力和朝臣的支持。等到立德芳為太子時,再封他的王爵。只可惜宋太祖驟然暴崩,一切都只能是推測了。


經典守望者


如果趙匡胤的兒子像李世民或是朱棣那猛,趙匡胤肯定不會把位子傳給弟弟。趙匡胤把帝位傳給弟弟而不是兒子,是為了保證家族不被人滅門。


趙匡胤所處的五代是個比較特殊時代,那個時代極度崇尚武力,是一個靠槍桿子樹立政權的時代。誰的手裡有槍桿子,誰就能當皇帝,而誰要是不讓槍桿子們(即武將們)滿意,誰也會隨時被人換掉。趙匡胤就是被手下的武將們推舉上臺,逼柴家的孤兒寡母下臺,所以趙匡胤是明白整個五代的權力規則的。

整個五代,就是一個不讓武將們滿意,武將們馬上就叛變殺皇帝全家的時代,所以五代的朝代更迭極快。在五代,只要強力的開國君主死後,如果繼承人沒有匹敵開國君主的實力和威望,繼承人分分鐘會遭受到手下武將的反叛。武將只要成功就會成立新的王朝,這就是五代的由來。


趙匡胤剛建立宋朝的時候,世道很不太平,周圍有後漢南唐對他虎視眈眈,朝野上下還有想上位的武將等著模仿他,而趙匡胤的兒子還沒成年,趙匡胤根本沒辦法幫兒子培養勢力。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趙匡胤無視現實就把自己的兒子樹立為太子,那相當於宣佈大家準備好,我死了大家就可以來搶大宋了。武將篡位,國立國滅的遊戲大家都玩了幾十年了,你趙匡胤一時半會也改不過來哦!

面對這樣的局面,趙匡胤沒有辦法,只能選擇培養自己的弟弟趙光義。選兒子當太子,小孩子沒能力鎮壓國內外的反對勢力,兒子失敗後老趙家可能就會被野心家殺光,所以趙匡胤只能選弟弟來繼位,畢竟弟弟趙光義還是有一定威望的,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王朝往二世傳承的時候都會出問題,只有宋朝沒事,這不得不說是趙匡胤聰明。


五代是個亂世,沒有人講仁義道德,大家就是比誰拳頭大,所以在那個時代當皇儲也是很危險的。因為當皇儲就需要培養自己的勢力,而只要皇儲培養自己的勢力,皇帝就會擔心皇儲是不是要幹掉他。但是不讓皇儲培養自己的勢力,皇帝又會擔心將來皇儲繼位不能壓服大臣,所以做皇帝很矛盾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趙匡胤天才般地發明了隱皇儲制,就是明面上不明確說誰是皇儲,但是會把鐘意的繼承人封王,讓他的地位高於眾臣,然後在加封一個叫京兆尹的官,相當於開封府的市長,方便繼承人控制開封府。通過這樣的手段,皇帝可以向天下發出暗示,說自己鐘意某個人將來繼承我的位子,但是沒有實際給他名號,他如果造反提前殺了我,就什麼也撈不到了。可是隻要繼承人老老實實等我死掉,反正首都已經在他的控制之下,全天下除了皇帝他的官最大,所以他又可以繼位當皇帝。看到這裡,只能說,皇帝真不是一般人能幹的,心眼太多了。


趙光義在趙匡胤一朝就是晉王加京兆尹的配置,為了幫扶弟弟儘快建立能在亂世立足的勢力,趙光義怎麼拉幫結派,趙匡胤都是默許的。武將如果敢在禁軍中培養自己的勢力,趙匡胤一定不會輕饒,但是趙光義結交禁軍將領,趙匡胤是鼓勵的。


歷史上很多人一直都說趙光義得位不正,有謀殺哥哥的嫌疑,其實這都是汙衊。趙匡胤發明了隱儲制,所以當時只封了弟弟做晉王,自己的兒子都沒有封王,從這一點就看得出趙光義是名正言順的大宋繼承人。等趙光義繼位後,繼續發揮他哥的遺志,掃平了國內外的牛鬼蛇神,這個時候他們老趙家的富貴才算是保住了。


還是那句話,天下未定,子女年幼,一旦趙匡胤有個三長兩短,那麼大宋朝很可能就要重蹈五代覆轍,而五代傳位給幼子,國家就沒有不滅亡的,所以趙匡胤為了大宋能長久,只能選自己的弟弟來繼位。


一切從實際出發,才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合格表現。


西山講歷史


趙匡胤為什麼沒立太子?真的是兄終弟及嗎?

趙匡胤也就是宋太祖,在有兒子之後為什麼不傳位兒子?不是因為太祖與自己的孩子關係不好,而是因為在他兒子長大之前已經有繼承人,也就是儲君了!

“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宋史》

先傳光義,再傳廷美,再傳德昭。看看這句話,其實就很容易搞清楚了。為什麼不封太子?因為當時的太祖已經變相確定了儲君,也就是以晉王任開封府尹的皇弟趙光義。

開封府尹,五代以來默認的繼承人頭銜!

要明確趙光義的繼承人身份,首先要認識到一個史實。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的皇位繼承人,都曾經受封過一個共同的頭銜——開封府尹!後晉出帝石崇貴,後漢高祖劉知遠早逝的長子劉承訓以及後周世宗郭榮(也就是柴榮),全部都在繼位前獲得開封府尹這個頭銜。

只要是正常成年的太子,他們的頭銜之一都會有開封府尹!在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國號為宋後,遂加封其二弟趙光義即後來的太宗為晉王,領開封府尹。五代以來開封府尹四個字就幾乎等於皇儲接班人,宋太祖也不是粗人,肯定也會知道這一頭銜的意義!要知道,太宗的第二子趙元佑(準意義上的第二位太子),第三子真宗趙元休,欽宗趙桓等等。

話歸正題,在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這整個事件中,出力最多的就是有兩個人,除了宰相趙普之外,剩下的便是趙光義了。因此,至少在宋太祖繼位前期,兒子沒有成年之前,宋太祖是有一定的意願想將皇位傳予宋太宗的,不論是交易也好,約定也好,他心裡對二弟繼承皇位是不抗拒的,不然也不會將如此具有儲君色彩的頭銜加封給二弟。為什麼太祖終其一生都未立太子?要知道,宋太祖駕崩的時候其長子趙德昭都25歲了,而且允文允武,一副合格的接班人模樣。難道宋太祖不知道所謂的“儲君早定天下安定”這一道理嗎?

所以,不管是出於弟弟的勢力還是其他原因,很有可能的一種情況就是,宋太祖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默認的繼承人是趙光義!

“斧聲燭影”,備受懷疑的繼承人身份!

從宋朝史料記載看,趙匡胤的死因比較奇怪,因此,趙光義的繼承人身份受到很大的質疑,比如說“斧聲燭影”的傳言!

在趙匡胤死之前的一個月,完全看不出他有什麼身體問題,而且他本人的行動也顯示,他並沒有覺得自己身體有問題,還在積極地準備打仗。然而就在那一天,突然的一天,太祖突然就死了,然後他弟弟突然上位了。然後過了五六年,兩個侄子搞死之後,他弟弟拿出一份金匱之盟,說這是他和哥哥在老孃面前的約定。(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病重,太祖趙匡胤在旁侍疾,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因為金匱之盟這件事情的真實度存有疑點,令很多人無法相信,所以在之後流傳出“斧聲燭影”的傳言!

什麼是“斧聲燭影”?“燭影斧聲”的故事出自《湘山野錄》,原文如下:

初,有神降於盩厔縣民張守真家,自言:“我天之尊神,號黑殺將軍,玉帝之輔也。”守真每齋戒祈請,神必降室中,風肅然,聲若嬰兒,獨守真能曉之,所言禍福多驗。守真遂為道士。

上不豫,驛召守真至闕下。壬子,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籙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宮闕已成,玉鏁開。晉王有仁心。”言訖不復降。

上聞其言,即夜召晉王,屬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所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

簡要概括來說,意思就是有個很高強的道士,宋太祖身體不好請他來作法,結果道士告訴太祖命不久矣,因此有了太祖夜召趙光義入宮託付後事。趙匡胤召趙光義議事,因為當時只有他們兩人在場,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能隱約看到趙光義有離席退避的情景,聽到趙匡胤用柱斧戳地後大聲對趙光義說“好為之”,之後趙匡胤就駕崩了。

因為沒有第三者存在現場,所以趙光義繼位才會被人懷疑,傳出的趙光義弒兄篡位的說法。《湘山野錄》記載“玉色瑩然如出湯沐”,讓人覺得太祖可能是被毒殺的!

畢竟,趙光義有很多讓人懷疑用毒的前科。比如說孟昶的暴病身亡,李煜的離奇逝世,還有後來吳越國王錢俶的突然辭世,裡面都有著趙光義參與或者用毒的影子。

儘管趙光義被懷疑繼位的合法性,但沒有直接證據能夠證明此事,因此也有一種可能,趙光義並沒有毒光趙匡胤,趙匡胤是自然死亡。畢竟他們老趙家除了趙構之外,14位成年皇帝沒一個能活過60的,趙匡胤突發急症暴斃似乎也可以合理解釋!

不立太子,兄終弟及的合法性有多少?

千年以來,漢家王朝只要在子嗣健全的情況下,父死子繼永遠是首選!

因此,即使趙匡胤想要傳位給二弟,也不能直接講明,講明勢必會那受到朝臣的強烈反對。所以宋太祖可能只好先把除"太子"以外的所有儲君頭銜都先給二弟加上,畢竟自己的孩子當時年齡還小,所謂“主少國疑”!或許等兒子長大後,他想過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但為時已晚!自宋太祖猝死後,太宗成功登基!只是太祖高估了弟弟的品德,弟弟即位後並未善待自己的兒子德昭和德芳。金匱之盟,真假難辨,但主要目的也是宋太宗利用中國人傳統觀念中的“孝”來解釋自己繼位的合法性!

很多人覺得,如果宋太祖要傳位給二弟,不可以封“太子”,可以封"皇太弟"啊,但是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有宋以前,這個稱號意味著朝政不是一般的混亂,要麼就是少數民族政權出現。與宋同期的遼朝,也曾出現過兩次"皇太弟",耶律李胡與耶律重元,但這兩位最後都以造反然後被平叛而結束!"皇太弟" 這三個字,歷史上唯一一次正常和平交接是元仁宗繼其兄元武宗位,也是少數民族政權吧!

正因為故事的走向沒有符合世人正常的思維模式,才會有之後傳說的"斧聲燭影"等各種橋段。儘管如此,但從“親王+開封府尹”的配置來說,宋太宗趙光義是當時最具有資格的繼承人!

趙匡胤晚年是否有傳子繼位的想法?

研讀歷史一定要代入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不能簡單地用未來人的角度去胡亂揣測!

我們是現代人,可以知道宋朝可以持續幾百年。但是趙匡胤不知道,那個時代的任何一個人都不知道!但唐末五代,天下亂世,換個皇帝極其容易,在這種情況下,

大宋建立之初,維穩是第一需要。國賴長君,要想避免大宋再次黃袍加身這種事,所以年長、有戰功、有人脈的趙光義成為當時首選的繼承人。

但等到大宋穩定之後,宋太祖是否有過傳子繼位的想法呢?

看看宋太祖死之前幾年的行為,很明顯,皇帝的想法已經發生了變化。他開始讓自己成年的兒子更多地參與政治活動,甚至他還和趙光義就遷都發生了一場爭論。一些跡象表明,在基本統一、穩定統治以後,太祖對繼承人的傾向性可能發生了變化。儘管如此,但可以確定的是,趙匡胤當時並沒有最終抉擇,

他可能有過傳子繼位的想法,但出於各方面考慮,他沒有最終堅定這個想法!

宋太祖在晚年採取的種種措施,政局最終得以穩定的大宋!

宋太祖奪位有兩個重要功臣,一個是趙光義、一個是趙普。所以這兩位功臣在宋太祖前期政治中同時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趙光義被封親王,身為隱儲,而趙普也是真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相——時稱“趙普在中書,其堂帖勢重於敕命”。可以說,趙普是唯一有可能制衡趙光義的人選。

事實上趙普早期對於趙光義也是非常不對付的,兩人當時關係並不友好!

趙光義登基之後,趙普的吐槽依舊很不客氣——“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

連趙光義後來回憶此事也曾說過“若趙普在中書,朕亦不得此位”!

很明顯,趙普當時是極力反對由趙光義繼承皇位的,因此如果宋太祖傳子,必須要有與趙光義旗鼓相當的政治力量輔佐趙德昭才有可能,這個人選只可能是趙普。但宋太祖卻將趙普罷相外放!

皇帝自古是多疑的,特別是對於“杯酒釋兵權”的宋太祖來說。如果要幫助兒子扳倒親弟弟,就必須要拉攏外人趙普,那這個天下最後是外人還是兒子的就不好說了!在外人和自家人之間,趙匡胤還是選擇了自家人。並且,當時趙光義勢力已大,尾大難除。在已經默認趙光義的首位繼承人身份之後,如果再選擇任何一個自己的孩子繼位,都可能引起自己弟弟的反抗,甚至發生後來如明朝“靖難”一般的事情!

古時,皇子出閣即封王!太祖以德昭沖年,欲其由漸而進,授貴州防禦……終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

不管在盛世還是亂世,不管在近古還是遠古,即使是在五代十國,皇子成年封王也是慣例。但太祖的兒子趙德昭最初只是授予了一個防禦使的高級武官頭銜。等到開寶六年,趙光義加封晉王、正式默認為儲君後,22歲的趙德昭依舊未被封王,同年,趙普也罷相!此時離宋太祖去世還有三年,所以說,至少在去世前的第三年時,宋太祖最堅定的繼承人依舊是趙光義!

太祖本來的想法可能是,皇位給弟弟,弟弟傳給弟弟,然後再給兒子,如此可以兩全其美。但是後來天下去趨安,宋太宗封趙恆為皇太子!

“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宋史》

看到史書上這段記載,我們應當明確,按照這上面的三傳約,即使趙德昭有繼承人身份,在當時也是第三順位!證據之一就是,太宗繼位,趙廷美齊王尹京。太宗繼位擁有合法性,沒有篡位自立,但他的心意最後變了,宋太宗封趙恆為皇太子!

這裡面有一個關鍵人物——趙普!或許趙普和宋太宗的關係不好,但趙普在其中助力,幫宋太宗封其子為皇太子!

為什麼?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是一個正統的儒家讀書人,儒家觀點之一便是嫡長子繼承製,因此趙普支持傳子,無論是太祖傳德昭,還是太宗傳趙恆,反正他就支持傳子不傳弟,更別說傳侄!因此太宗同趙普為造出一份單傳約版本的金匱之盟。但太宗心意變了,儘管太宗北伐時趙德昭被擁立完全是個意外,但意外之後,趙德昭也沒法活下去了。所以直接間接地,宋太宗讓趙廷美、趙德昭、趙德芳這些潛在的威脅去見了太祖,最後得以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結語

綜上所述,宋太祖趙匡胤為何未立太子?只是因為在立太子之前,太祖已經承認了趙光義的首位繼承人身份!儘管宋太祖身為皇帝可能起過換掉太宗立自己兒子為儲君的念頭,但最終他還是未能實踐這一想法!

或許是因為太宗勢大,或許是為求政局穩定,或許是自己的突然暴斃。總之,歷史的一系列巧合,讓宋太祖趙匡胤沒有確立太子,而是讓弟弟繼承了皇位!


龍羽評青史


宋太祖趙匡胤開創了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經濟燦爛的兩百多年。宋太祖趙匡胤的貢獻和成就在於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使華夏大地恢復了大一統的局面,是宋朝歷史上評價最高的皇帝。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但隨後即位的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

在封建歷史的皇位繼承中,兄終弟即的情況是有的,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情形,前任皇帝沒有子嗣,可是趙匡胤有三個兒子,而且都已長大成人。奇怪的是趙匡胤在位十七年,始終沒有設立太子。

趙匡胤沒有設立太子,死後由弟弟趙光義即位,這在歷史上是很有爭議的事件。與此相關的就是著名歷史疑案“燭光斧影”和“金匱之盟”。

一、燭光斧影

燭光斧影是有關趙匡胤之死的說法。認為趙匡胤死於趙光義“弒兄”。

《宋史紀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

大意是: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當夜,太祖駕崩。

這個說法流傳很廣,爭議很大。《宋史》中沒有記載,後世的史學家們爭論不休。主流的看法是無稽之談。

趙匡胤

二、金匱之盟

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病重,太祖趙匡胤在旁侍疾,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這份遺書藏於金匱(匱,通櫃)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北宋時期的私史稗乘對金匱之盟多有“三傳約”的記錄,即“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

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學術界普遍認為金匱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對金匱之盟的具體內容有較大爭議,多數學者支持三傳論。

三、推測和分析

1、“金匱之盟”因沒有實物和正史記載,爭論很大。筆者認為,杜太后勸說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趙光義的事情是存在的,而且趙匡胤是同意的。

五代以來,皇儲都是以親王爵位領京都尹。趙光義任京都尹多年,又被封為晉王,大權在握,參與各種朝中事務。趙匡胤是以皇儲來培養趙光義。

趙光義

趙匡胤的兩個成年的兒子,趙德昭(26歲)和趙德芳(18歲)卻只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不僅沒有實權,而且從未參與過國家政務。趙匡胤沒有傳位給兒子的想法。

這也是趙匡胤沒有立太子的原因。

2、僅以“燭光斧影”的文字來判定趙光義“弒兄”是不夠嚴謹的。

趙匡胤是馬上皇帝,武功超強。趙光義擊殺趙匡胤不太可能。宋朝已立國近二十年,皇宮中規制森嚴,飲食安全有定製,“毒殺”也不可能。

趙光義已是皇儲,此時的趙匡胤已是病體。趙光義沒有以身犯險的必要。


愛冬的文


在中原王朝裡面兄終弟及的事還是比較少的,一般都是父死子替。兄終弟及的事一般都是奴隸社會才會有的,比如說夏商周時期,還有金國,元朝時期也會出現在這種情況。在封建社會的中原王朝裡面還是非常少見的。

歷史上最著名的兄終弟及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兩兄弟了。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關於趙匡胤到底傳位給誰也是基本上說不清楚了。只能說趙匡胤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立太子,以至於自己給了自己弟弟一個機會。

趙光義登基之後的理由就是天下未定,太祖的兒子太年幼了,但是當時趙匡胤的幾個兒子並不年幼。我們來看看當時趙匡胤的幾個兒子,長子和三子就不說了,早亡,還有兩個,一個就是次子趙德昭,還有一個就是四子趙德芳,也就是電視劇裡的八賢王的原型。趙匡胤死的時候976年,而次子趙德昭出生在951年,這個時候已經是25歲了,四子趙德芳出生在959年,這個時候也有17歲了。即使放在如今,趙德芳也差不多成年了,在歷史上二十多歲繼承皇位的太多了,很多幾歲就繼承皇位的都有。但是趙匡胤偏偏就沒有立他們為太子。

只能說趙匡胤的死太突然了,突然到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當時趙匡胤死的時候不過五十歲,只是一場小病,還和趙光義一起喝酒。諸多的問題也就導致了後世很多人都在懷疑是趙光義殺了自己的哥哥趙匡胤,奪取了皇位。

不過趙匡胤不立太子也是可以解釋的通的,首先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當時各個政權朝代都沒有立太子的習慣,趙匡胤也是沿襲了五代的制度。其次來說就是趙匡胤當時確實還比較年輕,沒有考慮到立太子,然後就是大環境的影響根本不允許他立太子。跟隨趙匡胤打天下的都是自己的兄弟,趙光義的功勞算是最大的,而自己的幾個兒子都沒有跟隨自己。一旦立太子的話,那麼一旦趙匡胤一死,這些人不反就怪了。就算是趙匡胤在位的時候,趙光義等人也是多次的反對趙匡胤,比如說趙匡胤要遷都,就是因為趙光義沒有同意,最後也是不了了之。自己的兩個兒子登基的話,誰都不能壓制住趙光義這些人。加上當時宋朝確實不太穩定,當時南方,北方還有很多政權都在,宋王朝還沒有統一,國家不穩。一旦爆發政變的話,那麼宋王朝也就完了。趙匡胤也是想把一個穩定的天下傳給自己的兒子。但是還沒有完成自己就先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