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隴西一牌匾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啟立所題


甘肅隴西一牌匾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啟立所題

清乾隆年間,隴西城有各類牌坊約三十一座,分類為祠廟類牌坊五,公署類牌坊五,科第類牌坊六,新建節孝坊十五。其中建於文廟西、東面的為德配天地坊、道貫古今坊;南山寺下的名忠義坊;府隍廟南的為靈彰報應坊;東關的為先農壇坊;縣治東的為古襄武邑坊;府衛治東的為西北干城坊;貢院北、南的為風清百世坊、望重千秋坊。均結構精巧,高大雄偉。

牌坊為宣揚彰顯功德的標誌性建築物,一般似樓。隴西古牌坊其構造是用四巨柱直立為三跨,柱下以扁園形礎石接地。中跨大且高於邊跨。四柱前後用斜柱撐扶。柱上用橫樑相連,梁為雙層 , 其上以斗拱攢朵,逐漸向外擴展,掛椽瓦瓦,起脊塑獸,精巧美觀,頗具科學性及藝術性。隴西古牌坊,在建國之初,仍存不少。後陸續拆除、廢毀。今唯存縣文廟欞星門。

欞星門

欞星門即縣文廟牌坊,在今隴西師範附小門內。清乾隆初年編纂的《隴西縣誌》卷三坊表記,在文廟西有“德配天地坊”,東有“道貫古今坊”。在其卷一府治圖中,於縣文廟東繪一四柱通天牌坊。另據碑記,欞星門於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重修,為依原“道貫古今”牌坊重修。同治五年全毀於火。今存欞星門是光緒九年 ( 公元 1883 年 ) 重建,坐西向東,寬 11 米,進深 3 米,高 8 米。中跨置木門檻,邊跨柱用斜木撐扶。四柱通天,上覆浮雕花紋雲冠。結構精巧 ,美觀大方。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九八年,附小校友、省建委劉祖和先生撥款至縣城建局,進行了全面維修,使這一古老建築煥發了青春。

古襄武邑坊

據乾隆《隴西縣誌》載,“古襄武邑坊,在縣治東”,即今文化廣場東口 ( 原縣門什字 ) 。古襄武邑坊面朝正東,與威遠樓前後對應, 是體現隴西曆史文化名城風韻的公署類標誌性建築。全系木製,四巨柱組成三跨,支撐斗拱攢朵而展開的翼簷翹角、瓦面高脊、雕龍獸帶。簷下無牆,四巨柱前後,以八根斜柱組成“人”字形擁扶。彩棟雕樑,翼然煥然,結構奇巧,雄偉壯觀。中跨簷下懸木製匾額,上刻“古襄武邑” 四個大字,端莊遒勁,遠處可見。這一雄偉牌坊,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仍以蒼老的姿態屹立於“箭道里”之東,惜因未加維修,於七十年代初被渠水沖塌而拆除。

二 00 七年初,縣政協十八位委員呼籲捐資在原址依原樣重修。重修的古襄武邑坊為四柱三跨歇山頂式仿古建築 , 柱樑系混凝土澆築,七層、九層的二十攢斗拱和翹簷為木製。整體建築寬 21.6 米 , 高 l3.7 米 , 進深 5.06 米。坊正面仍刻“古襄武邑”, 背面刻“古隴西郡”, 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啟立所書。

這些古代建築,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充分印證著隴西曆史的悠久、文化的發達、文明的深遠。它們是一定的高尚思想理念、深邃的哲理學說與能工巧匠的智慧、技能融合的結晶。無論寺廟建築、官署建築、學府建築 , 還是樓亭、殿、閣、廊廡、牌坊 , 都依勢定位 , 按八卦取向,以西為上,以南為上,雄偉高峻,崇階高臺,肅穆典雅。建築構造全系土木,以木為骨、接榫嚴實、支撐有力;磚瓦基坯、塊石土料,各施其用,配合科學。建築物各顯姿態,飛簷翹角,脊獸高聳,十分壯觀……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充分顯示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力、歷代官員及地方紳董治理地方、追福桑梓的功績。

這些璀璨的文化作品,大多被歷史湮滅了。它們的興亡與毀滅 , 從根本上說,是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必然,不可以為怪 , 不可以為憾。但令我們不可理解和痛心的是,絕大數毀於殘酷而野蠻的兵禍及次事,幸留遺存也遭到了人為的破壞 !

沉痛的教訓應牢牢記取,現存的古文化遺址、遺蹟應切實保護 , 充分開發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