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弱點是什麼?

風雲一點通


二戰時期國人經常說小日本,但是日本真的小嗎?

首先說日本的國土面積有37.78萬平方公里,在世界排名第61位,比德國高一位,算是世界中等水平。為什麼二戰時期還叫他小日本呢?因為我們經常從自身出發看問題,二戰日本的幾個主要對手:中國,美國,蘇聯。從這三個國家層面看,日本確實是小。但是相對於亞洲其他國家看,日本的國土面積是不少的。

然後看人口,日本在二戰期間的人口大概是7800萬,這個人口數量也是很嚇人的,起碼組織起來幾百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在1937年-1945年間日本累計動員兵力大概是900萬,傷亡大概在200萬。也難怪在二戰初期,日本軍隊可以橫掃亞洲,打的中國,美國和英國只有招架之功。那麼日本軍隊的弱點在哪裡呢?我覺得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資源不足,運輸線脆弱

日本是個島國,多火山,少平原,作為戰爭資源的鋼鐵,煤炭,石油等資源,日本自身是不足以支撐打大戰的。只能進行快速決戰才有機會戰爭中美等大國。這也是日本想三個月滅亡中國,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日本拖不起。這點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分析的很清楚。中國和日本比,日本是強國,中國是弱國,但是中國能拖得起,日本拖不起。拖幾年就可以把日本拖死。

自身資源不足外,日本還面臨一個重大問題是佔領區的資源無法補充戰爭消耗。二戰時期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基本沒有工業基礎,也沒有發現大的油田。41年後,佔領了東南亞地區,但是從東南亞運送到日本本土需要經過漫長的運輸,海上脆弱的運輸線極易受到美國海軍的攻擊。導致日本在二戰期間,一直處於資源匱乏狀態。

指揮僵化,陸海軍不和

日本的中下級軍官和士兵戰鬥力很強,但是高級別軍官的指揮能力和美軍,蘇軍相比就差的多了。日本是一個打順風局的高手,但是打逆風局就不知道怎麼打了。這點從中途島海戰可見一斑。後期隨著美國從戰爭中學習戰爭,以及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起來戰爭機器全面開動,日本就越來越被動。

在加上日本陸海軍矛盾重重,更進一步削弱了日本的戰鬥力。

多線作戰,美蘇共進

二戰時期,日本也面臨多線作戰的問題,為了維護在中國的佔領,需要保留大批兵力。41年後與美國開戰,又把大量精銳部隊調到太平洋與美軍作戰。到了45年,蘇聯結束了對德戰爭後,出兵中國東北,幾十萬關東軍土崩瓦解,直接澆滅了日本人本土決戰的想法。如果說兩顆原子彈還不是致命傷的話,那蘇聯對日宣戰就宣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覆滅。

除了這幾個原因外,日本軍隊還面臨佔領區人民反抗日益激烈,武器裝備落後等問題。當然,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14年抗戰,對日本侵略者造成了重大打擊。


布衣白丁


日軍最大的弱點不在軍事上,正所謂棋在局外,地小、物少、人少、兵少才是日本軍隊的命門。

1、日本地小

日本只有四島,國土面積狹小。正如《人間正道是滄桑》的臺詞,在日本火車一天一夜就能開到大海里,而中國可以開七天七夜。

(日本四島)

地小這個前提,決定了日本戰略空間狹小與其他一切的匱乏。

2、日本物小

日本是島國,資源匱乏,非常依賴進口資源。日本國內鐵礦、石油嚴重缺乏,在佔領臺灣、半島、東北之後也沒有解決石油問題。

(只能南進擴張)

為了保障生命線,只能不惜代價南進;為了南進就得與英美開戰。“戰略執行是為了國家,結果發現國家只是戰略執行”。資源的匱乏讓日本只能鋌而走險。

3、日本人少、兵少

在狹小的國土上、缺乏資源的領土內,能養活的人口是有限的。在人口有限的前提下,士兵數量就變得有限了。

二戰中主要參戰國,日本的動員力量的最少的,投入前線更是少了。

(二戰各國動員傷亡)

日本軍隊的真正弱勢不在於其戰鬥力不行之類,關鍵是狹長的國土、匱乏的資源,前者讓國家沒有戰略縱深,只能擴張;後者讓國家只能南進,與英美決戰;而稀少的人口很難撐得起這樣的戰爭。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二戰中的日軍弱點是非常多的,而且很多弱點對其戰爭的失敗有重要作用。

弱點之一:海陸不和


日軍有一個其他國家軍隊都沒有的情況——日本海軍和陸軍彼此之間矛盾非常深,簡直就像是仇人一樣,要不是有天皇壓著,兩個兵種甚至有可能打起來。

在日語中,“馬鹿”(就是我們常說的八格牙路)是罵人的話,而昭和時期的日本軍隊,海軍將陸軍稱為“陸軍馬鹿”,陸軍將海軍稱為“海軍馬鹿”,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平常性的稱呼。

日本海陸軍的矛盾由來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倒幕運動中。倒幕運動中,西南四強藩中的長洲和薩摩出力最多,可是他們兩個彼此是世仇,只是為了共同的利益走在一起,倒幕運動成功之後就要開練,幸虧有天皇在。後來長洲掌控了海軍,薩摩掌控了陸軍,由此埋下了海軍陸軍矛盾的種子。

海軍和陸軍的矛盾體現在哪呢?

作戰不配合。

二戰日本陸軍如果要求海軍火力支持,那海軍是大概率不會理你的,要想海軍借船渡河?那更是想都不要想,總之就是除了天皇下令,別指望得到海軍一點配合。

陸軍也不能讓份。太平洋戰爭想掉精銳陸軍師團去當炮灰?門也沒有啊,海軍的要求來到陸軍,陸軍將領一問三搖頭。二戰末期,日本的油料極度緊張,海軍連飛機起飛的油料都湊不齊了,可是日本陸軍連用不上的坦克裡都有汽油,卻打死也不分給海軍。

由於長期不配合,最後日本海軍陸軍索性不指望彼此了。海軍組建了龐大的海軍陸戰隊,而且擁有自己研究製造的坦克。而日本陸軍居然想造航母!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支試圖製造航母的陸軍。

弱點之二:火力太差

二戰日軍的火力,,,實在是讓人一言難盡。

由於日本資源稀缺,鋼鐵資源更是稀少。偏偏鋼鐵少還要發展海軍,那一艘軍艦都是幾萬噸十幾萬噸的鋼鐵,一來二去把日本的金屬資源折騰的更少了。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陸軍和步兵的火力被嚴重壓縮,因為彈藥不足。

整個侵華日軍上百萬人,擁有的坦克不到一千輛,跟納粹德國和蘇聯的一個裝甲軍差不多。而且日本的坦克是出名的“薄皮餡大”,被蘇聯譏笑為掛了鐵皮的卡車,裝甲薄到可憐的地步。諾門坎之戰,日本坦克的小口徑火炮打到蘇聯坦克上,蘇聯坦克兵甚至都不知道。而蘇聯坦克一炮轟到日本坦克上,日本坦克就像開罐頭一樣直接爆炸。


除了裝甲部隊極其稀少外,步兵裝備也很差。客觀來講,侵華日軍的裝備也就是歐洲國家一戰中的水平,而且還是一戰中的中下等水平。日本用的“三八大蓋”是1871年的設計!在日本侵華時已經整整用了六十多年!

日本的“歪把子”輕機槍,彈夾供彈,每個彈夾只有區區二十發子彈,幾個點射就沒了,根本沒法連射,就這也好意思叫機槍。九二式重機槍,彈排供彈,射速相當慢。大家看抗日劇裡噹噹噹的聲音就是九二式連發的聲音。幾十發子彈可以打兩分鐘。

而與此同時,納粹用的MG42通用機槍,外號叫“希特勒撕布機”,打起來根本聽不出子彈的間歇聲音。跟撕布似的。一個步兵班給機槍手帶1500發子彈,幾分鐘就能打光。

日本的武器這樣也是有原因的,並不是什麼“日軍注重槍法,認為準確度比火力更重要”。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子彈太少。硫磺島戰役中,日本的子彈平均到每個美軍頭上只有七發,而美軍平均為每個日軍準備了一萬多發子彈,差距太大!

二戰中美國裝備了大量的衝鋒槍,火力又猛又輕巧。日本人偏偏傻不拉幾的信仰“板載衝鋒”(板載是日軍中萬歲的意思),成建制的衝上去跟美國人肉搏,美國人毫不客氣用衝鋒槍掃射。後來日本軍官說——裝備了衝鋒槍的美軍,一個美國步兵班的火力超過日本一箇中隊!

弱點三:下克上

下克上是日軍的傳統,二二六兵變就是他們的巔峰。

所謂下克上,是指日本的下級軍官和士兵經常悖逆上級的命令甚至弒殺上級。著名的二二六兵變中,日軍一群連排長殺掉了日本半個內閣,首相躲到了衣櫃裡才逃的一命。


下克上讓日軍很多重要行動,高層完全不知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這兩起事變都是日本的幾個中級軍官自己謀劃的,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軍部和內閣毫不知情,沒有任何正面侵略中國的打算,卻突然發現底下人已經動手了。

本來日本中央沒打算把戰爭擴大化,沒想到張學良自己老老實實的放棄了抵抗,不佔的便宜白不佔,於是小日本佔領了東三省。

七七事變也一樣。本來日本打算蠶食中國,沒打算鯨吞中國全面開戰,這樣對日本更有利,對中國更危險。但七七事變的爆發讓局勢瞬間爆發,直接導致了侵華戰爭在日本沒有完全做好準備的時候全面爆發。

下克上的傳統讓日本很多戰略規劃無法順利執行,因為手下的人不聽話,參謀本部居然要順著幾個連營長的行動改變計劃,這對於很多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說日本以這樣的奇葩機智居然能撐到二戰最後,也算是個奇蹟了。


小約翰


日本電影《軍閥.昭和動盪史》中有這麼一個片段:陸海軍都嚷著要對西方國家開戰。天皇就把陸軍參謀總長杉山元大將、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大將叫來,問他們和西方打仗得打多久?杉山元大將說:“估計有三到六個月就結束了。”天皇很奇怪,問他:“杉山,我記得支那事變(指七七事變)時你是陸軍大臣吧?當時你說有三個月就可以解決支那問題的,可如今都四年了,不是還沒解決嗎?”杉山回答:“那是因為支那的領土太大,縱深太廣了,所以我們沒能按計劃解決支那問題。”天皇生氣的問:“你說支那國土大,縱深廣,所以沒能按計劃三個月解決。那太平洋不是比支那更加寬廣嗎?你憑什麼說三到六個月就能解決?”

一開始,我以為是電影編劇杜撰的情節,但後來查了資料,那是確有其事。

從二戰中日軍一系列行動看,在戰術上無疑是一流的,但在戰略上卻不入流。於是,就有人說了,二戰時的日軍是一流的士兵、二流的軍官,三流的統帥。

有人就問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呵呵,這都是日本軍隊的教育制度給鬧的。

日本人還是非常重視軍官的教育的。日本有三所軍校非常有名,他們分別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日本陸軍大學校,日本海軍兵學校。在介紹日軍的教育制度之前,我們先來解釋一下日本這三所軍校。

先說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我們可不要望文生義的把它理解為是培養上士、中士、下士等等這種士官的學校。在日本,中士、下士等等士官被稱為兵槽。日語裡的士官是指士兵裡的軍官的意思,也就是軍隊裡的初級軍官。所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是一所培養陸軍初級軍官的學校。

日本陸軍大學校比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高一級,只有陸士考試成績前百名的學生有資格報考,所以,陸大從開辦到結束,60多年來只有3000多年畢業生,平均每年才50名。

日本海軍兵學校呢,是一所培養海軍軍官的學校,兵學,就是用兵的學問的意思。因為日本海軍和陸軍矛盾很深,你用過的名字我絕不會用。你看,日本陸軍設有參謀長,但日本海軍就沒有參謀長一職。日本海軍的參謀長職責由軍令總長代替。日本海軍見陸軍辦了個大學校,自己也想辦一所同級別的學校。但由於陸軍用了大學校這仨字,日本海軍就不用了,就取了個讓人看得不明不白的兵學校。而且海兵的錄取方式也和陸大的錄取方式不同。陸大是隻有陸士考試成績前百名學生有資格報考,但海兵卻沒有這樣的規定。但海兵有一樣規定也是陸大沒有的,那就是海兵學校會把學生的成績單打印出來,貼在最顯眼的位置。你是第幾名,成績多少,讓人一目瞭然。但陸大卻沒有這樣的規定。這樣一來,在海兵,沒有人能走後門,但在陸大卻留下了暗箱作業的空間。例如陸大畢業生石原莞爾,本來他考的成績是第一名的,但老師卻通過暗箱作業,把他降到第二名去了。為什麼?因為這個石原莞爾為人怪異,常常想一些令人覺得異想天開的問題。按照日軍的傳統,陸大第一名可以獲得御前演講的資格,陸大的領導們怕異想天開的石原莞爾在天皇面前東拉西扯,說一些不著調的事情,所以就把他的成績由第一降為第二了。

其實,陸大不著調的事情還多著呢。當初設立陸大的是日本近代陸軍的鼻祖山縣有朋。1877年2月至9月,日本發生了一場稱為西南戰爭的內戰。明治維新的功臣西鄉隆盛在內訌中被轟下了臺。不服氣的他打著“有話要對政府說”的不明不白的旗號,率領三萬多人造起反來。天皇派有棲川宮熾仁親王做統帥,陸軍卿山縣有朋中將,黑田清隆陸軍中將,川村純義海軍中將做參軍,率兵平叛。戰爭從2月打到9月,終於把叛亂平定了下來。仗是打贏了,但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山縣有朋,為什麼官軍佔絕對優勢,這仗還要打這麼久?他想啊想,最後認為是因為官軍沒有合格的參謀人才。隨行的那些參謀們好主意出不了幾個,但餿主意倒出了一堆。於是,為防止再出現類似情況,山縣有朋決定成立陸軍大學校,培養自己的參謀人才。

成立學校倒是不難,找個地方,把牌子一掛就行了。但請老師成了問題。當時,日本陸軍學的是法國,但偏偏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敗給了普魯士,讓日本人覺得法軍不可靠了,還是請個普魯士的靠譜一點。派人到普魯士一考察,好嘛,這實在太對胃口了。普魯士的參謀部是個和國防部平起平坐的部門,這和山縣有朋的想法一模一樣。於是,日本就決定請普魯士人當教官。

普魯士給日本派來的是梅克爾少校。這一回,學校有了,教官有了,那學生呢?從軍校招,陸軍士官學校考試成績前百名的都可以報名。話說回來,一開始,陸大並沒有這條變態的規定,其他一些炮兵、工兵、騎兵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的。梅克爾少校是個戰術家,教的每一樣都是在戰鬥中實實在在派得上用場的。但可惜的是,梅克爾少校的戰略頭腦不行。正因為老師在這方面不行,所以他怕誤人子弟,所以根本就不教戰略這一課程。老師不教,學生當然也就不學了。到以後根本就取消了戰略學這一課程。這樣一來,日本陸大畢業生個個都是戰術專家,但戰略家,卻只有區區一個石原莞爾。這位石原莞爾完全是靠著自學成才的。所以,我們看二戰的日軍,師團以下規模的仗打得很漂亮,幾乎找不到戰術上的毛病。但要是把若干個師團組合起來編成軍、總軍、方面軍,那各個師團之間就相互扯皮,難以配合到位了。在戰略方面那就更是漏洞百出了。

除了在課程設置上是先天不足外,教學方法更是閉門造車了。日本陸軍軍官培養分為三個層次,最低的是陸軍幼年學校,跟著是陸軍士官學校,最後是陸軍大學校。陸軍幼年學校相當於我國的小學和中學。這所學校是面向日本全國招生。如果考取了這所學校,衣食住行國家全包了。很多沒錢讀書的窮苦人家的孩子都樂意報讀陸軍幼年學校的。新生入學後,就完全與社會隔離,實行全封閉式軍事化管理。畢業後,學生們就分配到部隊任基層指揮官,如小隊長(排長)、中隊長(連長)。

成績好的畢業生可以直接報考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士官學校和幼年學校一樣,也是全封閉式軍事化管理。陸士畢業後,分配到陸軍任中層指揮官,如大隊長(營長)、聯隊長(團長)、旅團長等。陸士畢業考試成績前百名者,可以報考進入陸軍大學校學習。這個陸軍大學校也是採取全封閉式軍事化管理。

陸大畢業生出來後,有些出任軍中的高層指揮官,而前10名則出任參謀。你別看在別的國家裡“參謀不帶長,放屁也不響”,但在舊日本軍隊,參謀的權力大得很。因為在舊日本軍隊,軍令政令是相互獨立的,參謀並不是什麼師團長、軍長的下屬,而是平起平坐的軍官。能管參謀的,是上一級的參謀。另外,也不是哪個人都可以當參謀的。必需是陸大畢業考試前10名的考生,他們每人會得到天皇御賜的一根參謀綬帶,前五名還得到一把天皇御賜的軍刀和一塊懷錶。而畢業考試成績第一名的學生還能獲得御前演講的機會。

正因為這些參謀們都是在優秀的畢業生中挑選出來的,所以他們被譽為精英中的精英。正因為他們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他們也有驕傲的資本,很多參謀們總是飛揚跋扈,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些人要是做錯事了,打了敗仗了,從來不在自己身上找毛病,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借用電影《逆風千里》的一句臺詞就是“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

那這群精英能不能打仗呢?也能,也不能。說他們能打仗,他們的確是能打出很漂亮的戰鬥,特別是師團以下的戰鬥,你幾乎挑不出他們一點毛病。但要是在戰略方面呢?那就漏洞百出了。因為戰爭和戰鬥是兩碼事。克勞塞威茨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但這群精英們從小就與社會隔絕,他們不懂得政治,不懂得社會,不懂得經濟,不懂得人文差異,不懂得外交……,一句話,除了會打仗,什麼也不會。但是,在上世紀20年代以後,這樣的一群“精英二百五”卻逐漸的把持著日本的政治、外交、經濟等方方面面,最後整個國家都落入了這群“精英二百五”的掌控之中。大日本帝國就是在這群“精英二百五”的推動下,落入萬丈深淵,直至一敗塗地。所以,現在在日本,一追究起戰爭責任,說到這群“精英二百五”的時候,一個個都恨得牙癢癢的,哪怕最右翼的傢伙也不敢公開說這些“精英二百五”的好話。


血染戰旗紅


這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老梁特意花了點時間,整理了一下思路。這頓忙活下來,老梁覺得咱應該先從大局,接著再從戰局出發來解決題主的問題。

大局

小鬼子個小,兵少,地小,就剩下一個大的——野心。您瞅瞅不到一米六的個頭,蹦起來還沒有桌子高,拿著個三八大蓋比他高一半,一輩子不穿褲頭,弄塊破布遮羞……

估計扯到這裡,就有哪些個正義人士跑來扯老梁的胳膊肘:“你這是胡說,人家咋樣咋樣,你家又咋樣!”

煩!老梁明確告訴你,別整那沒用的。老梁就一句話,咱得無限重視這東西,畢竟這東西曾經把咱大華夏禍禍的不成樣子,瞅見這東西咱心裡就得提防著點。但拿來娛樂還是可以得,畢竟他的個子真心不高,老梁沒瞎說。

好了,閒話嘮完了,咱點到正題上。

兵少?這倆字冒出來,估計就有人坐不住了:“老梁你就誤導觀眾吧,你個癟犢子!”

老梁手裡有幾個數據,大傢伙瞅瞅。二戰的時候,小鬼子總動員人數是九百萬,德國佬的軍事人員總數一千七百萬。

瞅到這裡,估計大傢伙都認為,小鬼子總人數就少,出的兵只有一半還可以得。老梁送上倆字——扯淡。小鬼子地頭上的人口是七千萬,德國佬的人口是六千七百萬,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動員二字是累計產生的數字,實際出兵人數遠遠低於這個數字,軍事人員那是實打實的,是多少就是多少。

這倆人在二戰時期鋪的攤子也差不離,德國佬憑藉著閃電戰,這兵力才堪堪夠用。小鬼子這點兵力撒出去,那還叫多啊。

兵力少,隨著戰爭的推進,可操作性就差老多了。當然咱不可否認,二戰開頭的時候,小鬼子的兵員的素質隨便拽出來一個,都能當狙擊手的使喚,一個老兵單挑咱三個大兵還是沒啥問題的。但隨著這批老兵的死亡,加上攤子鋪的過於大,這兵員的素質蹭蹭的往下落。而咱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兵員的素質開始上升。這倆下一對比,小鬼子的兵力少,老梁沒瞎說。

這有點空洞沒啥說服力,咱舉個例子。當年小鬼子和咱大中國形成的對峙的局面,沒得辦法一些新的大頭兵被補充到了咱中國的地頭上。其中有個大頭兵(已經到了二戰後期了)喜歡寫日記,他是這麼寫自己第一天到達小鬼子所謂的佔領區。

上了車,頂頭上司這麼和俺說:“這公路線是咱的,但下了公路線就是游擊隊的。所以一個人的時候,千萬別下公路線逛蕩,這是找死的行為,除非是集體行動。”

開始他還不信,結果坐著車走到路上,他就瞅見公路邊上一個稍遠的山頭上有煙冒出來。他就問:“哪裡也有咱的人?”

“不許胡說,哪裡是游擊隊出沒的地方,有可能是游擊隊在做飯。”

“啊!”

“別瞎操心了!這不是咱的事!”

這人在二戰結束後,就成了一個專門畫二戰漫畫的漫畫家。這事就是個佐證,當年如果小鬼子的兵力足夠的話,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嗎?當然不會。

接著咱說他這地小

小日本就四個島,草履蟲一樣的形狀,您開著一輛小奧迪,估計一天一夜一個不小心您就開到海里,喂鯊魚去了。咱大華夏的地頭,您就算是坐著高鐵走一趟。開海里,這叫做夢,一路欣賞一下春夏秋冬四季的天氣倒是真的。

地小,這資源就少。戰爭打的是什麼?鋼鐵,石油,糧食,橡膠等等,這些東西您缺了那樣都玩不轉啊。

要不然,小鬼子打到最後,是北進還是南進,就為這選擇題琢磨了好久。一傢伙先踹了毛熊的屁股,和毛熊玩了一次諾門坎戰役,回過頭來讓毛熊揍了個半死。這下老實了,這才轉過頭來頂著一腦袋包就搞了一個南進,偷襲了珍珠港和美國佬懟嗨了一把,結果把自己個嗨死了。

再有這野心大

你說你一個原始社會的原始人,剛剛通過明治維新,把自己個變成了一個工業國。這底子能和那些個真正的強國比嗎?不能夠呀。

您造個機槍都是個歪把子,玩個槍就一支三八大蓋,從開頭打到尾。玩個飛機出了零式飛機,開頭還算可以,這都整到戰爭快結束了,美國佬都換了好幾代了,您還是零式。

就這工業還要單挑全世界這不是找死嗎?再有你以為中國還是滿清那會,這都到民國了。滿清那會你賭國運,玩了個甲午海戰挺嗨的。現在民國了,你這就又賭上國運,要三月吞掉大華夏,玩砸了吧。

小螞蟻還要啃大象,你不拿出點時間去磨,還想一口吞下,能消化的了嗎?作死!

因為這野心太大了,所以小鬼子眼珠子裡只有戰術眼光,沒有戰略眼光。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反對了說啥:“人家也有戰略眼光的人才,啥山本五十六,啥(沒聽過)!俺就特崇拜那個誰誰!”

遠遠的,遠遠的,這裡不適合你,你和俺們家二柱子聊天挺合適的。不過老梁還的解釋一下,這種人在小鬼子的地界還真有,但他是少數,您扣腳丫子順道掰扯一下就能數的過來。這種人被小鬼子那些個野心大心眼小的人給擠到了邊緣地帶。當然即使小鬼子認可這些人的想法,他的敗亡僅僅是推遲一些時日而已。

野心大,吞不下去,消化不了,撐死了。

接著說戰局

小鬼子的思想過於僵化。傳統戰術“炮兵轟完,步兵衝,步兵衝完,炮兵轟。”當年咱武漢會戰的時候,國民黨的宋希濂就利用小鬼子的這個特點,在大別山那嘎達,搞了一個延遲戰術。

簡單的說,每個山頭咱蹲一個排,或者一個連,看到小鬼子經過,咱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機槍,步槍抄傢伙揍他就行,接著咱就等著小鬼子的動作。

小鬼子每次都是停下來,先拉開架勢,呼叫小飛機,在山頭上下幾個蛋蛋,接著炮兵調試來一頓小炮,跟著小鬼子撅著屁股,端著三八大蓋,邁著羅圈腿吼著:“板載!板載!”就衝上來了。

這個時候,咱的大兵早跑了。

跟著小鬼子收兵,來到下個山頭,咱再揍他。結果小鬼子再來一遍。我去,這時間長了,小鬼子就不理咱了,這個時候,前面撤退下來的部隊已經集結成一支大部隊,正好乘他不理咱好好的揍這老小子。

就這一場下來,小鬼子扔下超過兩萬具屍體。

這戰術咱對著小鬼子百試不爽,每次小鬼子拉著小炮,端著大槍跑來和咱玩,即使到了地頭,才發現炮彈打空了,子彈也不多了,回吧。

咱家的大兵,蹲城頭上瞅,這幫傢伙是咋回事,到了地頭,咋就打那麼幾下就走了呢?好奇怪啊!

最典型的就是薛嶽的長沙保衛戰,不僅路上和他延遲戰術。而且還玩他的後勤運輸,好多次小鬼子到了地頭,掉屁股就跑,沒子彈了打啥呢打!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在1938年的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各用四個字表述日軍的長處和弱點,前四個字是“快、硬、銳、密”,而對弱點的描述則為“小、短、淺、虛”,乍看起來 ,老蔣彷彿在評論日本男人的身體狀態,其實全部可歸為一條,即日寇在華兵力不足,當然,這是不夠全面的。

同年的武漢會戰中,黃埔一期宋希濂率71軍奉命在江北大別山脈遲滯日軍行動,面對日軍的陸空火力優勢,以第87、88兩個殘破德械師為主力的第71軍如果硬拼是堅持不了多久的,宋希濂巧妙地採用了“每山必守”的戰法,利用大別山脈的地理特點,在日軍推進的道路上每個山頭都放上一連甚至一排的守軍,發現鬼子就開火。

(宋希濂)

日軍不明虛實,立馬停下腳步開戰,飛機轟炸,炮兵計算諸元,等到步兵爬山衝鋒時,國軍小部隊立即撤退;到下一個山頭如法炮製,每每日軍都是拉開架式如臨大敵 ,及至日軍不太重視山頭時,宋希濂抽冷子重兵壓上,極大延緩了日軍的推進速度,戰役期間斃傷日軍超過20000人 ,獲軍委會全國通報表揚。

這就是日軍第二個弱點,戰術呆板,過於程序化,與其接受的系統和嚴格訓練有關。

前三次長沙保衛戰,第九戰區司令薛嶽充分利用湖南水網地勢,發動軍民毀橋破路,引水灌田 ,堅壁清野,同時命令撤向兩翼的部隊不斷襲擾日軍越拉越長的補給線。使日軍每每攻到長沙城下時都糧彈兩缺,重炮炮彈、坦克汽車油料匱乏,火力優勢蕩然無存,巷戰幾靠拼刺刀解決,反轉時許多部隊已經不敢與國軍接戰,一味狂逃,因為士兵實在沒有幾顆子彈了。

這是日軍弱點之三,作戰嚴重依賴正規的輜重補給,否則戰鬥力將大打折扣。

(薛嶽)

1944年緬北反攻戰役,日軍精銳第18師團仍然以“豬突衝鋒”包圍和進攻孫立人新38師所部,結果在“湯姆遜”和卡賓槍的掃射下未等接近便滿身窟窿,中日軍隊傷亡比例第一次反轉。這一現象在太平洋戰場凸顯更為嚴重,在塞班島、沖繩島日軍動僦發起所謂玉碎式白刃衝鋒,試圖從精神上壓垮對手,結果在美軍絕對優勢的自動火器打擊下,屍橫遍野,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死亡人數佔整個戰爭中的64%。

過於迷戀步槍精確射擊和“豬突衝鋒”,諾門坎觀戰的德國武官評價其為一戰水平,這是日戰爭弱點之四。

拋開這些戰術方面的弱點,其實日軍最弱的是戰略指導,日本缺乏一流的戰略家,以及胸中有世界格局的政治強人,後果是武將如東條英機等戰略短視,文官如犬養、近衛等首相又控制不住國家政略方向,從而越陷越深,終至一敗塗地。



(孫立人)


度度狼gg




二戰時,日軍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戰備規劃能力弱。

日軍因為裝備精良,戰術訓練素養好,所以在戰役中很容易得手。中國軍隊不是撤退就是傷亡慘重,失去戰鬥力後不得不退出戰鬥。

但日本軍隊中有一個有名的傳統就是抗上,也是不聽上級指揮。日本是天皇領導和推崇武士道精神的國家,天皇控制不了政府,於是就加強對軍隊的滲透,甚至對軍隊中層軍官的拉攏。



日軍軍官心中只有對天皇的效忠,對長官的命令基本上是聽的,但不是全部都會聽的。這就讓日本軍部制定政策和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天皇和中下級軍官的要求,很難制定出一個合理的軍事戰略來。

比如抗戰爆發前,中國戰略級專家蔣百里在制定抗戰規劃時就指出: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基本上都是從北向南打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因為地勢相當平坦,北方軍隊的實力容易發揮。因此必須防止日本沿用這樣的戰略。

1937年,抗戰爆發後,南京政府就在上海陸續增加軍隊,迫使日本也不得不把主要兵力運送到上海和中國軍隊決戰。上海的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人三個月內的滅亡中國的計劃,也成功的把日本主要兵力吸引到了南方。

當日軍從上海向西進攻時,就一路上全是水田,日本的機械化武器很難派上用場,整體實力大大下降。中國軍隊中要節節抵抗,就會大大減緩日軍進攻的步伐,為中國抗戰的最後勝利贏得時間。

日本軍隊本來也是希望從北向南攻擊的,結果卻被中國政府的戰術給改變了這一計劃,弱點被南京政府給利用了。



第二個弱點就是日軍的戰術太僵化.

抗戰前期,中國軍隊面對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日本軍隊,基本上絲毫沒有什麼抵抗能力。但伴隨著局勢的發展,日軍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弱點。

那就是戰術太僵化,缺少應變能力。

日軍事先都會規劃好每支軍隊進攻的路線和時間表,然後開始分工合作,如果碰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甚至反擊,日軍就會處於慌亂狀態,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很難根據戰場上的形勢制定合理的戰術。

因此中國軍隊就學會利用地理形勢,尋找合適的地點,對日軍進行伏擊和阻擊,打日本人一個措手不及。


比如日本的陸軍操練寶典就象葵花寶典一樣,規定士兵拼刺刀前,必須退下子彈。但中國軍隊根本就不管這樣,和日軍壞東西不能講什麼道義,趁日軍退子彈的時間,就能消滅不少日軍。

日軍一旦攻擊不順,就不知道應該如何應變,還是沿用以前的打擊來進攻,沒有什麼戰術應變能力,最後就吃了不少虧。



最後一個弱點就是日軍過分依賴後勤保障和相信自己的機械化。

三次長沙會戰打的比較成功,就是因為第九戰區司令薛嶽研究透了日軍的作戰特點。第一步,先對長沙外圍進行堅壁清野,讓日本人不能就地找到補給。在水田放滿水,讓日本人的皮鞋漲大笨重無比,消耗日軍體力,讓機械化武器難以發揮作用。

中央的軍隊快速撤退,引誘日軍深入,然後利用山區設伏。兩翼的部隊穿插到日軍的背後,對日軍進行打擊,切斷日軍的補給線,對日軍形成口袋陣,把小日本包圍起來打,就算不能全殲,也要消滅其主力。


尤其是當日軍攻城後,進入巷戰時,中國軍隊往往利用地形埋伏和投放地雷,對日本形成嚴重打擊,甚至把日本人逼出城外。

只要讓日軍的補給線切斷,讓他們的機械化武器沒有油可用,炮彈和子彈缺乏時,他們的戰鬥意志就會非常薄弱,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消退,丟下同夥的屍體不要了,只管自己逃命去了。


新知傳習閣


二戰時日本軍隊並不弱,如果不是裝備上的差距,日軍甚至可以比肩德軍

拋開民族情感來說,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的表現還算可圈可點,以彈丸之地,不足一億人口,在侵華戰爭中竟然佔了大半個中國,簡直是有些不可思議,我們口中的小日本,差點就將我們亡國滅種。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動員了將近九百多萬人,基本上不超過十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當兵的,相比於中國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的國家,在抗戰巔峰時期只有四五百萬的軍隊,兩者間呈現的差距簡直是讓人不敢想象。

對於這樣一支軍隊,如果我們只強調他們的缺點,他們的愚蠢無能,是不是一種對抗戰先烈不尊重的表現,尤其是現在的抗戰神劇,不知道編劇是怎麼想的,導演腦子裡灌的都是什麼。我們是喜歡勝利,喜歡戰勝敵人,畢竟我們最終也取得了勝利,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到底付出了多麼大的代價,通過影視劇,應該向觀眾呈現一個抗戰十分艱難,勝利來之不易,因此要更加珍惜和平。

現在很多中國人都喜歡看《亮劍》,其中激動人心的片段比比皆是,和現在的大國夢是真的很應景,在亮劍中最為重視的就是戰鬥意志,逢敵必亮劍,這一點,縱橫恰恰認為日軍做的比中國的軍隊要好得多得多。

面對強敵,中國往往會選擇妥協,選擇退讓,這一點在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一槍不放退出東三省中就能看出來,而當時的日本是敢於挑戰強國,1894年日本挑戰清朝,1904年日軍挑戰沙俄,1939年挑戰蘇聯,1941年挑戰美國,這些國家在當時哪個不比日本要強大,儘管對手很強大,日本就是敢和他幹,這種精神不是逢敵必亮劍的精神嗎?

在長期的抗戰中,我們學習戰爭,並且發現敵人的弱點,然後進行針對!

首先,日本軍隊戰術呆板,作戰思維僵硬

在正常的對戰中,比如要攻打一塊陣地,日軍一般就是“大炮轟完步兵衝,步兵衝完大炮轟”,因為日軍都是在開戰後迅速拉起的隊伍,人員作戰素質都不夠用,為了能夠讓這些人在戰場上發揮巨大的作用,日本採取的機械化的方式讓士兵按部就班。

只要是三個人都會呈三角方式前進,這是一種比較經典的戰術探索方式,但是日軍是不管在什麼樣的地形,什麼樣的環境下都採取這樣的方式,根本就不會變換思路。

這種死板的作戰思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日軍的迂迴作戰,在日本可能是不管什麼樣的軍事學校,都會將迂迴作戰,將迂迴作戰當作金科玉律一樣,其實日本人的迂迴作戰,也就是李雲龍在亮劍中的打法,在正面對敵時,再進行迂迴作戰,以一小股兵力直插敵軍指揮部,你用一次兩次就已經夠說的,關鍵你不能每次作戰都用,迂迴作戰講的是出奇制勝,可是日軍將這個“奇”變為正了。

其次,火力上十分缺乏,尤其是在輕武器上還不如中國呢

日軍比較偏執類似三八大蓋這樣打得遠,並且打得準的槍,為此,寧遠在槍上加刺刀時刻準備和敵人拼刺刀,這種作戰思維還是停留在一戰時期的戰術思維上,為什麼美國、蘇聯、德國不將拼刺刀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爭形勢來對待呢?就是因為,在二戰中這些國家早就告別一戰時,重機槍和步槍交叉火力的壓制,而是更多的採用衝鋒槍和自動步槍,雖然打得準確度不夠,射程也不遠,但是有效攻擊距離之內,敵人很難衝突火力阻擊,因此就很少有拼刺刀這個環節了,後期出的衝鋒槍基本都不配備刺刀了。

當然,這也是因為資源匱乏導致,畢竟衝鋒槍太浪費子彈,日本即使知道好用,也用不起。

最後,武器迭代比較嚴重

正是因為在侵華戰爭初期日本的表現讓日本有些沾沾自喜,沉迷於勝利之中,認為自己很行了,實際上這是一種極端自負的表現。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沒有繼續研發新的槍械,這種武器代差導致日本的步槍還沒有中國仿製德國的中正式步槍厲害。但是日本就是三八大蓋,從開戰到結束,就這一款槍。

日本研製的歪把子槍性能明明沒有中國仿製的捷克式輕機槍厲害,那也不研製新的,這一點還不如德國,德國在二戰初期使用MG34機槍,在戰爭中還研發了MG42機槍,堪稱二戰中最優秀的機槍,在戰爭中德國研製的坦克,那是一代比一代先進。

這一點還表現在日本研製的零式戰鬥機,這款飛機讓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橫掃美國空軍,結果後來美國空軍新產品不斷研發,日軍直到投降後,也是以零式戰鬥機為主力戰鬥機。


史論縱橫


日本軍隊的弱點還是很多的,比如軍事思想落後,在戰鬥不利的時候喜歡豬突,結果被一片片幹掉。

武器裝備落後,個軍事強國已經普遍裝備自動武器的時候,日本軍人還在使用38大蓋試圖與敵人近身肉搏。

但是,這些所謂的弱點,放到中國戰場就不突出了,甚至還算是優點了。因為,當時的中國更落後,所以落後就是對比出來的。比如,日本人喜歡冒險,九一八的時候,幾百人就敢攻擊東北軍大營。說實話,這樣的冒險充滿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如果東北軍當時反抗,那麼這支軍隊被幹掉不說,整個東北的日軍都會受到牽連。但是當他們的對手張學良宣佈不抵抗,大軍蜂擁撤進山海關的時候,恰恰證明了冒險思想的先進性。

但是,日本的戰略思想還真稱得上是遠遠落後於各大強國,也落後於當時的中華民國。在傾國之戰的情況下,日本戰略的短視決定了他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反而會得到恥辱的失敗!

下面看二戰時期日本在戰略上的短視,是如何讓他成為豬隊友的。

諾門坎戰役之後,日軍敗給了蘇軍,但是蘇聯也不好過,因為他的西面還有個強大的德國在虎視眈眈。就在諾門坎激戰的時候,德軍也在準備入侵波蘭,將領土推進到蘇聯邊境。

1939年9月1日,德軍發起了入侵蘇聯的戰爭。蘇聯開始糾結,繼續和日軍作戰還是將注意力放到西線。

就在蘇聯糾結的時候,日本單方面宣佈停戰,隨後兩國開始談判,作為德國的盟友,日本迅速和蘇聯取得共識,在9月16日簽訂停戰協議。9月17日,蘇聯侵入波蘭,與德國一起將這個國家瓜分。

作為盟友,不在戰略上支持一下德國,反其道而行之,可見其出賣隊友的能力堪稱一流。


你以為這就完了?更騷的操作還在後面。

1941年6月22日,德國執行巴巴羅薩計劃,而日本也在為北上還是南下爭吵不休。此時,德國的想法很簡單,在海上靠潛艇戰困死英國,在陸地上集中全力滅掉蘇聯,最快在1941底結束戰爭。

雖然由於蘇聯的抵抗德軍進展緩慢,但在當時看打敗蘇聯只是時間問題,而英國在德軍潛艇的封鎖下也快完蛋了。

只要德國取勝,日本就可以順利得到遠東地區大片領土,獲得這裡的豐富資源。

但是,正在這關鍵時刻,日本適時地發起了珍珠港戰役,逼迫美國加入戰爭,促使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線的建立。從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中英蘇三國,而德日意三個法西斯的失敗也開始倒計時。


所以,論起二戰最會出賣隊友的國家日本算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打敗德國的國家裡,我認為應該加上日本,因為他的貢獻遠超英國,僅在美蘇之下。


不過,日本這個國家還是有有點的,那就是臉皮厚,寡廉鮮恥。

二戰末期,美軍逐漸攻入日本本土,一開始日本舉國上下叫囂一億玉碎,搞得美國震驚不已,為了最終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美軍制定了好幾個方案:

  • 第一個方案是,派軍隊強行登陸;但這可能會損失上百萬人。
  • 第二個方案是,用常規武器給日本洗地;但經過幾次大轟炸後,覺得效果還是不理想。
  • 第三個方案是,原子彈洗地;可惜原子彈只有兩個,而且製造速度慢。
  • 第四個方案是,撒除草劑讓全日本變禿;可能是效果最好的一個,但還需要時間才能生產出足夠的藥劑。

於是,美國人先投下了兩顆原子彈作為試探,沒想到效果槓槓的。就在幾天前還叫囂一億玉碎的這幫人,嚇得投降了!

不僅如此,在此後的幾年之內日本成立了專門的服務部門,召集了數萬美女為美軍提供特殊服務。當數年後,麥克阿瑟離開日本時,上百萬人對其依依不捨,更是讓人吃驚。


所以,日本出賣隊友的能力無人可及,跪舔強者的水平也是頂尖的!

以上,不是瞎說!


歷史風暴



從這張“硫磺島戰役”結束之後,美軍記者拍攝的照片就能知道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弱點!M–4謝爾曼坦克本來體積不大,在二戰期間屬於中型坦克,但是它背後“馱”的那輛被擊毀的日寇“95式”坦克顯得更加“渺小”!這種對於日寇的羞辱,也恰恰證明了日寇二戰中的弱點,那就是工業化程度不高!

二戰是人類社會第一次進行的全面機械化戰爭!也是對於世界上已經進入工業化的國家進行的一次考試!從這次“考試”的結果來看,日本的工業化水平在當時是很低的!


這張圖表可以看出二戰期間日本最高年產鋼的數量與美國之間的巨大差距(1942年)!

既然二戰是大規模機械化戰爭,那麼對於鋼鐵的需求就會“膨脹”,因為從軍艦、坦克……士兵手裡的槍都需要鋼鐵,並且戰爭期間武器裝備的消耗品,甚至新裝備去戰場不到20分鐘就被摧毀了……各國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要求武器裝備生產與戰毀比例是2.5:1,也就是說生產了2.5輛坦克裡面可以有1輛被完全摧毀,但是還剩下1.5輛……並不影響軍隊的總戰鬥力。而這樣的消耗或者裝備生產力根本不是日本可以承受的,就拿最基本的彈藥子彈來說,日本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1945年8月15日投降,日本一共生產了22億發子彈!這個數字基本上與當時的中國19億發子彈生產量相當!要知道,子彈在戰爭中的消耗是驚人的!美軍所謂“2.5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敵人的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美國二戰期間生產了114億發子彈)!日本由於鋼鐵和其他有色金屬產量低,根本消耗不起!所以日寇根本沒有往部隊下發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也是生產能力有限的原因。
B–29戰略轟炸機生產線,這樣的生產力是日本不敢想的。

總得來說,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資本就是,當時的東亞除了日本是工業化國家以外,其他都是落後的農業國家,日本的武器裝備也是圍繞亞洲主戰場研製的,工業國與農業國的戰爭,勝負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工業國與工業國之間的戰爭就要比拼誰的工業規模大、誰的生產效率高!與美國和蘇聯對比,日本不論是工業規模還是生產效率都遠遠落後,所以最後滅亡是必然的!

戰爭本身就是“物”的戰爭,誰的武器裝備質量好、數量多…那麼誰就在戰爭中處於上風的地位!古代戰爭就已經總結出來了戰爭打的就是“錢糧”!這是“樸實的唯物主義哲學觀”,物質是第一性 ,意識的第二性!手裡的戰爭工具“差又少”就是再有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又能咋樣?刺刀抵不過坦克在“諾門坎戰役”已經得到了認證!
日本海軍與陸軍戰二戰期間為了爭奪有限的戰爭資源明爭暗鬥。

日本“利令智昏”的發動侵略戰爭完全不顧及自己:國土狹小、資源貧乏、工業能力差…這些固有的嚴重缺陷,想當然的認為:“一旦侵略勝利了,就能得到資源”,他們並沒有想到“佔領區人民”的抵抗和破壞……國際形勢與政策也不允許他們這樣……邪惡怎麼可能戰勝正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