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弱点是什么?

风云一点通


二战时期国人经常说小日本,但是日本真的小吗?

首先说日本的国土面积有37.78万平方公里,在世界排名第61位,比德国高一位,算是世界中等水平。为什么二战时期还叫他小日本呢?因为我们经常从自身出发看问题,二战日本的几个主要对手:中国,美国,苏联。从这三个国家层面看,日本确实是小。但是相对于亚洲其他国家看,日本的国土面积是不少的。

然后看人口,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人口大概是7800万,这个人口数量也是很吓人的,起码组织起来几百万军队是不成问题的,在1937年-1945年间日本累计动员兵力大概是900万,伤亡大概在200万。也难怪在二战初期,日本军队可以横扫亚洲,打的中国,美国和英国只有招架之功。那么日本军队的弱点在哪里呢?我觉得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不足,运输线脆弱

日本是个岛国,多火山,少平原,作为战争资源的钢铁,煤炭,石油等资源,日本自身是不足以支撑打大战的。只能进行快速决战才有机会战争中美等大国。这也是日本想三个月灭亡中国,偷袭珍珠港的原因。日本拖不起。这点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分析的很清楚。中国和日本比,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但是中国能拖得起,日本拖不起。拖几年就可以把日本拖死。

自身资源不足外,日本还面临一个重大问题是占领区的资源无法补充战争消耗。二战时期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基本没有工业基础,也没有发现大的油田。41年后,占领了东南亚地区,但是从东南亚运送到日本本土需要经过漫长的运输,海上脆弱的运输线极易受到美国海军的攻击。导致日本在二战期间,一直处于资源匮乏状态。

指挥僵化,陆海军不和

日本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战斗力很强,但是高级别军官的指挥能力和美军,苏军相比就差的多了。日本是一个打顺风局的高手,但是打逆风局就不知道怎么打了。这点从中途岛海战可见一斑。后期随着美国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起来战争机器全面开动,日本就越来越被动。

在加上日本陆海军矛盾重重,更进一步削弱了日本的战斗力。

多线作战,美苏共进

二战时期,日本也面临多线作战的问题,为了维护在中国的占领,需要保留大批兵力。41年后与美国开战,又把大量精锐部队调到太平洋与美军作战。到了45年,苏联结束了对德战争后,出兵中国东北,几十万关东军土崩瓦解,直接浇灭了日本人本土决战的想法。如果说两颗原子弹还不是致命伤的话,那苏联对日宣战就宣告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

除了这几个原因外,日本军队还面临占领区人民反抗日益激烈,武器装备落后等问题。当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14年抗战,对日本侵略者造成了重大打击。


布衣白丁


日军最大的弱点不在军事上,正所谓棋在局外,地小、物少、人少、兵少才是日本军队的命门。

1、日本地小

日本只有四岛,国土面积狭小。正如《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台词,在日本火车一天一夜就能开到大海里,而中国可以开七天七夜。

(日本四岛)

地小这个前提,决定了日本战略空间狭小与其他一切的匮乏。

2、日本物小

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非常依赖进口资源。日本国内铁矿、石油严重缺乏,在占领台湾、半岛、东北之后也没有解决石油问题。

(只能南进扩张)

为了保障生命线,只能不惜代价南进;为了南进就得与英美开战。“战略执行是为了国家,结果发现国家只是战略执行”。资源的匮乏让日本只能铤而走险。

3、日本人少、兵少

在狭小的国土上、缺乏资源的领土内,能养活的人口是有限的。在人口有限的前提下,士兵数量就变得有限了。

二战中主要参战国,日本的动员力量的最少的,投入前线更是少了。

(二战各国动员伤亡)

日本军队的真正弱势不在于其战斗力不行之类,关键是狭长的国土、匮乏的资源,前者让国家没有战略纵深,只能扩张;后者让国家只能南进,与英美决战;而稀少的人口很难撑得起这样的战争。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二战中的日军弱点是非常多的,而且很多弱点对其战争的失败有重要作用。

弱点之一:海陆不和


日军有一个其他国家军队都没有的情况——日本海军和陆军彼此之间矛盾非常深,简直就像是仇人一样,要不是有天皇压着,两个兵种甚至有可能打起来。

在日语中,“马鹿”(就是我们常说的八格牙路)是骂人的话,而昭和时期的日本军队,海军将陆军称为“陆军马鹿”,陆军将海军称为“海军马鹿”,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平常性的称呼。

日本海陆军的矛盾由来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倒幕运动中。倒幕运动中,西南四强藩中的长洲和萨摩出力最多,可是他们两个彼此是世仇,只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在一起,倒幕运动成功之后就要开练,幸亏有天皇在。后来长洲掌控了海军,萨摩掌控了陆军,由此埋下了海军陆军矛盾的种子。

海军和陆军的矛盾体现在哪呢?

作战不配合。

二战日本陆军如果要求海军火力支持,那海军是大概率不会理你的,要想海军借船渡河?那更是想都不要想,总之就是除了天皇下令,别指望得到海军一点配合。

陆军也不能让份。太平洋战争想掉精锐陆军师团去当炮灰?门也没有啊,海军的要求来到陆军,陆军将领一问三摇头。二战末期,日本的油料极度紧张,海军连飞机起飞的油料都凑不齐了,可是日本陆军连用不上的坦克里都有汽油,却打死也不分给海军。

由于长期不配合,最后日本海军陆军索性不指望彼此了。海军组建了庞大的海军陆战队,而且拥有自己研究制造的坦克。而日本陆军居然想造航母!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支试图制造航母的陆军。

弱点之二:火力太差

二战日军的火力,,,实在是让人一言难尽。

由于日本资源稀缺,钢铁资源更是稀少。偏偏钢铁少还要发展海军,那一艘军舰都是几万吨十几万吨的钢铁,一来二去把日本的金属资源折腾的更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陆军和步兵的火力被严重压缩,因为弹药不足。

整个侵华日军上百万人,拥有的坦克不到一千辆,跟纳粹德国和苏联的一个装甲军差不多。而且日本的坦克是出名的“薄皮馅大”,被苏联讥笑为挂了铁皮的卡车,装甲薄到可怜的地步。诺门坎之战,日本坦克的小口径火炮打到苏联坦克上,苏联坦克兵甚至都不知道。而苏联坦克一炮轰到日本坦克上,日本坦克就像开罐头一样直接爆炸。


除了装甲部队极其稀少外,步兵装备也很差。客观来讲,侵华日军的装备也就是欧洲国家一战中的水平,而且还是一战中的中下等水平。日本用的“三八大盖”是1871年的设计!在日本侵华时已经整整用了六十多年!

日本的“歪把子”轻机枪,弹夹供弹,每个弹夹只有区区二十发子弹,几个点射就没了,根本没法连射,就这也好意思叫机枪。九二式重机枪,弹排供弹,射速相当慢。大家看抗日剧里当当当的声音就是九二式连发的声音。几十发子弹可以打两分钟。

而与此同时,纳粹用的MG42通用机枪,外号叫“希特勒撕布机”,打起来根本听不出子弹的间歇声音。跟撕布似的。一个步兵班给机枪手带1500发子弹,几分钟就能打光。

日本的武器这样也是有原因的,并不是什么“日军注重枪法,认为准确度比火力更重要”。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子弹太少。硫磺岛战役中,日本的子弹平均到每个美军头上只有七发,而美军平均为每个日军准备了一万多发子弹,差距太大!

二战中美国装备了大量的冲锋枪,火力又猛又轻巧。日本人偏偏傻不拉几的信仰“板载冲锋”(板载是日军中万岁的意思),成建制的冲上去跟美国人肉搏,美国人毫不客气用冲锋枪扫射。后来日本军官说——装备了冲锋枪的美军,一个美国步兵班的火力超过日本一个中队!

弱点三:下克上

下克上是日军的传统,二二六兵变就是他们的巅峰。

所谓下克上,是指日本的下级军官和士兵经常悖逆上级的命令甚至弑杀上级。著名的二二六兵变中,日军一群连排长杀掉了日本半个内阁,首相躲到了衣柜里才逃的一命。


下克上让日军很多重要行动,高层完全不知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这两起事变都是日本的几个中级军官自己谋划的,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军部和内阁毫不知情,没有任何正面侵略中国的打算,却突然发现底下人已经动手了。

本来日本中央没打算把战争扩大化,没想到张学良自己老老实实的放弃了抵抗,不占的便宜白不占,于是小日本占领了东三省。

七七事变也一样。本来日本打算蚕食中国,没打算鲸吞中国全面开战,这样对日本更有利,对中国更危险。但七七事变的爆发让局势瞬间爆发,直接导致了侵华战争在日本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时候全面爆发。

下克上的传统让日本很多战略规划无法顺利执行,因为手下的人不听话,参谋本部居然要顺着几个连营长的行动改变计划,这对于很多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日本以这样的奇葩机智居然能撑到二战最后,也算是个奇迹了。


小约翰


日本电影《军阀.昭和动荡史》中有这么一个片段:陆海军都嚷着要对西方国家开战。天皇就把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大将、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大将叫来,问他们和西方打仗得打多久?杉山元大将说:“估计有三到六个月就结束了。”天皇很奇怪,问他:“杉山,我记得支那事变(指七七事变)时你是陆军大臣吧?当时你说有三个月就可以解决支那问题的,可如今都四年了,不是还没解决吗?”杉山回答:“那是因为支那的领土太大,纵深太广了,所以我们没能按计划解决支那问题。”天皇生气的问:“你说支那国土大,纵深广,所以没能按计划三个月解决。那太平洋不是比支那更加宽广吗?你凭什么说三到六个月就能解决?”

一开始,我以为是电影编剧杜撰的情节,但后来查了资料,那是确有其事。

从二战中日军一系列行动看,在战术上无疑是一流的,但在战略上却不入流。于是,就有人说了,二战时的日军是一流的士兵、二流的军官,三流的统帅。

有人就问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呵呵,这都是日本军队的教育制度给闹的。

日本人还是非常重视军官的教育的。日本有三所军校非常有名,他们分别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日本陆军大学校,日本海军兵学校。在介绍日军的教育制度之前,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日本这三所军校。

先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我们可不要望文生义的把它理解为是培养上士、中士、下士等等这种士官的学校。在日本,中士、下士等等士官被称为兵槽。日语里的士官是指士兵里的军官的意思,也就是军队里的初级军官。所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一所培养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

日本陆军大学校比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高一级,只有陆士考试成绩前百名的学生有资格报考,所以,陆大从开办到结束,60多年来只有3000多年毕业生,平均每年才50名。

日本海军兵学校呢,是一所培养海军军官的学校,兵学,就是用兵的学问的意思。因为日本海军和陆军矛盾很深,你用过的名字我绝不会用。你看,日本陆军设有参谋长,但日本海军就没有参谋长一职。日本海军的参谋长职责由军令总长代替。日本海军见陆军办了个大学校,自己也想办一所同级别的学校。但由于陆军用了大学校这仨字,日本海军就不用了,就取了个让人看得不明不白的兵学校。而且海兵的录取方式也和陆大的录取方式不同。陆大是只有陆士考试成绩前百名学生有资格报考,但海兵却没有这样的规定。但海兵有一样规定也是陆大没有的,那就是海兵学校会把学生的成绩单打印出来,贴在最显眼的位置。你是第几名,成绩多少,让人一目了然。但陆大却没有这样的规定。这样一来,在海兵,没有人能走后门,但在陆大却留下了暗箱作业的空间。例如陆大毕业生石原莞尔,本来他考的成绩是第一名的,但老师却通过暗箱作业,把他降到第二名去了。为什么?因为这个石原莞尔为人怪异,常常想一些令人觉得异想天开的问题。按照日军的传统,陆大第一名可以获得御前演讲的资格,陆大的领导们怕异想天开的石原莞尔在天皇面前东拉西扯,说一些不着调的事情,所以就把他的成绩由第一降为第二了。

其实,陆大不着调的事情还多着呢。当初设立陆大的是日本近代陆军的鼻祖山县有朋。1877年2月至9月,日本发生了一场称为西南战争的内战。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内讧中被轰下了台。不服气的他打着“有话要对政府说”的不明不白的旗号,率领三万多人造起反来。天皇派有栖川宫炽仁亲王做统帅,陆军卿山县有朋中将,黑田清隆陆军中将,川村纯义海军中将做参军,率兵平叛。战争从2月打到9月,终于把叛乱平定了下来。仗是打赢了,但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山县有朋,为什么官军占绝对优势,这仗还要打这么久?他想啊想,最后认为是因为官军没有合格的参谋人才。随行的那些参谋们好主意出不了几个,但馊主意倒出了一堆。于是,为防止再出现类似情况,山县有朋决定成立陆军大学校,培养自己的参谋人才。

成立学校倒是不难,找个地方,把牌子一挂就行了。但请老师成了问题。当时,日本陆军学的是法国,但偏偏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败给了普鲁士,让日本人觉得法军不可靠了,还是请个普鲁士的靠谱一点。派人到普鲁士一考察,好嘛,这实在太对胃口了。普鲁士的参谋部是个和国防部平起平坐的部门,这和山县有朋的想法一模一样。于是,日本就决定请普鲁士人当教官。

普鲁士给日本派来的是梅克尔少校。这一回,学校有了,教官有了,那学生呢?从军校招,陆军士官学校考试成绩前百名的都可以报名。话说回来,一开始,陆大并没有这条变态的规定,其他一些炮兵、工兵、骑兵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的。梅克尔少校是个战术家,教的每一样都是在战斗中实实在在派得上用场的。但可惜的是,梅克尔少校的战略头脑不行。正因为老师在这方面不行,所以他怕误人子弟,所以根本就不教战略这一课程。老师不教,学生当然也就不学了。到以后根本就取消了战略学这一课程。这样一来,日本陆大毕业生个个都是战术专家,但战略家,却只有区区一个石原莞尔。这位石原莞尔完全是靠着自学成才的。所以,我们看二战的日军,师团以下规模的仗打得很漂亮,几乎找不到战术上的毛病。但要是把若干个师团组合起来编成军、总军、方面军,那各个师团之间就相互扯皮,难以配合到位了。在战略方面那就更是漏洞百出了。

除了在课程设置上是先天不足外,教学方法更是闭门造车了。日本陆军军官培养分为三个层次,最低的是陆军幼年学校,跟着是陆军士官学校,最后是陆军大学校。陆军幼年学校相当于我国的小学和中学。这所学校是面向日本全国招生。如果考取了这所学校,衣食住行国家全包了。很多没钱读书的穷苦人家的孩子都乐意报读陆军幼年学校的。新生入学后,就完全与社会隔离,实行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毕业后,学生们就分配到部队任基层指挥官,如小队长(排长)、中队长(连长)。

成绩好的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士官学校和幼年学校一样,也是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陆士毕业后,分配到陆军任中层指挥官,如大队长(营长)、联队长(团长)、旅团长等。陆士毕业考试成绩前百名者,可以报考进入陆军大学校学习。这个陆军大学校也是采取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

陆大毕业生出来后,有些出任军中的高层指挥官,而前10名则出任参谋。你别看在别的国家里“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但在旧日本军队,参谋的权力大得很。因为在旧日本军队,军令政令是相互独立的,参谋并不是什么师团长、军长的下属,而是平起平坐的军官。能管参谋的,是上一级的参谋。另外,也不是哪个人都可以当参谋的。必需是陆大毕业考试前10名的考生,他们每人会得到天皇御赐的一根参谋绶带,前五名还得到一把天皇御赐的军刀和一块怀表。而毕业考试成绩第一名的学生还能获得御前演讲的机会。

正因为这些参谋们都是在优秀的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所以他们被誉为精英中的精英。正因为他们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他们也有骄傲的资本,很多参谋们总是飞扬跋扈,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些人要是做错事了,打了败仗了,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毛病,都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借用电影《逆风千里》的一句台词就是“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那这群精英能不能打仗呢?也能,也不能。说他们能打仗,他们的确是能打出很漂亮的战斗,特别是师团以下的战斗,你几乎挑不出他们一点毛病。但要是在战略方面呢?那就漏洞百出了。因为战争和战斗是两码事。克劳塞威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这群精英们从小就与社会隔绝,他们不懂得政治,不懂得社会,不懂得经济,不懂得人文差异,不懂得外交……,一句话,除了会打仗,什么也不会。但是,在上世纪20年代以后,这样的一群“精英二百五”却逐渐的把持着日本的政治、外交、经济等方方面面,最后整个国家都落入了这群“精英二百五”的掌控之中。大日本帝国就是在这群“精英二百五”的推动下,落入万丈深渊,直至一败涂地。所以,现在在日本,一追究起战争责任,说到这群“精英二百五”的时候,一个个都恨得牙痒痒的,哪怕最右翼的家伙也不敢公开说这些“精英二百五”的好话。


血染战旗红


这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老梁特意花了点时间,整理了一下思路。这顿忙活下来,老梁觉得咱应该先从大局,接着再从战局出发来解决题主的问题。

大局

小鬼子个小,兵少,地小,就剩下一个大的——野心。您瞅瞅不到一米六的个头,蹦起来还没有桌子高,拿着个三八大盖比他高一半,一辈子不穿裤头,弄块破布遮羞……

估计扯到这里,就有哪些个正义人士跑来扯老梁的胳膊肘:“你这是胡说,人家咋样咋样,你家又咋样!”

烦!老梁明确告诉你,别整那没用的。老梁就一句话,咱得无限重视这东西,毕竟这东西曾经把咱大华夏祸祸的不成样子,瞅见这东西咱心里就得提防着点。但拿来娱乐还是可以得,毕竟他的个子真心不高,老梁没瞎说。

好了,闲话唠完了,咱点到正题上。

兵少?这俩字冒出来,估计就有人坐不住了:“老梁你就误导观众吧,你个瘪犊子!”

老梁手里有几个数据,大家伙瞅瞅。二战的时候,小鬼子总动员人数是九百万,德国佬的军事人员总数一千七百万。

瞅到这里,估计大家伙都认为,小鬼子总人数就少,出的兵只有一半还可以得。老梁送上俩字——扯淡。小鬼子地头上的人口是七千万,德国佬的人口是六千七百万,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动员二字是累计产生的数字,实际出兵人数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军事人员那是实打实的,是多少就是多少。

这俩人在二战时期铺的摊子也差不离,德国佬凭借着闪电战,这兵力才堪堪够用。小鬼子这点兵力撒出去,那还叫多啊。

兵力少,随着战争的推进,可操作性就差老多了。当然咱不可否认,二战开头的时候,小鬼子的兵员的素质随便拽出来一个,都能当狙击手的使唤,一个老兵单挑咱三个大兵还是没啥问题的。但随着这批老兵的死亡,加上摊子铺的过于大,这兵员的素质蹭蹭的往下落。而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兵员的素质开始上升。这俩下一对比,小鬼子的兵力少,老梁没瞎说。

这有点空洞没啥说服力,咱举个例子。当年小鬼子和咱大中国形成的对峙的局面,没得办法一些新的大头兵被补充到了咱中国的地头上。其中有个大头兵(已经到了二战后期了)喜欢写日记,他是这么写自己第一天到达小鬼子所谓的占领区。

上了车,顶头上司这么和俺说:“这公路线是咱的,但下了公路线就是游击队的。所以一个人的时候,千万别下公路线逛荡,这是找死的行为,除非是集体行动。”

开始他还不信,结果坐着车走到路上,他就瞅见公路边上一个稍远的山头上有烟冒出来。他就问:“哪里也有咱的人?”

“不许胡说,哪里是游击队出没的地方,有可能是游击队在做饭。”

“啊!”

“别瞎操心了!这不是咱的事!”

这人在二战结束后,就成了一个专门画二战漫画的漫画家。这事就是个佐证,当年如果小鬼子的兵力足够的话,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吗?当然不会。

接着咱说他这地小

小日本就四个岛,草履虫一样的形状,您开着一辆小奥迪,估计一天一夜一个不小心您就开到海里,喂鲨鱼去了。咱大华夏的地头,您就算是坐着高铁走一趟。开海里,这叫做梦,一路欣赏一下春夏秋冬四季的天气倒是真的。

地小,这资源就少。战争打的是什么?钢铁,石油,粮食,橡胶等等,这些东西您缺了那样都玩不转啊。

要不然,小鬼子打到最后,是北进还是南进,就为这选择题琢磨了好久。一家伙先踹了毛熊的屁股,和毛熊玩了一次诺门坎战役,回过头来让毛熊揍了个半死。这下老实了,这才转过头来顶着一脑袋包就搞了一个南进,偷袭了珍珠港和美国佬怼嗨了一把,结果把自己个嗨死了。

再有这野心大

你说你一个原始社会的原始人,刚刚通过明治维新,把自己个变成了一个工业国。这底子能和那些个真正的强国比吗?不能够呀。

您造个机枪都是个歪把子,玩个枪就一支三八大盖,从开头打到尾。玩个飞机出了零式飞机,开头还算可以,这都整到战争快结束了,美国佬都换了好几代了,您还是零式。

就这工业还要单挑全世界这不是找死吗?再有你以为中国还是满清那会,这都到民国了。满清那会你赌国运,玩了个甲午海战挺嗨的。现在民国了,你这就又赌上国运,要三月吞掉大华夏,玩砸了吧。

小蚂蚁还要啃大象,你不拿出点时间去磨,还想一口吞下,能消化的了吗?作死!

因为这野心太大了,所以小鬼子眼珠子里只有战术眼光,没有战略眼光。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反对了说啥:“人家也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啥山本五十六,啥(没听过)!俺就特崇拜那个谁谁!”

远远的,远远的,这里不适合你,你和俺们家二柱子聊天挺合适的。不过老梁还的解释一下,这种人在小鬼子的地界还真有,但他是少数,您扣脚丫子顺道掰扯一下就能数的过来。这种人被小鬼子那些个野心大心眼小的人给挤到了边缘地带。当然即使小鬼子认可这些人的想法,他的败亡仅仅是推迟一些时日而已。

野心大,吞不下去,消化不了,撑死了。

接着说战局

小鬼子的思想过于僵化。传统战术“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当年咱武汉会战的时候,国民党的宋希濂就利用小鬼子的这个特点,在大别山那嘎达,搞了一个延迟战术。

简单的说,每个山头咱蹲一个排,或者一个连,看到小鬼子经过,咱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机枪,步枪抄家伙揍他就行,接着咱就等着小鬼子的动作。

小鬼子每次都是停下来,先拉开架势,呼叫小飞机,在山头上下几个蛋蛋,接着炮兵调试来一顿小炮,跟着小鬼子撅着屁股,端着三八大盖,迈着罗圈腿吼着:“板载!板载!”就冲上来了。

这个时候,咱的大兵早跑了。

跟着小鬼子收兵,来到下个山头,咱再揍他。结果小鬼子再来一遍。我去,这时间长了,小鬼子就不理咱了,这个时候,前面撤退下来的部队已经集结成一支大部队,正好乘他不理咱好好的揍这老小子。

就这一场下来,小鬼子扔下超过两万具尸体。

这战术咱对着小鬼子百试不爽,每次小鬼子拉着小炮,端着大枪跑来和咱玩,即使到了地头,才发现炮弹打空了,子弹也不多了,回吧。

咱家的大兵,蹲城头上瞅,这帮家伙是咋回事,到了地头,咋就打那么几下就走了呢?好奇怪啊!

最典型的就是薛岳的长沙保卫战,不仅路上和他延迟战术。而且还玩他的后勤运输,好多次小鬼子到了地头,掉屁股就跑,没子弹了打啥呢打!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在1938年的南岳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各用四个字表述日军的长处和弱点,前四个字是“快、硬、锐、密”,而对弱点的描述则为“小、短、浅、虚”,乍看起来 ,老蒋仿佛在评论日本男人的身体状态,其实全部可归为一条,即日寇在华兵力不足,当然,这是不够全面的。

同年的武汉会战中,黄埔一期宋希濂率71军奉命在江北大别山脉迟滞日军行动,面对日军的陆空火力优势,以第87、88两个残破德械师为主力的第71军如果硬拼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宋希濂巧妙地采用了“每山必守”的战法,利用大别山脉的地理特点,在日军推进的道路上每个山头都放上一连甚至一排的守军,发现鬼子就开火。

(宋希濂)

日军不明虚实,立马停下脚步开战,飞机轰炸,炮兵计算诸元,等到步兵爬山冲锋时,国军小部队立即撤退;到下一个山头如法炮制,每每日军都是拉开架式如临大敌 ,及至日军不太重视山头时,宋希濂抽冷子重兵压上,极大延缓了日军的推进速度,战役期间毙伤日军超过20000人 ,获军委会全国通报表扬。

这就是日军第二个弱点,战术呆板,过于程序化,与其接受的系统和严格训练有关。

前三次长沙保卫战,第九战区司令薛岳充分利用湖南水网地势,发动军民毁桥破路,引水灌田 ,坚壁清野,同时命令撤向两翼的部队不断袭扰日军越拉越长的补给线。使日军每每攻到长沙城下时都粮弹两缺,重炮炮弹、坦克汽车油料匮乏,火力优势荡然无存,巷战几靠拼刺刀解决,反转时许多部队已经不敢与国军接战,一味狂逃,因为士兵实在没有几颗子弹了。

这是日军弱点之三,作战严重依赖正规的辎重补给,否则战斗力将大打折扣。

(薛岳)

1944年缅北反攻战役,日军精锐第18师团仍然以“猪突冲锋”包围和进攻孙立人新38师所部,结果在“汤姆逊”和卡宾枪的扫射下未等接近便满身窟窿,中日军队伤亡比例第一次反转。这一现象在太平洋战场凸显更为严重,在塞班岛、冲绳岛日军动僦发起所谓玉碎式白刃冲锋,试图从精神上压垮对手,结果在美军绝对优势的自动火器打击下,尸横遍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死亡人数占整个战争中的64%。

过于迷恋步枪精确射击和“猪突冲锋”,诺门坎观战的德国武官评价其为一战水平,这是日战争弱点之四。

抛开这些战术方面的弱点,其实日军最弱的是战略指导,日本缺乏一流的战略家,以及胸中有世界格局的政治强人,后果是武将如东条英机等战略短视,文官如犬养、近卫等首相又控制不住国家政略方向,从而越陷越深,终至一败涂地。



(孙立人)


度度狼gg




二战时,日军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战备规划能力弱。

日军因为装备精良,战术训练素养好,所以在战役中很容易得手。中国军队不是撤退就是伤亡惨重,失去战斗力后不得不退出战斗。

但日本军队中有一个有名的传统就是抗上,也是不听上级指挥。日本是天皇领导和推崇武士道精神的国家,天皇控制不了政府,于是就加强对军队的渗透,甚至对军队中层军官的拉拢。



日军军官心中只有对天皇的效忠,对长官的命令基本上是听的,但不是全部都会听的。这就让日本军部制定政策和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天皇和中下级军官的要求,很难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军事战略来。

比如抗战爆发前,中国战略级专家蒋百里在制定抗战规划时就指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基本上都是从北向南打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因为地势相当平坦,北方军队的实力容易发挥。因此必须防止日本沿用这样的战略。

1937年,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就在上海陆续增加军队,迫使日本也不得不把主要兵力运送到上海和中国军队决战。上海的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人三个月内的灭亡中国的计划,也成功的把日本主要兵力吸引到了南方。

当日军从上海向西进攻时,就一路上全是水田,日本的机械化武器很难派上用场,整体实力大大下降。中国军队中要节节抵抗,就会大大减缓日军进攻的步伐,为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赢得时间。

日本军队本来也是希望从北向南攻击的,结果却被中国政府的战术给改变了这一计划,弱点被南京政府给利用了。



第二个弱点就是日军的战术太僵化.

抗战前期,中国军队面对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基本上丝毫没有什么抵抗能力。但伴随着局势的发展,日军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弱点。

那就是战术太僵化,缺少应变能力。

日军事先都会规划好每支军队进攻的路线和时间表,然后开始分工合作,如果碰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甚至反击,日军就会处于慌乱状态,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很难根据战场上的形势制定合理的战术。

因此中国军队就学会利用地理形势,寻找合适的地点,对日军进行伏击和阻击,打日本人一个措手不及。


比如日本的陆军操练宝典就象葵花宝典一样,规定士兵拼刺刀前,必须退下子弹。但中国军队根本就不管这样,和日军坏东西不能讲什么道义,趁日军退子弹的时间,就能消灭不少日军。

日军一旦攻击不顺,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变,还是沿用以前的打击来进攻,没有什么战术应变能力,最后就吃了不少亏。



最后一个弱点就是日军过分依赖后勤保障和相信自己的机械化。

三次长沙会战打的比较成功,就是因为第九战区司令薛岳研究透了日军的作战特点。第一步,先对长沙外围进行坚壁清野,让日本人不能就地找到补给。在水田放满水,让日本人的皮鞋涨大笨重无比,消耗日军体力,让机械化武器难以发挥作用。

中央的军队快速撤退,引诱日军深入,然后利用山区设伏。两翼的部队穿插到日军的背后,对日军进行打击,切断日军的补给线,对日军形成口袋阵,把小日本包围起来打,就算不能全歼,也要消灭其主力。


尤其是当日军攻城后,进入巷战时,中国军队往往利用地形埋伏和投放地雷,对日本形成严重打击,甚至把日本人逼出城外。

只要让日军的补给线切断,让他们的机械化武器没有油可用,炮弹和子弹缺乏时,他们的战斗意志就会非常薄弱,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消退,丢下同伙的尸体不要了,只管自己逃命去了。


新知传习阁


二战时日本军队并不弱,如果不是装备上的差距,日军甚至可以比肩德军

抛开民族情感来说,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以弹丸之地,不足一亿人口,在侵华战争中竟然占了大半个中国,简直是有些不可思议,我们口中的小日本,差点就将我们亡国灭种。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动员了将近九百多万人,基本上不超过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当兵的,相比于中国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国家,在抗战巅峰时期只有四五百万的军队,两者间呈现的差距简直是让人不敢想象。

对于这样一支军队,如果我们只强调他们的缺点,他们的愚蠢无能,是不是一种对抗战先烈不尊重的表现,尤其是现在的抗战神剧,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导演脑子里灌的都是什么。我们是喜欢胜利,喜欢战胜敌人,毕竟我们最终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到底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通过影视剧,应该向观众呈现一个抗战十分艰难,胜利来之不易,因此要更加珍惜和平。

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喜欢看《亮剑》,其中激动人心的片段比比皆是,和现在的大国梦是真的很应景,在亮剑中最为重视的就是战斗意志,逢敌必亮剑,这一点,纵横恰恰认为日军做的比中国的军队要好得多得多。

面对强敌,中国往往会选择妥协,选择退让,这一点在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一枪不放退出东三省中就能看出来,而当时的日本是敢于挑战强国,1894年日本挑战清朝,1904年日军挑战沙俄,1939年挑战苏联,1941年挑战美国,这些国家在当时哪个不比日本要强大,尽管对手很强大,日本就是敢和他干,这种精神不是逢敌必亮剑的精神吗?

在长期的抗战中,我们学习战争,并且发现敌人的弱点,然后进行针对!

首先,日本军队战术呆板,作战思维僵硬

在正常的对战中,比如要攻打一块阵地,日军一般就是“大炮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大炮轰”,因为日军都是在开战后迅速拉起的队伍,人员作战素质都不够用,为了能够让这些人在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日本采取的机械化的方式让士兵按部就班。

只要是三个人都会呈三角方式前进,这是一种比较经典的战术探索方式,但是日军是不管在什么样的地形,什么样的环境下都采取这样的方式,根本就不会变换思路。

这种死板的作战思维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日军的迂回作战,在日本可能是不管什么样的军事学校,都会将迂回作战,将迂回作战当作金科玉律一样,其实日本人的迂回作战,也就是李云龙在亮剑中的打法,在正面对敌时,再进行迂回作战,以一小股兵力直插敌军指挥部,你用一次两次就已经够说的,关键你不能每次作战都用,迂回作战讲的是出奇制胜,可是日军将这个“奇”变为正了。

其次,火力上十分缺乏,尤其是在轻武器上还不如中国呢

日军比较偏执类似三八大盖这样打得远,并且打得准的枪,为此,宁远在枪上加刺刀时刻准备和敌人拼刺刀,这种作战思维还是停留在一战时期的战术思维上,为什么美国、苏联、德国不将拼刺刀作为一个重要的战争形势来对待呢?就是因为,在二战中这些国家早就告别一战时,重机枪和步枪交叉火力的压制,而是更多的采用冲锋枪和自动步枪,虽然打得准确度不够,射程也不远,但是有效攻击距离之内,敌人很难冲突火力阻击,因此就很少有拼刺刀这个环节了,后期出的冲锋枪基本都不配备刺刀了。

当然,这也是因为资源匮乏导致,毕竟冲锋枪太浪费子弹,日本即使知道好用,也用不起。

最后,武器迭代比较严重

正是因为在侵华战争初期日本的表现让日本有些沾沾自喜,沉迷于胜利之中,认为自己很行了,实际上这是一种极端自负的表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没有继续研发新的枪械,这种武器代差导致日本的步枪还没有中国仿制德国的中正式步枪厉害。但是日本就是三八大盖,从开战到结束,就这一款枪。

日本研制的歪把子枪性能明明没有中国仿制的捷克式轻机枪厉害,那也不研制新的,这一点还不如德国,德国在二战初期使用MG34机枪,在战争中还研发了MG42机枪,堪称二战中最优秀的机枪,在战争中德国研制的坦克,那是一代比一代先进。

这一点还表现在日本研制的零式战斗机,这款飞机让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横扫美国空军,结果后来美国空军新产品不断研发,日军直到投降后,也是以零式战斗机为主力战斗机。


史论纵横


日本军队的弱点还是很多的,比如军事思想落后,在战斗不利的时候喜欢猪突,结果被一片片干掉。

武器装备落后,个军事强国已经普遍装备自动武器的时候,日本军人还在使用38大盖试图与敌人近身肉搏。

但是,这些所谓的弱点,放到中国战场就不突出了,甚至还算是优点了。因为,当时的中国更落后,所以落后就是对比出来的。比如,日本人喜欢冒险,九一八的时候,几百人就敢攻击东北军大营。说实话,这样的冒险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东北军当时反抗,那么这支军队被干掉不说,整个东北的日军都会受到牵连。但是当他们的对手张学良宣布不抵抗,大军蜂拥撤进山海关的时候,恰恰证明了冒险思想的先进性。

但是,日本的战略思想还真称得上是远远落后于各大强国,也落后于当时的中华民国。在倾国之战的情况下,日本战略的短视决定了他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反而会得到耻辱的失败!

下面看二战时期日本在战略上的短视,是如何让他成为猪队友的。

诺门坎战役之后,日军败给了苏军,但是苏联也不好过,因为他的西面还有个强大的德国在虎视眈眈。就在诺门坎激战的时候,德军也在准备入侵波兰,将领土推进到苏联边境。

1939年9月1日,德军发起了入侵苏联的战争。苏联开始纠结,继续和日军作战还是将注意力放到西线。

就在苏联纠结的时候,日本单方面宣布停战,随后两国开始谈判,作为德国的盟友,日本迅速和苏联取得共识,在9月16日签订停战协议。9月17日,苏联侵入波兰,与德国一起将这个国家瓜分。

作为盟友,不在战略上支持一下德国,反其道而行之,可见其出卖队友的能力堪称一流。


你以为这就完了?更骚的操作还在后面。

1941年6月22日,德国执行巴巴罗萨计划,而日本也在为北上还是南下争吵不休。此时,德国的想法很简单,在海上靠潜艇战困死英国,在陆地上集中全力灭掉苏联,最快在1941底结束战争。

虽然由于苏联的抵抗德军进展缓慢,但在当时看打败苏联只是时间问题,而英国在德军潜艇的封锁下也快完蛋了。

只要德国取胜,日本就可以顺利得到远东地区大片领土,获得这里的丰富资源。

但是,正在这关键时刻,日本适时地发起了珍珠港战役,逼迫美国加入战争,促使了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建立。从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中英苏三国,而德日意三个法西斯的失败也开始倒计时。


所以,论起二战最会出卖队友的国家日本算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打败德国的国家里,我认为应该加上日本,因为他的贡献远超英国,仅在美苏之下。


不过,日本这个国家还是有有点的,那就是脸皮厚,寡廉鲜耻。

二战末期,美军逐渐攻入日本本土,一开始日本举国上下叫嚣一亿玉碎,搞得美国震惊不已,为了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美军制定了好几个方案:

  • 第一个方案是,派军队强行登陆;但这可能会损失上百万人。
  • 第二个方案是,用常规武器给日本洗地;但经过几次大轰炸后,觉得效果还是不理想。
  • 第三个方案是,原子弹洗地;可惜原子弹只有两个,而且制造速度慢。
  • 第四个方案是,撒除草剂让全日本变秃;可能是效果最好的一个,但还需要时间才能生产出足够的药剂。

于是,美国人先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作为试探,没想到效果杠杠的。就在几天前还叫嚣一亿玉碎的这帮人,吓得投降了!

不仅如此,在此后的几年之内日本成立了专门的服务部门,召集了数万美女为美军提供特殊服务。当数年后,麦克阿瑟离开日本时,上百万人对其依依不舍,更是让人吃惊。


所以,日本出卖队友的能力无人可及,跪舔强者的水平也是顶尖的!

以上,不是瞎说!


历史风暴



从这张“硫磺岛战役”结束之后,美军记者拍摄的照片就能知道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弱点!M–4谢尔曼坦克本来体积不大,在二战期间属于中型坦克,但是它背后“驮”的那辆被击毁的日寇“95式”坦克显得更加“渺小”!这种对于日寇的羞辱,也恰恰证明了日寇二战中的弱点,那就是工业化程度不高!

二战是人类社会第一次进行的全面机械化战争!也是对于世界上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国家进行的一次考试!从这次“考试”的结果来看,日本的工业化水平在当时是很低的!


这张图表可以看出二战期间日本最高年产钢的数量与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1942年)!

既然二战是大规模机械化战争,那么对于钢铁的需求就会“膨胀”,因为从军舰、坦克……士兵手里的枪都需要钢铁,并且战争期间武器装备的消耗品,甚至新装备去战场不到20分钟就被摧毁了……各国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要求武器装备生产与战毁比例是2.5:1,也就是说生产了2.5辆坦克里面可以有1辆被完全摧毁,但是还剩下1.5辆……并不影响军队的总战斗力。而这样的消耗或者装备生产力根本不是日本可以承受的,就拿最基本的弹药子弹来说,日本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1945年8月15日投降,日本一共生产了22亿发子弹!这个数字基本上与当时的中国19亿发子弹生产量相当!要知道,子弹在战争中的消耗是惊人的!美军所谓“2.5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敌人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美国二战期间生产了114亿发子弹)!日本由于钢铁和其他有色金属产量低,根本消耗不起!所以日寇根本没有往部队下发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也是生产能力有限的原因。
B–29战略轰炸机生产线,这样的生产力是日本不敢想的。

总得来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资本就是,当时的东亚除了日本是工业化国家以外,其他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日本的武器装备也是围绕亚洲主战场研制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的战争,胜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战争就要比拼谁的工业规模大、谁的生产效率高!与美国和苏联对比,日本不论是工业规模还是生产效率都远远落后,所以最后灭亡是必然的!

战争本身就是“物”的战争,谁的武器装备质量好、数量多…那么谁就在战争中处于上风的地位!古代战争就已经总结出来了战争打的就是“钱粮”!这是“朴实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物质是第一性 ,意识的第二性!手里的战争工具“差又少”就是再有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又能咋样?刺刀抵不过坦克在“诺门坎战役”已经得到了认证!
日本海军与陆军战二战期间为了争夺有限的战争资源明争暗斗。

日本“利令智昏”的发动侵略战争完全不顾及自己: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工业能力差…这些固有的严重缺陷,想当然的认为:“一旦侵略胜利了,就能得到资源”,他们并没有想到“占领区人民”的抵抗和破坏……国际形势与政策也不允许他们这样……邪恶怎么可能战胜正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