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江南》為什麼能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來學習?

小侯子的小桃子


個人觀點:小學啟蒙詩歌中以《江南可採蓮》取代《詠鵝》,是有待商榷的。

一、《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雖說在上學前,大多數幼兒已經會背誦耳熟能詳的《詠鵝》了,但那些字也許不會認、不會寫,其意思也或多或少迷茫。而初涉詩歌,以其熟悉的內容入手,在會背誦的前提下進一步領悟文義,更能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又者,後來成為“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作此《詠鵝》詩時年僅七歲,這與剛入學的孩子年紀相近,應該會有認知上的交融點。且僅就其幼年資質穎悟、聰慧過人這一點,也或許有助於激發小學生的好奇與上進之心。

二、《江南可採蓮》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漢樂府《江南可採蓮》在詞義和內容上的層次要比《詠鵝》更深一些。別說剛入學的小孩對“何田田”的意思不解,就是現今好多在網上隨意指責別人“弱點”的網民也是懵懂的。也許有人會說:老師是幹嘛的?不曉得講解嗎?是的,老師可以講解,如果老師講解就會懂,那直接講大學課程得了!

但就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明白“何”是“什麼”、“田田”是“田地”,可能難度較小,而要他們理解“何”是“多麼”、“田田”是“茂密”,這恐怕是有相當難度的。

再之,就內容而言,《江南可採蓮》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詩中以“蓮”諧“憐”或“戀”,象徵愛情,以魚兒戲水於蓮葉間來暗喻青年男女在勞動中相互愛戀的歡樂情景。格調清新健康自不必說,但這對還未“涉世”的兒童而言,是否“啟蒙”過早?

再次重申,人微言輕,權當戲言耳!






鍾蝰


說道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我的印象還是“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山村詠懷》。

我也不清楚是什麼時候《詠鵝》成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的。

我更不清楚《漢樂府·江南》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的。

只是我覺得現在的課本難度確實很高,對學生的要求也很高。(據說一年級語文開始已經取消拼音了?)

《山村詠懷》和《詠鵝》都是很押韻的故事,甚至我都沒有背誦這兩首詩的印象,只記得大家夕陽落山放學時,和同學們一邊跑,一邊背誦故事的場景。

現在我看到這首《漢樂府·江南》,並沒有一種很押韻的感覺,我自認為這首詩算上比較難吧。

也許是現在的孩子更聰明瞭吧,所以教育部提高了難度?


姚說


《江南》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屬於詩歌。

《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相信大部分朋友們對這首詩歌,並不是特別耳熟能詳。詩歌的大概意思是:江南水鄉又到了採蓮的季節,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形成美麗的景觀。後五行反覆詠唱,描寫了一幅魚兒圍繞荷葉四面遊動的動人畫面。詩歌的語言簡潔明快,意境優美,非常適合小朋友學習。這也是在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做出的改變。也就是說學生們以後語文很難考100分,國學知識會佔到語文知識的30%。這樣大家也看出了語文學習的大方向。

相反,相信《詠鵝》這首詩大家耳熟能詳。孩子們在幼兒園階段,甚至沒有入學之前就已經會背這首詩,當然對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也一定有所瞭解。

《詠鵝》這首詩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中被《江南》取代成為小學生學習的第一篇古文。不是說《詠鵝》它不重要,也不是說它的意境不好,或者說不適合一年級的孩子學習。他是非常適合一年級的小朋友學習的。但是因為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用《江南》作為小學生的第一首啟蒙古典文學,這就要提示,或者警示,我們大家以後在學習語文方面涉獵要廣,要深,要有厚度。這是在打破以往的傳統形式,重新拾起我國文化精髓。





江蘇小學教師


我們上學的時候學的第一首詩確實是《詠鵝》。當時讀來是朗朗上口,而《漢樂府·江南》是中學以後才接觸到。因為自家孩子還是學前兒童,對這個調整確實是看了問題才知道。想來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先來看看兩首詩的內容: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第一、《詠鵝》大部分孩子學前已經接觸過了

當代家庭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誇張點的,從孩子半歲起家長就開始灌輸簡明的詩詞了。這首《詠鵝》,在我身邊大部分3歲的孩子都會背誦,而且能基本理解句意。那麼相信有更多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是能接觸到的。再放到小學一年級的開篇教材裡,顯得就有些不當了,可能引起孩子們對待學習的驕矜情緒。

中國古詩詞經典者數不勝數,換一首新穎的很正常。

第二、《漢樂府·江南》更有利於一年級學生的識字任務

大家都知道,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除了朗讀背誦,還有一項任務就是識字、寫字。

詠鵝這首詩裡,適合作為一年級孩子識字素材的字詞大概只有鵝、向、天、白、毛、水這幾個;江南這首詩,則有江南、蓮、魚、東西南北、葉、間。

一下子能掌握四個方向的字詞,通過對比等方法理解的也更為透徹。

相比詠鵝,孩子學了這節課,性價比更高的。


第三、優美的意境有利於小學生學習基本的寫景

《江南》描寫了江南地區初夏的美景,動靜結合,有蓮葉何田田的靜態美,又有魚戲蓮葉間的動態美。在朗誦的同時,能感受到美好的意境。同時也能學到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對學習寫作這項任務也大有裨益。


第四、古詩文地位提高,小學生開始接觸除了唐宋詩詞之外的其他古詩文,漢樂府是很好的選擇

我國古代詩詞浩如煙波,從詩經起,一路歷經楚辭、樂府詩、再到傳誦量巨大的唐宋詩詞、古文、元雜劇、明清詩文小說,都是孩子們瞭解古代文學的素材。

從時間線來追溯,同樣足夠經典、足夠優美的詩經第一首《蒹葭》並不非常適合入選小學一年級教材:字詞筆畫多、不常用,意境艱澀,不容易理解。另一經典《楚辭》也有同樣的問題,而且句式複雜,不容易記憶。

相比下來,樂府詩倒是朗朗上口,句意簡明。這首《江南》實是很好的選擇了。


清嘉讀書


《漢樂府·江南》為什麼能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來學習?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從背景,題材和教育意義三個方面來說:

1.背景:

首先,《詠鵝》這首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的作品,且是他七歲時,客人命題,而作出來的詩,所以,對於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是同齡人的作品,會有親切感,在心裡層面上,會有接受感,就像是好朋友相互探討一般,沒有距離。


而《樂府詩·江南》這首,脫胎於漢惠帝時期,官方採集的民間歌謠彙編而成《樂府詩》,注意,這首詩其實應該是音樂的詞,是用來唱的,所以對於剛入學的孩子們,能唱的,會比必須背的詩,要有趣得多,自然而然會感興趣。


所以,比較而言,其實對於啟蒙教育來說,孩子的興趣才是重點,學什麼東西,有興趣了,自然會學好了,那麼,《江南》能代替《詠鵝》就很自然了,無關優劣,只是更有趣。


2.題材:

這個部分其實嚴格來說應該是,分析兩類詩的易讀性和內容。

比如,《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讀起來就是朗朗上口,且十分押韻,還生動描寫出了鵝的外觀,習性等我們常會,因為習以為常而忽略的點,顏色與動詞的對比也很好地讓一幅正在水中舒展身軀的鵝,這樣的畫面,直接映入我們腦海中,孩子們也會覺得他們看到了“鵝”。

《樂府詩·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首更加有趣,它本身的不對稱性,會讓或許讀過很多詩的孩子,感到特別,加上這首是直接描繪江南美景的詩,對於他們的直觀感受,會很舒服,最好玩的是最後四句,東南西北,記起來太容易了,對孩子來說,可以背這首“長詩”很有成就感。


其實,我們一直以來,教材就是一成不變的,其實很不好,現在的社會發展這麼快,要是基礎教育一直不變,是很不合理的,所以,改變一下,用這首不怎麼“規矩”的樂府詩,給孩子帶來樂趣,挺好的。


3.教育意義:

其實一直一來,《詠鵝》的教育意義,我認為,大致可以說是教孩子們多觀察,我們身邊常見的事物,其實那些很熟悉的事物,也有很不一樣的一面,細心發現生活當中的美。

其他的“細緻”分析,對仗工整,描寫怎麼怎麼精妙之類的,我認為有一定意義,但對於只有7歲的孩子來說,真的不用這麼“急”。


而這首《江南》,的教育意義就回歸到比較質樸的部分,就是帶孩子們欣賞一番江南的美景,至於那些背後的分析,這首詩“哪裡好”之類的,重要也不重要,更是老師向生在21世紀的孩子們,傳達一種“慢”下來的感悟,現在的時代太快了,孩子們的娛樂太豐富了,反而沒有專門的時間去看看風景,感受大自然,就這麼單純欣賞好景色,不是很好嗎。

總結:

因為不管是從樂府詩這種民間歌謠來看,還是從易讀性,激發孩子興趣的角度,最重要的是,結合當今時代太“快”,而衍生出希望孩子們可以“慢”一點,可以多欣賞風景的方面來看,《漢樂府·江南》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來學習,是一種時代的選擇。


長了鹿角的兔子


古詩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及傳承脈絡,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扮演著特殊的古文啟蒙和美學啟蒙的角色,目的是讓孩子能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同時感受文字放在詩詞之中的美學內涵。


《詠鵝》和《江南》(江南可採蓮)這兩首朗朗上口的小詩在一年級古詩詞學習中都有著較大的啟蒙性質。

《詠鵝》是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七歲所作,全詩如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江南》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全詩如下: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詠鵝》一詩雖然簡短,但是其中運用了白描、擬人、對偶多種手法,讓歌頌的對象躍然紙上,富有童心童趣,對培養小學生的敘述能力一定的啟迪作用。

《江南》一詩採用了反覆的手法,讓原本樸實無華的敘述一下子變得節奏鮮明,富有氣勢,堪稱專項寫作手法教學的典範。

因此,這兩首詩在小學一年級語文書當中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江南》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主要因為以下三點因素。



其一,從生詞認讀的角度而言,《詠鵝》一詩中牽涉到的生詞、難詞較多,例如“鵝”、“浮”、“綠”、“掌”等都屬於較難生詞,加大了小學生的學習難度。

《江南》一詩中字詞的讀音和筆畫數則相對比較簡單、容易掌握,在保證識字量的基礎上又難度適中,更適合作為沒有接觸過詩詞的一年級小朋友的入門詩。

其二,從可模仿、可遷移的角度上,《江南》的啟蒙性和可模仿性質更強。因為《江南》反覆的手法尤其鮮明,朗讀過程中韻律感也特別強烈,學生很容易就領回到這種手法的精髓。

在書本“爭當小詩人”的這一模仿環節,孩子們就不難填出“鳥戲枝葉間,鳥戲枝葉東……”這樣的句子。

相比之下,《詠鵝》當中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難度係數更高,一年級學生才剛剛接觸古詩,往往難以快速理解和模仿。

其三,從全詩體現出來的意境上看,《江南》的立意更為廣大深遠。

通過《江南》一詩,首聯“江南可採蓮”讓小學生的視野一下子被打開了,瞭解到我國大好河山之中還有一片江南水鄉。《江南》作為一首漢代民歌,同時謳歌了河山大好以及淳樸的勞動人民,簡單卻不乏宏大的主旨。

如果說《江南》的描寫是一個長鏡頭,《詠鵝》詩體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特寫鏡頭。《詠鵝》詩在語言上有了更多的修飾和雕琢,但是僅僅只能作為一首狀物詩,立意上相對狹窄,更多代表的只是駱賓王的個人成就。


END.


博書


《樂府詩》首首經典,且說這首《採蓮》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副江南夏天的美麗畫卷!有活潑的魚兒,有田田的蓮葉!有遊東遊西,遊南遊北的生動畫面,特別適合孩子們讀!且老師可以普及下方向的常識。

我家上幼兒園中班的女兒回家都能背給我聽。

我以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問題,沒感覺有多特別,反而感覺太簡潔口語化!聽她搖頭晃腦讀出來,便喜歡上了這首,並且也思考過與你一樣的問題。為什麼這首會入教材?

我總結以下幾點:

1.清新明快.

2.朗朗上口

3.充滿畫面感

4.讓孩子對世界充滿美好的印象。

並不是說《詠鵝》不好,只是全方面綜合考慮,採蓮更適合入教材給孩子學。











詩文社


“江南可採蓮”,這句詩出自現在部編版一年級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江南》中。而這首詩創造的年代是漢代,類型屬於是詩歌。全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迴旋反覆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我們心中美妙的一幅畫面。

一、《江南》的全文

《江南》——漢樂府①
江南可採蓮,蓮②葉③何田田,魚戲④蓮葉間⑤。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1.註釋

①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後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②蓮:蓮蓬。③何:多麼。④戲:玩兒。⑤間:中間。

2.譯文

江南又到了可以採蓮的季節了,綠油油的荷葉長出了水面,生機勃勃。魚兒在荷葉間自由自在地嬉戲玩耍。魚兒們一會兒在荷葉的東邊遊玩,一會兒在荷葉的西邊嬉戲,一會兒出現在了荷葉的南邊,一會兒又出現在了荷葉的北邊。

3.賞析

江南又到了適宜採蓮的季節了,蓮葉長出了水面,重重疊疊的,好像在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有著很多歡快的魚兒,在水裡不停的嬉戲玩耍著。一會兒在這邊,一會兒又游到了那邊,也不知道它到底是要游去哪邊,難道是要去東邊,還是西邊,還是南邊,還是去北邊。

4.本文考試常考的題目

這是一首漢代樂府詩,樂府是漢武帝年間設置的一種掌管音樂的機構(有點像現在的娛樂公司),負責蒐集民歌,樂譜,訓練音樂人才(歌手)。所以由樂府蒐集而流傳下來的詩歌就是樂府詩了。

相關考題:

(1)《江南》題目中的“江”是指(長江)

(2)漢樂府的意思是(漢朝掌管音樂的機構)

(3)詩歌通過對蓮和魚的描寫,表現了(採蓮人)的快樂心情。

(4)“魚戲蓮葉間”這句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

5.品古詩,學寫作

學會用反覆,突出文章的中心這首詩最後的四個句子,只是把這四個字“東西南北”改變了,反覆的使用。而這樣描寫,表達了水裡的魚兒遲遲不願意離去,然後又圍繞著蓮葉到處轉來轉去的動人畫面。

而文章後面四句詩,其實在這裡就是一個反覆的寫作手法,因為通過反覆吟唱的魚兒,在歡樂嬉戲的場面中,表現出了人們採蓮時候的熱鬧的情景,使人們感覺到了採蓮姑娘們的愉快情懷。

還有就是,反覆的寫法不僅能運用到古詩當中,其實在我們寫作文的時候,也可以把反覆運用得極為廣泛。所以,我們在寫作中也可以嘗試著去運用。

比如寫《我愛爸爸》,為了表達你對爸爸的熱愛,可以在文章的開頭、文章的中間和文章的結尾,這三個地方用三個相同的讚美,來表達你對爸爸的熱愛,這樣寫,不僅能表達出你強烈的思想感情,還能使文章更加清晰明瞭。

還可以在每一個段落的前面直接讚美爸爸,然後再描述具體的事例,這樣在文章中不斷的重複讚美,反覆的歌頌,使文章中心變得更為突出,情感更為強烈。

二、兩首詩的特點

如果說《江南》和《詠鵝》相比的話,我覺得,遠遠要比《詠鵝》的表面看起來複雜很多。但是呢?實際上《江南》的意境相對來說就會簡單一些了。

還有就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詠鵝》雖然篇幅短,但是詩裡面生詞比較多,“浮”、“綠”、“掌”“撥”等,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我覺得都算是屬於生詞了吧!而且也加大了小學生學習這首古詩的難度。

而《江南》雖然篇幅長,但是,裡面的字大多都是朗朗上口的文字,而且孩子在學習這首古詩的時候,可以快速的記下來。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詠鵝》的全文: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看了兩首詩的對比,我相信,現在大家也就明白了吧!把《江南》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我覺得,這也是相當合理的。畢竟,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主要是教材也跟上了時代的變化,需要更新了。而最主要的是《江南》這首詩還可以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

三、結束語

正如我們以上內容所述,部編語文教材的編者們所言,新編語文教材歷時三年,修改了無數次才編制而成的,對於每一篇文章的選材和編寫,我們都是從各個角度出發,進行了細緻的思考,才通過全部編輯人員的同意,用《江南》來代替《詠鵝》的。

話又說回來了,《詠鵝》也是相當不錯的一首古詩,陪伴了幾代人的求學之路,你能說它不好嗎?當然不能。只能說知識也是需要無時無刻更新的。其實兩首詩都各有各的優勢,學習起來也是朗朗上口的詩句。而且根據我們學習知識來說的話,也並不存在誰替代誰的問題。

PS:我是教育知識匯,90後教育工作者,熱愛看書、寫作,喜歡旅行、拍照。歡迎大家關注評論和留言!瞭解更多教育諮詢。我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育知識匯


漢樂府《江南》的詩句非常簡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平白如話,再明白不過了。

但奇怪的是,很長一段時間,這首詩並沒有作為小學生的蒙學古詩讀本。古代沒有,現在也長時間沒有進入教材。進入一年級教材,還是這幾年的事情。我們許多年紀大一點的人讀到這首詩,還是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裡。

(古人採蓮圖)

那麼,這麼好的一首詩,之前為什麼長時間沒有作為孩子的蒙學古詩讀本呢?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們來看看高頻率進入孩子蒙學讀本的那些古詩。比如駱賓王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等等。

說實在話,這些詩,和《江南》比起來,似乎要複雜得多。我們就拿駱賓王的《詠鵝》和《漢樂府·江南》對比分析一下,看看為什麼說《詠鵝》更復雜一些。

其一,意象繁複。《江南》只寫了魚一個意象,對魚沒有任何細節上的描寫。而《詠鵝》裡寫了鵝的各個細部:曲項、白毛、紅掌等等。

其二,情態繁複。《江南》所寫的情態,就只有一個:魚戲蓮葉。《詠鵝》裡的情態則非常多,有鵝高歌,有鵝浮水,有鵝潛水等等,是一副立體的畫。

其三,環境繁複。《江南》只有“蓮葉何田田”一句。《詠鵝》既有綠水,還有清波。

其四,意思繁複。《江南》就是表現魚兒歡樂的場景。而《詠鵝》表現的則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表現的是一種積極昂揚的人生態度。

(詠鵝圖)

既然《江南》更簡潔,更容易讓小孩子明白一些。照理說,蒙學教材、一年級起始教材,自然應該先選《江南》,再選《詠鵝》《靜夜思》《春曉》這些呀,為什麼反而不選《江南》呢?

我覺得,根本的原因在於,《江南》這首詩。看起來簡單,其實非常的複雜,其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詠鵝》《靜夜思》《春曉》這些詩。

甚至可以說,連一些成年人都不太懂。至少我當年在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是沒有搞得很明白的。

為什麼說這首詩非常複雜呢?

第一,作者想寫的東西,在詩中一句也沒出現。

作者想寫什麼?想寫採蓮人。但是全詩沒有一句話是寫採蓮人的。都是在寫蓮葉和魚,連漁船這些東西都沒有。也就是說,作者的“所指”和“能指”之間,有巨大的距離。這個距離,需要具有豐富想象力的讀者來填補。這個讀者最好還要有曾經採過蓮的經歷。由此看來,讓小孩子來展開想象,把作者沒寫出來的東西,補充完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魚戲蓮葉東)

第二,詩句有巨大的形式感,對形式感的理解,需要現代主義的思維。

什麼形式感呢?就是最後的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四句就只換了一個字,其它都是一樣的。從我們一般的思維來理解,這顯得有些重複囉嗦。但實際上,這既是作為音樂的需要,同時也是作為詩歌“形式感”的表現。作為形式感的詩歌,在古典派中是沒有出現過的,只有在現代派中才會出現。這一點,顯然是小孩子不太容易理解的。

第三,這首詩具有“禪意”。

“禪意”是古詩經常追求的一種東西。比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比如“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這樣的詩句都是具有“禪意”的。而“禪意”的獲得,是需要頓悟的,講是講不清楚。既然講不清楚,把它作為孩子的蒙學教材,顯然就有些吃力不討好。

不過,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之所以把這首《江南》放進一年級的教材裡,大約也是現在的孩子,其想象力更加豐富了些。同時,就算不理解,讓他們先記住,在將來自己的人生中慢慢理解,也是可以的吧。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往日高中課本中,通篇全背,至今尚能背出大半。

其中就有"江南曲",就有"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真是令人神往,忍不住又想起"宛在水中央"的蓮花樣的採蓮少女來了。

忽地又記起:

憶梅下西 洲,

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

雙鬢鴉頭髻。

西洲在何處,

隻江撟頭渡″

這樣的曲子。

咦,這給美的,盈盈一水間的小姑娘,實在美得沒法說。

至於這《江南》,單這題目就讓人神往而美感驟升,神思飛揚了: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疊韻,排比讓美麗象荷葉一樣在碧波盪漾中鋪排開來,無邊無際,水光接天。

而鵝呢?應該是向下遊游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