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中的生活(27)

年過七十,天天面對著疫情的蔓延,憂心如焚!做不成什麼事情了。只能天天宅在家裡讀書,是文人常見的生活方式。不少文人還把呆在書房裡安心讀書,視為理想的人生狀態。

  今年春節之前,剛剛寫完一部新的長篇,通讀潤飾之餘,我想同樣可以利用春節長假,好好地讀一點書了。

  積壓下來沒有讀的新的作品,還真不少哩。夏天書市上,買了兩大包書,好幾本連塑封都沒打開呢。元旦過後又去書店和鍾書閣選了兩大包,要知道這些都是報紙上登過封面,不少還是國際上得過七七八八的獎項的。有當代世界上寫得最好的短篇小說集,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新作,還有近年譯進來的美國當代勤奮的小說家保羅·奧斯特的長篇小說《4321》《幻影書》。這位同行和我年齡相仿,我得讀一讀,知道一下他是如何寫的,瞭解一下他又是如何根據今天的美國生活選材的,寫些什麼東西。況且他一寫就是厚厚的一本,足有75萬字之巨。至於比我年輕的作家新作,那就更多了,書名就很吸引人的《女人無名》《壞血》《鄰人之事》《旁觀者》……這年頭有了翻譯軟件,把一本書讀一遍,就可以翻成中文了,遂而在此基礎上作些文本潤飾,翻譯的文學作品可謂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況且書價貴啊,那本書名《4321》的長篇,定價148元。買回家總得認真讀。還有,國內幾家大出版社,每年年終總要送的他們社內出版的優秀新書,總得看看吧。出版社贈送的好書,除文學書之外,還有人文歷史的,哲學的,美術的……人家這是要我這個仍在寫作的作家,好好地拓展視野,寫得更出色一點呀!我總得一本一本細細地學習吧。

  按照以往的春節假期,這麼多的書我肯定是讀不完的。兩天看一本,我也至多隻能把熟悉的貴州侗族作家的五卷集讀完罷了。他的書有作家評價是“傷心的流水”,他寫的侗寨男女生活的村子,又是我年輕時生活過的地方,我能比其他人讀出更多的韻味。可只讀他一個人的書,其他書就只能翻一下內容提要和前言、後記了。那不太虧了嘛!

  1月23日,武漢封城了。疫情牽動著我的心,電視上、廣播裡、所有的媒體和不離身的手機上,都在說“呆在家裡就是貢獻”“少出門、不出門”。

  這下好了,我連以往習慣的散步和去郵局辦事都可以省卻了。安安心心地讀書吧。書本一會兒把我帶去愛爾蘭,領略那裡的風情俚俗,一會兒讓我在更遙遠的海岸認識靦腆優雅而又激情滿懷的海洋生物學家卡森,哲學的黃金十年,原來是一個魔術師時代,唐宋元明清的中國大小文人,竟然還有這麼多鮮為人知的故事,而海外的紀實作品,和我們中國文壇的寫法,真的大不相同,《愛情生活》和《鄰人之妻》這類小說,可以說讀得我膛目結舌……

  別以為我沉浸在書本的海洋裡不食人間煙火,每天夜裡,我是通過微信和電視機,關注著疫情在上海、在北京、在貴州和湖北的情況,期待著“拐點”的出現,盼望著這場災難快點過去,快點!

  宅家讀書,從1月23日到今天,我只出過一趟門,下過一次樓,走出過一次弄堂,我一口氣在僻靜的人行道上走了一萬多步。我要看一眼上海這座城市的另一副面貌。這天夜裡,由於步行了一萬多步,我睡得特別沉,一覺醒來,天都大亮了。

  其實宅家讀書的日子,對我來說不是第一次。50年前在貴州山鄉的砂鍋寨,從中秋到深秋,整整下了37天的雨,把成熟在田裡的莊稼都淹壞了,我也在茅草屋裡,翻來覆去地讀我帶到鄉下去的小說,讀得厭了就抬頭望天,盼雨停。現在的每年夏天,連續六七年了,我也宅在貴州山裡的家中,讀書看山,早晚沿著山路走到十里河,看搖曳多姿的荷花清晨和傍晚不一樣的形態,看長長的溪水從高高的山上流淌過來,又流向遠方的布佑村寨上。

  今年的“宅家讀書”,非同一般。(葉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