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心理學後你覺得有什麼改變嗎?

聽情


對我幫助最大的就是,可以無時無刻進行調整自己的狀態,包括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自己的感受,承認和明確自己潛在的需求,達到一個內心的平和吧!

如果從社交角度出發,也可以體會到一些優勢,比如說尊重與理解,因為每一個諮詢師治療師都有很強的共情能力和傾聽的意願。不會著急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會去透過別人的思路思維,去中和多人之間的看法。

當然了也有很強的同理心,它可以減少彼此之間的衝突,而生活上,可以處理很多的負面情緒來進行自我調節。我想從生命哲學的角度來講,會關注到我們每一個生命的感受和需要,讓我們內心更加的熱愛生活,對每一件小事,包括突發的事情都有熱情去接受它。

大部分的心理從業者,以及瞭解心理學對熱愛心理學的朋友來說,初衷大部分為了自救,或者瞭解彼此,在感情的觀念和社交的關係當中產生更好的利己作用……

開始的這種訴求會隨著學習,例如像基礎心理,發展教育應用心理,神經與認知,甚至是行為心理學等等而改變。讓我們以點帶面,更加全面的去了解心理學的覆蓋領域,對我們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就會有要求。

往往能沉澱下來,能產生人生智慧及生命哲學的朋友,基本上這兩個能力都是出類拔萃的,但是前提就在於,要獲取到大量的信息,大量的實踐以及更多頻次的沉澱才能達到。

如果沒有這麼高的精神追求,我個人還是建議去學習普通心理學的常識,因為它可以讓我們自己明白,我們犯的錯誤可能是很多人都會犯,那麼,包括我們的感覺,包括我們的情緒,包括我們觸發的原因,都是有依可循的,也都是可以被對方認同或被理解的。

所以更建議大家去吸收這方面的知識,克服自己認知中的盲點,來達到合理宣洩自己的情緒,畢竟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有我們需要保護與在意的人,不是嗎?

最終,希望大家的生活能夠更加美好,如果對心理學感興趣,也可以關注我,在這裡我們可以一同成長……


霖士心理


題主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經常有人問我,說,沒有心理學基礎要怎麼學習心理學,但是我想說的是,每個人每天都要接觸很多的心理學,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所以,每個人都會有很多的心理學基礎呀,每個人其實都很懂很多心理學的內容呀。

而學習心理學,只不過有時候是我們一些想法和觀念的驗證,為我們的生活和人生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認知去看待,去理解這個世界,心理學不是萬能的,它不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只是給我們提供一種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

我記憶很深刻的一點就是,我的成長班老師說的一句話,他說,如果我們能明白願賭服輸的道理,我們會好過很多。他編了一個例子是這樣說的:

比如說一個女孩來做諮詢,說她很痛苦,大學畢業之後就去工作供男友出國讀碩,一天打兩份工,起早貪黑,她想著男友畢業之後回國,就可以結束異國分居的情況了,結果男友碩士畢業了,回國沒待多久,又要去讀博,這個時候,女孩已經懷孕了,但是她依舊支持男友,希望會有更加好的未來,男友又去讀博,終於熬到男友畢業了,回來的時候還帶了一個女朋友,所以這個女孩非常痛苦,她不明白為什麼她付出那麼多,男友還會出軌。

如果沒有學習心理學,我可能會為這個女生不值,但是我的老師告訴我,這是片面思維,我們對一個人好,那麼他對我們的反饋有兩種,一種是也對我們好,但是另一種卻是對我們不好,我們不能只接受別人對我們好的那一面而不接受對我們不好的可能,而是應該在我們對他好之前,就考慮到並且接受這兩種結果。

這就是願賭服輸,對我的認知來講也是一個很震撼的衝擊。

祝好


主編:劉瀅

【瀚思心理】:瀚思十三年,專注心理學


瀚思心理


對於心理學,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認為學心理學的人都是自己心理有病;要是去做心理諮詢會認為神經病;還有對心理學有神秘感,認為會讀心,所以對學心理的人有一種防禦之心。因為從事社會工作,我之前去學心理學單純是為了工作和應付要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時隔五年,孩子告訴我,自己感到家裡很幸福。在這一霎那,我感覺到心理學真的沒白學。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反覆無常,在追求自我價值成長時又還未能脫離父母的羽翼庇護,這種過渡期裡,內心矛盾不斷交織著,相互鬥爭。時不時挑戰一下父母老師的權威,動不動一驚一乍。父母還要擔心孩子受朋輩影響,可能走入歪道。怎樣在顧忌孩子感受的同時,引導他正確的自我認知,這些都是對父母的挑戰,天天和孩子鬥智鬥勇。有了心理學知識,的確給了我很大幫助,讓著孩子平穩過度,現在也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其次,在家庭方面,有了更多的理論指導,對於各種家庭關係,都有較好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在協助家裡人以及親友處理家庭糾紛上有更多的發言權,並且能夠得到他們的信賴,自己都變成他們的“垃圾桶”了。

三是自己的心理更強大,自我覺察能力和情緒控制上都有較好的發展,懂得更好的運用傾聽和共感來處理事務。這讓自己在工作上增添有力的翅膀。

學點心理學我感覺真的是有必要的,只是要讓自己更接地氣,不要歧途把心理學往玄虛的地方去走。


鵜鶘心理


當前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很多,也都樂意去學習一些心理學的專業知識,我感覺學習心理學促使我們發生改變的過程是潛移默化的。作為一個心理學專業者,我本科碩士全是讀的心理學專業,畢業至今也一直從事與心理健康服務相關的工作,如果說學過心理學後我覺得有什麼改變,我想大致可以歸納為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認知觀點的改變。我主要指一些有關心理學的理論和基本概念,讓我能夠更為清晰的認識和解讀我們自身的情緒情感和行為方式。對於他人的一些行為反應,也能比較客觀的評價。比如,在評價一個滿嘴汙言穢語、行為舉止不文明的人時,以前總是帶有很強的負面評價,而學了心理學,則會反思他這種行為的產生原因,他的這種行為可能是外界環境或者家庭影響的結果,在看待這個人時,心裡會平靜很多,理性很多。此外,對於一些心理疾病,可能正確的去認識。

第二:情緒情感的改變。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積極的或是消極的,對於一些不好的情緒,之前的我總是會壓抑,不去表達,或者說不知道採取何種方式去調節自己的情緒。學過心理學後,尤其是心理諮詢與治療的一些理念、方法和技術後,我知道如何去看待自己的情緒、如何去調節自己的情緒、如果去成為一個積極快樂的人、

第三:心理學不是萬能的。心理學的確能夠促使我們發生良性改變,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帶來幫助,但是心理學並不是萬能的,我感覺心理學能給與我們的是一種看待自己和世界的視角。


鵜鶘心理陳小康


剛剛經歷了最後一次心理諮詢師考試,也參加了越來越多的業內主流公司舉辦的面向大眾人群的心理學大會後,才知覺“喜歡心理學”和“學習心理學”這兩種不同的心態,會導致你到底能吸收多少和使用多少,以及個人成長的程度。

市面上有非常多的付費內容,比如“懂點心理學的人,生活都不會太差”、“學會這幾點,成功搞定升職加薪”、“為什麼你總是得不到你想要的?因為缺乏這5點談話技巧”等等一些處世方面的“開掛”技巧。不過,也恰恰是這樣的急功近利,導致學習心理學的目的和意義被強烈地妖魔化了,彷彿你看了幾本書、聽了幾次付費音頻,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某個人編出來的“心理學知識和技巧”,就開始使用這些和別人打交道去了。

其實,心理學之所以有個“學”字,就是表明當你真正開始選對經典書籍或教材去系統閱讀和學習時,你看到的都是關於“人”的最底層的規律和理論。你會頓悟到為什麼更年期的母親會屢次對你發脾氣,你也會明白為什麼領導會那麼評價你,你也會理解為什麼社會性事件爆發時會引發群眾那麼多不同的反應。倒不是說去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去分析每一個現象和人,因為在你沒有充分對一件事、一個人的背景做出全面完善的瞭解時,這個“分析”就會存在錯誤,也會讓自己陷入鑽牛角尖的窘境。

學習心理學,決定開始只是一小步,選擇堅持後,才能擁有連你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變化。

回答者:暖心理的路易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要問我學過之後,有什麼改變?


  • 第一,是對心理學這門科學的有了更深的理解。

  • 第二,更加客觀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為什麼?我特別說明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大家不知道對於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來說,被人問到的排名第一和排名第二個問題是,“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什麼?你們心理學還用做實驗。”

這兩個問題真切的反映了,大眾對於心理學有一種萬能化的想象。好像心理學無所不能,星座,屬相,血型,玄學,讀心術,人生哲理和心靈雞湯等都是心理學的研究範疇。雖然心理學廣泛地涉及的人的客觀行為和心理現象,但它的研究對象必須滿足“可檢驗”這一標準。超驗的、超感官的事情是無法被列入研究對象的。

心理學研究的問題,必須是實證可解的,研究方法也是遵循系統的實證主義,結論能夠重複驗證,並經過同行評議獲得認可。

這三條也是區分心理學與偽心理學的方法。

因此心理學的研究常常於操作定義實驗組、控制組、變量,數據統計等專業術詞聯繫起來的,而不是個人化的體驗,感悟,頭腦風暴和邏輯推理。

大家由此可以辨別什麼是偽心理學了嗎?

第二點是學心理學可以更好的接納自己,篇幅有限在下一篇問答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