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通知朋友嗎?怎麼通知好?

Super棟


現代社會,葬禮通知也是比較大的難題。

首先,考慮你葬禮的規模,如果比較簡單,那麼建議你只通知親戚們,和特別要好的朋友。方法是親自打電話,或者請身邊共同的親戚朋友帶話。

其次,如果葬禮規模比較大,逝者生前結交廣泛,而你的朋友也很多,並且這些朋友之前遇到紅白喜事也通知過你,那你就可以多通知一些朋友。方法是,年紀比較大的朋友,需要打電話通知,年輕的可以微信。

但是我個人認為,葬禮本身畢竟就是悲哀的事情,不是讓人開心的事,所以通知朋友時必須謹慎。最好還是挑選要好的朋友,泛泛之交就算了。況且很多人因個人原因,對葬禮有諸多忌諱,比如體弱者,年長者,病人等不宜通知,甚至有的地方,逢九年的人,也不能去。

葬禮簡樸莊重即可。斯人已逝,葬禮是活人的心意,盡心就好。


靈魂深處鬧_


關係好的,可以通知,打電話的話,就說:”最近你那邊還好嗎?我這邊情況不好,我爺爺得癌症,在昨天上午去世了,家裡人打算在後天上午九點,在✘✘醫院太平間那邊開追悼會。”

說完,看對方怎麼說,對方聽到這樣電話,一般會說,“老人都有這麼一天,老人活著的時候,你們也盡孝了,你也不要太難過了,把你爸媽要照顧好,到時我會去參加追悼會。”

發微信的話,直接說:我爺爺得癌症,昨晚去世了,家裡人打算後天上午...

發完信息,和打電話一樣,看對方怎麼說。


有事想到了鍾無豔


對於我們農村一般喪葬,給朋友或一般親戚捎話,啥時奠裡,啥時埋裡。給他舅家人,要親自上門跪在門前,請我母或父親下世了,啥時奠裡,幾號埋裡。城裡卻不一樣貼公告,XX大人於幾時幾日與世長辭,請各位親朋好友到時光臨...。


大慈大悲511


對於農村一般喪葬,給朋友或一般親戚捎話,啥時奠裡,啥時下葬。給他舅家人,要親自上門跪在門前,請我母或父親下世了,啥時奠裡,幾號下葬。還兄弟姐妹必須通知到人,城裡卻不一樣貼公告,XX大人於幾時幾日與世長辭,請各位親朋好友到時光臨...。


人在路上劉慶軍


可以通知或也可以不通知,這個情況很複雜,爭議頗多,通知或者不通知,我得想法是根據各家的實際情況再定。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家裡有人去世,通知其親戚朋友稱“報喪”,報喪有個親疏遠近的關係,有先有後。



首先是去世人的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這是必須擺在首位的;其次是重要的親戚,“親戚”這個詞我們是要分開來看的,家裡父親這邊的叫“親”,母親這邊的叫“戚”,這也是為什麼女婿去丈母孃家叫客人(外親,姓都不一樣),媳婦娶進來的叫“閨女”(隨夫姓,如丈夫姓王,媳婦姓李,那他們結婚以後女方就是王李氏,自己的孃家姓排後);再次才是戚友以及鄰里朋友。



在農村辦喪事其實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畢竟一個村裡住著的往根上數還算是一個祖宗,農村畢竟講究用“五服”來區分關係的親疏遠近,五服以內家族裡的都很親,宗族社會他們也是治喪的主要力量,族裡的長輩自然而然就成為治喪班子的總管,所以在農村誰家有人去世了,鄰里很快就知道了,而且會馬上就過來看看能幫忙的就幫忙,這就是說的遠親不如近鄰了。

農村的報喪方式

對關係近的:比如父親去世了,其母親孃家人這邊是關係最近的親戚,去報喪,其長子就要一大早披麻戴孝上門去報喪,到了以後敲門不進門,人家出門接,孝子馬上磕頭,人家就知道怎麼回事了,然後說明後事的時間安排即可。

親戚關係以外的,就根據具體情況,或是電話通知或是互相轉告了,若是報喪對象遠在外地,也要及時通知到,以便外地親屬能夠趕回奔喪。



現在城市的報喪

報喪對象除了自家親戚外,說直白點再通知什麼人或者不通知什麼人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逝者生前的社會地位及人際交往了,有句話說的“一個人這輩子成不成功就看他的告別會就知道了”,這句話其實也是一種赤裸裸的現實。

至於報喪的方式基本就都是電話通知了,假如去世人是某機關單位的人,比如說某些幹休所吧,家屬可以通知幹休所,然後幹休所會有專門的處理後事的人,他們會向逝者生前相關的人發“訃告”,說明逝者是誰其死因、時間、告別會地址及時間,以便相關的人安排前來弔喪事宜。如果去世人的地位很高,名氣很大,生前交友甚廣的,還會採取在電視媒體新聞網絡刊登其“訃告”。


悼亡吟


婚喪嫁娶是中國人歷來最看重的人生歷程,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人在世界上走一遭的重要環節,極具儀式感,往往親朋好友等也會到場參加相關活動,一起見證,喪葬寓意著一個人生命的終止,按照迎來送往的習俗,有人去世以後,親朋好友間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患難真情,往日糾葛情仇戛然而止,再見亦是鬼魂,所以不免難過、哀傷,所以很有必要通知朋友過來弔唁、送別最後一程,既是告別逝者,亦是對彼此情誼的告別。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要通知朋友參加喪禮,那麼怎麼通知呢?

在我們老家一般是這樣做的:以往凡有兒女的人家,如有親人亡故,家屬要按男左女右的習俗,在自家朝街的門旁邊貼上一長方形的白紙,上面書寫死者的姓名、年月和孝子的姓名,這叫做“喪報”,也稱“報喪帖”。這樣做的目的是喪家認為自己重孝在身,除特別親近的親戚外,不便去別人家去報喪,因此在自家的門楣上貼上這樣的喪報。各相鄰看到後也會相互告知,及時到逝者家中弔唁逝者。稍遠一點的呢,因身穿重孝,不方便親赴親友家中去報喪,避免忌諱家屬會委託相鄰親自上門報喪。距離太遠,估摸著實在趕不到的,就不通知了。

不過現在通訊怎麼發達,交通又便利,一般就不在派人上門報喪了,簡化又簡單了好多。基本上是通過主家兒女通過電話逐一通知親朋好友,告知喪者信息、喪禮時間、地點等,親友聞訊趕來即可,省心省事。如果是住在相鄰的,還是會沿用以前的老法子逐一派人上門報喪,這樣既符合禮儀也不麻煩。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好多地方都成立了治喪委員會,誰家遇到白事,主家將相關情況向治喪委員會報備後,治喪委員會會發訃告、代為辦理報喪,籌備喪葬用品、治喪、待客等諸多事宜,主家只負責一心一意服喪。

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報喪的禁忌是多種多樣的,我們隔壁鄉鎮就特別重視報喪時間和孝子的身份,當地人死後,習慣上死者的親屬要奔赴親友家中去報喪。因為身穿重孝,當地習俗忌諱讓這種人進到自己的家門,因此報喪者只能等候在親友的家門外,一直到親友出門,孝子這時才能以敏捷的動作閃出來跪到親友面前,磕一個頭,泣告喪情。報信者到別人家裡去時,手裡必須拿著一把雨傘,親戚朋友接到死信後,要燒兩個雞蛋給報信人吃,然後還要摔碎一個碗,當地的俗話叫做:晦死鬼滾蛋。





八桂生活圈


在辦理葬事時,一般都會有專門的葬事班子,逝者一倒頭,這個班子就會馬上到位,負責張羅出殯的各種事務,會根據親人的要求,對整個葬事前後負責到底。一個班子當中,有多個人組成,各司其責,而通知逝者或親戚朋友這種事情,則按照逝者親屬的交待意見,由專門負責的人去辦。有頭臉有地位的人,會在媒體發個訃告,普通人就電話通知一下,告知去世的時間,辦葬禮和舉行遺體告別的時間。現在的聯絡方式便利,一個電話或微信就解決了,有些人直接在朋友圈發個內容,很多朋友都會前來吊葬。

我記著以前在農村時,我們把這種事情稱為“報葬”,那時沒有電話,“報葬”的人在總負責先生那裡拿到名單之後,就會按照名單上的姓名和地址,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報,報上去世的時間,舉辦葬禮的大概程序。有些親近的親戚和朋友,需要提前到逝者家,我們稱之為“宿客”,指的是要住宿的人。由總負責對前來奔葬的人進行安排,按照親近遠疏的類別劃分,安排飯局和住宿地點。

我們老家有個習俗,前來奔葬的人,在走到衚衕的時候,就要開始大哭,一直哭到擺放靈柩的靈堂,不管你想不想哭,痛不痛苦,樣子總是要做出來的,然後上了人情(拿錢),再磕幾個頭燒幾張紙,以示報到。


元芳有看法


至於喪葬習俗怎麼通知朋友。以我個人看法,這得根據地方風俗而論。因為全國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以我們河北唐山的風俗習慣為例,老人過世村裡都會安排人員去亡者親戚朋友家去報喪。隨著信息化的進步,現在老人過世都是通過手機報喪了!


原地不動等你


如果朋友關係特別好,家裡有喪事,應該告訴一下,至於用什麼方式通知,以方便為主。但目前婚事、喪事用短信或微信方式通知的較多,這樣通知,雙方都可以避免一些心理上障礙。發一條合適的短信或微信即可。如:“家母不幸於某年某月某日離世,定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在某某地告別。“即可,至於收到短信或微信者來與不來,不必考慮。


吉林省律師陳維國


感謝上帝,這問題無所為,大理通天下,為了喪葬小事,岀了大事維能擔當了,因此我認為只同知從嚴簡單,不必懆辦,親朋好友就免了阿們,[贊][贊][贊][玫瑰][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