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闖關東”的史姓後人尋根,祖先清代從即墨乘船北上

史姓,是膠東地區比較常見的姓氏。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萊陽(萊西)、棲霞等地的史姓族人曾發起一次規模較大的修譜活動,梳理了以南宋的史濟(字添齊,原籍河南澠池,曾在南宋為官,遭遇變故後北遷萊陽縣史家疃)為始祖的這一大支史姓人(主要分佈在清代的登州和萊州兩府)的譜系,並制定了統一的輩分用字。


根據族譜記載,當時確定的輩分用字是:“大本汝先樹,峻德志克明,統緒務可繼,延世善永存。”如今,在膠東地區,只要看到名中帶有這些字的史姓人,就大概知道他的輩分。

一支“闖關東”的史姓後人尋根,祖先清代從即墨乘船北上

(民國時修撰的膠東史姓族譜)

不過,因為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有限,在修譜過程中,關外一些可能的分支,大多沒有參與其中,也沒有按照統一的輩分用字命名。這也使得一些“闖關東”的後人在尋根時,有些無處著手,難以確定祖籍地。

一支“闖關東”的史姓後人尋根,祖先清代從即墨乘船北上

尋根者史延峰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根據家裡老人世代傳下來的說法,史延峰的先祖叫做史奎(魁),清末從膠東半島的即墨坐船,來到關外的東溝(現在的遼寧東港)居住。

一支“闖關東”的史姓後人尋根,祖先清代從即墨乘船北上

史奎(史魁)這一代是單字,他的兒子是德字輩(在中間),孫子是章字輩(在末尾)。從章字輩開始,這支史姓人開始分為兩個地方居住,一部分仍居住在東港,一部分遷居黑龍江的雞西和密山。


從史奎(魁)開始算,這支史姓人在關外已經繁衍到了第八代 ,史延峰自己是第六代,他據此推測,始祖遷來的年代距今約有150年的時間,大致在清同治年間。
不過,因為流傳下來的資料太少,先祖史奎(魁)的籍貫是哪裡?這支史姓後人至今沒有得到準確的答案。
從即墨坐船這條線索推斷,這支史姓人祖籍在膠東半島南部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北部大多從蓬萊、黃縣或煙臺出海。清末,即墨海邊港口頗多,其中以丁字灣畔的金口港較為有名,金口港的輻射範圍不限於即墨,萊陽(萊西)、海陽甚至平度南部,都一度以此為客貨集散地。
然而,史延峰曾與一位保存有萊西5卷史姓族譜的同姓聯繫過,對方比照族譜之後,感覺他們這支人的名字比較生,輩分用字難以對照。
根據史延峰的分析,出現這種情況大概有三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先祖也屬於膠東這這一大支史姓家族,但修譜的時候因為路途遙遠沒有參與,祖籍地聯繫不上也沒有記錄;第二種可能是,不屬於這一大支史姓家族,是來自與膠東其他分支的史姓;還有一種可能是,祖籍地不在登州府或者萊州府,而是從其他地方過來坐船,經過幾代口傳之後,將出發地當做了祖籍地。

一支“闖關東”的史姓後人尋根,祖先清代從即墨乘船北上

目前,相對最有參考價值的線索就是前三代人的輩分用字。史延峰推測,先祖闖關東時的年紀在26歲-30歲之間,如果當時祖籍地有老譜的話,應該有記載;他的兒子為德字輩,孫子為章字輩,也有可能是從老家帶來的用字。

“有的人可能覺得過了一百多年,尋根也沒有什麼實際價值。但我覺得飲水思源不能忘本,這些年來一直堅持著。”史延峰說。在此,他也盼望對膠東史姓比較瞭解的朋友,能幫忙提供線索,早日找到祖籍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