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清真寺原来是买下明朝保宁府的“破衙门”而建


阆中清真寺原来是买下明朝保宁府的“破衙门”而建

清康熙初年,阆中社会逐渐安定,南北商贸频繁,经济活跃,穆斯林民众人丁兴旺,人数增加,但却苦于无一间大型的寺院作礼拜。由回民保姓族人打伙筹资拟在原明朝时期保宁府臬司(按察司)的衙门旧址处(今南城小巷尽头的民族小学内,包括今天的清真寺均属旧衙门的范围。此衙门清初即废——笔者注)修清真寺,并上奏朝廷得到恩准。保姓族人于是买下旧衙门地皮,聘请能工巧匠,参照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的形制(规模略小)进行设计修建,康熙八年竣工。


阆中清真寺原来是买下明朝保宁府的“破衙门”而建

原衙门座北朝南,大门在南城小巷民族小学操场处。清真寺由于宗教的要求只能座西向东,大门在盘龙路南端(今礼拜寺街)。完工后南面尚剩一片空地与零星破旧房屋,用以安排保姓族人中的穷苦人家,在空地种植蔬菜为生,直至解放初期。清真寺西面留一小巷,北起礼拜寺横街,南至南城小巷德顺谦刘家围墙外,以保姓为名,称保家巷。60年代此巷被围进民族小学校园内,北面紧靠张家大院(二幼儿园)。

清真寺历来均办有经文学校,由阿訇教授阿拉伯文、波斯文、古兰经。上世纪30年代由回民士绅畅办清真小学,解决穆斯林回民的穷苦人家子女入学问题,除学阿、波文外,还学汉文,纳入正规小学的学制与管理,校址以清真寺南面旧衙门的空地为基础,学校建成后尚剩大片菜地,解放后清真小学改民族小学并扩大规模,始将菜地建成学校操场,两家保姓族人也全部迁出。但回民老人至今仍称此处为“破衙门”。


阆中清真寺原来是买下明朝保宁府的“破衙门”而建

清真小学旧址(现阆中市民族小学)

也就是说东起今礼拜寺寺街,西至刘家围墙处,南起南城小巷民族小学操场墙根,北至二幼儿园北面墙根,即今清真寺,民族小学均属明旧衙门的范围。

见附图

阆中清真寺原来是买下明朝保宁府的“破衙门”而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