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小百科——漏蘆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的乾燥根。

【性味歸經】 苦,寒。歸胃經。

【藥材性狀】倒圓錐狀圓柱形,有的稍扭曲或扁壓,通常不分枝,完整者長10~30釐米,直徑1~2.5釐米。表面深棕色或黑棕色,粗糙,具不規則的縱形溝紋及菱形的網狀裂隙,外皮常有剝裂。根頭部膨大,有少數莖基及鱗片狀的葉柄殘基,

頂端有灰白色茸毛。質輕而脆,易折斷,折斷時皮部常與木部脫離,皮部色澤較深,木部黃白色,呈放射狀排列,多裂隙。氣特異,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用於乳癰腫痛,癰疽發背,瘰癧瘡毒,乳汁不通,溼痺拘攣。

【用法用量】5-9克。

【速記歌訣】

漏蘆味苦鹹性寒,主要歸入胃經間。

清熱解毒能消腫,排膿下乳通筋脈。

主治癰疽發背症,乳房脹痛乳汁閉。

瘰癧惡瘡與溼痺,骨節疼痛與痔瘡。

瘡癰初起紅腫痛,連翹人黃配合用。

乳房紅腫或成癰,瓜蔞貝母公英伍。

乳汁不下配通草,王不留行效果好。

肝腫瘤配半枝蓮,半邊蓮與石見穿。

參考文獻:

[1]曾立昆,曾海蓮,曾繼山著.北京名醫世紀傳媒 本草歌訣 [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50.

[2]董明強.名醫世紀傳媒 中藥學歌訣[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90.

[3]徐鴻華,樓步青,黃海波.精編中草藥識別與應用圖譜[M].廣東科技出版社,,2017:143.

中藥小百科——漏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