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天溫度達10度以上,魚不吃鉤是什麼原因?

用戶7514578663913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釣魚非常簡單,一竿一線一馬紮岸邊可以釣一天,但是釣魚卻又很複雜,需要面對複雜的水情、魚情,就比如題主講到:“水中有魚但是不咬鉤”問題,看似一個簡單的魚不咬鉤的問題,但是想要解決就需要知道什麼原因導致,找到原因應該如何解決,接下來我們就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

哪些因素會導致魚不咬鉤?

不論是自然水域也好家養塘也罷,導致魚不咬鉤的因素不外乎:餌料因素、環境因素、人為因素、自身因素等四個方面。

餌料因素引起的魚不咬鉤

餌料的因素包括餌料的味型、狀態、種類三方面,不同的魚種在覓食性上差異導致它們的覓食習慣彼此相差很大。

1.餌料的味型

常見餌料的味型大致上分為:腥、香、臭、酸等,不同的味型對於魚的誘食效果也不盡相同,就比如鯰魚和草魚兩種魚種,一個肉食性魚種一個素食性魚種,如果使用酵香的餌料去釣鯰魚效果好才怪呢,還有就是一些較為怪異的味型,如同果酸類小藥添加劑,天氣炎熱的時候比較好用如果天氣寒冷的時候使用非但沒有作用甚至會還有可能導致魚不敢進窩,更別提咬鉤了。

2.餌料的狀態

餌料的狀態包括軟、硬、粘、霧化等,魚情的變化導致它們吃餌的習慣不同,經常釣黑坑投驢的釣友最能體會這種餌料狀態的影響,投驢大都是面對的二水、三水魚,魚體大都以滑魚為主,對餌料的狀態特別挑剔甚至會有警惕性,如果使用高霧化的散炮作釣勢必會導致滑魚不敢進窩,反倒是低霧化甚至不霧化的白餌效果更好。

3.餌料的種類

餌料的種類大致分為:葷餌、粉餌、固狀餌料三大類,葷餌代表肉食性餌料如:動物肝臟、蝦肉、蟲餌等,粉餌就是常見的商品餌料,固狀餌料則是:玉米、顆粒等。在面對不同的魚種時如果餌料種類選擇錯誤同樣會導致魚不咬鉤,就如同使用玉米釣肉食性的鯰魚。

環境因素的變化

魚是一種對環境變化特別敏感的動物,當這種環境的變化超過了它們的適應力時,魚就會產生厭食性,就如同有暈車反應的人坐車時已經暈天轉地了,你給他再好吃的東西他也不會吃一口,那哪些環境變化會導致這種厭食症呢?

1.溫度變化

魚是冷血變溫動物,溫度的變化過快超過了它們的適應範疇時,就如同初春和秋末兩個季節,當溫度變化超過十度以上時,就會發現魚口立馬沒了,主要原因就是溫度變化導致水溫變化過快,魚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才能開口覓食,在適應的這段時間內魚幾乎不會開口覓食。

2.氣壓過低

氣壓雖然是水面之上的一個指數,但它會間接導致水中的容量量高低,當氣壓過低時魚就會出現浮頭甚至厭食症狀,特別是夏季高溫多雨的季節,雷陣雨過後經常會出現水面一層魚,這就是因為氣壓低水中溶氧量過低導致的,魚這段時間就會出現不咬鉤情況。

3.水質變化

水質變化代表著魚類生存環境的變化,這種生存環境的變化最容易導致它們不咬鉤,如夏季多雨時經常會遇到汙水倒流進入經常作釣的水域時,就會出現魚的身體機能變化不能立馬適應導致厭食;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在家養塘中,水質過肥時導致水藻富氧化,導致水體溶氧量極速下降,從而產生缺氧間接導致魚不咬鉤。

人為因素導致的魚不咬鉤

當一條河不出魚時最經常聽到人提到一句話:“這條河肯定被電了”,的確人為因素的干擾導致河道里的魚會出現3-5天長時間閉口,雖然能夠看到河道里有魚但是這個時候的魚還沒有從被電擊的過程中適應過來,還有就是撒網、錨魚等人為因素,導致水中的魚受驚過渡,從而產生厭食症。

自身因素導致的魚不咬鉤

魚也會像其他動物一樣會生病,一般常見的寄生蟲引起、病毒性、傳染性疾病都會導致魚的身體機能下降,導致活性降低的同時也會產生對食物不感興趣不咬鉤。

如果導致魚不咬鉤是因為疾病、人為因素、水質因素導致的,那大家這個時候就可以收拾裝備回家了,因為這幾種因素導致魚短時間內不會開口覓食,這種是生理上的厭食反應並不適合繼續作釣;而如果是因為餌料因素和環境因素的變化導致的魚不咬鉤,我們則可以通過相應的調整手段進行應對。

如何調整才能應對不咬鉤?

有魚但是不咬鉤的原因上面已經大致羅列清楚,排除人為因素和魚自身疾病引起的不咬鉤不吃餌外,餌料因素和一些因為環境因素導致的魚不咬鉤均可以通過調整改變進行應對,那應該如何改變和調整呢?

餌料味型的改變

釣魚是一個有前提條件的戶外活動,如果沒有條件下的更改餌料只會讓魚更難釣,所以更改餌料的味型也應該有前提條件,就如同在冬季作釣鯽魚和夏季釣鯽魚的時候,同樣是一種鯽魚但是味型上卻相差很大,夏季谷香、果香的效果更好,而冬季如果使用谷香、果香味型卻會是得其反,而腥香味型的餌料會效果顯著;除了溫度影響的餌料味型變化外,還有就是魚種不同應該採用不同味型的餌料味型,以鯰魚和鰱鱅這兩種極端味型愛好的魚種為例,鰱鱅喜好酸、臭,而鯰魚僅僅喜歡腥。

餌料狀態的改變

餌料的狀態改變一般多用於應激反應比較嚴重的滑口魚、受傷魚上,因為頻繁被釣起、受傷造成這些魚對餌料的高霧化狀態產生芥蒂,看到霧化較高的餌料不敢靠近覓食從而發生不咬鉤狀況,當面對的是滑口魚、受傷魚時餌料的狀態應該以高粘度、低霧化、小餌團為主,除了餌料上的針對性調整外,線組的搭配和浮漂調釣也要進行細微調整,抓小口放大口才是針對這種魚情的有效釣法。

餌料種類的改變

現在是冬季水溫低魚活性差,釣魚人大都以耐寒性比較強的鯽魚為目標魚,這段時期釣鯽魚就需要注意餌料種類的改變,同樣的腥味的粉狀餌和蟲餌所產生的誘釣效果截然不同,主要原因就是粉狀腥味餌料大都是採用化學添加劑勾兌而成的合成腥味,實質上沒有高蛋白高熱量的成分,並不能引起活性較差鯽魚的覓食慾,而天然成分腥的蟲餌才是這段時間的正確選擇。

作釣水層的改變

溫度、氣壓的變化會導致魚的生活水層改變,最常見的就是夏季高溫天氣,早上魚貼底覓食但是隨著溫度的升高氣壓的降低,魚會逐漸上浮脫離水底而是在半水生活覓食,如果採用釣底方式進行勢必會造成有魚不咬鉤的現象,遇到這種魚情的時候我們就要學會找魚層,從下往上逐層搜魚,直到出現魚的吃口信號為止。

線組的搭配和調釣

魚情有好有壞,隨著溫度、氣壓、人為因素等多條件的影響,魚的活性覓食慾望也會不同,口輕的同時遇到線組過粗和調釣過鈍,就會發生沒有魚吃鉤的假想,其實並不是不吃鉤而是吃鉤的動作沒有在浮漂上體現出來,此時我們應該精細化的減小線組線號,將浮漂調整到更靈的狀態,使雙鉤在水下保持繃直狀態,讓魚的吃鉤信號傳遞的更為靈敏。

最後總結

釣魚並不僅僅是有魚就會上鉤,更需要我們針對不同的魚情、水情、環境等多方面綜合考慮針對性的調整,當有魚不吃鉤的時候不妨參考以上幾種常見因素逐個排除,找到導致魚不吃鉤的直接原因針對性的調整改變,有魚不怕釣不上來。

如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明明就是你858


這個問題答起來還真有點難,就我一個長期生活在東北(哈爾濱)的人來說,只能就東北地方氣候而談談本人的看法。1、在東北溫度達到10度以上,25度以下這個時間段基本都是春天和秋天,每年4月到六月中旬,秋季是8月底到11月初,這倆個時間段也是最好的釣魚時間段。至於夏天(6月中旬到8月中旬,在我們東北是這樣讓定的)魚是不好釣的,這個時間段可以釣鰱魚。至於連續三天溫度達到10度以上,魚不吃勾,原因也很多,有水中含氧量,釣點的深淺,晴天陰天,風向,風力大小,流水靜水,是水庫還是魚塘,還是江河湖叉,水中有無水草,釣餌的搭配,窩料的好賴,用量的大小,開餌的方法,使用時魚餌狀態,用什麼餌釣什麼魚?總之這個問題答起來很廣大,釣魚的好多問題需要釣友自己去實踐總結,不是幾句話就能解決的問題。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滿意,希望望大家在下面,討論相互學習,謝謝您的關注!





笨蛋老馬


影響魚情的因素眾多,其中水溫是極其重要的一項,但水溫對魚情的影響又是複雜的。正如釣友的問題,氣溫連續3天10℃以上,按照釣友的經驗,理應有不錯的魚口,而實際情況卻是魚口零星,不怎麼咬口,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儘量詳實的介紹,具體如下。

1、水溫升高不一定有好魚情,水溫穩定很重要

2、其他導致魚不吃鉤的可能原因

由釣友的問題可知,釣友特意強調了氣溫情況,連續都在10℃以上,應該是釣友認為氣溫並不低,應該會有好的魚情,因此下文先從氣溫、水溫的角度對魚不吃餌的原因詳細分析,同時魚不吃餌的原因眾多,接著對其他可能性作出說明

水溫升高不一定有好魚情,水溫穩定(溫差小)很重要

水溫對魚情的影響是顯著的,每個魚種都有其在最適宜的水體溫度,據研究絕大多數的淡水魚在最適宜的水溫在15-35℃範圍內,在這個區間範圍內魚的活性最高,攝食最積極。一旦高於或低於這個水溫,魚的活性、攝食都有受到抑制,特別是當冬季水溫低於10℃時,魚的覓食慾望顯著下降;當水溫低於5℃時,魚基本停口,不再攝食。因此釣友的問題中,連續3天水溫達到10度以上,水溫並不低,正常來講,魚有一定的覓食積極性,那麼為何依然沒有口呢?關鍵在溫差。

魚屬於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改變,通過體液(血液、組織液等)調節調節體溫,使之升高或降低。據測量魚體溫與水溫最小可維持0.5-1℃的溫差。但魚在體溫調節過程中,會帶動新陳代謝的加速,有強烈的不適感,特別是溫差大於5℃時,尤其明顯,嚴重時一天或兩天不怎麼進食。所以,釣友的問題,只是強調了氣溫在10℃以內,並沒有說明一天的氣溫變化。比如一天內最低氣溫在11℃,最高氣溫18攝氏度,溫差足有7℃,對於魚而講,水溫波動距離、溫差大,體溫調節難度大,不適感強烈,覓食慾望低,自然不會咬鉤吃餌。

其他導致魚不吃鉤的可能原因

上文是根據釣友的問題,推測的可能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同樣會致使魚不吃餌,具體如下。

1、魚群密度低

如今野釣資源是匱乏的,而釣魚人數逐年增加,加之撒網捕魚者眾多。大多數釣魚人都是在方圓50公里內的範圍內活動。所以能釣魚、出魚的水域都熟悉,如果魚的數量得不到及時補充。魚群密度是逐漸減小的,那麼面對低密度的水域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解放方法:初到陌生水域,先通過觀察水面魚星,聞水面的魚腥味,詢問周圍其他釣友等,瞭解基本的魚情。如果魚群密度特低,過多更換水域;如果數量少,但可以釣,那麼通過打窩聚魚,提高釣點的魚量。2、釣點選擇有偏差

自然水域的河流、湖泊魚群並非均勻分佈的,魚都有自己偏愛的水體環境。比如水草處,食物豐富,遮風避寒、避暑,水溫穩定,魚群喜歡聚集;水底凹凸不平、溝壑叢生、障礙物眾多的水域。像經典的大橋兩側、水閘處、洄水灣等都是不錯的釣點。

解決方法:長時間沒有魚吃餌,不必死守,應果斷收拾漁具,更換釣點,優先選擇上文提到的釣點,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注意水的深度,一定的深度水溫波動會小一些,利於魚群的棲息。

3、餌料不對路

餌料選用不對,致使魚不吃餌的情況也很常見。魚的食性受水溫、水質、水裡食物成分豐富度等多方面的影響。同一種魚在不同的水域,食性也會相差很大,並且隨著的生長,魚的食性也是變化的。比如筆者曾在聊城徒駭河野釣,平常都有面餌,自此來了次水後,面餌的效果就不那麼好了,而蚯蚓上魚明顯加快。

解決方法:餌料不對,釣友可詢問周圍上魚的釣友,看他們用什麼餌料,直接跟從即可。如果魚口都挺差,把常用的餌料一個個嘗試,直至有魚口為止,同時挑選出魚口最佳的那一款。

4、氣壓低、溶氧量減少

魚對水體的溶氧量敏感度極高,特別是陰天情況下,當溶氧量減少時,魚呼吸不暢,不適感強烈,覓食慾望低,具體表現則是上浮,如果嚴重時會有浮頭現象。所以此時垂釣魚情不太好,如果垂釣時依然採用釣底,魚情更差,沒有魚口也有可能。

解決方法:如果是陰天天氣、溶氧量低時,儘量選擇風口的位置,或者在入水口的位置,與其他水域相比,這兩個釣點周邊的水體溶氧量會高一些,魚的活性高,魚群也容易聚集,利於釣魚。

5、人為因素

自然河流、湖泊撒網捕魚者眾多,甚至極個別違反國家法規採用釣魚的方法,對這中殺雞取卵的方式,釣魚人都是極其厭惡的。如果前一天被這些捕魚人光顧,魚群受到驚擾,躁動不安,通常3-7天才能恢復到以前的正常狀態。所以沒有注意到這些情況,便揚竿,多數情況下,不會有魚口。

解決方法:釣友通過岸邊是否有小死魚、是否有深淺不一泥濘的腳印,便可初步判斷是否被捕魚人光顧。如果真光顧過,不建議再揚竿,等上1星期再來垂釣。

寫在後面

導致魚不吃餌的原因,其實遠不止本文所提及的幾個,比如還有水質變化,落水情況都會致使魚不吃餌。但又有主次之分,畢竟各因素對魚覓食影響力有大有小,並且各因素髮生的概率也不盡相同。釣魚人在野釣實踐中,應結合具體的水情、魚情分析、判斷,找到問題所在,再採用合理的措施,相信會有不錯的魚情。


野釣分享


非常高興來回答您的問題。

根據題主的問題,連續三天晴天,溫度都在10度以上,這在現在的天氣其實是很常見的,雖然冬季或者早春的總體溫度還是比較低的,但是對於連續的晴天來說,如果是在外面釣魚的話,其實感覺還是不一樣的,畢竟陽光照射的地方,都會受到其影響的,下面就這種天氣來做一下具體的分析,知己知彼,以及如何解決魚不吃鉤的問題。

一、連續晴天下的水情如何

前段時間,筆者所在的地區,也是有和這一樣的天氣,連續晴朗了幾天,所以我有切身的體會,它和陰天的確不一樣,即使是在同一天,陽光直射和照不到的地方也是不一樣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面的溫度高

陽光直射下,氣溫首先受到影響,會在短時間內升高溫度,所以我們在室外會感覺到溫暖甚至是熱,而水溫又是通過氣溫來傳導溫度的,只是在時間上有所滯後,一般在幾個小時左右。但是同樣是水溫,表層的溫度還是最先上升的,不管是同一天還是隔天的溫度,都是從上到下升溫的。所以,連續晴天的情況下,水面的溫度會持續升高,是所有溫度中最高的。

2、近岸的水溫高

近岸的地方,畢竟水深有限,在連續陽光的照射情況下,上面已經分析了上層水溫是最先升高,也是上升最高的,所以在近岸的水域,其水溫也是在持續的升高,因為其本身就淺。而魚對於這種溫度的升高是否適應?主要取決於下面一個因素。

3、晝夜水溫差大

雖然白天連續晴天,溫度也比較適合戶外活動,尤其是坐在太陽下釣魚,有時候太熱還會把傘支上,但是到了晚上,就會降到很低的溫度,此時水溫也就隨之下降,這一升一降,晝夜的溫差就表現出來了,而魚的適應能力是有限的,適應時間也是需要的,如此魚就不願意開口進食。

4、水體能見度太高

雖說到了早春的時節,但是水體的溫度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很低的,所以水體的微生物還沒有完全開始恢復生長,那麼水質就比較清澈,水體的能見度就比較高。人站在岸邊,用手竿釣淺水區的話,肯定是能看到水底的,魚也不傻,它們也具有趨利避害的意識,所以即使有魚也因害怕而不敢進食。

小結:二月天,雖然天氣可以連續晴朗,但是春寒料峭,水溫的上升只是陡升,到了太陽不在的時候還是回到了低溫狀態,水溫是關鍵,還沒有讓魚活躍起來,另外水體能見度太高也為魚帶來了危機感。

二、連續晴天下的魚情

魚水之情所要表達的初始意思,就是魚在水裡是需要依靠水的,水的情況直接影響著魚的變現。

1、魚表現上浮狀態

雖然說魚是變溫動物,水溫的變化決定了魚體溫度的改變,當水溫低的時候,魚就會適應水溫,降低體溫,但是魚還具有趨溫性,它也想提高體溫,提高自身的活性,來遊動去捕食。所以當連續晴天之時,水溫是從上面開始變高的,那麼魚就會感知到,游到水的中上層,尋找水溫高的地方待著,在我們釣魚人眼裡魚就會離底上浮,那麼作釣的方式就要有所轉變。

2、魚遊向深水恆溫處

當晴天的時間太長了,在一些水域水太淺或者近岸淺水處的話,水體受氣溫的影響很大,晝夜溫差大,那麼水溫的溫差也大,那麼魚就會比較尷尬了,一來是喜歡淺水高溫的地方,但是夜間溫度降低,魚就要躲避淺水,遊向深水,如此一來就會不適應,所以時間長了就會待在深水恆溫處了。

小結:正是由於魚離底上浮,魚不適應溫度的快速變化,所以魚就表現出魚口輕,魚口差,甚至是閉口的現象,我們在這種天氣情況下作釣的話,魚獲就很難保證,可能還釣不到魚。

三、解決方法

針對不同的時間,水情和魚情變現的不同,就要採取不同的作釣方法來應對,主要是以下幾種方式。

1、找魚層釣浮

當剛開始的兩天晴天的時候,此時魚還是找這高溫的水層待著的,而此時如果還能適應過來的話,那麼就可以尋找魚層來作釣。根據餌料的比重,採用調高目的方式來釣浮,不斷下拉浮漂座來改變作釣的水層。

2、改變調釣方式

如果魚還是水底的話,比如釣深水區,此時魚肯定是在底部老實的待著的,但是水溫畢竟不高,所以魚的活性也就不高。那麼在作釣時要注意調釣的改變,既不能太靈也不能太頓,太頓大家都知道,魚是沒那個力氣去拖動鉤餌的,太靈的話,浮漂是一直拉著鉤餌的,魚要是沒有打破這個平衡的力量,或者是吸力太小,餌料剛碰到嘴,浮漂就有動作,此時提竿也是不能中魚的。


3、釣遠釣深

對於一直晴天的情況,魚最終會表現出不適應的,所以紛紛游到遠水和深水區,而我們的手竿即使是傳統長杆也是夠不到的,水草裡也是沒有魚的。那麼就要使用遠投類的魚竿來作釣了,比如:使用筏竿配合串鉤的方式,掛蚯蚓或者紅蟲都是可以的,還有就是使用磯竿加串鉤或者滑漂來釣遠釣深,還不失靈敏性,對輕口魚特別有效。

4、選擇好的天氣

既然知道連續的晴天時魚情不好,那麼就可以適當轉變出釣時間,選擇晴天的時候有小降溫的天氣,或者晴天后的陰天,降溫的當天也是不錯的,要是晝夜溫差小的天氣也行。釣魚不在於這一時半會,選擇好的天氣就能有好的收穫,但是如果想積累釣魚經驗的話,還是要實際去摸索,哪裡有困難往哪裡上。

最後總結

連續晴天十幾度,其實我也實際去感受過的,那天用手竿,用臺釣,用傳統釣,不管是蚯蚓還是餌料,逗釣不行,窩子發了一天也沒魚。還是遠投類的釣法比較給力,筏竿自不必說,有靈敏性,就連海竿這樣頓的釣法也是有收穫的,其實魚口還是比較給力的,說明還是方法沒用對。

我是大別山小農人,今天有關分享就到這裡,迎評論交流,互相借鑑補充!


大別山小農人


在這個季節釣魚,影響魚口的因素會有很多,比如天氣、水深、釣點、餌料等等。而在連續三天溫度超過十度的天氣釣魚,看著天氣比較好,但卻沒魚口。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還真的不好直接定論,只能從各方面來分析一下。

天氣原因

現在這個季節釣魚,由於氣溫較低,所以出釣時對天氣的選擇還是很重要的。首先天氣要穩定,就是連續四五天晴天或陰天。因為魚是變溫動物,體溫是跟著水溫不斷變化的。而魚在調節體溫來適應水溫時是不會開口覓食的,只有在穩定的天氣,氣溫水溫穩定的情況下,魚兒才會開口覓食。再就是晝夜溫差,一般晝夜溫差在十度以內對魚口沒什麼影響,而超過十度時對釣魚是會有一定影響的。在晝夜溫差大的天氣,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的時候,魚兒還會上浮,此時釣魚一般是會沒魚口的。還有最低溫度,就是釣魚當天跟前二三天的最低溫度相比較,一般相差一至二度對釣魚沒影響,相差四五度肯定影響魚口。另外還有夜間溫差和時段溫差對釣魚都是會有影響的(這些我在前面的問答裡已經說過,在此不再詳述)。

至於連續三天溫度達到十度以上,也只能說明是最高溫度達到十度以上,而最高溫度的高低是不能決定魚口好壞的。

所釣水深

在冬季氣溫較低的天氣釣魚,我們一般都會釣得比較遠而且深。但有時在氣溫連續上升的時候,近岸較淺處水溫也會升高,而且有著豐富的食物,此時深水處的魚兒也會游到淺水的草邊來覓食。這種情況下,往往釣深水會沒魚口,而釣近岸水草邊往往會有不錯的魚獲。

餌料問題

冬季釣魚對餌料也是有講究的。因為冬季氣溫低,魚兒的活動範圍小,所以冬季釣魚餌料應該用濃一點,味型一般用腥香型的,以腥為主。只有這樣才能把魚兒誘進窩來。一般冬季釣魚可以用酒米打窩,紅蟲垂釣。酒米紅蟲在冬天垂釣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釣點的選擇

冬天由於水溫低魚兒活動範圍小,所以我們要找魚釣。那麼如果釣點選擇不好,即使餌料再好,也不會有魚進窩的。冬季一般在日照時間較長,水底有坎及水草的靜水區容易藏魚。所以冬季釣魚這些地方應該是不錯的釣點。

總之冬季釣魚影響魚口的還有其他很多因素,在此就不再細述了。以上所述希望能幫到大家。


野釣秦淮


魚索餌的主動性是受天氣、氣壓、溫度、餌料以及釣位等多因素的影響。釣魚人最怕的就是魚不咬鉤。如果天氣和氣壓以及溫度正常,遇到魚不咬鉤的情況,有的釣魚人選擇無奈的接受;而有經驗的釣者則總是有針對性的應對。

◆試釣不同的釣位

魚不咬鉤時換釣位是絕大多數釣魚人慣用的套路。但有時候換了好幾次釣位魚還是不咬鉤,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這換了釣位魚還是不咬鉤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釣者換來換去換的總是同一類型的釣位。也就是說,老是在沒魚的釣位之間換來換去,這樣肯定是不行的。

釣位的類型不是固定的,是分多種多樣的,如淺水釣位、深水釣位、深淺水結合處的釣位、有草釣位或無草釣位、進水口釣位、水下有無障礙物的釣位等等。水中的魚總要選擇在當天適宜的地方藏身和覓食,也就是說,總會有某個類型的釣位適合當天垂釣,因此換釣位尋找不同類型的釣位去試釣。


◆更換不同的釣餌

魚不咬鉤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餌料不合魚兒的口味。餌料不合口味,魚兒當然是不會去攝食的。因此,魚不咬鉤時,釣者應當立即改變試釣不同的釣餌,直到魚兒連續上鉤,這就說明此時的餌料是魚兒喜歡吃的。

有時候,兩位釣友使用同一種面餌作釣,但搓餌魚兒不拆,拉餌就非常受魚兒的歡迎,所以有時候釣餌的軟硬度也是魚兒是否咬鉤的重要因素。


◆試釣不同的水層

不同種類的魚都有各自的生活區域,也就是說不同的水層。如鰱鱅生活在水體的中上層;草魚生活在中下層;鯽魚和鯽魚生活在水體的底層,當然這些都是在正常情況下。但是,如果外界的因素,如下雨、氣壓低、缺氧等原因就會導致魚兒改變正常生活的水層而尋找適宜的水層。這種情況下如果釣者還是死板地墨守,那肯定是無魚咬鉤的。因此,魚不咬鉤時釣者可以試釣不同的水層,一旦找對了魚層,那麼,適口的餌料就會招誘魚兒們頻頻咬鉤。


魚不咬鉤總是有原因的!只要我們根據當天的實際天氣和水情以及魚情來隨機應變和適時調整餌料和釣法,魚兒怎能不咬鉤。


野釣魚倌


連續三天溫度在十度以上,魚不開口,是因為早晚溫差大,到了午後水的上層溫度比較高,水底還是比較冷,魚兒離地起浮了,此時可以釣滑鉛,減速魚餌的下沉,來釣接口,紅蟲蚯蚓最好,其次可以釣回水灣或者深淺交界處,釣水草邊,或者是微走水的地方,陰面也可以,以我的經驗,溫差大的天氣,釣早晚口是最好的,此時溫度雖低,但是水溫穩定,魚口是最好的,熟悉的小水面野河根本不需要打窩,直接釣遠釣深,此時魚兒都在深水的溝坎裡,石頭邊,餌料拋到位就有口。希望能對你有幫助,有什麼困難可以互相討論。


一支獨釣黃小峰


很多原因:

1:氣壓太低魚不開口。

2:溫度太高或則太低也不會開口。你既然現在問那就是現在的溫度,應該不是溫度的原因。

3:餌料不對路,魚不太喜歡吃。

4:你不瞭解魚的習性,選的位置根本沒有魚。所以不會吃鉤。

5:浮漂沒調好,很多時候不是魚不吃鉤而是魚吃鉤你看不到,要麼你的漂太差勁要麼釣的太鈍魚吃鉤浮漂不動。

6:也是調漂的問題,你雙溝陷進淤泥裡,魚只聞到味道卻找不到餌料吃,要調高釣低。

7:餌料狀態不好,太硬了!這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絕對的。

8:你分心了,要眼不離漂手不離杆,要有口就抬杆。很多時候你盯著浮漂魚不吃鉤,當你一分神比如抽菸、喝水、扭頭、接個電話啥的魚就會吃鉤,你分心了卻沒看到


十分開心之卡卡


我昨天剛釣過,用商品餌料腥香味加中藥小米加蛋奶小藥和中藥酒適量!水深一開始釣的2米,打頻率上魚兩尾後沒口,果斷換釣位到1米二左右的水深,抽頻率後連桿鯽魚!白條都抽上來了!溫度3-16度!建議釣一米到1.5米之間水深!打頻率!


釣魚之霸


這要看這片水域有沒有魚,有什麼魚,如果這地方魚稀少或者沒魚,溫度再適宜,也沒魚吃鉤,

其次,這片水域如果都是中上層魚,底層魚少,也不客易吃鉤,最關鍵一條,看水質,如果這片水域水體被汙染了,流入一些汙水,而且很多,水體環境被破壞了,不要說連續三天,有時半個月都不開口,這時魚兒命都難保,更不會進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