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材料使用“四要”“四不要”


高考議論文材料使用“四要”“四不要”

對於高考議論文的寫作來說,材料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有沒有材料,一個是材料用得恰當不恰當。就前者而言,有材料,文章才有可能成功;沒有材料,文章絕對沒有成功的可能。就後者而言,材料使用恰當,文章就有可能跨入高分作文的行列;反之,文章則有可能顯得不倫不類,跌入低分作文的泥潭。第一個問題筆者已經寫過多篇文章做了分析,這裡不再贅述。這篇文章打算從“四要”“四不要”的角度談談第二個問題,即高考議論文材料使用中的“四要”“四不要”。這“四要”“四不要”是:使用材料要有針對性、不要全面性;使用材料要直接敘述、不要人物對話;使用材料要概括、不要瑣碎;使用材料要分析、不要堆積。下邊一一做一闡釋。

1. 要有針對性、不要全面性。所謂要有針對性,不要全面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寫進文章中的材料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或者說要服務於特定的論點;從這個角度出發,對材料中能證明特定論點的內容要敘述得詳細一些;反之,則略寫,甚至不寫。這裡要特別提醒考生的是,從這個角度運用材料,一定要學會取捨,不能不作取捨地將材料的所有內容都不加區別地全部寫進文章中來。這樣使用材料極容易造成喧賓奪主或材料缺乏典型性的弊病。


高考議論文材料使用“四要”“四不要”

2. 要直接敘述、不要人物對話。所謂要直接敘述,不要人物對話的意思是,在使用材料的時候,如果材料中含有人物對話的成分,則在把材料寫進文章中的時候,必須將材料中人物對話的成分轉化成直接敘述,不能出現人物對話。因為就議論文而言,它所需要的材料是事實,是事實的真實性;而人物對話從某種意義上說含有虛假的成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這裡不妨提這麼幾個問題,大家試著思考一下。這幾個問題是:這兩個或幾個人物的談話你是怎麼知道的?他們談話的時候你在當場嗎?如果沒在,他們的談話你是怎麼知道的?你所寫的他們各自所說的話是他們當時的原話嗎?等等。很顯然,經過這麼一番追問,任何談話——除過錄音——很難經得起真實性檢驗。

不僅如此,將材料中的對話原原本本地寫進文章中來,還會使文章在文體上顯得不倫不類:既像議論文,又像記敘文。而這樣的文章在高考作文的閱卷中是要扣分的。

3. 要概括、不要瑣碎。所謂要概括,不要瑣碎,就是指議論文在敘述材料的時候,採用的是概括敘述的方法,不是詳細敘述。說得詳細一些,議論文在敘述材料的時候,只要將材料中同論點有關的部分簡潔概括地敘述出來即可,敘述過程一定要注意,不能將材料的所有細節都清清楚楚地敘述出來。這樣做,既無必要,也不恰當,而且弄不好還會給文章帶來負面的效果。


高考議論文材料使用“四要”“四不要”

4. 要分析、不要堆積。所謂要分析,不要堆積是指敘述完一則材料後,一定要把材料所蘊含的、同中心論點相一致的觀點通過自己的分析揭示出來。只有將材料所蘊含的同中心論點相一致的觀點明確地揭示了出來,你所使用的這則材料的目的、作用才會被讀者(或者說閱卷老師)認識到,材料也才能發揮論證中心論點的作用,同時也能發揮給文章增分的作用。否則,只是一個接一個地敘述材料,沒有分析,這樣的議論文同記敘文又有多大的區別呢?因此,重視材料敘述完後的分析,實乃是議論文文體的內在要求,本質特點。捨棄了這一點,我們寫出來的文章就會變成“四不像”!

在文章的寫作和鑑賞中,人們對文章的各個部件都提出了許多形象、生動,而又不乏準確的稱呼,比如稱文章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稱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靈魂”,或者“統帥”,稱文章的開頭是“鳳頭”,稱文章的結尾是“豹尾”,等等。那麼,人們通常是怎麼稱呼文章的材料呢?最常見的就是“下鍋的米”,比如俗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樣的名句;還有稱文章的材料為文章的“血肉”等。總之,不管人們怎麼稱呼材料,就議論文寫作來說,人們要求於材料的是真實、典型、簡要、有針對性。那麼,議論文寫作如何去做,方能達到這個目標呢?上邊談的四個原則就是導師。

高考議論文材料使用“四要”“四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