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期間德軍沒有大規模列裝卵形手榴彈,卻堅持使用木柄手榴彈?

張僮珀


其實並不絕對,早在一戰期間,德軍就裝備了1913,1915,1917等各型卵型手榴彈,而我們耳熟能詳的長型木柄手榴彈,最早是法國人於一戰中發明的,然後由於投擲距離遠,抓握手感更佳,對投擲曲線的控制更加精準,所以被德軍借鑑,迅速進行仿造。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把目光返回到一戰時期。

(1915式手榴彈設計圖)

最早德軍裝備的制式木柄手榴彈,是1915型木柄手榴彈,設計簡單,就是一根長25釐米的圓柱型木柄上,接一個直徑8釐米,長度10釐米的鋼製衝壓套筒,底座中央有圓孔以便木柄插入。套筒一側有一個金屬鉤,方便士兵將它別在腰帶上。

木柄上,有長10釐米,直徑大約1釐米的鑽通區域,這裡是引信池,內置引信摩擦發火組件,外包紙質套筒,上端是一段黃銅套筒裝著的磷粉柱,為延遲引信,延遲時間為5.5秒,在頭部的鋼製衝壓套筒中,是300克硝酸鋇,高碘酸鉀,黑火藥和鋁粉混合的炸藥。在測試中,士兵可以把手榴彈最遠投到大約35米的距離,手榴彈的炸藥以及破片殺傷半徑大約是15米,不過由於一戰是一場塹壕戰,環境潮溼泥濘,使得1915式木柄手榴彈時常出現引信受潮現象。

為了改進,德國軍工廠設計出了1916式木柄手榴彈,最主要的是改進了拉發摩擦發火裝置。拉火繩末端有一個陶瓷小扁珠,更方便拉扯,為了解決受潮難題,設計人員在手榴彈木柄末端用4顆鉚釘安裝了一個緊固環,可以用此為基座蓋上一個鋅制保險蓋,不但可以防潮還可以避免拉火繩從木柄內部脫出,造成意外事故。1916式木柄手榴彈的戰鬥部也有了變化,變成了一整塊佩蒂特成型炸藥塊,是56%過氯酸,32%二硝甲基苯,12%二硝基萘的混合物,爆炸威力遠遠高於1915式。

此時,德軍手榴彈的儲藏和運輸也有了制式規定,一個木製板條箱裝有25枚倒置的手榴彈,以及25枚放在包裝盒裡的雷管。

(1917式手榴彈)

最終,一戰中德軍使用最為成熟,製造量最大的,是1917型木柄手榴彈。這一型號最大的改進是,木柄內部的導火索管外表還有一個錫制引信摩擦套管,裡面安裝引信的拉毛髮火銅絲圈,末端有一根金屬拉線,拉線穿過一個引火件,還連著一個叉口金屬夾子,金屬夾子的目的在於,士兵用力拉動拉火繩時,防止用力過大將引火件一起拉出引信套管。

在大戰末期,德軍組織的“暴風突擊隊”中,手榴彈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手榴彈攜帶量大大超過普通陸軍士兵,具體戰術就是攜帶衝鋒槍等輕便武器,在炮擊後迅速穿越敵我陣地之間的無人地帶,將手榴彈扔進敵軍固守的碉堡壕溝裡,引導後續部隊進攻,並繼續不間斷地向敵人後方突破,把堅固火力支撐點留給後續的戰鬥工兵處理,

一戰後,手榴彈作為一種步兵基本輕武器,不在凡爾賽條約所禁止之列,所以魏瑪共和國國防軍武器局繼續進行手榴彈的改進,從而誕生了二戰中德軍使用最廣泛的24/39型手榴彈。

(24式手榴彈)

(39式手榴彈構造圖)

之所以成為24/39型,是因為它裝備了先進的24型,以及後來的39型延遲拉發燃燒引信。這種手榴彈全場36.5釐米,彈體長7.5釐米,全重595克。彈體底部做了衝壓螺紋處理,以便更好地旋入木柄。24/29型手榴彈的兩段,各有一個金屬箍套,分別充當木柄和彈體的連接件和保險蓋連接件。彈體和外套筒被統一上漆,漆成墨綠色。中後期,保險蓋變成了直接衝壓件,其中一些保險蓋裡配備了彈簧,方便士兵更快擰下。

24/39型手榴彈的雷管,為德軍制式8號雷管,全長4.5釐米,直徑7毫米,從黃銅製,逐漸變成鋁製和鋅制,頂端有螺紋,以便安裝保護帽,防塵防潮。

(二戰德軍手榴彈箱)

在二戰時,德軍手榴彈貯存箱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採用了金屬箱,長48釐米,寬36.5釐米,高14釐米,為衝壓件製成,箱體表面有三道交叉輻條,底部用鉸鏈鏈接。通常一個箱子裝載15枚手榴彈。裡面有便攜式金屬座架,將15枚手榴彈緊緊卡在槽中,避免來回晃動,另外有兩個隔離框,安放引信包裝盒和雷管包裝盒。

到了1943年後,德軍模仿蘇聯紅軍,在木柄式手榴彈外面加裝一層預製破片箍套,增大殺傷力。同時,木柄手榴彈和卵型手榴彈在德軍一線部隊中是搭配使用的,1940年5月閃擊西歐作戰開始時,一個步兵連,擁有45枚木柄手榴彈和30枚39型卵型手榴彈,但到了1943年夏天東線戰事陷入防禦狀態後,這個數字就激增到450枚長柄手榴彈,180枚卵型手榴彈和180枚發煙手榴彈。一般來說,由於木柄手榴彈投擲距離較遠,容易精確控制彈道,但投擲時士兵暴露在外的身體部分大,所以木柄手榴彈通常用於進攻作戰,卵型手榴彈用於防禦作戰。另外,由於需要更多攜帶,所以德軍開發了綠色帆布製造的手榴彈攜帶包

另外,24型木柄手榴彈還被經常改為集束手榴彈用於反坦克,反碉堡作戰,還可以改造成單體步兵地雷使用,可謂戰場上的多面手。所以在各種宣傳畫和資料片中,它的出鏡曝光率,都要高於卵型手榴彈,也就給大家留下了德軍只用木柄手榴彈,不用卵型手榴彈的印象。


用戶69792950182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這大長腿的木柄手榴彈和握在手裡邊比雞蛋大不了多少的手雷,這倆雖然丟出去都是玩爆炸的,但要說進攻效果,這木柄手榴彈要比這手雷要好很多。

首先這木柄手榴彈,您瞅瞅這大長腿,用根繩子捆三五個,這麼一拉弦,往敵人的坦克那大鏈條上一丟。

“呲呲呲”冒著白煙,就聽著“噹!”的一聲,這坦克鼻子哼哼著“吱!”這就趴窩了。

這整個就是一炸藥包啊!

你再瞅瞅這手雷,你來三五個,捆?您捆一個試試,拉倒吧這就是單發的,您這和群發的木柄手榴彈壓根就沒得比。

還有,這要是來個仰攻,您拿一木柄手榴彈,擰開蓋子,這麼一拉,甩開大臂,往前頭一扔,就聽響吧!“咚!”這響聲一過,端著衝鋒槍咱就來個衝鋒。

可這手雷?來個仰攻,拿出來往腦袋上一磕,往上一丟,這要是不小心沒丟好,您就瞅著這小圓球,跌跌撞撞的又滾回來了,這玩意誰受得了啊!

所以木柄手榴彈不僅可以單發,還可以來個團發,揍你沒商量,咱說的誇張一點,槍丟了,抽一顆出來,這也能當錘子使,當然沒有萬不得已的時候,千萬別這麼幹,畢竟這麼砸俺還真不知道安全不安全。

再有一點這扔出去還有個保障不是。

而這手雷,您說輕是輕了一點,但為了減輕這點重量,這滾來滾去的也不好使吧!

再說木柄手榴彈這裝藥量絕對管飽,破片殺傷這是他的第二項殺傷效果,他真真的殺傷效果是衝擊波,這丟出去動靜可大。

那麼這手雷相對來說裝藥量他就小點,全部靠破片傷敵,您這一丟出去,立馬自己就得找個地躲起來,這傢伙弄不好把自己就傷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就說了:“你丫手榴彈丟出去,不找地躲,就杵在哪裡瞅著?這也太過了吧!”

那到沒有,您記住了這木柄手榴彈,就算是個新手,使出吃奶的勁,咋也能丟出個三十幾米遠的距離。

這要是老手,分分鐘鍾七十多米就出去了,這要是碰到大牛,給你丟個百米距離那就和砍瓜切菜一樣輕輕鬆鬆,指不定見個窟窿眼就給你丟進去了,準確率是相當的高。

畢竟這有這槓槓原理不是。

那麼這手雷可就不一樣了。

您別說新手了,就算是老手,撐死了也就四十米的距離,再遠一點,這胳膊就得脫臼了。至於準確度,您自己個悄摸兮的練吧,這不丟個一百來個,準頭就得差點。

舉例

想當年,俺們有一個黑臉胖子教官,眉毛一挑咔嚓一下,一顆木柄手榴彈這就給你丟出去一百米,眼睛都不帶眨的。一口氣扔十個,這玩意一點問題都沒有。

俺丟倆出去,這胳膊就感覺不是自己的。

就人家那肚子,俺摸了摸,這都是脂肪裡夾肌肉的,和那脂肪裡夾腸子的壓根就不是一個級別的。

俺問:“這是咋回事?”

“練的!部隊裡伙食好唄!餓了只管吃!”

回頭他丟個手雷,這就不得勁了,四十米完了!

俺就問,你能不能再扔遠點,他不理俺了!

哎!這事弄的!

所以這木柄手榴彈,俺感覺要比這手雷靠譜一些,當然這是俺自己的看法,不能代表就是正確的。

最後,俺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德國人也沒有堅持一直使用木柄手榴彈,人家也開發了手雷。

只不過這種手雷沒有大規模的列裝而已,畢竟這木柄手榴彈要比手雷的成本低不少。

而且德國人秉承著他們一貫的嚴謹,他這手雷依然採用了拉弦的手法。他的頂部有一個蓋子,打開後有一個白色的拉線,用法和木柄手榴彈的用法是一樣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德軍其實大規模裝備了卵形手榴彈,M39式。

但是,這種手榴彈和盟國的具有極大的不同。

M39的結構大體和木柄手榴彈一樣,而不是西方那種安全設計。

也就是說,M39手榴彈旋開頂部帽子,會露出一根拉鎖。只要拉動拉鎖,然後將手榴彈投擲出去,就會爆炸。

至於德軍為什麼選擇木柄手榴彈,原因有很多。

其一是,一戰中德軍就一直使用木柄手榴彈,有傳統。

其二是,木柄手榴彈除了需要掏空木柄以外,其他加工都比卵形手榴彈要簡單。

其三是,木柄手榴彈可以集束使用,當做小型炸藥包摧毀工事,甚至炸坦克,卵形手榴彈則辦不到。

其四是,木柄手榴彈因槓桿原理,投擲的準確度較高,距離也相對較遠。

所以,在二戰前期和中期,德軍完全使用木柄手榴彈。

直到後期,才開發了M39式,但主要裝備山地部隊、空降兵、裝甲兵之類,步兵雖有裝備但士兵都不太願意去用。

其實,因德軍重火力強大,手榴彈並不常用,只是在斯大林格勒這種城市戰中發揮威力。


薩沙


德軍也列裝了很多卵形手榴彈,只是由於裝備規模小所以大家不熟悉

我們見到最多的是德軍M24型手榴彈。德軍大量裝備這一型木柄手榴彈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一戰以來的使用習慣: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大量使用木柄手榴彈進行塹壕戰。在一二戰之間這段時間,德軍對其進行了廣泛的改進,最終於1924年改進定型。

德國也研發過M39卵型手榴彈,由於與傳統使用習慣差距較大,在使用過程中並未受到部隊的歡迎,因此沒有推廣。

2、手榴彈分進攻型和防禦型兩種,德軍試圖以不斷進攻的閃電戰擊潰各國,因此更多裝備了這種裝藥量大的木柄手榴彈。

進攻型手榴彈,裝藥量普遍較大,依靠衝擊波殺傷敵人。進攻時投擲,己方人員無需隱蔽。

而防禦型手榴彈依靠破片殺傷敵人,如果投擲後不尋找掩護,很容易傷到自己。

我們來看一下德軍如何使用M24摧毀蘇軍火力點,單兵之間的配合堪稱完美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2389554481261657490, "vid": "f676c1f394994b19be04b0c3d50e4910\

武器裝備秀


木柄手榴彈

木柄手榴彈,我們以德軍的M24型手榴彈為例子,這種手榴彈的木柄是中空的,裡面藏著引信,需要使用時只需要從木柄下段拉出引信扔出去就可以了,它最上頭是一個爆破區,內裝TNT炸藥(可以說是非常變態了)威力巨大,而且這種手榴彈主要還是靠TNT爆炸來傷人,當然還有破片殺傷版本(就是外面再加上個破片套)

↑看圖示的德軍,他身旁就擺著的就是M24木柄手榴彈。

幾乎在整個二戰期間,德軍給大家的經典印象就是:身著一身原野灰軍裝,腰別M24手榴彈,頭戴M35/40鋼盔,手握一把MP40 衝鋒槍,背後揹著一杆Kar.98k步槍

↓如圖

以及.....這個↓ ?????

對不起放錯圖了.........

好了,對不起扯遠了,我們迴歸正題,

又因為M24手榴彈使用TNT炸藥的緣故,所以這M24木柄手榴彈多綁幾個在一塊(就是集束手榴彈)可以用來反坦克,

總之,M24木柄手榴彈投射距離遠,殺傷力大,唯一缺點就是引信太長(足足4.5秒,對面把它撿起來扔回去都夠了!!!!!)還有就是耗費時間長,造價貴。(後來就有了M42木柄手榴彈,木柄是實心的,造價便宜,但那已經是戰爭後期是事情了)

附圖↓

再注意上圖背上背98k的士兵,他手裡拿著的就是M24手榴彈

當時德軍幾乎每個班都有M24,有的德軍喜歡把它插在長筒靴裡行軍,恩...這酸..........爽.........................!!(物理攻擊加化學攻擊)


卵型手榴彈

我們還是以德國貨為例子——M39卵型手榴彈,這種手榴彈是德國最先使用的卵型手榴彈,主要靠破片殺傷,威力比不上M24,但是呢,這貨很方便攜帶(不用插在長筒靴裡了......)可以掛在腰上或掛在胸前,還可以掛在98K的彈帶上,非常方便德軍行軍時攜帶,而且造價比M24便宜的多,但投射距離沒木柄手榴彈遠.........

附圖↓↓

總之,一分價錢一分貨!!!!

筆者還是更喜歡木柄手榴彈,你們覺得呢?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哦。


前線德君


首先說一下啊,二戰德軍是有大量列裝卵形手榴彈的,M39型手榴彈就是二戰德軍大量列裝的一款手榴彈。但是因為M24/M43型木柄手榴彈實在是應用的太廣泛了,不僅僅是德軍所涉及的東線,西線,北非戰場,同時在亞洲-太平洋戰場也被廣泛使用,我們看的最多的抗日片裡面,在我國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八路軍,新四軍,國軍也都在使用木柄手榴彈的仿造品,且日本人也仿造過一批98式木柄手榴彈用在亞洲戰場。以至於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還在使用木柄手榴彈,並且將自產的命名為68式手榴彈。

最早應用手榴彈於近現代實戰的應該是美國南北戰爭,使用了一種叫“凱旋”的手榴彈,其次就是日俄戰爭,雙方在旅順要塞激戰時,都使用了類似的手榴彈,但是這些都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手榴彈,因為他們十分容易在己方手中爆炸,且不便於攜帶和使用。但是日俄戰爭催發了現代手榴彈的產生,當時的英國武官觀察員發現這種裝備在實戰戰場中的優勢後,指示英軍軍械局發展出實用的現代手榴彈。而為什麼這裡要先說英國人呢?當時的歐洲籠罩在一戰的戰爭陰霾下,德國的一個潛在對手就是當時的英國,英國人研發出了這種新武器,德國人覺得自己也得有,於是也開始了本國的手榴彈研發。

不過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德國人雖然研製出了自己的手榴彈,其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手榴彈就是卵形手榴彈,被命名為M1915卵型手榴彈。這是一枚重750克的卵形破片手榴彈,但是它的重量實在是太沉了,沒有經過訓練過的士兵根本無法在戰場上使用這種手榴彈,而經過訓練的士兵也只能將其投擲15米左右。因此該型手榴彈也只被配發給了先鋒部隊使用,而沒有大規模列裝。

為了彌補在手榴彈方面的劣勢,1915年,德意志帝國的軍工界設計並開始生產最初的M15型木柄手榴彈,且為了增加投擲距離,因此採用了木柄,且為了方便攜帶,在裝藥部的鐵殼外還被焊上了一個夾子,該型手榴彈的裝藥量為170克。不過該種外形被士兵們戲稱為“馬鈴薯搗碎器”。木柄設計使投擲時可以利用慣性,大大提高了投擲距離。它可以由普通的德國士兵投擲大約27至37米,而英國米爾斯手榴彈通常只能投擲約14米。英國戰爭辦公室報告《WO 291/472高爆手榴彈的性能和距離》給出了米爾斯手榴彈各種姿勢投擲時的平均距離,站立時為27米,蹲伏時為23米和22 米。且當時手榴彈的一個問題是著陸後無法預測其滾動方向。而德國的M15型木柄手榴彈幾乎沒有遭受這個問題的困擾,並且在某些方面根本沒有遭受這個問題的困擾,因為手柄和裝藥部因裝藥部的重量而一起讓其免於滾動。但是其缺點卻是十分致命的,啟動手榴彈的保險絲的拉繩是從底座上伸出的,並可能被一戰戰場上的碎片或雜物卡住,而奔跑的士兵隨時可能會將保險絲掛開,導致引信被點燃,使得手榴彈在一名無辜的士兵身上爆炸。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誤傷友軍,進而衍生出了M16型木柄手榴彈。M16型在引爆保險絲的設計上進行了重大更改。將一個小的瓷球放在手榴彈的底部,直接連接到拉繩上。這樣可以防止引信暴露出來。小瓷球部分包裹在木柄的底端,這意味著需要用力才能將其拔出。其餘的操作幾乎相同,只是士兵不再需要自己直接拉動引信。

一戰中M15/M16型木柄手榴彈的大規模使用,讓德國士兵以及軍官對這類手榴彈異常熟悉,且其便於投擲的優點使得該型手榴彈被戰後的魏瑪共和國軍隊保留下來。且魏瑪共和國在原本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製造了在二戰中使用最廣泛的M24型木柄手榴彈。

在保留相同的炸藥和保險絲的同時,M24型和最初M15型之間的主要區別是裝藥頭稍短,並移除了裝藥部的便攜夾子。設計的另一個變化是延長了木柄。但是這些設計變更的目的卻僅僅是為了方便攜帶。因為德國士兵可以輕鬆地將手榴彈塞在軍裝上的武裝帶後面。且M24型木柄手榴彈重量更輕,從而改善了整體手感。在二戰中期,由於物資的缺乏,德國將M24型簡化,進而衍生出了M43型木柄手榴彈,並且一直使用到德國戰敗投降。

德國人的卵形手榴彈一直到1939年才重新出現,被命名為M39型手榴彈,1940年列裝德國軍隊,並一直使用到1945年。M39型手榴彈是為應對敵方襲擊的情況而設計的。由於其緊湊的尺寸,因此易於存儲和運輸。但是缺點也很明顯,M39型的裝藥量只有112克,因此當時德國士兵通常認為多個M39手榴彈才能造成1發M24/M43型木柄手榴彈的傷害,而且易受到地形影響投擲距離,這讓M39型的名氣在德國軍隊中大不如M24/M43型。


雷姐的機械空間




我們首先說這兩種手榴彈的區別,對比來說,木柄手榴彈比圓形手榴彈的裝藥量要多,當然裝藥量多也就意味著在戰場上這種手榴彈的殺傷威力也就更大。而且我們木柄手榴彈可以進行改裝,我們在改裝以後我們可以增加其相應的裝藥量。但是我們的無柄手榴彈卻要受限制,因為這種手榴彈在製造的過程中就要考慮每個人手的大小。總不至於為了增加裝藥,最後,手榴彈都握不住了吧。

而且,我們說部隊的武器有的時候並不是說哪種武器比較厲害。我們還要看人與武器的結合程度,有的武器是比較厲害,但是人操作不了,發揮不了武器的實際效能也是不行的。同時從一戰開始,德國就一直在使用這種有柄手榴彈,大家習慣了這種有柄的手榴彈。而且德國對這種有柄的手榴彈也進行了改進,實際的效能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同時我們說德國當時需要的就是這種有柄的手榴彈,這種裝藥量大的手榴彈更是一種依靠衝擊波殺人的手榴彈,德國就是一個野心一直在膨脹的國家。他就是要不斷前進,拓展自己的殖民地,重新改寫這個世界的經濟秩序。

而且,我們說雖然德國大量裝備了這種有柄手榴彈,但是並不意味著他沒有裝備無柄手榴彈,而實際上,德國也裝備了這種無柄手榴彈。而且每種手榴彈的特點也不一樣,我們說一個時期一個單兵的攜帶的東西的數量是有限的,而在這種情況下,你使用這種有柄的手榴彈,你攜帶的武器的數量也必然是有限的。所以,各有利弊,要根據自己任務的性質綜合考慮。


阿爾法軍事


看了很多大V回答了這個問題,我開始覺得沒有信心,不過翻看大家說的原因,我覺得還有個很重要的因素。

手榴彈走上歷史舞臺的時候,僅僅配發給步兵中個頭大,力量強,勇猛的那些戰士。因為只有他們才能,才願意冒著敵人的槍彈衝近了,扔出沉重的手榴彈。攜帶手榴彈的步兵成為彪悍勇猛的標誌了,後來發現,用這個作為標誌,把所有配有手榴彈的強悍的士兵集中起來使用,效果非常驚人,於是新的兵種出現了,擲彈兵。(附一下,他們不是隻帶手榴彈,還配有槍支的。)可以想象一下,把這些步兵中的精銳集結在一起(手榴彈只是進來的敲門磚。)在很多時候可以左右戰局。

這時擲彈兵單獨從步兵中分出來,作為一個強大的兵種使用,當然就促進了一種看法,擲彈兵最榮耀的步兵。上圖是普魯士擲彈兵在前進。條頓人其實是擁有傳統的,德國在二戰的時候,用裝甲擲彈兵的稱號,給予精銳步兵榮耀。這是一種半機械化的,或者說摩托化的精銳步兵,他們乘車跟隨坦克一起前行,遇到敵人立刻就會下車進行步坦協同。

他們當然是會選用傳統的長柄手榴彈啦,名字都榮耀為裝甲擲彈兵了,上頭要是誰把這個彈改成個新玩意“蛋”,那估計牴觸會很厲害,那麼還是用長柄的吧。即使生產出卵型手榴彈,那些自認為守衛著“擲彈兵”榮譽的精銳,也不會使用。


李勉9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來了解兩種手榴彈的區別。以及兩者的優點和缺點。


卵形手榴彈指的是M39卵形手榴彈,是一戰時期德軍M17系列卵形手榴彈的後繼者。其優點為體積小,經濟性好,質量輕,與67式木柄手榴彈相比,體積減小了58%,質量減少了57%,安全可靠性高,在作戰時可多攜帶幾枚。鑄造工藝上簡單,可一次成型,鑄造過程基本機械化,而木柄手榴彈卻需人工參入,製作時間稍長。

但其實兩種手榴彈威力差不多,木柄手榴彈投擲距離更遠,並且往坡上扔不會滾下來,適合向上攻勢作戰,而卵形手榴彈可能會滾下來炸到自己,並且木柄手榴彈向下投擲會增大投擲距離,增大拐角殺傷力。數枚M39卵形手榴彈可以與一枚M24木柄手榴彈組成反坦克集束手榴彈。


在德軍1940年佔領丹麥後就裝備了丹麥1923手榴彈,在二戰期間,德國研發了Nipolit新型炸藥,Nipolit炸藥不僅生產時消耗硝酸更少,而且機械化強度高,防水性能好,在被加工成型後直接加上引信就成功完成。

關於為什麼二戰德國會堅持使用木柄手榴彈可能是一戰以來的使用習慣,木柄手榴彈可以裝填的火藥量更大,使得其爆炸威力更大,而無柄手榴彈體積過大影響握持,M24木柄可以裝填170g炸藥,而M39卵形手榴彈只能裝填112g炸藥,且二戰時德軍使用破片手榴彈較少,倚重衝擊波成為進攻型武器,所以裝填的炸藥多少決定其殺傷力大小。


易水不寒


二戰期間,德軍裝備的手榴彈木柄手榴彈為主,主要還是因為與盟軍國家的手榴彈使用理念不同所致。木柄手榴彈裝藥量大,投擲距離遠,方便在進攻中使用,與二戰前和二戰初期德國的軍事建設方向較為契合。

M24木柄手榴彈

木柄手榴彈和卵形手榴彈的區別

木柄手榴彈其實誕生的時間比較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就已經裝備了。這種手榴彈比起卵形手榴彈更加笨重,佔用空間更大,但是由於存在一個長柄的,在投擲時手榴彈頭部線速度最高,木柄握把端部線速度最低,投擲出去後會發生旋轉;總體上手榴彈可以比卵形手榴彈獲得更高的速度,因此投擲距離更遠。M24手榴彈可以投擲到30多米遠外的地方,而卵形手榴彈一般也就是15~20米。

一張相當經典的戰地實拍,圖中的德軍士兵展示了標準的木柄手榴彈投擲姿勢

卵形手榴彈投擲方式


二戰期間裝備木柄手榴彈的國家主要有三個:德國、蘇聯和中國。三種木柄手榴彈都有個明顯特徵,那就是裝藥量大,破片少。M24手榴彈裝藥量高達170g,手榴彈外壁僅為一層薄薄的鋼殼,幾乎不可能靠它產生破片。所以這種手榴彈的主要以爆破殺傷為主,屬於標準的進攻型手榴彈。與之對應的是防禦型手榴彈,這種靠破片殺傷不靠衝擊波殺傷的手榴彈,因為破片衰減速度遠遠小於衝擊波的衰減速度,所以必須躲在掩體後面,否則自身容易被破片殺傷,很符合防禦時的場景。那個時候的卵形手榴彈一般來說都符合防禦型手榴彈的特徵(當然沒有破片只依靠衝擊波殺傷的卵形手榴彈也有,但是不多)。表現為裝藥量小,會在外殼刻出預製破片的形狀,靠飛濺的破片來殺傷。比如美國的MKII手榴彈,被形象地稱為“菠蘿”。

M24幾乎全部被炸藥填充,外壁非常薄

MkII手雷,重量和M24幾乎相同,但是裝藥量只有M24的1/3,主要依靠破片殺傷


木柄手榴彈的缺點

德國可能正是看中了木柄手榴彈適合進攻,才廣泛裝備的。因為德國二戰前期主要都是在打大縱深的進攻戰,大規模野戰殲滅敵人的場景相當多。但人算不如天算,隨著蘇德戰場陷入僵持,德國不得不在城市作戰中和蘇聯拼消耗,到了後期又全面陷入守勢,以衝擊波震撼殺傷為主的木柄手榴彈已經表現出了很大的不適應。M24裝藥量雖大,但是殺傷範圍反而不如卵形手榴彈,所以在1942年德軍給這種手榴彈打了個布丁,推出了一個破片套,使其具備卵形手榴彈破片殺傷的能力,稱為了兼具進攻和防禦的手榴彈。

M24手榴彈外面的一圈破片套,使用時需要套在手榴彈上


但M24體積大的缺點是無法改善的,每個德軍士兵只能攜帶2~3枚,而卵形手榴彈可以攜帶4~6枚。所以隨著戰爭的發展,德軍在1939年開始生產M39卵形手榴彈,後來又推出了體積更小的M43木柄手榴彈,都是對戰場適應性的調整。

M39卵形手榴彈

M43手榴彈


隨著二戰結束,木柄手榴彈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目前除我國還在繼續使用外(主要是為三次世界大戰的庫存太多),其他國家基本都改用卵形手榴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