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惊得酒杯掉落,如此失态为哪般?

非洪杨乱

话说1911年武昌起义时,正值罢黜在家的袁世凯五十二岁生日。

是日,正当彰德摆开寿宴时,武昌事变的电文传至宅中,袁世凯看完后脸色大变,酒杯跌落地上,其失声道:

“大事不好!此乱非洪杨可比,不可等闲视之!”

得知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惊得酒杯掉落,如此失态为哪般?


也很满足

1916年袁世凯办大事前,曾找某郭姓堪舆家到河南项城看自家祖坟。

郭某看后,称第七冢即袁世凯生母墓最不同凡响,说“此坟来脉雄长,经九迭而结穴,每迭上加冕,应九五之象,左右边送护卫,罗列诸侯,直帝王肇陵之形势。”

袁世凯听后十分兴奋,便问“龙兴之运”有多少年。郭某说有“八二之数。”

袁世凯大喜,问:“是八百二十年,还是八十二年?”郭某故做神秘:“八二之数,天机不可泄露。”

袁世凯听后,自言自语道:“就算是八十二年,也有三代,我亦很满足了。”

得知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惊得酒杯掉落,如此失态为哪般?


不忍退婚

民国时期,胡适以新人物而配旧婚姻,众人多不解。对此,胡曾在日记中写道:

“冬秀长于余数月,与余订婚九年矣,人事卒卒,轩车之期,终未能践。冬秀时往来吾家,为吾母分任家事,吾母倚闾之思,因以少慰。

古诗十九首云:‘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兰蕙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终随秋草萎’。吾每诵此诗,未尝不自责也。”

如此看来,胡适最终与江冬秀成婚,主要出于“不忍”,即责任感和同情心,而“不忍”的背后,更多的是关爱、容忍与体贴。

试想,当年与胡适同去美国留学的多为世家子弟,那时十七八岁的人,没有订过婚的少之又少,但那些被订婚的“小脚女人”们,又有几个能像江冬秀那样幸运?

得知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惊得酒杯掉落,如此失态为哪般?


未免太快

第一次国内大革命后期,吴稚晖曾晤见陈独秀,说:

“研究共产学说,自为尔党之责;若实行共产,五六年前苏联代表越飞在广州晤孙总理言,当在二百年之后;以我理解,二百年尚嫌不足。”

陈笑其太迂,吴说:“急切轻挂招牌,只是赝鼎。”陈问吴:“你更疯癫,请问中国现在的共和不是伪的吗?但你以为康有为之复辟,与伪共和孰优?”

吴反问:“你定实行列宁式共产主义是若干年?”陈答:“二十年。”吴大为惊骇,说:

“由此,国民党只剩下十九年了。前年总理答越飞:国民党国民革命完成,应需三十年。若你党急迫至此,未免取得国民党的生命太快了一点,应当通盘商量才好。”

一个月后,“四.一二”事变爆发。

得知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惊得酒杯掉落,如此失态为哪般?


是何道理

民国年间,素有土匪军阀之称的孙殿英因盗挖清陵、扩充军火而为舆论所斥责,其竟辩解说:

“昔彼入关之时,大兴文狱,网杀士人,若吕留良、戴名世之辈,皆遭开馆戮尸之祸。吾虽不才,亦信佛。佛经八部有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此诚一大功德也;

其二,彼治汉土垂三百年矣,搜刮剽掠之财帛不知凡几,更穿地藏资于鹿鼎山、清东陵各处,致使吾民日匮,无以为继,今吾发陵,是为通天下财货,收运转之利,丰藏国库;

其三,民间向有谣曰,清帝弘历者,本海宁陈家子,清室亦苦于不能自清,今吾发其棺,代其验之,还彼清白,彼不言谢,反以诬我,是何道理?”

言外之意,颇有恬不知耻之得意矣。

必按手印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加入者须加盖指模(即按手印),很多人认为这是江湖帮派,与革命宗旨大相异趣而拒不执行。

然而,中山却认为迷信是团结会众的好办法,“哪怕是没有香烛供应,也要自己造出香烛来维持这个迷信”,“一旦这个迷信破弃了,恐怕会招来全部涣散”。

据居正回忆:“总理意志强毅,态度坚决,南山可移,此案不动”。即便中山自己,也要宣誓立约,以示庄重(不过免了手印一节)。

(节选自金满楼:《漏网之鱼:1840-1949中国小历史》(未登稿)


得知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惊得酒杯掉落,如此失态为哪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