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實力曹操完全可以稱帝,為什麼一直沒有稱帝?

彙集股俠


曹操是智慧的,即得皇帝之實,何顧皇帝之名?當然,說沒想過是假,其實他也曾一定想過當皇帝,奈何以荀彧為首的反對派也不在少數,多少衝擊了他稱帝的念頭,可能是怕因為自己稱帝會給曹魏集團內部的分化造成不可估計的損失吧,聰明的曹操不可能不會想到這一點。

更何況,人生在世,誰不在乎自己的名譽?曹操也許不想揹負歷史的罵名吧,多少也算原因之一。

另外,如果曹操廢了漢室,劉備,孫權也會立馬跟著宣佈各自獨立,名正言順的自受皇帝頭銜,結果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多年,自毀王牌,成全對手,曹操也許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況吧。


夜紹非翁


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早年曹操曾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直將漢獻帝當做傀儡來用,可見,曹操當時的實力是非常強的,但正是實力很強的曹操,卻一生沒有稱帝,以曹操實力足可以稱帝。平定中原後,作為曹操傀儡的漢獻帝只好依著曹操,便封他成為了魏王。

如果此時稱帝了,吳國和蜀國就有藉口來攻打曹操,為了安全起見,還沒有到最佳機會。其實,曹操不稱帝也是有好處的,這也說明了曹操的高明之處。留下漢獻帝,他就能打著天子的旗號去實現征服別人,這樣很多人都是又恨又不敢說話。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的慾望,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虛名而處實禍。


小蔣學歷史


拿著當皇帝的福利,不用背當皇帝的鍋,多好。有稱帝之實,還去貪那皇帝之名反而會不自由


夜孤城91477631


有3個方面的原因。①名聲的原因,因為曹操在很多場合講過,自己沒有稱帝的想法,他在很多公開的場合講過,最大的願望就是當個齊桓公,如果稱帝會對名聲有些許損害。②政治原因,如果曹操稱帝,劉備,孫權他們就會效仿稱帝,在政治上他就做了罪人。③自身原因,因為曹操當時不管是政治待遇,軍師待遇,掌管的地域,都已經超過了皇帝,也就是他稱不稱帝都無所謂


二俵哥


個人認為,曹操首先考慮名不正則言不順,其次覺得自己做皇帝時機未到,如果做了皇帝,勢必引起天下群起討之。


強53682012


曹操後期的權力已經就是不是皇帝勝似皇帝了,他已經不在乎去稱帝。因為要是稱帝會引起很多麻煩,天下諸侯會去征討他,況且他也不想揹負千古罪人的罵名。


浪跡天涯客


曹操心裡一直有大一統的想法,在沒有統一全中國之前,他自然不會稱帝。

漢朝末年,隨著天下十三州刺史實力的增強,漢朝皇室已經沒有辦法掌控各個諸侯了。而這些實力強的諸侯,都想著逐鹿中原,一統江山。

其一,曹操從沒有想過自己可以做到魏王這個地位,在陳壽的三國志中,記載著曹操曾說過,他本來只是想在這亂世之中謀一個生路,做一個將軍就是其夢想了。奈何這亂世把曹操一步步的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自己如果不變強,就會被別人吞噬。但曹操做到魏王,真的就只能到頭了,他沒有想過要做天子,魏王也好像是趕鴨子上架。

其二,曹操雖然最後自封魏王,但他從心底裡來講,依然是漢臣。曹操世代漢臣,所以他是從心底裡不想篡漢,即便實力再強。

但就像他說的:“如天命在吾,吾願做周文王”最後實力既然到了那一步,他就想做周文王姬昌,讓兒子去把這件事做了。事實證明,他的兒子曹丕沒有讓他失望,建立了大魏帝國。

不過唯一讓曹操沒有想到的是,他並沒有做成文王,而成了武王,魏武帝。他肯定會不開心……


止戈之


那為何曹操不自己稱帝呢?因為他不想背上一個罵名,在東漢末年有許多名人想要自己掌握朝政,但是也沒有自己穿上龍袍,也是為了怕被後世辱罵。能夠成為一代梟雄,說明曹操也並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他非常精明,他將戰士局面看得非常透徹。本身他已經掌握了一個國家的權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就是沒有這樣一個虛名。

最後還是被兒子追稱魏武帝,所以後漢書都不把曹操當做是漢臣,因為他已經被追為魏帝!


奮進的火腿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感覺這是對曹操最精準的概括。

曹操,年輕時,面對腐敗的朝堂,他從未放棄過努力,曾任議郎,濟南相,洛陽都尉,殿軍校尉等等,,做地方官時,吏治清明,做京官時,也是憂國憂民,素有匡扶社稷之志。如果不是被董卓等逆臣所迫,曹操絕不會離開朝廷另立門戶。即使諸侯聯盟,共討董卓之時,比起其他人,他依然是最忠於漢室之人。

若非最終看破漢室傾頹大勢不可逆轉,他也絕不會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曹操眼裡,唯有大一統的天下,才是完整的天下,只有完成了統一,才是真正的帝王。

天下未平,何以稱帝?


睜眼看世界的一人


曹操沒有稱帝,但在很大程度上其實他跟皇帝沒什麼區別。

為什麼曹操不自己稱帝呢?首先他不想背上一個罵名,在東漢末年有許多名人想要自己掌握朝政,但是也沒有自己穿上龍袍,也是為了怕被後世辱罵。能夠成為一代梟雄,說明曹操也並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他非常精明,他將當時的局面看得非常透徹。本身他已經掌握了一個國家的權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不稱帝相反曹操還可以打著匡扶漢室這個招牌。而當時還有孫權和劉備等主要的割據勢力,倘若貿然稱帝,正好給他們討逆漢賊的口實,這時的曹操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就都是被動了,不再掌握主動權。在曹操的《述志令》中有這樣一句話“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周室也。”曹操認為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和晉文公之所以能稱霸中原、名垂千古,不光是他們的兵馬強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供奉周天子。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吸取歷史經驗。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10月,蜀將關羽丟失荊州,被東吳呂蒙殺害,孫劉聯盟破裂,孫權派使者給曹操送去一封信,表示東吳願意歸降,並極力勸曹操稱帝。

曹操卻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意思是說:你孫權小子想將我放在火上烤嗎?可見曹操對當時的局勢看得非常的清楚。

另外在當時,曹操內部裡還有很多擁漢的大臣,比如,他的謀士荀彧為代表的一批謀臣依然心向漢室,綜合多方面的原因所以曹操他不稱帝,稱王,將自己比為“周文王”,其目的呢,就是要讓自己的兒子曹丕做周武王,做真命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