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已經擁有半壁江山了,為什麼不聽諸葛亮而一定要打江東?

書友會


這個問題很好,歷史上也有很多人犯了劉備這樣的錯誤,而且劉備打江東的錯誤很難避免。

首先來剖析一下劉備的內心,早年雖然不如意,也打了很多敗仗,但是自己的勢力局勢都是在慢慢做大的。而且劉備早年的失敗都只是皮毛上的失敗,並沒有撼動劉備生存的根基。而且自己身邊的人才也是越來越多了,直到拿下巴蜀坐擁荊州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內心肯定是意氣風發,覺得照這個勢頭下去平定天下都是可能的。就好像炒股票一樣,開始一直是小輸大贏一直是小賠大賺,按著這個勢頭賺個三五年,就覺得自己有本事有能力,開始飄了。劉備也是如此,開始一窮二白到後來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內心難免不飄,而且成漢中王劉備之後肯定也是大批人在拍馬屁。

劉備一路過來奪得天下的三分之一,雖然其中有運氣但也有自己的奮鬥,但就是劉備的這份成就也讓他有些飄(可以說能做到這樣還不飄的人除了小僧之外,天下沒幾個人能做到),而且作為蜀漢政權的最高領導人,被人拍的馬屁也是相當的多,平時一個人說你能幹你說對的,或許你會考慮下真實情況,但是90%的人都說你是對的,說你天下第一,回首往事自己從一窮二白到半壁江山,也就不會懷疑自己的實力了。(三人成虎的典故不是沒有道理啊)

劉備執意打江東可以說是對自己實力的誤判造成的,也是自己早年從未經歷過夷陵之敗這樣的大敗缺乏警覺造成的。

劉備打東吳的這種錯誤是所有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都會犯的錯誤,一輩子走來自己從未有過大錯,卻有著很大的成功,很容易讓自己變得對危險缺乏警覺,而且這種心態也不屬於自大,更讓人難以防範。


肥肥來說事


我不搬歷史佐證,歷史永遠是歷史,我來講個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艾歐莉亞!

為了興復漢室,劉備,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為代表的蜀國來到了艾歐莉亞。他們的目的是統一全圖,上高地,踏平敵方所有水晶。

專主打野十年,我已發育成功,請蜀國人民放心,趙雲高亢的說道!我在上路碾壓式發展,對面打野來一次我揍①次,大哥,二哥放心,不需要來幫忙,張飛自豪的說。

各位兄弟我已在中路插滿了眼,很亮,劉備激動的說道,“”耶,小樣,敢偷襲我,逼我放風牆!”

大哥放心,“無盡”在手天下我有,對面的adc已被我玩爆,關羽不可一世的說道。

主公,關將軍太浪,無視對面的敵軍,對面的打野又過來“槓刻”了!

“軍師放心,你去遊走吧!二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勇,讓他去浪吧,展示我蜀國雄威。”

“剛我看到對面的打野了”,我去拿個藍,“啪啪”,我草,三個人埋伏我!我去擰盒飯了!

關羽敗走麥城!

二哥,“我要替二哥報仇,我先把大龍給收拾掉”,“啪啊,什麼情況,!發育這麼久幹不過大龍!

張飛被殺

“主公為今之計,我們只有猥瑣發育,等他們復活,”諸葛亮說。“”不,打野發育的很好,一個能打2個,從上路進攻,你是輔助,只管給“”奶”。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

敗的一塌糊塗!

諸葛亮雖有智謀但沒有權力,張飛雖勇但無智謀,關羽雖智勇但好大喜功,劉備雖有仁義但優柔寡斷。

自桃源三結義起,就已經註定他們能成為亂世之梟雄一方霸主,但不能光復漢室,建立萬世之功!

太急了,想想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他的祖先為他打下了多少堅實的基礎。

所以,這就跟創業一樣,時間,人才,機遇還有默默付出,不急於求成,該出手時就出手!

個人觀點!見解!

謝謝!


海豚的夢


糾正一下, 在關羽將荊州失去後,劉備的地盤算是三個國家中最小的了,真正有用的轄區只有益州和漢中,理論上已經是三家中最弱的一方,但他為何還要執意攻打曾經的盟友孫權呢?

一、為弟復仇

這其實是一種冠冕堂皇的說法,其實是靠不住的,關羽死於公元220年,而劉備進攻孫權的時間已經是公元221年了,而且從關羽死後,劉備的態度來看,他對關羽十分不滿的。關羽的諡號是後主劉禪給的,劉備自死也沒有任何表示,這就已經表明態度了,畢竟給個諡號不過是個流程而已。

二、天時已到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第二年,劉備就建漢稱帝,以大漢自居,這時的劉備擁有了漢的名號,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征討四方了。但為何不是篡漢的曹丕呢?實力不夠啊,曹魏一直是三方實力最強勁的,以當時劉備的一州之地是無法撼動曹魏的。

而孫權殺關羽、奪荊州,還向曹魏稱臣,不能容忍,正是復仇的時刻。

三、隆中戰略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

諸葛亮的隆中戰略中,荊州是戰略要地,其物產豐富、糧食充足、地處天下之腹,是兩路出兵重要組成部分,而失去荊州對於劉備復興漢室的期望無疑是重大打擊,所以他要奪回來。

四、天不假年

其實劉備親自率軍出川攻吳還有著難以言說的苦衷,那一年,劉備已經六十一歲了(虛歲),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高壽了,而劉備的老對手曹操就在前一年死去,不過六十六歲(虛歲),劉備看著自己的傻兒子,他知道靠劉禪去奪天下,難度太大了。如果不趁著自己還能出征,自己的漢國可能就沒啥機會了,這也是劉備在最後託孤時,對諸葛亮那番話的初衷,都說是劉備試探諸葛亮,其實也是劉備的一種無奈吧。

可惜大漢王氣已衰,公元222年,劉備兵敗夷陵,第二年就帶著無限的遺憾在白帝城去世,而他的荊州在也沒有回來。真是時也、命也、運也!


黑水布衣


我是嘩嘩說三國,首先這個問題在我的一篇文章裡有詳細的解釋,大家可以關注去查看,我再來淺談下這個問題吧。

其實劉備打江東是有一定道理的,並不是盲目的去打的,也不是大家所說的惱羞成怒,不顧後果的去報仇的。

當時劉備坐擁荊州、益州、漢中,但是荊州被關羽給搞丟了,這時候的劉備實力還是很強的,雖然關羽把荊州丟了,但是依然是兵強馬壯。

劉備敢公然破壞孫劉聯盟,發動了對江東之戰,難道他就不擔心曹丕在背後捅刀子嗎?還是他認為他一定可以打下江東。從當時魏蜀吳三國的情況來分析下,劉備發動江東之戰到底有沒有錯。

首先

我們從圖中就可以一目瞭然的看到,曹魏的兵馬幾乎所有的針對全是對東吳的,只有曹真的一直兵馬直接面對蜀國,劉備只需要留一隻兵馬守住漢中即可,曹魏其他兵馬不大可能捨近求遠,長途跋涉的去攻打蜀國。

其次

劉備打的算盤是好,打東吳,如果能打下來更好,就算打不下來,劉備的大本營在益州,相距東吳很遠,小敗也不會對自己的根據地造成多大損失,但可惜的是,劉備太高估了自己的領兵才能,幾乎全軍覆沒。

最後

再來看看夷陵這個地方吧,夷陵也就是在現在的三峽一帶,河谷細長、河堤窄小。軍隊來到這裡,連營紮寨是很正常的,就算是諸葛亮來了也沒有多大的辦法,而陸遜深知這裡的地貌,對劉備使出了拖字訣,把劉備的士兵拖的兵困馬乏,再加上天氣悶熱和地勢險峻。

正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劉備一個都沒有佔,豈能不敗!本身劉備打江東是一個機會的,可惜的是遇上了陸遜,加上不熟悉地勢,把自己也給搭進去了!從此蜀國再無爭雄天下的實力了。


嘩嘩說三國


從地理位置看,蜀國的位置是最差的,易守難攻,同樣意味著也不容易出來進攻。而且人口少,益州總人口不超過一百萬。

劉備興兵攻打江東,不僅僅是替關羽報仇。劉備要攻打吳國、撕毀孫劉聯盟總得需要一個理由吧。這個理由就是孫權率先背棄了孫劉聯盟,並且發兵偷襲荊州,殺死劉備的心腹愛將。關羽被殺的時間在219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間在221年,期間足足相隔了兩年之久。兩年之間,劉備完成了稱帝大業,一躍成為漢昭烈帝。

從理論上說,夷陵之戰的風險是可控的。因為即便劉備敗了,無非是損兵折將而已,吳軍不可能乘勝追擊,威脅到益州。畢竟曹丕的大軍虎視眈眈,就等著孫劉大戰之後收割孫權,吳軍就算戰勝了蜀軍,也只能立即收兵防魏軍。事實上,歷史上的夷陵之戰,劇情就是這麼發展的。當劉備慘敗後,吳將徐盛、潘璋等人覺得機不可失,建議陸遜殺向白帝城,活捉了劉備時。陸遜就表示曹丕馬上就要殺來了,現在顧不上劉備。此後魏國三路大軍果然殺來,孫權趕緊派人向劉備求和。

諸葛亮的隆中對的主要戰略就是:東聯孫權,北拒曹操,西吞益州,休養生息,等待時機,待天下有變時,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北伐曹魏,必定能統一天下。龐統的荊州破敗論是說:荊州荒蕪破敗,人才流失殆盡,而且東邊有孫權,北邊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而益州有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盛,如果能奪取益州,必有大的發展。

法正的漢中三策的主要思想是:曹操平定漢中後,沒有乘勝南下進攻巴蜀,說明曹操有內憂牽制,如果我們能積累力量攻打漢中,上可以消滅敵人,興復漢室,中可以蠶食雍州和涼州,廣拓國土,下可以固守險要地勢,是持久之計。把諸葛亮、龐統、法正的戰略思想,彙總在一起,就是劉備集團的發展戰略。

然而對劉備與蜀漢政權來說,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荊州不但是物資與兵源的重要來源,在地緣政治與戰略上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剛剛稱帝的劉備是不捨得放棄的,這就決定了從戰略考慮他一定要打東吳。待到夷陵之戰失敗之後,劉備礙於局勢只能在荊州依舊歸屬東吳的情況下與東吳講和,但是荊州沒有回到蜀漢之手,始終是蜀漢在三國中較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米爸Derek


攻擊江東,東征討伐東吳是劉備的決策,諸葛亮也沒怎麼勸。為何劉備一定要進攻江東?

劉備主要有三個考慮:

1、面子問題



本來,江東與劉備雖然已經斷親,但始終維持著共同抗曹的盟友關係,江東方面以所謂關羽越境取走湘關軍糧為理由偷襲南郡,導致關羽最終潰敗並斬關羽首級送於曹操。


關羽是劉備集團的二大王,荊州總督,這樣的恥辱不報仇,顯然令劉備無法面對天下人也無法面對本集團成員。


2、局勢問題


哪怕恨曹操入骨,但劉備軍隊的素質、員額都差距曹魏不少。劉備還是有自知之明的,而從軍隊戰鬥力與經驗來說,劉備自認為可以凌駕於江東軍隊之上,尤其周瑜魯肅呂蒙三大都督都死了,接任的陸遜(也不小了,39歲)畢竟是孫策女婿而不怎麼出名。



3、年齡問題

劉備此時已經60出頭,當時人活三十就敢自稱老夫,劉備怕自己突然死亡後給兒子留下一個比較差的局勢,所以想借這個機會頃全力向江東發起進攻,能消滅最好,最低限度要奪回失去的荊州土地,逼孫權出讓更多利益。

這應該是劉備堅持東征的主要原因。


四川達州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魏、蜀、吳三方瓜分,三足鼎立之態勢愈加明顯。赤壁之戰中劉備所得到的好處最多,佔據了荊州四郡,再加上後來向東吳借來的南郡便是五郡,勢力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但對於劉備佔據半壁江山一說不敢苟同,此時他的勢力挺多算是第二,如果加上孫權倒是可以說是半壁江山。

至於劉備為什麼非要攻打東吳,個人認為理由有三:

一、為關羽報仇

關羽敗走麥城後,率領數十騎出逃,在臨沮遇見在此埋伏的馬忠,兵敗被擒後被害。

此時可以說是劉備事業的鼎峰期,可偏偏此時關羽卻死在了東吳的手中,讓劉備既失去了兄弟又失去了地盤。

這肯定會讓劉備想起當初的桃園結義,當時三人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一路走來又是何等的兄弟情誼……

如今,關羽慘死於東吳之手,此仇怎能不報,這也是劉備的兄弟情義在主導。

緊接著,三弟張飛的死更是深深的刺激著他。無論平時劉備怎樣的謙和、理智,但這時也無法不激動起來。這也是真實的劉備,性情中人!

二、對東吳小視

剛剛我們說過,劉備的勢力在三方中居於第二,第一是曹操,第三是孫權。

雖然此時劉備的勢力有所增長,可是他也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與曹魏之間還是有距離的,但也相信自己的實力還是高於東吳的。

三、自身年齡問題

劉備率軍攻打東吳那一年已經61歲了,這在當時可以說已經是高壽了。老對頭曹操去年的時候66歲便死了,自己還能有多少時日;再想想自己的兒子劉禪,以後能撐的起這一切麼?

思前想後,也只有趁著自己還能夠帶兵打仗之時,多征戰幾場好創造出更有利的局面。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劉備最無奈的局面。

只是可惜,天不如人願!

孫劉夷陵之戰慘遭陸遜火燒連營,幾近全軍覆沒,劉備大敗,且敗得乾乾淨淨。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1144809984489033"} --}

樾檬侃歷史


劉備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自已的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跟隨自己戎馬半生的兄弟關羽居然就此殞命,孫劉之間的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按說他應該聽諸葛亮的勸諫,沉下心來總結經驗,厲兵秣馬,然後再為關羽報仇雪恨。但劉備沒有這樣“應該”。

張飛慘死在部下手中,為劉備的出征又增加了一分悲劇色彩,復仇的利劍還沒有舉起就折了利刃,結義的三兄弟瞬間只剩下了孤獨的劉備。劉備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的再三勸阻,率領舉國之兵踏上了復仇之路。這就是真實的劉備,無論平時是多麼的平和理智,在關鍵時刻他還是一個性情中人。

劉備伐吳的陣容實在不夠強大:大將關羽、張飛死了,黃忠也早已病死了,剩下馬超、趙雲和魏延,馬超、魏延要留在北邊防備魏國進攻,趙雲由於反對伐吳受到劉備冷落。文臣這邊,謀士龐統、法正都先後去世了,諸葛亮也需要留在大本營。就在這樣一個將帥乏人的情況下,劉備依然堅持伐吳。

劉備擺出一副要拼命的架勢來攻吳,自然讓孫權很是忌憚。事實上,早在孫權決定向關羽下殺手的時候,他就開始從各方面積極備戰。

殺掉關羽,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孫權擔心在劉備復仇的時候,曹魏會趁機對自己下黑手,乾脆公開倒向曹魏。孫權俯首稱臣,換來了孫劉戰爭期間曹丕的中立立場。

夷陵之戰,又叫猇亭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案例,也是劉備人生的最後一戰。夷陵之戰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一同被列為三國史上的三大戰役。

夷陵之戰的大敗與劉備的戰術錯誤有很大關係,這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戰略錯誤。劉備一生敗戰無數,但極少有全軍覆沒的,夷陵之戰卻輸得乾乾淨淨,何其哀哉!

劉備到白帝城後,不禁仰天大哭,想他征戰一生,卻沒有料到,以他六十歲的人生閱歷外加作戰經驗,竟然輸給了默默無聞,不到四十歲的陸遜。從此,劉備的一世英名毀於一旦,而陸遜則靠火燒連營的成功名揚天下。


峰迴路轉說歷史


縱現歷史上的三國進程,諸葛亮的隆中策略是不正確的。孫劉聯盟離心離德,只能是赤壁之戰之時短暫的聯盟,不能長期依靠東吳牽制曹魏。。。劉備胸懷復興漢室的夢想,但給劉備製造許多麻煩的還是東吳。劉備要想一統天下,不能與勢力強大的曹魏死磕,必須先滅掉首鼠兩端的孫權,但應該把軍事重心放在荊州。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名,出兵伐吳,意在滅掉東吳的決策是正確的。但劉備意氣用事,隨著荊州的丟失和勢力的減弱,是沒有能力滅掉東吳的。需要省時度勢,與民休養生息,增強國力,等待時機。。。孫劉聯盟大戰赤壁,孫權三萬人馬,劉琦一萬水軍,劉備有關羽的幾千水軍加集團全部人馬參戰,也不下於一萬人,但赤壁之戰勝利後,東吳全居功於自,二劉只是打醬油的。劉琦做為荊州的長公子,荊州應屬劉琦的,東吳只是鄰邦友軍,應當重謝,也為曹軍順江而下取東吳起到抯擋作用,但東吳認為他是主力軍,在荊州驅逐曹軍荊州應當是東吳的,這就是強盜邏輯。諸葛亮趨周瑜在南郡與曹仁對峙,派張飛、趙雲、關羽取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又在周瑜、曹仁兩敗俱傷時派趙雲奪了南郡,曹仁北還樊城。但東吳要求劉備歸還南郡,劉備也想以南郡為荊州的政治行政中心,在魯肅的調和下劉備孫權達成了劉備借荊州的協議,在劉備取得西川后歸還荊州給孫權。諸葛亮巧取南郡後又達成了劉備借整個荊州,不知當時劉備諸葛亮是怎樣的想法與運做。。。不到三個月,周瑜就派魯肅來索要荊州,荊州的戰略地位實在重要,周瑜想從南郡進取西川,再出關中雄霸天下,周瑜有這個野心但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他不想荊州一天在他人手裡。孫權也想遏制劉備,不想讓他發展壯大。劉備入川,留關羽駐守荊州,東吳常試探關羽,製造小摩擦。關羽為人心高氣傲,不恥東吳所為,稱東吳為鼠輩也,不善處理名為友邦的關係,得罪了整個東吳。在劉備取得西川后,東吳派使來索要荊州,關羽以主公劉備不在荊州不能給予,又說荊州乃大漢之荊州,我兄長乃漢室後裔,豈能給予他人。東吳對關羽無比憤恨,東吳都督呂蒙派兵進攻長沙郡,關羽因兵力有限,要北防曹操。報知劉備,為不使事態擴大,215年,劉備親率五萬大軍回援荊州,與孫權協定以湘水以東歸東吳,湘水以西歸劉備。此時劉備應當認識到荊州的戰略地位和重要性,應當把軍事重心放在荊州,留下趙雲及二萬人馬,令關羽訓練水軍,打造戰船,加強荊州防務,待日伐吳。。。劉備回到成都,在穩定蜀中局勢後應當儘早奪取漢中,固守好蜀中門戶。更應當派諸葛亮前往漢中,由諸葛亮指揮,有張飛、馬超、黃忠、魏延、嚴顏等猛將相助,劉備坐鎮成都,與荊州密切聯絡。以諸侯之智,奪取漢中更省時省力。。。取得漢中勝利後,由張飛、魏延、王平、馬良守漢中,劉備吳懿、李嚴、黃權總理蜀中。諸葛亮為軍師都督,馬超為先鋒,率領蜀中文武及六萬大軍入荊州伐吳。關羽為水軍都督,趙雲駐南郡以防曹操,請蠻王沙摩柯出兵一萬,以及荊州文武將士,總兵力十萬人(除趙雲駐軍二萬),水路並進,大舉伐吳,勢如破竹。只有奪取東吳的土地,人口與資源,才能與曹魏抗衡,才能國力超過曹魏,才能打敗曹魏一統天下。但歷史沒有如果,劉備沒有全局關念,沒與關羽協調好,聯絡好,至使荊州丟失,關羽殞命。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憤然發起伐吳戰爭,以至夷陵大敗,蜀國從此國力衰竭,人才盡失,進取中原,還於舊都只是一場夢。





劉坤忠120


淺談劉備的戰略失策

劉備成也誠信,敗也誠信。為義走到一起的三位兄弟組合,由"桃園三結義"轟轟烈烈掀起了波瀾壯闊的蜀漢大業,起到決定性的桃園效應,當時三結義的宗旨是,除奸興漢,目標遠大,定位精準,可稱為綱領性口號,也可稱謂桃園宣言!然而,這個"桃園三結義"宣言是提出正確的目標,是肯定的!但同時還有一條極不科學的附件:那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就是這一附件,侷限了他們的理想高度,埋下了悲情的種子,讓“桃園三結義"的光彩暗然失色!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研判的。但如是從純情的兄弟組合角度上,這種同生共死的情操是萬古留芳的!

可問題的核心是,"桃園三結義"不單單是個兄弟組合的,而是負有使命的,肩負著興漢大業的政治團隊,領導集團,超越了家族集團的範疇了,要求的不僅是哥兒們感情,而是團隊利益,乃至國家利益。兄弟感情是小義,國家利益是大義!但他們的認識境界,使他們二者混為一談了,可嘆,可嘆!

假如,劉備能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也許結局不是大家看到的了,他就不會為兄弟義氣去發動這場無把握無準備的衝動攻打東吳的錯誤戰爭,至少,應聽諸葛亮怎麼說!

可問題不單單如此,更重要是他忘了"三顧茅廬"的初心:象攻打東吳這樣重大的國家戰略決策,怎麼獨斷專行取消了諸葛亮的參與權?是不是取消了諸葛亮的決策權之嫌?你把諸葛亮置於何地位?你是不是有排擠和架空諸葛亮的軍事領導權和國家領導權?你完全背離了三顧茅廬時的初衷和精神,借為兄弟復仇之機剝奪了諸葛亮的領導權!實際排擠和邊緣化了諸葛亮的軍事地位,悲情就是這樣發生了,無法挽回了。筆者想多問一句,白帝城先主託孤的時候,先主可曾意識到這些沒有?

是一時的衝動,還是存在著必然?

畢竟,歷史不可能重演!

一點淺見,與大家分享。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