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蘇美英有哪些將領能夠與德軍的隆美爾處於一個級別?

WOTB黑豹2


德國在二戰中表現的確實非常的耀眼,曾經出過很多名將,隆美爾是其中非常耀眼的一個名將。他曾經在非洲協同意大利一起攻打英國在埃及的軍隊,把英軍幾次都打得落花流水。最後希特勒封隆美爾為元帥。



不過我覺得蘇聯這裡邊也有一些名將,他們的實力和水平也未必比隆美爾遜色到哪裡去。排在第一位的自然是勝利元帥朱可夫了,朱可夫在衛國戰爭初期臨危受命,多次挽救了蘇聯的危急局面,在莫斯科會戰中一舉擊潰德軍,扭轉了整個戰局。



隆美爾是希特勒的愛將,但朱可夫本身並不是斯大林的愛將,開始甚至一度受到大清洗的影響。日本在遠東挑起戰爭的時候,斯大林給了朱可夫一個機會,朱可夫在諾罕門戰役中大敗日軍,沒有辜負斯大林對他的期望。正是因為這一戰斯大林才對朱可夫刮目相看,不久之後朱可夫在一次重要的軍事演習中擊敗了斯大林的愛將巴普洛夫,從而升任總參謀長。



朱可夫在後來的戰爭中也屢屢戰功,一直打到柏林。可惜朱可夫作為戰爭時期的最高副統帥,威望實在是太高了,一度讓斯大林感到不爽。所以在戰後,斯大林就將朱可夫進行冷處理了。不過朱可夫好歹得以善終,而隆美爾可就沒有那麼好運了,他因為陰謀參與謀殺希特勒事件,最後被希特勒逼死。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美國人在二戰中依靠的就是強大的火力、漫天的空軍和充足的補給,一批名將也包括巴頓在內,哪裡來的什麼真正的戰爭大師?而在蘇軍將領中,衛國戰爭中期間能夠像隆美爾一樣,在短短几年從少將擢升元帥的只有一位:被譽為“逆境英雄”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

(羅科索夫斯基將軍)

我們習慣上都稱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爾為二戰德國“三大名將”,而羅科索夫斯基與朱可夫、科涅夫則並稱“二戰蘇軍三駕馬車”,兩人的軍事地位基本相同。最巧合的是,羅科索夫斯基跟隆美爾最早指揮的師級番號都是“第7”,也都是以少將軍銜起步參加二戰的,並且同時擅長裝甲兵團的機動作戰。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年齡要比隆美爾小上五歲(1896年出生),但是由於蘇軍並沒有受到什麼《凡爾賽和約的限制》,所以他的軍旅仕途跑的很快。隆美爾直到法國戰役期間的1940年才成為第7裝甲師師長,而羅科索夫斯基1930年就已經是蘇軍第7騎兵師師長(當旅長時打過張學良東北軍),年僅35歲,可謂是蘇軍少壯派將領的“希望之星”,1936年晉升師級軍銜並提拔為第5騎兵軍軍長。

(羅科索夫斯基元帥)



豈料天有不測風雲,正當羅科索夫斯基節節高升之際,1937年8月突然以“波蘭間諜”的罪名被逮捕和審判,應該還是蘇軍大肅反的餘波,結果被毫無意外的判處死刑。幸虧老上級“騎兵元帥”鐵木辛哥出手相救才死裡逃生,當時羅科索夫斯基與其他兩名死刑犯已被押上刑場,最後另外兩位斃命,而他只吃了一顆空包彈,這就是所謂的“陪斬”,估計把羅科索夫斯基嚇得不輕。

鐵木辛哥好人做到底,要求“有關部門”進行了為期長達兩年半的認真審查,最終確認指控不實,於是向斯大林申請給羅科索夫斯基官復原職。1940年5月,羅科索夫斯基重新出任騎兵第5軍軍長,並被授予少將軍銜,這個時間點與隆美爾非常相近,也是在同一時間,隆美爾少將正率領“魔鬼之師”馳騁法國戰場。蘇德戰爭爆發前,羅科索夫斯基改任基輔軍區機械化第9軍軍長。

(鐵木辛哥元帥)

早期蘇軍的機械化軍編制非常龐大,機械化第9軍下轄第20坦克師、第35坦克師、第131機械化師、第32機械化團等部隊,編制內坦克數量多達1031輛,但是大多數坦克比較老舊,另外沒有集中使用,坦克師經常被分散配屬給步兵集團軍。1941年戰爭爆發初期,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是西南戰場抵抗最頑強的部隊,也因此被授予紅旗勳章。

七月間西方面軍司令員鐵木辛哥被包克元帥打得有點挺不住了,遂申請急調老部下羅科索夫斯基助陣,於是後者奉命前往中路戰場收容部隊並反擊德軍,一個月後出任第16集團軍司令員,率領六師蘇軍(21個步兵營、6個騎兵團、73門反坦克炮和123門野戰炮)在斯摩稜斯克戰役中苦撐。由於西方面軍新任司令員科涅夫不敢撤出部隊,遭到德軍大縱深合圍,羅科索夫斯基手下的部隊被衝得七零八落,本人差點被德軍俘虜,但終於突圍成功。

(朱可夫大將期間)

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第16集團軍儘管傷亡慘重,一路退卻到距離莫斯科只有30公里的郊外,但也使當面德軍損失頗大漸成強弩之末,在蘇軍隨後的大反攻中被迫全線撤退,羅科索夫斯基則因為作戰頑強晉升中將。1942年1月再接手被打殘的第10集團軍,也承擔了類似朱可夫的戰場“救火隊員”角色,只是級別稍低,不過顯然很受斯大林器重,兩個月後戰場重傷。

1942年7月羅科索夫斯基傷愈後再獲晉級,被提升為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員,兩年內從軍長幹到了方面軍司令,很有隆美爾的風範。在斯大林格勒會戰開始後,羅科索夫斯基轉任頓河方面軍司令員,下轄第65、第24和第66共三個集團軍,在“天王星行動中”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西南方面軍一起合圍了保盧斯第6集團軍,也正是他向保盧斯發出了要求投降的最後通牒,是役結束後晉升上將軍銜。



(上將時期)

後面就是一帆風順了,斯大林電召羅科索夫斯基到莫斯科晉見,組編中央方面軍並被任命為司令員,統率六個集團軍和一個空軍集團軍的大軍,三個月後的1943年4月再晉大將銜,其升官速度比隆美爾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央方面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大敗德軍,然後一路反攻,期間連續更改番號為白俄羅斯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總之蘇軍是反攻到哪裡,番號就改稱什麼地方。

1944年11月羅科索夫斯基晉升蘇聯元帥,部隊改稱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他幾乎參加和組織了蘇德戰爭中的所有大型會戰:斯摩稜斯克戰役、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巴格拉基昂行動、柏林戰役等,因此被譽為“常勝元帥”。作戰中善於集中兵力兵器於主要突擊方向,敢於大膽地機動預備隊,是二戰蘇軍將領中非常擅於組織進攻的悍將。

(在戰場上)

其實羅科索夫斯基早年與朱可夫是同學,也都是鐵木辛格的得意門生,當年在鐵帥的騎兵軍中,羅科索夫斯基是騎兵師長而朱可夫才是團長,若非1937年的那一劫,羅科索夫斯基被重用的時間應該早於朱可夫。俄羅斯的戰史對其評價道:“具有朱可夫的能力而沒有朱可夫的缺點,如果他能夠掌握朱可夫擁有的權力,他的作為當不在朱可夫之下”,歷史就是這麼的弄人。

就在羅科索夫斯基封帥這一年10月,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卻因為“720事件”的牽連而被逼自殺,所以倆人的結局那是迥然不同,儘管隆美爾的帥杖到手比羅科索夫斯基要早了兩年。但斯大林後來卻給了羅科索夫斯基很大的榮譽,1945年6月24日,斯大林命令羅科索夫斯基指揮了莫斯科紅場上的衛國戰爭勝利的閱兵式。

(羅科索夫斯基和家人)


度度狼gg


被稱作沙漠之狐的隆美爾在二戰中確實風光一時,不過由於他的自信狂野異想天開其下場很可悲,落了個自殺身亡。儘管如此隆美爾確實是頂尖將軍。

在二戰中岀現了許多傳奇人物天才將領,他們天馬行空,奇思妙想,思維超越指揮的戰爭展現的戰場另人叫絕。蘇聯的朱可夫在二戰中也是一傳奇人物,他大仗指揮了最少七次,諾門坎戰役,蘇芬戰役,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等大都取得了勝利,但也有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戰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軍傷亡五十多萬。

美國在二戰中也有諸多將領,號稱陸軍第一劍客,坦克之父的巴頓將軍就是其中之一,他主要指揮了西西里島和阿登戰役,給人印象粗魯,狂野,愛鬧事好爭鬥,和我國的張飛相近,其實巴頓是個有勇有謀的人物,他愛兵如子,下屬有過錯先罰領導。他還有許多趣事笑談如在西點軍校由於狂野自大考試文化課名列倒數第一等。但不論如何巴頓將軍確是美國一位傳奇人物。


艾谷137209


隆美爾被西方稱為德軍二戰三大名將之一,不過這是冷戰時期,出於自身需要,西方特意對他進行了包裝。

我們來看看隆美爾在二戰的表現再來回答提問者的問題。

他在戰爭中第一次嶄露頭角是法國戰役。在1940年5-7月,他率領的第7裝甲師在戰役中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攻無不克,被稱為"魔鬼之師"。

1941年2月,他被任命為德國非洲軍軍長,遠赴利比亞協助意大利反擊英軍。短短1個多月,他率部先後攻克卜雷加港、阿杰達比亞和,初步扭轉非洲戰局。此後在5月中旬和6月中旬先後挫敗英軍"短促行動"和"戰斧行動"。

由於他的表現,1941年6月他從中將晉升為上將,擔任德國"非洲裝甲集團軍"司令。年底由於兵力處於劣勢,撤回到託布魯克以西,之後又主動撤離昔蘭尼加半島。

1942年上半年他率軍重新攻佔班加西和託布魯克,因此晉升為元帥,成為德國最年輕的元帥。 之後他在7月和8月兩次進攻阿拉曼未果。而英軍這裡也更換了主帥,由蒙哥馬利出任第8集團軍司令。

蒙哥馬利到任後,積極調兵遣將。在經過2個多月準備後,在1942年10月23日打響了阿拉曼戰役。盟軍總兵力近20萬人,裝備坦克1000餘輛、火炮1000門和750架飛機,而德意軍隊只有11.6萬餘人,裝備550輛坦克、500餘門火炮和480架飛機。英軍進攻的當天,隆美爾並不在非洲,正在國內休假。當他回到非洲已經是10月25日夜晚。由於德意聯軍兵力、兵器、油料、彈藥、糧食和飲水都得不到補充,最終11月7日被英軍擊敗。戰役中,德軍4個精銳師、8個意軍師被殲,傷亡2萬,被俘3萬,損失坦克450輛、大炮數千門。英軍也付出沉重代價,傷亡1.35萬,損失坦克500輛、大炮400門。這次戰役的勝利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形勢,使德國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和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了。從此以後,軸心國在非洲戰場轉入戰略防禦。

1942年11月8日盟軍實施火炬行動,開始在突尼斯西面的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登陸,雙方此後在突尼斯展開了較量。儘管隆美爾率部曾經在局部作戰中戰勝過美軍,但總體戰場形勢確實一天不如一天。1943年3月9日他離開了非洲。就在他離開後的一週,盟軍發起了突尼斯戰役,經過2個月徹底殲滅非洲集團軍群30萬人。

回到國內的隆美爾在1944年1月10日正式擔任西線B集團軍群總司令,負責防備盟軍在西歐的登陸。當1944年6月6日盟軍開始諾曼底登陸時,隆美爾由於在德國國內為妻子慶祝生日不在指揮位置。之後的結果,眾所周知。7月17日,他遭到遭空襲,身受重傷。9月3日,被解除B集團軍群總司令一職。10月14日,被迫服毒自盡。

綜其一生來看,主要軍事行動都在非洲,只有短期指揮過非洲集團軍群30萬人,多數指揮兵力也就10萬人左右,所以德軍內部也有不少將領認為他這個元帥只是個師長、軍長,覺得他只是戰術到位但戰略不行。

考慮到二戰各國編制情況,隆美爾應該和蘇聯的集團軍司令或者美國的軍長一個水準,至於我們熟悉的蘇聯與美國的一些將帥們,比如朱可夫、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艾森豪威爾、布萊德雷、巴頓等,隆美爾和他們完全不是一個級別,差了太多。


榮華之武器堂


德軍將領隆美爾,被譽為“沙漠之狐”,自有出眾的領導能力,和出奇制勝的作戰智謀。在非洲戰場上,一場又一場漂亮的勝仗,打出非凡的作戰水準。(本人崇拜之極)與之相比美軍將領,有戰神巴頓,還有佈雷德萊才能與他處在同一級別。雖然說打仗風格不同,但同樣優秀!







王奎浪淘沙


排除國力及其他因素,就個人特質一比,二戰中唯有美國的巴頓將軍及蘇聯的羅科索夫斯基可與德國的隆美爾比肩吧,其實隆美爾比他們兩個都厲害,有勇有謀又靈活機動,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多次著名戰例為證,“非洲沙漠之狐”可不是隨便叫叫的噢。


賓王后裔大慧


蘇聯是科涅夫,

生生從替補隊員打到了僅次於朱可夫的地位,

並且搶了朱可夫的風頭,

斯大林最優秀的進攻戰專家;

美國則是巴頓,

美軍最光彩的戰鬥裡幾乎都有他的身影,

不但專業純熟,

還是一煽動家和勇士,

身先士卒的危機處理大師。


顫動的丹田


感覺真的還沒有一個比的上。只不過德國面積小人少資源匱乏再加上領導決策導致失敗。論戰績戰術不管美國蘇聯還真沒有一個將領的才能戰績比的上隆美爾。只不過他們贏了。成王敗寇而已他們想咋寫就咋寫想咋說就咋說。但謊言終究是謊言。


168鹹魚哥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時事造英雄,二戰戰火紛飛,湧現許多著名的戰將。如美國的麥克阿瑟,巴頓,艾森豪威尓。蘇聯朱可夫。英國蒙哥馬利等都是傑出代表,為世人熟知。


錢幣收藏愛好者


蘇聯:朱可夫,科列夫,羅科所夫,崔可夫。

美國:巴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