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釘釘的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王事情


我是李承乾,皇二代出身,八歲就成為了大唐的太子,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我父親太宗皇帝經常誇讚我聰明好學、仁義孝純,沒錯,我就是你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當我十二歲的時候,父皇就開始鍛鍊我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還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雖然只是“聽訟”,但我已經開始參與政事,你們在我這個年紀可能還在玩泥巴吧。父皇每次出去巡幸時,都是由我留在京城監國,可見我在父皇心中的地位有多重。



本來我是很完美的,很有帝王之象,可偏偏老天賜給我一副不完美的身體——我患了腳疾。雖然我父親經常說足疾並不影響我成為一代明主,但我內心還是留下了叛逆的種子。

雖然我身份高貴,但也跟普通人一樣,有逆反心理。父皇給我選了十多位當世名臣,讓他們平時沒事跟我談論一下天下大事,但是這些人把我當成小孩子,動不動就去父皇那裡告我的狀。我不過蓋了一座房子,于志寧就上疏批評我太過奢華,我奢華個鬼啊,哪一個太子像我這麼寒酸;我跟小太監一起玩了一下,這老傢伙又去告狀,還把我比作秦二世,我要是秦二世,父皇不就是暴君秦始皇嗎?這老頭腦子缺根弦吧。他們越這樣,我越要跟他們對著幹,慢慢我就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了。

你們說我玩樂喪志,我就偏偏去重新一個太常樂人,他很會逗我開心,我把他叫做稱心。沒想到這這個消息傳到了父皇的耳中,稱心就被殺了,我恨父皇,也恨那群老不死的,總有一天我要報仇。



慢慢我發現,父皇對四弟李泰越來越寵愛,本來成人後的皇子都應該去封地的,但父皇卻特許他留在宮中,我變得擔憂起來。這個四弟仗著父皇的寵愛,竟然對太子之位有了覬覦之心,這是我不能忍受的,但此時我並沒有比他多什麼籌碼,相反我與父皇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面對李泰的挑釁,我越來越壓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太子之位是我的,皇帝也是我的,我還要為稱心報仇。



既然父皇不再寵愛我,那我就學習一下“前輩”的經驗,父皇你不要怪我,畢竟當初你也是搶了大伯的太子才當上皇帝的嗎?這些年我身為太子,身邊還是有一些人手的。可惜天不隨人願,還未起兵就輸了。



我就要不是太子了,我會死嗎?


歷史伶俜者


唐太宗的嫡長子李承乾在李世民即位的第二個月就變冊封為太子,那時候他才8歲。李承乾天資聰穎,李世民很喜歡他。李承乾的腿腳不方便有足疾,但是不嚴重。

一開始李世民是很看中李承乾的,12歲前對李承乾著力培養。唐太宗出巡的時候,還放心讓太子監國。

但是貞觀十年後,有關李承乾的負面信息開始增多。比如和太監一起玩耍,說他是秦二世;比如和樂童稱心(男的)同吃同住,太子搞基覺得太子德行有虧。

太子東宮師傅教訓李承乾,李承乾不僅不聽還想謀害師傅,最終忍受不住,在貞觀十七年造反。

那麼為什麼李承乾已經是太子了還要造反,難道他就等不了這麼著急做皇帝嗎?畢竟造反是有很大風險的,而且最終造反失敗。

李承乾造反有以下原因:

一、時代背景與政治遠景給李承乾過多的壓力

東漢瓦解後,完整意義的統一併沒有,只是經過短暫的西晉和隋的統一。也就是說長達400多年沒有統一過了,所以大家對於唐朝是否能夠長治久安,是否可以國祚長久誰也不知道。唐朝會不會和之前的朝代一樣很快就滅亡是大家十分擔心的問題。所以李世民和大臣們商量最多的就是如何才能長治久安。

而李世民他不是一個甘於做平庸的皇帝的人,他期待自己的江山永固,希望自己的英名流芳百世。但是李世民又是通過宣武門之變坐上皇位,他害怕自己的形象在人們心中不好。所以他勵精圖治盡力挽救自己在史書上的形象。

基於以上的種種原因,李世民一直勤勤懇懇,勵精圖治,兢兢業業,而且對面朝臣的犯言直諫,李世民都能包容,作為一個統治者確實很不容易。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世民對李承乾的要求必要也是很高的。所以李世民培養太子十分重視,從李承乾確立為太子到貞觀十七年,一共為太子選了十多位名師,都是類似房玄齡、魏徵這樣的名臣。可見李世民對培養太子有多重視。因為李世民覺得他自己努力建立的大唐基業如果毀在自己兒子手上那是一件多麼可笑的事情。

李世民對王朝前途的擔心,自然就會更加期待自己的繼承人有良好的品德。所以當李承乾身上出現問題的時候,李世民更加容易失去信心,有時候對太子就會出現更加嚴厲的批評。這些都使李承乾承受了更多的壓力。

二、嚴厲管教讓李承乾不堪重負

李世民前後為李承乾挑選了十多位老師。貞觀前期李承乾還是很好學的,對自己的老師也是十分的尊重的。但是後來李承乾和東宮師傅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對師傅的諫言十分的反感。一方面東宮師傅態度十分的強硬,另一方面東宮師傅事事都要管,而且批評太子十分不留情面。就連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下去對東宮師傅說:“他又不是小孩子,為什麼總是這樣教訓他。”

大臣們時刻抓抓李承乾的小辮子不斷的上書給李世民,說多了李世民自然覺得太子不爭氣。當然師傅和大臣都是為了太子好,大臣對李世民諫言,李世民有魄力有肚量可以接受。但是同樣的諫言對不同的人產生的效果可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有一次,于志寧對李承乾的諫言差點就惹來了殺身之禍。以及張玄素批評李承乾的文章讓李承乾對他起了殺心。

這些對於一個8歲就被封為太子的人,心理上根本承受不住,這些諫言讓李承乾不堪重負。

三、心理上的孤寂、叛逆和身體上的殘疾造成心理障礙

李世民在朝堂上受了氣回去有長孫皇后陪他說說話,長孫皇后可以開導他。但是李承乾沒有,他從立太子到被廢的十多年時間內,沒有人可以陪他說話。直到遇到太常樂童稱心,他覺得稱心是真的理解他。所以他和稱心產生了同性戀情感,但是李世民知道後把稱心誅殺了。

李承乾唯一的精神寄託被李世民狠狠的打破了,所以李承乾才會如此的哀慟和絕望以致於在稱心死後數月託病不上朝,徹底放棄了對自己的要求。

再加上自己身體上的殘疾,作為太子身有殘疾總會有些敏感和多疑,所以面對李世民的壓力,面對大臣們的批評。總會把這些好意曲解成不滿和惡意,從而李承乾開始不斷的抵抗。

四、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加重了李承乾的危機感

當李世民對李承乾態度由好變壞之後,相反的李世民開始過度的偏愛另一個皇子李泰。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超過了李承乾。到了貞觀十六年,朝廷每月給魏王府料物供給甚至超過了東宮。而且李泰還和李世民朝夕相處,讓李泰住在武德殿。

這種超乎尋常,嫡庶不分的舉動讓李承乾心裡很不安,給李承乾極大的心理打擊,給李承乾造成了強烈的危機感。

總之,李承乾被確立太子之後過的十分的壓抑。自身殘疾心理有陰影,敏感多疑,李世民對他過高的標準,大臣對他苛刻的批評都給年輕的李承乾極大的心理壓力。

同時,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唯一個能夠理解他的同性愛人也被李世民處死。這些事情最後導致了李承乾的造反。

但是造反終究還是失敗了,李世民作為父親還是沒捨得殺他,只是將他貶為庶民,流放千里,最後死在流放地。


非說不凡



李承乾是大唐太子,卻冒險謀反。最終失敗,身敗名裂。

通常,只有沒被立為太子的皇子才會謀反,太子是不會造反。因為不謀反將來就是皇帝,謀反十之八九要身敗名裂。

例如:李建成是太子時,李建成是肯定不會謀反的。只有秦王李世民才謀反。

但太子不會謀反,是在通常情況下。在特殊反常情況下,太子就可能會鋌而走險。

先舉一個最典型的代表——太子商臣弒楚成王。


商臣是楚國太子,楚成王欲廢除太子,立公子職。商臣聽聞風聲後,又確認屬實。便謀反,夜晚帶甲兵攻擊楚成王。太子商臣殺楚成王之前,成王想吃個熊掌再死,以拖延時間,等待救援。被商臣拒絕。成王自殺而死。

楚成王之死是必然。廢立太子是大事。要麼嚴格保密,無法保密,就重兵佈防,加強戒備。保密、戒備只要做到一點,楚成王就不會死。


《韓非子》有對此事的記載。韓非子更是稱,國君立太子後,太子和母親便希望君主早死。非愛非憎,利在君之死。

在法家看來,太子是國君的死敵。將要廢除的太子更是頭號死敵——必須儘快誅殺。

在韓非子“教唆”之下,漢景帝指使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廢太子劉榮處死。

李承乾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所生,是嫡長子。李世民原本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乾坤。長孫皇后在世時,李承乾太子的地位很穩固。皇后去世後,雖然有位高權重的舅舅長孫無忌。李承乾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太子的不良行為在朝野被傳的沸沸揚揚:奢侈、殘忍,甚至有斷袖之癖。(究竟傳言是否屬實,不得而知)

李世民也有廢除太子之意。就連李承乾的舅舅、老師們也開始疏遠他。

李世民在此事處理上,比楚成王強。他知道廢除太子之事,已經無法保密。便加強了禁軍的戒備。李承乾在岳父侯君集的支持下,起兵謀反,偷襲李世民。李世民早有戒備,李承乾的叛軍無法攻破禁軍防禦。援軍趕到後,平定叛亂。

侯君集被殺,李承乾被廢為庶人。流放南蠻。

我再解析一下李承乾謀反的三大原因:

一、自己鐵定被廢。謀反一旦成功,還能當皇帝。謀反就是一次風險極高,回報極大的風險投資。謀反失敗,大不了一死。

如果李承乾考慮到這一層,只有5%的可能會謀反。

二、李承乾擔心自己被廢后,被李世民所殺。漢景帝殺廢太子劉榮,就是前車之鑑。

李承乾被廢,不會謀反。將來要被殺,就要重新斟酌了。

考慮到這一層,李承乾有20%的可能謀反。

三、自己被廢后,即使沒有被皇帝所殺。新太子即位,很可能會殺自己。

考慮到這一層,李承乾有30%可能謀反。

李承乾也可能有三分謀反之心,卻擔心失敗。而猶豫不決,最後在侯君集等人的鼓動下,才鋌而走險。

若李承乾謀反成功,他應該會殺掉李世民,而不會像李世民一樣,讓李淵做太上皇。因為李世民麾下能臣干將太多。而李淵麾下最得力的干將,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讓李世民做太上皇,自己這個皇帝隨時會被反殺。

最後,說一下對廢立太子之事做的最好的皇帝——東漢王朝的建立者,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廢除太子,並未殺太子。新君即位後,即使廢太子既有威望,智勇雙全。依然沒有誅殺之。廢太子得以善終。

劉秀父子是真正的以儒家思想治國。而不是像漢武帝劉徹那樣,一邊推崇孔子,一邊重用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冤獄,將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

附錄:中國象棋中,有一個殘局的名字,就叫商臣弒君。


楊朱學派


李承乾的儲君幹得算不上順風順水哦。

李承乾、李泰、李治的關係,與《琅琊榜》中太子、譽王、靖王的關係非常非常像。

李承乾早早被立為太子,但是他沒把這個位子坐好

626年6月發生了宣武門之變,8月唐太宗繼位,10月就立李承乾為太子。可以說早早地確立了他儲君的地位。


剛開始,太宗常讓他處理政務,還算不錯。

但是人越長大,慾望越多,尤其在帝王之家,又早早被立為儲君,自制力稍差一點就容易掉溝裡去。

這第一條溝壑就是耽於享樂。美女、音樂、遊山玩水,做了還遮掩,怕太宗知道。

第二條就是虛偽,言行不一。李承乾在朝中說話都是忠孝仁義,言辭懇切,但退朝之後就跟一群不逞之徒混在一起。有人勸誡呢,他就一邊自責一邊掩飾。他有一個超能力,就是自我辯解的能力特別強,讓勸諫的人來不及搭話。

第三條就是行為不檢點,比如寵愛戲子、模仿突厥、背後說狠話等,惹太宗生氣。李承乾非常喜歡一個身段很好本事突出的優伶,叫“稱心”,還結交道士,結果太宗知道了,大怒,把這些人都殺了。這李承乾不但不改正,還給這個優伶在宮苑中建了個墓、在房中掛上畫像,早晚祭奠。他為此心懷怨恨,竟然藉口不上朝了。

他還曾說過:“我當了皇帝,一定隨心所欲。如果誰要勸諫我,我就殺死他;殺到五百人,難道還壓不住嗎?”

說狠話過過嘴癮,普通人沒什麼,但他忘了自己是儲君啊。

(李承乾)

魏王李泰謀奪儲君之位,促使李承乾謀反

上述李承乾的這些毛病,大家都知道。這對於皇次子魏王李泰來說,是個很大的誘惑;他認為他還有機會,要搏一搏這個皇太子之位。

李承乾有個生理疾病,腿腳不便,就是稍微有點瘸,魏王李泰就設計排擠他。李泰還安排一些他的心腹在朝中走動,拉攏大臣,幾乎結成勢力強大的一黨了。

李承乾著急了!擔心自己這個太子地位難保啊!那李承乾就開始反擊了。

但是,李承乾你看他結交的都是些什麼人?戲子、道士、對現實不滿的人,他們能給他出什麼上檔次的計謀嗎?結果李承乾的招數都是些昏招。

李承乾派人到玄武門送上密封奏章,揭發李泰的罪狀。太宗很生氣,但也沒查出什麼。

不久,李承乾眼看自己的地位越來越危險,乾脆鋌而走險吧。

李承乾安排刺客去謀殺魏王李泰,結果失敗了。李承乾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便與李元昌、侯君集等人歃血為盟,計劃帶死士直接闖入西宮,學唐太宗當年做法再搞個宮廷政變。

但李承乾的陰謀因故敗露了,謀反計劃胎死腹中。

按說一般這種謀反大罪,都是要被處死的。但唐太宗還是心裡可憐他,沒殺他,把他廢為庶人,流放到黔州。

造成這種局面,其實唐太宗難辭其咎

說實話,在李承乾與李泰互相謀奪的事情上,唐太宗犯的錯跟他老爹李淵犯的錯一樣。

李淵在當年起事反隋之後,看李世民這麼能幹,經常一激動就口頭對李世民說:我將來立你為太子。

李世民對李泰也是這樣。李泰在李世民面前會表現,因此李世民很喜歡李泰。在李承乾派人投書揭發李泰事情後,李世民反而更喜歡李泰。李世民也口頭對李泰說過:我要立你為太子。

李世民不但口頭說,還在實際行動上公開表現出來。

比如,有些地位高的官員(三品以上)在對待李泰的禮節上做得不夠標準,結果惹得唐太宗大怒,把他們召來訓斥了一頓。房玄齡這樣的重臣都被嚇得滿頭大汗,你可以想像當時太宗愛李泰之心有多麼深切。

再比如,朝廷給魏王李泰的供奉竟然多過了太子;李世民還下詔讓李泰入居武德殿。

這不是明顯表現出了偏愛李泰、給太子李承乾巨大壓力嘛!

最終,在李世民有意無意的舉動之下,加上李泰的排擠,李承乾終於被壓力搞得失去了理智,做出了謀反的舉動。

魏王李泰本來勝券在握,但是做得太過火了,結果讓李治撿漏

這個魏王李泰,已經把李承乾搞到了,他是很有機會成為儲君的。但是,因為他自己某些方面做得太過火、太違反人之常情,結果反而演砸了,太子之位旁落李治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李承乾因謀反被幽禁期間,李世民有意立李泰。李泰不知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還是為了趁熱打鐵,竟然對李世民說:如果傳位給他李泰,他李泰死之前將把自己的兒子殺了,然後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

李世民在徵詢重臣意見的時候說了李泰的話。褚遂良對太宗說:假如將來在你百年之後,魏王李泰真的佔有了天下,他怎麼可能冷酷地殺了自己的愛子,而將皇位傳給晉王李治呢?

是啊,這麼違反人之常情的事情,怎麼可能做得到呢?

李泰還嫌自己這火燒得不夠旺,也擔心李治破壞他的好事,就跑去嚇唬李治:你和那個反賊李元昌關係很密切,你不擔心皇上治你的罪嗎?

這李治是個老實孩子啊,心裡藏不住事兒,於是就滿臉愁容。李世民看到了感到很奇怪,等問出原因後,對李泰大失所望。最終決定立李治為太子。

《琅琊榜》中,譽王與太子拼命纏鬥,誰知最後便宜了靖王,故事雷同不?

李世民還說了這樣的話(大意):我不立李泰而立李治為太子,是表明太子之位不能靠心計經營而得到;以後如有太子失德而藩王企圖謀取的,兩人都不能立。

(李治)

結語:大唐朝政,一直在草原的質樸與漢文化秩序的衝突磨合中前行

鮮卑北魏注入的新鮮血液,把草原質樸的精神注入了中原文化。也讓中原文化多了一些直接,少了一些迂腐虛文。大唐的這些人還都是,比較直接,想做就做,也敢冒險,在事情還有一線機會時也願意冒險一博。後來大唐的政治,多次重複上演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模式。

李世民發動政變,是冒死一搏,只是他運氣好,成功了。李承乾也這麼幹,但他失敗了。

後來的李隆基也是這樣,一切都是險中求,連續搞了兩次政變,才穩住自己的權位。

大唐的冒險與尚武精神,從皇族的這些行為上可見一斑。

但是,與《琅琊榜》不同的是,李治的政治水平與靖王還是存在一定差距。

李世民擔心李治太軟弱,而有意改立那位性格更像他的吳王李恪(李世民庶出的兒子)。但被長孫無忌給勸阻了。李世民從此不再有改立太子的想法。

李世民還擔心李恪走上李泰的道路,就親自告誡李恪:父子雖然至親,但是犯法了我也不能饒你。漢昭帝已立,燕王劉旦不服,暗中圖謀造反,霍光一封信就殺了他,你要引以為戒啊。

但是,李世民改立的想法還是為李恪招來了殺身之禍,告誡的話也一語成讖。

等到李治繼位之後,李治本人沒什麼心計,但長順無忌始終認為李恪對李治是個威脅(李治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653年,駙馬房遺愛犯罪,為了活命,他順從長孫無忌的意圖,誣告李恪謀反,李恪因此很快在宮中被勒死。

(完)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俗話說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李世民能在玄武門弒兄逼父;我李承乾為何不能自立山頭?

與伯父李建成不同的是,李承乾屬於那種高開低走的太子,自己作死。原本他是當之無愧的合法皇位繼承人,這從他的名字就看得出來,“承乾”: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

再加上其乃是嫡長子,論資歷論能力都得是他。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遲遲不駕崩,自己又身患腳疾,經常生病,而弟弟李泰日漸獲寵。因為之前有著玄武門之變的前車之鑑,李承乾感覺弟弟威脅很大,於是就派人暗殺弟弟。結果事情敗露。於是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開啟了謀反之路。

不過,薑還是老的辣,李承乾終究還是沒能鬥過父親!

究其原因:

第一個,和當時唐代初期的政治環境有關係,當時的環境就好似一個剛剛建立的創業團隊,他們並不知道前面的路到底是怎樣的,又會遇到些什麼問題?

玄武門之變告訴李承乾,他這個太子之位不是萬無一失的,弟弟李泰成長讓他感覺威脅很大他害怕自己成為伯父李建成。害怕弟弟李泰成為第二個秦王。

所以整個的環境給李承乾一種壓迫感和危機感,所以他很急切,以至於暗殺親弟,按捺準備逼宮,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當然,這不僅僅是前車之鑑的原因,更是長久壓抑所導致的不自信。

李世民對他寄予厚望,同時也給了他巨大的壓力。

李承乾作為長子,從小就很優秀,在他8歲的時候,就獲得了儲位,並且李世民注重對於李承乾的培養,在李承乾12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處理一些政務,並且只要李世民不在朝中,便把朝中事務交給李承乾。

當然,李承乾這些事情處理的都很好。其實,李世民本應與李承乾君臣相待,但是他卻把自己這個兒子錯看成是自己,一直往這個方向培養他,李承乾揹負了太多壓力。

他往往會因為自己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害怕得不到父親的寵愛。長久壓抑導致了性格扭曲。

特別是母親長孫皇后的去世,讓李承乾愈發的壓抑,他找不到排解之人。物極必反,性格因此而大變,原本寬厚有禮的李承乾變得暴戾、焦躁、最終做出了出格之事。

其實李世民是愛這個兒子的,即使李承乾謀反,但李世民並沒有殺他,僅僅只是貶為庶民流放而已,這已經是非常寬容了。


白話歷史君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史書記載: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唐太宗非常喜歡他。那為何李承乾還要冒險謀反?

一、望子成龍

貞觀十三年,唐太宗下詔令東宮置崇文館。(崇文館:就是為太子李承乾專門學習的地方。)唐太宗“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給太子挑選了十餘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如: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徵等,又令劉洎、岑文本與馬周遞日往東宮,與太子李承乾談論。可見唐太宗心中很想將李承乾培養成皇位繼承人。可事與願違,忽略了李承乾是否適合這種教育方式,反而使李承乾的思想開始出現偏差。

【諸如】:李承乾不過蓋個房子,于志寧便上書批評他過於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于志寧又上書批評他,將他比作秦二世。

孔穎達,則更加激烈,他只要覺得李承乾稍有不對的地方立刻犯言直諫,結果是“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

張玄素,更無時無刻不諫,言語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聽他的。

後果導致:李承乾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

二、稱心的死亡,讓父子關係更加惡化。

李承乾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繼承人的唐太宗聽後大怒,將稱心殺死。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稱心樹冢立碑,將死去的男寵立室,讓宮人日夜祭奠,並贈予官職。經常為稱心哭泣流淚。此後,李承乾還在因悲痛,幾個月稱病不上朝。唐太宗看著李承乾這樣胡鬧,也沒有想過廢太子,還煞費苦心地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此舉就是告訴眾人,他絕不會廢掉李承乾這個太子。

唐太宗是一心想讓李承乾繼承皇位。一而再再而三的給他機會。可是,他體諒不了父親對兒子的厚望,反而一而再再而三挑戰唐太宗的底線。

三、謀反敗露

貞觀十六年,二月,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賜“物萬段”,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超過太子的規格,後來,唐太宗乾脆下詔取消了太子出用庫物的限制。

同母弟弟李泰一直有謀嫡之心,兄弟感情一向不和。此事,讓李承乾更加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的胞弟李泰,開始謀劃暗殺,在試圖暗殺失敗後,又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

如此這般,唐太宗還是不忍心處死李承乾,在唐太宗保全下,李承乾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失去太子之位的李承乾沒過多久就鬱鬱而終了。唐太宗對這個曾經寄予厚望一心想培養成繼承人的愛子離世會是怎樣的悲痛。

望子成龍,望女為鳳。皇帝也和普通人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有更好的成就。可憐天下父母心,養兒方能體會父母的苦心。

【小編寄語:我是心恬澹,喜歡我的小夥伴加關注留言,持不同意見的小夥伴可以給我留言,大家一起探討。】


心恬澹


先來說說李承乾是何許人也,他的父親是唐太宗李世民,母親是長孫皇后,他是嫡子又是長子,生下來又聰明伶俐,李世民很是喜歡,可以說是萬千寵愛集於一身,李世民對他寄予了厚望。

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將其立為太子,當時的李承乾只有八歲。按說李承乾是一個名正言順的太子,只要耐心等待,遲早會繼位為皇帝,那他為什麼還要冒險謀反,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嘛。其實不然,哪朝哪代的太子都不是那麼好當的,我們來看看李承乾謀反的原因。

太子其實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職業。

太早被立為太子其實對李承乾來說並非什麼好事,過早地成為了人們矚目的焦點,一言一行都要循規蹈矩,做為皇家的中心人物,稍微一點差錯就會遭到大臣、言官們的彈劾,他從小就生活在風口浪尖之上,壓力過大。

太子這個職業並不是什麼鐵飯碗,全憑皇帝老子的喜好,雖然太宗皇帝對他不錯,可他對其他兒子也不錯。太子之位只有一個,而他的兄弟卻有那麼多,同父同母的兄弟就有三個。做為皇子誰不曾肖想過那至尊之位,兄弟鬩牆在皇家那是常事,他父親的皇位就是這麼得來的。

所以,李承乾雖然貴為太子,但卻從來不曾有過安全感。

長孫皇后去世過早,他少了一個能夠規勸他又能庇護他的人。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可以說是恩愛夫妻的典範。長孫皇后不僅賢德,而且經常用古事勸諫皇帝,很多忠直之臣都受到過她的庇護,唐太宗對她更是又敬又愛,以致於在她去世多年以後還時常想起她。

長孫皇后去世時只有三十六歲,那一年李承乾十八歲,他的身體不好,後來又患了足疾,這讓他心裡又多了一層擔憂,一國之君怎可身有殘疾。

雖然父皇的恩寵並沒有衰減,可是因為長孫皇后的去世,他對長孫皇后的另外兩個兒子也格外關愛起來,甚至將李治放在自己身邊撫養。

這一切都讓李承乾深深感到不安,以至於後來性格變得越來越乖張,對唐太宗陽奉陰違。再加上言官們一直盯著他,稍有不慎就大加指責,這讓他的性格越發叛逆做了很多錯事,而唐太宗又沒能找到合適的方法規勸他,一味的指責只是讓父子的心越來越遠。

如果長孫皇后沒有那麼早過世,定會加以規勸,也許這樣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了。

李世民殺了稱心,成了李承乾謀反的導火線。

古時候盛行男風,男寵在當時並不少見,李承乾對宮中的一名太常樂人十分寵愛,並將他取名稱心。這如果是在尋常百姓家也不算是什麼大事,可是李世民卻不能允許自己的兒子有這樣的行為,認為這是皇室醜聞,一怒之下將稱心殺了。這件事讓李承乾非常傷心,父子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這時候他的兄弟李泰卻得到了李世民的歡心,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後,李世民對其大加讚賞並給予厚賜,賞賜的規格甚至超過了太子。雖然李世民並無另立太子之心,但坊間卻傳出了謠言,而李承乾也知道李泰有奪謫之心久已。

重重壓力之下,鋌而走險好過坐以待斃,於是李承乾在暗殺李泰失敗後,又聯合侯君集等人逼宮謀反。

當然,以他的能力哪裡鬥得過殺閥決斷的父親,他老子可是過來人,他的這點小動作怎麼可能逃得過李世民的法眼,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

李世民對這個兒子還算疼惜,並沒有殺他只是將他貶為庶人。

不過,這個曾經讓他寄予厚望的兒子,終究是讓他失望了。


瘋小鳥


李承乾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第一個兒子,此人是非常優秀的,但由於身體上的殘疾對自己產生了自卑,而自己的弟弟們也還都非常的優秀,所以才選擇了兵變卻被殺。



李承乾謀反的原因如下:

1、李世民中年時對泰王的關心



按常理來說一個父親關心兒子很正常,但李世民將自己的關心程度對太子李承乾和當時的泰王都差不多,雖然太子有監國權,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一定就是皇位的歸屬者,所以很怕李世民變卦,自己先下手為強,卻不料皇帝早有準備。

對於這種情況古代是很多的,沒有什麼鐵板釘釘的事情,除非這件事情已經完成,皇帝朝令夕改你能說什麼?難不成到時候再謀反?

那樣會導致自己是奪權篡位的人,就算奪的皇帝也名不正言不順,不過要是李承乾政變成功的話,史書中絕不會有其謀反這麼一說,畢竟史書都是勝利者寫的。

2、李承乾身體上的原因



李承乾八歲被封太子,十二歲開始監國可以想象得到李世民是非常器重這個兒子的,但他長大成人後,發現他的腳有問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些殘疾,所以他自己產生了自卑,當時已經三十歲的他,很害怕最終的皇權歸屬旁落他人,當時雖然自己是太子,但皇子中優秀的人非常多,間接導致了其心裡的扭曲。

在唐朝,尤其是身為李世民的兒子要的自然是得文武雙全,缺一不可想要登上大位自然是得要文治武功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才行,但由於腳的原因,李承乾並沒有很多時間去練武功。

3、手下人的風言風語



當時很多人傳出李世民派人出發去尋找長生不老藥,當時李世民已經五十,而太子也有三十歲,所以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讓其等下去,如若真正找到長生藥,自己這一身也只能是太子了,永遠是二把手,但是在古代二把手是沒有用的,所以政變的發生是非常正常的。

總結:李承乾發動的政變與李世民一直給其高要求高標準的做法脫不了干係,屢屢在其面前誇獎泰王等皇子,李世民也沒有說一定會將皇位傳給他的,所以發生這種事情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屬李世民。


歷史紅塵


李承乾之所以要謀反,原因有三:一是他患有腳疾,這種先天不足有損天子威嚴,以至於他擔心自己的儲君之位不穩;二是李世民殺掉了他心愛之人,父子二人早就結仇;三是弟弟李泰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威脅,不亞於當年李世民之於李建成。

太子是儲君,未來是要接替皇位的。

可是李承乾卻是一個腿腳有殘疾的人,這樣的人當皇帝,肯定會讓許多人不爽。

天子這麼神聖的位置,怎麼能讓一個殘疾人來坐呢?不過說實在的,這並沒有真正影響他的太子地位,而且李世民也明確地表態過,太子是嫡長子,不能因為他有腳疾就將他廢掉。

可即便父親這樣說,李承乾心裡還是會很虛,除非真地當上皇帝,否則有腳疾就會一直是他的一項弱點,政敵們也會拿它來做文章。所以對於李承乾來說,當務之急就是趕緊把皇位搞到手,逼宮謀反也就不難理解了。

此外,對於父親,李承乾原本就存有很深的怨恨,原因就是他心愛的人,被父親下令處死了。此人名叫“稱心”,是個男子。雖說唐朝比較開放,可是太子寵愛男子,還是會讓皇室臉面丟盡的,所以知道此事後,李世民就立刻把稱心給殺了。然而這個人卻是李承乾最心愛之人,他的被殺,自然會讓李承乾對父親產生強烈的怨恨。

但真要說起來,導致李承乾最終逼宮謀反的直接原因,還是與弟弟李泰有關。此人與他一母所生,同樣是嫡子,而且四肢健全,不像他有腳疾。更有甚者,李泰素有野心,在朝中也有同黨。這就給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帶來了極大的威脅,甚至不亞於當年李世民之於李建成。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不重蹈當年李建成的覆轍,他當然就只能先下手為強了。只不過很可惜,他不是李世民,無論殺手足還是逼宮,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

《舊唐書李承乾傳》


汗青正浩


這件事情怪不到李承乾頭上,得怪李世民無教子良方。

說起李世民因當年玄武門殺兄逼父上位,等他有了皇子自然也怕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所以早早確立了李承乾無可更改的太子地位。若是一直這麼堅持也好,可惜李世民當得起明君稱號,卻不懂得如何做好一個父親。把平衡朝堂的那套手段拿出來放到教育孩子身上,其本意是想通過給予二皇子李泰同樣的待遇已刺激太子李承乾更加上進,可是事與願違,他忘記了孩子們還小,還沒有成熟到可以理性的分析。

再說,李承乾身邊親信皆是一群貪得無厭之輩。漢王李元昌自己沒有造反的魄力就攛掇侄子造反,想憑藉從龍之功獲得未來更大的利益,可你一個親王做不成皇帝不還只是個親王麼?侯君集,當年擁戴李世民嚐到了甜頭,可惜還是心有不甘,羨慕長孫無忌那首屈一指的地位,總想什麼時候自己也“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賭徒心態,贏了一次以為還可以再贏一次!這群鼠目寸光不忠不義之輩,就不是能創業當皇帝的優質團隊!

實力不足就算了,運氣還差。李佑提前造反失敗沒想到牽出李承乾心腹紇幹承基,被捕後分分鐘招供把李承乾被帶了出來,妥妥的坑主。也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李承乾運氣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