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元帅之死,究竟是秦桧之过,还是高宗授意所为?

诗和远方JFG001


岳飞的象征意义超越了超越了事实和时代局限,无论如何争论,都不能否定其精忠报国的本质。他的被害,有多方原因,但是总起来说,就是政治敏锐度不够:

宋朝有“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国策,而岳飞屡屡触犯这个大忌。岳飞下狱后,一个狱卒对他说:”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

1、不了解赵构“打是为了和”的真实想法。赵构的父兄徽、钦二帝被金国虏走,他才有了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机会。二人的回归会影响自己的皇位,“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2、多次建议高宗立储,痛揭高宗伤疤。高宗的独子赵旉夭亡,他又因为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但高宗正是盛年,内心仍抱有希望。此时要求立太子,让赵构心里难以接受。

3、有“拥兵自重”的嫌疑。柘皋会战金军败后,转而北攻濠州。高宗希望岳飞前去救援,岳飞以军粮不足为由拒绝。高宗前后共发出十余道亲札,最后不得已恳请岳飞说:“社稷存亡,在卿此举”,然而岳飞却带兵姗姗来迟。南宋·王伯庠《王次翁叙记》说,“上始有诛飞意”。

岳飞还“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赵构非常不悦,说“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4、性格上有缺陷,出言随意,容易受到奸佞的中伤。据说岳飞有“太祖做节度使的时候是三十二岁,我岳飞也是三十建节”的自矜之语。有一次,宋高宗看到岳飞的奏章说,岳飞是个忠臣。秦桧说,岳飞是忠臣,太祖也是后周的忠臣。言外之意就是说岳飞也具备“黄袍加身”的条件。

平心而论,南宋无论从经济上、军事上都不具备克复中原的条件。当时的国力已经支持不了这场战争,南方地主集团的鼎力如同强弩之末,仅能勉强保住守势;北方金军的骑兵,实际拥有战略主动权。

当时,军队、财政的国家化是大势所趋,而诸多军头拥兵自重,岳飞就经常要求增兵,犯了大忌。



山东大葱就是轴


要论岳飞之死,先说赵构与秦桧之为人。

赵构何等人?皇帝兼大哥宋钦宗要他当河北兵马大元帅好勤王。金兵破汴梁,靖康之耻。赵构自己在河北开大元帅府,夏天在商丘称帝。金兵南下,赵构不通知百官与宰相,自己一路从扬州逃到镇江逃到杭州,一度逃到海上,一辈子都在试图跟金国请和。

父亲、兄长、姐妹、天下、百官、社稷、体面,赵构是都可以不要,都可以抛弃的。所谓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不可谓有生人气也。

秦桧何等人?都不提他杀岳飞的事,说其他的:

杀岳飞,成和议后,将赵鼎贬去潮州,将王庶贬于道州,将胡铨贬于新州。即便遇赦,也永不再用。赵鼎在流放地,每天都被人监视,奏报秦桧“赵鼎怎样了”。赵鼎于是绝食而死。

大权独揽后,秦桧开始盘查言论。浙江与福建发大水,右武大夫白锷说“燮理乖谬”,被刺配到万安军。太学生张伯麟题壁讽刺:“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的父亲吗?”被杖脊刺配到吉阳军。控制了言论后,秦桧又禁止民间自撰野史,令自己儿子秦熺监修宋朝史书。有做野史者告发。

秦桧有所谓:“益坚邻国之欢盟,深思社稷之大计,谨国是之摇动,杜邪党之窥觎。”

一个为了结敌国欢心,为了自己的权柄,可以横行无忌,封杀言论自由的臭流氓而已。

一个是没有血气的利己主义皇帝。一个是酷爱搞封杀的权奸流氓宰相。

所谓岳飞太高调不听话之类,咱们看看他是怎么对赵构的。

平了襄汉,岳飞立刻辞制置使,请让其他重臣经营荆襄。懂得避嫌。当朝宰相赵鼎,大概不会觉得岳飞不会做人。岳飞年少爱喝酒,赵构让他到河朔别多喝,岳飞便从此戒酒。与曹成作战时,岳飞特意叮嘱张宪,“诛其酋,抚其众,慎勿枉杀,累主上保民之仁”——不要乱杀,要成全陛下的仁德。他是处处给赵构留面子。

刘豫兵马要打来,中兴四将另外二位刘光世和张俊怂了,想撤。岳飞当时眼睛有病,但一听到宋高宗宣召,立刻带病赶来。他来时,刘豫的兵已经撤了。赵构却很满意,亲口对赵鼎说:“刘麟败北不足喜,诸将知尊朝廷为可喜。”他也是知道,岳飞给足自己面子了的。

还有的说岳飞曾经劝赵构立太子。然而,岳飞当时做这事,是出于忠心;他是悄然上奏的,给赵构留足了面子。之后赵构立了太子,岳飞见过后,立刻大喜说中兴基业有望。处理得极为精妙。

张浚说岳飞的风格是“避宠荣”。他是懂得避嫌的,不断推让各色封赏,并不让自己处于嫌疑之地。

所谓岳飞不听话,完全胡说八道——此前,赵构可是亲自认证了精忠岳飞的。

当然,岳飞有脾气。但看他脾气怎么发的?

刘光世自请解兵符。张浚认为可以将军队五万人移交给岳飞。赵构亲自下御札,让刘光世麾下王德等听岳飞节制,而且说岳飞就基本代表自己。

朕惟兵家之事,势合则雄。卿等久各宣劳,朕所眷倚。今委岳飞尽护卿等,盖将雪国家之耻,拯 海内之穷。天意昭然,时不可失。所宜同心协力,勉赴功名。行赏答勋,当从优厚。听飞号令,如朕 亲行。倘违斯言,邦有常宪。

但之后,赵构变卦,不给了。岳飞觐见,赵构说要留这支部队保护都城,岳飞无言而退。

岳飞回去自请解军职,留在庐山,给母亲守丧。赵构很不高兴,后来跟陈公辅诉苦。陈公辅给皇帝面子,就说:然飞本粗人,凡事终少委曲。

所以所谓刘光世事件,说穿了就是:赵构自己的主意,又临时变卦;还嫌岳飞不高兴了,是给自己脸子看。说到底,赵构就是自己撒泼打滚翻脸不认人都可以,在他心目中,岳飞必须狗一样的听他使唤。不听使唤了,就不好。

赵构是个极其缺乏安全感的混球。

再看看三大将解兵权。赵构召集韩世忠、张俊与岳飞,解出兵权,在朝为官。三人并无异议,三个宣抚司取消。韩世忠和岳飞都故作闲适,并无怨言。而且岳飞“固请还兵权”,是自己要求还兵权的。

但秦桧和赵构又来了。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六,,张俊、岳飞往淮东抚定韩世忠之兵,要让张俊和岳飞一起去弄韩世忠的军队。张俊跟秦桧沆瀣一气,就说把韩世忠的背嵬军拆散混编,彻底摧毁韩世忠嫡系。岳飞则反对这么做。总之这么一来,岳飞不肯落井下石,给秦桧和赵构当枪使去坑害韩世忠,就越加让他们看着不爽了。

所以岳飞与张俊回到杭州后,张俊又被派去镇江了,与此同时,岳飞遭到万俟卨那个流氓的弹劾。理由是出师慢了。于是岳飞辞职,回了庐山。然后王俊去向王贵告发,说张宪要反;还说是岳飞写信唆使的,但信已经被烧了。之后张宪与岳云被擒。之后就是臭名昭著的要搞岳飞了。

所以说穿了,要弄岳飞,是因为赵构和秦桧两个混球沆瀣一气。赵构想解兵权顺便议和,秦桧想议和顺便专权。

至于说岳飞真要反,嘿嘿。韩世忠去逼问秦桧时,秦桧说什么?“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秦桧权倾朝野,拷问如此之久,最后还是“虽不明”。说明确实没铁证。到了最后,只能用莫须有搪塞,逼得韩世忠吼“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但凡岳飞真有一点点可以被抓的小辫子,怎么秦桧抓不出来?

所以,岳飞唯一的过错,就是本身实力太强,又没有下作到昏君奸臣让他干啥就干啥的地步,在昏君奸臣眼里,他不够恭顺,没有像张俊那样“我是天子一条狗,天子让我咬谁我就咬谁”。

这就是岳飞为什么要死的原因


历史任人打扮的小娘子


中国有句名言:道不同,不相为谋!

岳元帅之死,究竟是秦桧之过,还是高宗授意所为?“大海泛舟客”认为:岳飞岳元帅之死,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既有宋高宗和秦桧两人狼狈为奸的合谋,也有岳飞自身性格的原因,还有死敌金国的施压。

“主战”和“主和”的矛盾难解

赵构杀岳飞的原因:政见相左!以致君臣生隙,直至矛盾难以调和。臣子的存在,竟成了君王施为的挡路石。

我们都知道,宋高宗与岳飞最大的矛盾,就在于,一个“主和”,一个“主战”。

初期,君臣两人还是有共同语言的,岳飞抗金立功,赵构也一路提拔。两人有过“蜜月期”。

但在是否继续北进追击金兵?以及对待金国首提“议和”之事上,君臣看法相左了。

而激化矛盾的,偏偏还是做臣子的岳飞。要么行动不听皇帝指挥,非逼得皇帝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班师诏。要么就“撂挑子”,辞职归田。逼得皇帝找中间人去劝阻,让皇帝难堪。

岳飞并不想做叛臣,相反,“精忠报国”是他一生的追求!可性格倔强的他,行事却总是让皇帝如鱼梗在喉。

领导这么个手下,赵构郁闷不?

在岳飞几次拂逆皇帝的心思之后,宋高宗就已起杀机了。本来,大宋自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就实行“重文轻武”的策略,对武将防范。特别是在赵构坐上皇帝宝座才10年左右的时候,岳飞竟然还干预起他赵氏皇家立储的私事来,更令宋高宗忌恨:“怎么滴?孤家当皇帝这几年容易吗?东逃西躲的,都被金兵追得逃出海了。就没过上什么安坦日子,何况孤家身体还硬朗着呢!你提这个啥意思啊?!”

要知道宋高宗赵构,这个南宋的第一皇帝,在位执政时间长达有35年之久,后来禅位,还做了20多年的太上皇,寿元更是长至81岁。少见的几个长寿皇帝!在赵构还在盛年之时,居然建议其立储,犯了大忌。

高宗一心“求和”的动机

据历史上介绍,宋高宗赵构是个在文化艺术上有很高造诣的人。他精通诗词与音乐,擅长书法、绘画。

(图为宋高宗书法:《真草书养生论卷》)

搞艺术创作需要安静的时光,这就不难理解赵构一心求和,想做太平皇帝了。所以金国方面一提“议和”的事,刚好“瞌睡碰到了枕头”,赵构是满口答应,也不管金国提什么条件。只要不起战事,让他能偏安一隅;只要能让被金国俘虏去的母亲平常回来。(宋高宗好像还是个孝子哦!)

而金国方面提出的“议和”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杀了岳飞!

所以数个因素一凑合,时机已到,在以秦桧为首的一帮奸臣配合操办下,便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给杀了。

因为宋高宗主张并促成了“议和”,让百姓有了一段平稳的休养生息时期,举国经济得到了发展。因此“宋史”评价赵构是南宋“中兴之主”。纵观赵构当皇帝的这些年,杀伐不多,政绩应该还是可圈可点的。但就因为他与秦桧等奸臣合谋,冤杀了忠臣岳飞,导致民愤难消,故民间对其评价并不高!

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我们站在宋高宗的角度,试想想:哪个单位的领导,会大度得容下这种不听话的“刺儿头”?你有能耐又如何?我手下又不缺人用。不炒你的鱿鱼,炒谁的?

俗话说得好:胳膊拗不过大腿!

作为在单位给人家做手下,做职员的我们,当引以为戒!吸取教训。伴君如伴虎!与领导相处,不要轻易跟领导作对。该怎么说话?应怎样行事?得好好琢磨琢磨。

如果有哪一天,在自己的岗位上正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领导突然来找你谈话,和颜悦色的说要委以重任,实际上却是将你明升暗降。此时,你要高度警惕了!


大海泛舟客


岳飞是一代名将,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就其军事才能来讲,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民间习惯将其与三国名将关羽相提并论,是百姓心中的战神、军神和民族英雄。他所填写的《满江红》被传送至今,收藏于岳王庙的“还我河山”手书便是岳飞手迹。再加上他为人忠厚耿直、治军严厉、刚毅勇武、骁勇善战、有勇有谋,所以不论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岳飞堪称文武全才,是真正的完人。然而,这样一位完美的战神,却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惨遭杀害。那么岳飞之死,到底是秦桧之过还是宋高宗授意?我先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岳飞的死因。

一、宋朝重文轻武

因原本身为武将的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得皇位,所以纵观整个宋朝,几乎每一个皇帝都会留一只眼睛盯着武将,武将稍有不安分,轻则撤职罢官重则治罪。而岳飞曾上书宋高宗,希望皇帝批准自己招募军队,并且明确说要将自己的家属交给皇帝作为人质,以求高宗对自己放心。这样的想法本身是对的,然而结果却正好相反。犯了私募军队、私建家族军队的大忌,再加上明确提出让自己的家属作人质,相当于捅破了“潜规则”这种上不得台面的窗户纸,让高宗想做又不能做,尴尬异常。这样的表现无异于向高宗说明自己有二心。

二、收复中原,迎回二圣

收复中原的作战方案也曾得到高宗的赞赏,高宗也非常欣赏岳飞的作战能力,曾御笔亲书“精忠岳飞”四个字赐与岳飞,岳飞也将这四个字绣于军旗之上。所以岳飞在高宗面前构画的收复河山的蓝图,也令高宗怦然心动。问题就出在迎回二圣上,其实当时宋徽宗已经去世,迎回其棺椁奉于宗庙当然没问题,但宋钦宗还在世,迎回来之后,钦宗高宗谁做皇帝?这些问题岳飞似乎从来没去揣摸过,证明其政治敏感度极低。

三、淮西军问题

刘光世功成身退之后,其领导过的十几万淮西军的去处就成了问题。一开始宋高宗准备将淮西军拨与岳飞,岳飞当然非常高兴。因为如此一来岳飞手中的兵马数量将近占南宋全部军队的一半。当时与岳飞有过节的张俊、秦桧一致反对高宗这样做,并列举了岳飞手中兵马过多的坏处。因此高宗对此事心存顾虑而举棋不定,迟迟不下达拨淮西军与岳飞的命令。此时岳飞却等不及了,几次上书高宗,要求调拨淮西军给自己。几次均未得到明确答复之后,竟然面见高宗上奏此事。并反复以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作为许诺,高宗本在犹豫之中,但听到迎回二圣这类话,心生不快,便以淮西军拱卫皇都为由拒绝了岳飞。按理说此时岳飞本应该听从皇命服从安排,但他却耍起了性子,以为母守孝为由直接撂挑子辞职不干了。这完全是对皇权赤裸裸的要挟和挑衅,当时正是需要岳飞的时候,所以宋高宗虽然气得牙痒痒,但又无可奈何,几次派人才将岳飞请回来。虽然岳飞对此事也上书请罪,但是宋高宗当时的回答是:犯我法者,唯有剑尔!言外之意如再有下次,则刀剑伺候。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宋高宗已经动了杀心了,只不过时候不到,暂时隐忍。

四、建议立储

按理说经过之前的淮西军分配事情之后,岳飞认识到错误并也上书请了罪,接下来应该戴罪立功好好表现才对。然而他却做了一件让当时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大错事:在朝堂之上公开建议宋高宗立太子。本来岳飞是出于好意,怕自己征战金国时,金国以钦宗相要挟。建议高宗立储,实际上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民心归于高宗,使其皇位更加稳固。而自己征战时也不会有所顾虑。但自古以来立储之事太过敏感,历朝历代都是臣子应该极力规避的问题。而岳飞作为武将还公开提建议,完全是以身试法触摸皇帝的底线。据史书讲,当岳飞在朝堂之上向高宗读奏章时,突然一阵冷风吹来,将岳飞手中的奏章吹落在地,而高宗则阴沉着脸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这不是你一个武将管的事,退下吧!估计此时的岳飞才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高宗对此事也并未了结,不断地私访身边大臣,想知道岳飞是受谁指使?其他与岳飞稍有往来的大臣一听说此事,立即与岳飞脱离干系,向高宗表明此事与己无关。这样一来岳飞得罪的不仅仅是高宗,也让高宗身边的其他重臣感到惧怕,生怕此事连累自己。这一切都为岳飞最后被定罪“莫须有”打下基础。

以上四点就是岳飞被害的主要原因。虽然岳飞的死,奸臣秦桧及张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岳飞自己的性格过于直率,处事不够圆滑,不懂政治,不会揣摩上级心思,屡次犯上而导致宋高宗对其痛下杀手。所以岳飞之死主要是宋高宗授意。

当然,岳飞性格上的缺陷,为人处世方面的缺失,最后结局的悲惨都不影响他作为民族英雄的英武形象。他复我中华、驱除鞑虏的民族气节仍然值得我们传颂和学习!


小天品历史


所谓授意,要么有明旨诏书,要么私下口述,不论哪种形式,都是要有明确表达。可惜,从正史中都没有明确证据能够表明高宗皇帝给秦桧表达过这个意思。

所以,更符合事实真相的猜测应该是,秦桧揣测上意,扇阴风点鬼火,动手陷害,高宗皇帝乐见其成,顺水推舟。

在中兴四将,尤其是岳王爷的拼死抵抗金兵的几年战争中,宋金的紧张气氛已经渐渐缓和,双方谁也吃不了谁的对峙局面已经稳定,高宗也坐稳了龙椅。从之前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到现在君临天下的生活,高宗皇帝已经开始享受君临天下的感觉了,回想起之前东躲西藏的猥琐苟且,抚摸着自己身体的残缺,看着精致的御膳江南水乡可人的后宫佳丽。高宗皇帝不想再折腾了,我只想安安静静的做个美男子。更何况,淮西军事件,谏立太子事件,已经把高宗和岳飞从蜜月期赶出来了。现在,享受在软糯的低吟浅唱中的高宗,享受在秦桧等朝臣的歌功颂德声中的高宗,畅想在改善住房多纳妃的憧憬意淫中的高宗,一看到岳飞那一本正经的上书,迎回二帝的慷慨,要钱要兵的坚决,真的是比较烦,比较烦。

路线斗争说到底都是权力斗争,权力斗争说到底争的是资源的分配权。

秦桧看着渐渐在临安安顿下来的朝臣们,看着正在动工的皇帝宫殿,看着江南士绅扣扣索索的钱袋子,看着不再口称精忠岳飞的高宗,一抹不叫人察觉的笑意勾起了嘴角。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十二道金牌憾遗千秋,风波亭冤魂气壮山河。

所幸,我们的民族,不以成败论英雄,岳王爷也成了关二爷封圣后沉寂几百年再次成圣的大英雄,千古不朽。就连后金这个其实跟宋金的金没啥关系的政权听到岳王爷也不禁变色!

还我山河!

壮哉!



非著名喜剧之王


秦桧的权势

而秦桧,在当时虽然是宠臣,但是"宠臣"并非完全的权臣,秦桧也从来没能够随意的摆布宋高宗,如此一来,用矫诏的手段铲除异己就不太可能。比如,当时的一位名为胡铨的臣子,因为反对议和而受秦桧厌烦,但是,却在时候的多年,都没能将他杀害,原因是高宗下令将胡铨"送昭州编管"。对胡铨这样的小官,秦桧尚且不能杀之,官居高位的岳飞,他就更不能擅自处置了。

还有就是上文提到的岳飞案件的定义是:"诏狱"。而在宋朝,"诏狱"这样级别的案件,是有一套十分严格的司法程序的,特别是宋朝的大理寺治狱,从:审讯、详断、判刑、评议、定判、复核等一律流程,都有详细的操作规定。如此大案,如此繁琐的规定,秦桧诸奸臣,即便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但是,完全起决定性作用,是不可能的。因为,"诏狱"的最终裁决权,是被掌握在宋高宗手中的。秦桧的权势再大,也是无法公开"矫诏"杀害大臣的。

结语

可见,在岳飞案件上,秦桧和宋高宗都是一定的受益者,与此分别讨论究竟谁是最终的决定者。不如,合二为一,将二者结合起来看,在杀岳飞问题上,高宗与秦桧会是各怀鬼胎、互相利用的关系。一个是为了达成和谈,成就为臣的功绩;一个是为了杀鸡骇猴,警示群臣,

驾驭诸将,控制朝政与军权。所以,高宗与秦桧玩弄的是"交相用而曲相成"之把戏。所以,岳飞非死不可。


圷一站守候


秦桧也只是一个背锅的,天下最痛苦的事,就是英才保庸才,英雄保庸主。除非英才造反取而代之,否则不会有好果子吃。

赵构杀岳飞,看似主和派杀主战派,实则是庸才杀英才,阴柔杀阳刚。南宋偏安小朝廷,已经容不下英才真汉子的存在,这是他日后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岳飞在时,宋与金可以相对峙;岳飞不在,南宋虽趁金志得意满苟延残喘,但最后,当蒙古铁骑袭来,南宋根本无有可用之军事奇才。

岳飞保赵构,最根本的不是利益的冲突,而是生存哲学的冲突。英才岳飞以山河一统为最大人生抱负,这个抱负超越了他的主子,注定不会被主子包容。庸才赵构只想得过且过,偏安偏得。

庸人的理想与英才的抱负注定产生矛盾,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便那“二圣”归来,从精神本质上也与赵构大同小异,岳飞的窝囊结局早早注定。那是英才与庸才的人生哲学的矛盾,也是血性英雄与精神阉党的水火不容!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君为雀,臣为鹄。这里最耐人寻味的,是赵构与岳飞人生哲学的巨大反差。一个皇帝的抱负竟要比属下战将的抱负渺小很多。


春泥百草生


岳飞之死,就是宋高宗赵构幕后主谋、授意秦桧操刀陷害所致的。

宋高宗一定要杀死岳飞的原因是:

1.南宋所处的大环境对主和派很有利。

南宋朝廷分为主战派、主和派。我们一直在痛骂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殊不知当时主和派在南宋朝野上下是很有市场的,也具备坚实的政治基础。

南宋建立在江南地区,南方的民众没有遭到金兵太多的野蛮侵犯,对金兵的仇恨不像北方人民那么强烈;南方人承平日久,太平日子过惯了,不愿朝廷长期进行战争。因为战争持续进行下去,必然要由江南人民来承担更重的赋税;战争需要人力,朝廷肯定会征召江南子弟入伍当兵的。而南方人因为江南富庶,生活优渥,大多数都不愿当兵打仗。

因此,南宋的政治环境对主和派是非常有利的。宋高宗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而岳飞却没有认识到江南民众一心只想过太平日子的愿望。

2.宋高宗赵构当上皇帝之后,一直被金兵穷追不舍,他颠沛流离,四处奔窜,早已不堪忍受,内心深处企盼着能够摆脱这种局面,过上太平安乐的好日子。因此,一有议和的好机会,宋高宗当然是不愿放过的。

岳飞反对议和,要求继续对金作战,宋高宗对岳飞肯定是万分恼怒的。

3.宋朝自建国以来,一直奉行扬文抑武的国策;朝廷对武将极为防范。一旦哪个大将立下大功,在朝野间声望显赫,那么,朝廷一定是要对其进行打击的。没有错误,也要鸡蛋里挑骨头,找出毛病来加以惩治呢!何况岳飞这样公然与皇帝唱反调的人呢!

4.就是大家熟知的:岳飞高调宣扬直捣黄龙、迎回二帝;明知宋高宗阳痿、不能再生育皇子,竟然上书要求宋高宗早立太子.....这一系列触犯天颜龙鳞的过失,足以令宋高宗下定决心来杀掉岳飞了。

结语:宋高宗通过处死岳飞一事,在南宋朝廷中震慑了主战派大臣,使得宋金议和顺利进行;最终双方达成和议,停止了战争。宋高宗终于不再担惊受怕,过上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安乐日子。


品茗读史


我是影妹我来回答。

岳元帅之死,是宋高宗的授意秦桧操的刀!

岳飞的地位只有皇帝才能下杀手!

岳元帅是南宋优秀的爱国将领,是“中兴四将”之首。官至节度使,枢密副使加太子少保衔。

岳飞的官位枢密副在南宋官制为正二品加衔太子少保是正一品,加上岳飞本人是军事统帅手中拥有精锐的岳家军属于实力派官员。

秦桧作为右仆射同平章事,又得到宋高宗的信任。秦桧也没有左右宋高宗皇位的能力,所以在朝中的地位属于文官之首和武将之首的岳元帅平起平坐。秦桧根本没有权力和实力对岳飞下杀手,能杀害岳飞的人在当时只有宋高宗此人,除了他之外其他敌人包括金朝都对岳飞无可奈何。

秦桧和岳飞没有私人恩怨只是政见不同

岳飞是南宋朝中的主战派,秦桧早期在北宋时期也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后来从金国逃出之后变成了主和派,这俩个人一个在朝中一个在外领军作战现实中没有多少次见面的机会。俩人只是政见不一,这种情况在当时南宋朝廷很常见,主战派和主和派在朝堂上争论不休!

北伐口号“迎回二圣”使宋高宗动了杀心

在北伐时岳飞打出的旗号“迎回二圣”刺痛了赵构的内心,赵构深知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要不是金兵突袭开封城抓走了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们,自己这个不受宠的皇子根本不可能跑到南方坐稳这半壁天下。

如果岳飞打败金人迫使金人放回宋徽宗父子,那自己就该退位让给父亲和哥哥,岳飞北伐的每次胜利都让宋高宗的龙椅又下沉了一截,为了自己皇位和正统性,宋高宗必须让岳飞停止北伐让自己皇位合法!

参与立储犯了臣子大忌

和秦桧一心拍马屁求高位不同,岳飞作为武将参与宋高宗立储君的问题上,如果是太平年间龙子龙孙兴旺还好说,但宋高宗在逃亡过程中丧失了生育能力,没有自己的孩子只能从其他地方寻找宋太祖赵匡胤的遗脉。

在这个节骨眼下岳飞不断像宋高宗进谏立储方面的问题,这一道道奏折就是打在宋高宗脸上的耳光,历史上最忌讳大臣参与立储,赵宋皇朝就是武将欺负孤儿寡母立国,岳飞的武将身份和参与立储的让宋高宗脊背发凉好像看见先祖赵匡胤当年如何夺权!

赵构授意

南宋北伐必须要岳飞才能担任主帅,但在江南水乡自保的方面上除了岳飞还有韩世忠这样的将军可以供宋高宗选择,宋高宗本身没有北伐的决心加上其他将领的能力让宋高宗看见偏安一隅足以自保。

及其提防武将的宋高宗面对正在前线作战的岳飞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命令撤兵只留下北方受到战火侵袭的大宋子民和岳飞的无奈呐喊。

在宋高宗的授意下,岳飞被解除了兵权随后被秦桧因“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王庙前秦桧跪了千年但背后的真正凶手宋高宗却很少有人唾骂!

总结:

岳元帅之死的主谋是宋高宗赵构而不是秦桧!秦桧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力处死岳飞,自古以来奸臣只是君王手上的一把刀身边的一条狗而已。没有赵构的授意,秦桧根本不敢动岳飞一丝汗毛,只是可惜岳飞的拳拳爱国之心在赵构的眼中变成了他享乐的绊脚石,最后自毁长城冤杀岳飞寒了南宋武将的心!


影妹侃历史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会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这是明代大画家文征明的一阕《满江红》,分说了岳元帅之死的是非因果,可谓字字见血,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风波亭冤案的真相。撇开秦桧,矛头直指高宗皇帝赵构,在当时确属石破天惊之语,颇具独特见地。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抚今追昔,探寻往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岳飞之死绝非区区一个秦桧所能决定的,应该确是赵构之意。只是高宗皇帝为什么会这样做呢?难道真的是怕恢复中原、迎回二帝,自己皇位难保?对于此说,我实在不敢苟同。试想,倘若真能驱除胡虏、光复失地,那赵构就是一代中兴之主,岂是两个亡国之君可以比拟的?那对老子、兄长又拿什么来夺他的位子?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否定了这一点,原因就要从岳元帅自身找起了。归纳总结一下,无外乎以下几点:1、妄议国本,犯了皇家大忌。《续资治通鉴》记载:起复湖北、京西宣抚副使岳飞,以亲兵赴行在。翼日,内殿引对,飞密奏请正建国公皇子之位,人无知者。及对,帝谕曰:“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飞退,参谋官薛弼继进,帝语之故,且曰:“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建炎元年七月,赵构唯一的儿子在患病期间受惊吓而死,而赵构也在同年失去了生育能力,要想立储,只能从皇室宗亲中选人入继了。立储之事关系到皇位的传承,牵扯着一大批官僚、贵族的切身利益,再加之赵构情况如此特殊,别的大臣避之尤恐不及,岳飞如此僭越直谏,岂非取死之道?2、公器私握,岳家军反倒成了皇帝心病。 自古以来,军队都是国家公器,与政权的稳固休戚相关,只能由皇帝所拥有。而岳元帅所统领的部队却被称为岳家军,而且部下又都无比忠诚,此事又如何能让赵构安心。不要说,当时的军队都被冠以某家军,请问谁能有岳元帅这样的威望,那支部队又有岳家军这样的战力和凝聚力。当然,岳飞也不可能谋反,这一点赵构也心知肚明。只是,谁会喜欢把国家重器交到一个极得部下爱戴的统帅手中呢?不要忘了,黄袍加身的旧事还并不遥远! 3、南北之争,夹缝里的主战派注定悲剧!历史是循环往复的,司马家衣冠南渡的殷鉴不远,赵宋皇室就循着他们的足迹再次南迁。同样的南北之争也不可避免的发生着,南人并不希望北伐,那完全是消耗粮秣、资财,费力不讨好。万一成功,己方地位反会降低,倒不如偏安一隅来的逍遥快活。所以,当南方压倒北方时,岳飞的悲剧已然注定。 4、究竟是忠于国家还是忠于君王,这一点至关重要。毫无疑问,岳飞是民族英雄,只是为什么这个英雄没有死在战场上,却为自己的君王所杀害呢?1138年,绍兴议和时,方廷实在奏章中写道:呜呼!谁为陛下谋此也?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这就是当时忠正、耿介之士的心声,岳元帅也当如此!纵观岳飞的一生,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他是忠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他的言行始终着眼于家国天下!这就与只想偏安一隅的赵构君臣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是主战派和投降派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主战派的代表,岳飞首当其冲,焉能不死?!当一个民族开始戕害自己的英雄,它的精气神就已经所剩无几了!故而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此事当始于风波亭岳飞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