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厚達三寸!明末,西北蝗旱災害,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蝗蟲災害,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末西北的蝗旱災害,成為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受災最重的陝北,一個被裁員的快遞員,揭開而起,拉開明王朝滅亡的大幕。


1.漢武帝時期,西北最早的大蝗災


“公元前104年,關東蝗大起,從東方飛至敦煌。”這次,蝗蟲災害,為有史以來,西北第一次經歷的大面積蝗蟲災害。不過,並不是西北最早記載的蝗蟲災害。

早在公元前243年(秦王政四年),大批蝗蟲從東方飛到了關中地區。當時,情形極其慘烈,蝗蟲遮住了天空,如同下雪一樣多,整個天下都沒有瓜瓠。可見,這次蝗蟲災害的嚴重性。


蝗蟲厚達三寸!明末,西北蝗旱災害,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要說蝗蟲災害的規模,還要說,公元前104年的這一次。公元前104年,為漢武帝太初元年。這一年,也正是漢武帝西漢王朝已經在河西走廊設立了郡縣,準備進一步經略西域。大面積的蝗蟲災害,顯然給大漢王朝造成極大的損害。


2.蝗蟲,腹部有三橫,像個“王”字


蝗蟲的蝗,就是螽也。從蟲,皇聲(見諸《說文》),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認識到了蝗蟲的極大危害。《呂氏春秋》中說,蝗螟農夫得而殺之。人們對蝗蟲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不過,人們為何把“蝗”字,寫成蟲+皇呢?《陸佃雲》:蝗字從皇,今其首腹背皆有王字。原來,蝗蟲的背上、腹部,有幾道橫線,看上去像個“王”字,所以人們叫蝗。從另一面說,這是害蟲中,給人們帶來最大災難的。古代史書中說的,蝗災,多是東亞飛蝗引起的。東亞飛蝗分佈範圍極廣,西起甘肅南部和四川,東至渤海、黃海沿岸和臺灣等地。公元前104年的飛到敦煌的蝗蟲,是否就是東亞飛蝗,人們並不知道的。


蝗蟲厚達三寸!明末,西北蝗旱災害,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關於蝗災的記載,歷代都有,人們統計分析,大概不到十年就要發生一次,對社會生產力不發達,防治手段落後的時代,這是相當大的災難。不僅給民眾帶來了極大苦難,而且蝗旱災害成為壓垮一個龐大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3.明中期後,陝甘各地蝗旱災害相連


從明中期開始,蝗旱災害的發生的頻率大幅度增加。明世宗嘉靖五年至十六年(1526年——1537年),西北地區蝗災不斷,基本上年年都有,面積雖然有大有小,但逐漸削弱了帝國的經濟,導致是整個社會的防災救災能力崩潰。

其中兩次,大的蝗災,讀來都讓人觸目驚心。嘉靖八年(1529年)的蝗災空前,稱其為史上最重蝗災也絲毫不為過。當時:蝗蟲“彌空蔽日,積於地者至三四寸厚,將禾根食之皆盡”。

讓人想不到的是,兩年後,西北地區,再次遭受空前蝗災。嘉清十年(1531年),陝西全省發生蝗災,當時的陝西省比現在大,包含了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東部等地區,不僅是蝗災,更為嚴重的蝗旱災害往往相連。


蝗蟲厚達三寸!明末,西北蝗旱災害,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到了晚明,蝗旱災害更接連不斷。明神宗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陝北發生蝗災。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陝北榆林地區和關中部分地區發生蝗災,部分地區成災較重。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年),關中又發生蝗災,併發旱災。


4.崇禎七年,蝗災襲擊,民不聊生揭竿而起


崇禎年間,西北的蝗旱災害更是接連不斷。尤其是,1634年到1641年之間,蝗旱災害不僅密集,受災程度也很大。

當時,官府糧差分文不減。陝北成為當時重災區,崇禎二年(1629年),李自成在驛站裁員後,又因遭遇惡霸壓榨,最終率眾起義。

明毅宗崇禎七年(1634年),蝗旱災害的面積如嘉清十年(1531年)一般,西北四省的陝西、甘肅(黃河以東地區),寧夏全部、青海東部大多遭受災害。在多次蝗旱等災害的襲擊下,明政府逐漸失去了救災能力。崇禎七年,陝甘大災難後,陝西地區又發生特大面積蝗災1次,中等面積蝗災3次,甘寧青地區發生中等面積蝗災2次。


蝗蟲厚達三寸!明末,西北蝗旱災害,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多次重大自然災害襲擊,民眾民不聊生,許多地方“人相食"。在此前後,西北各地不斷有民眾起義,最後形成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大潮。

後來,李自成進入河南,針對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的現狀,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後來,李自成攻佔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

蝗蟲成為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蝗蟲厚達三寸!明末,西北蝗旱災害,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請關注 請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