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孩子,心裡真正在想什麼

這些天陪叮噹宅在家裡,他對桌遊突然有了空前的熱情。老母親在開心陪玩時,又有了新的苦惱。因為他禁不起輸,遇到困難就想放棄。


有次和叮噹折小兔子,期間他有兩三次都想放棄。最後在畫兔子表情時,眼睛畫的過大改不過來,終於崩潰的哭了:媽媽,怎麼辦?畫的不好啊。


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孩子,心裡真正在想什麼


說實話,當時我心情也被他搞的挺煩躁,因為整個過程他都帶著哭腔。雖然中途我有提議“要不要吃點東西”“我來幫你先做下”把他帶離痛苦情緒,重獲笑顏。


但這個化哭泣為笑顏的過程,其中最多的卻是我的焦慮,而並非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


當然調整好情緒,看著哭得正傷心的叮噹,表面上他在說:“我不會畫。”


但實際上他心裡想的是:


“畫不好真的讓我很沮喪。”


“我是全能的,我想做什麼都可以做成,現在我卻畫不好這個,我生氣又難過,

我不那麼厲害我真的好怕。”


我讓他停在手中的畫筆,張開懷抱輕聲安撫他,說出他內心的這種挫敗難過的情緒:“你一直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但這次沒畫好,所以你覺得很生氣,很難過,對不對?”


叮噹扁扁嘴點點頭,哭得更大聲。


等他哭聲慢慢弱下來之後,我說:“剛才那隻兔子摺紙,你很多次都覺得困難,但最後還是堅持折完,而且折的還不錯。你沒放棄,媽媽真的很開心。”


叮噹(挫敗):可惜我畫的眼睛還是不好。


我說:因為你是第一次畫兔子耳朵,一下子太用力了,媽媽也經常在嘗試第一件事時,會出現錯誤。所以要不現在我們在另外一張紙上,練習下怎麼畫眼睛,然後重新折一張,或者把畫好的眼睛,給那隻兔子黏上去好嗎?


叮噹:好啊。


他接受了我的提議,看起來情緒也沒那麼糟糕了。


也更讓我理解到,所謂“共情”,不是我理解孩子那麼簡單;是我真的看到了孩子的難,去幫孩子找到有用的辦法,讓孩子能做到。


前些天也有不少讀者留言說孩子一樣,我把之前看兒童心理博士陳忻老師的課《孩子不想堅持怎麼辦——從練琴的角度談孩子的整體養育》後寫的一些心得,重新翻出來看,總結的5點實操技巧,特別是最後一段,此刻來看,覺得還是很有參考意義的。


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孩子,心裡真正在想什麼

<strong>孩子想放棄,可能是覺得難


破解技巧 分解目標,幫孩子攻克難題


心理學上對人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狀態進行了三種劃分


<strong>“舒適區”——在已經掌握的能力中按部就班就好,比如讓學琴半年的孩子彈個哆、來、咪;


<strong>“學習區”——覺得有一點難,但墊墊腳尖還能做到,挑戰自己,躍躍欲試;


<strong>“恐慌區”——遠遠超出自身能力,難到一想到就恐慌、無助,想逃跑。


而許多孩子在興趣練習中想放棄,很有可能就是學習難度太大,進入恐慌區了。怎麼辦?陳忻老師給出一個特別重要的字——拆!


把難度從“恐慌區”拆到“學習區”。


比如叮噹玩這個積木桌遊時,闖到第十關卡住了,想放棄。


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孩子,心裡真正在想什麼


那我會把這個任務拆成——先拆掉現在沒用的造型,然後給點提示,試試其他的路....陪著他多試挫幾遍,最終達到目標。


<strong>還可以配合打卡式的“目標清單”。


比如玩這款南極企鵝,我給他設定的故事目標是,4只小企鵝要手拉手,尋找企鵝媽媽,你幫它們闖過一關,它們就能早見到媽媽。


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孩子,心裡真正在想什麼


這個目標,激發了叮噹的責任感。於是每過一關就有個獎勵一樣,不斷在攻克小目標的過程中感受“我又做到了”,最後,不知不覺,就走完了快一半路程。


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孩子,心裡真正在想什麼

<strong>孩子想放棄,可能是覺得自己“就這樣了”


破解技巧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很久以前我讀《終身成長》,書中提到有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和成長型;


<strong>固定型思維的孩子:認定“我再怎麼努力也沒用,我就這樣了”,想自暴自棄;


<strong>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相信 “我再試試一定有辦法,我在成長”,越挫越勇。


為了培養叮噹的成長型思維,我在平時就經常說這些話:


<strong>(1) 告訴他“錯了沒關係”,再談論“下次怎麼做更好”。


● “媽媽小時候,也經常做不好......後來我......然後就......”,分享自己也會犯錯,但後來是如何解決的。


告訴孩子,失敗是平常事,不是說失敗了我們就是“失敗者”,而是一個我們解決難題的關鍵時刻。


<strong>(2) 關注努力而不是關注天賦;


多具體誇獎孩子的認真、堅持:“這次你能闖關成功,是因為你一直在堅持,遇到挫折也沒放棄。”


——因為“認真”“堅持”是隻要去做就可以做到的。我們這樣誇,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

讓孩子感受到只要我認真,我就能變得更好。


而不是膚淺的誇獎孩子棒:“寶貝你太有天賦了”“你太聰明瞭”


——“天賦”“聰明”都是先天的,固定的,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我這次能得獎是因為我聰明,我有聰明就夠了。


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不過度關注自己的天資,而是做一個“努力認真的人”。


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孩子,心裡真正在想什麼

孩子想放棄,可能是心情不好


破解技巧 將心比心,和孩子共同面對情緒,梳理情緒


當我們感覺到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一直有很重的負面情緒,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緒:“再堅持一下就好了”


這樣的方式就如同當我們心情很不好的時候,老公說:“你怎麼這麼矯情,忍忍就過去了”,只會讓人越聽越炸。


●<strong> 我們可以試著和孩子談論他們的感受:“告訴媽媽,你怎麼了?是覺得....嗎”


● <strong>如果孩子不想談,也不要勉強,就陪孩子在壞情緒裡待一會

:“你現在狀態不好,不如我們先停一下,等你覺得好了再繼續”


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孩子,心裡真正在想什麼

做孩子的學習夥伴,和孩子一起成長


比起空洞的言語支持,父母的參與式陪伴會給孩子的學習增添無限助力。


在一期《媽媽是超人2》裡,馬雅舒陪女兒跳舞的做法讓我印象深刻。


節目裡,女兒米婭在練舞過程中,因為有些動作做不好,逃出了教室。


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孩子,心裡真正在想什麼


馬雅舒沒有指責她,而是選擇換衣服陪她重新進入舞蹈室。


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孩子,心裡真正在想什麼


向米亞展示跳舞的美和快樂。


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孩子,心裡真正在想什麼


於是,在媽媽的陪伴下,米婭不僅愉快地完成了舞蹈練習,還親切地依偎在媽媽懷裡,這一幕真是很溫馨。


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孩子,心裡真正在想什麼


事後,馬雅舒回憶說,自己這麼做,是想讓孩子知道:“自己未必能做到全部,但可以盡全力去做” (給孩子做了堅持的示範)


另外,她覺得陪孩子跳舞,也會給孩子安全感;“因為知道媽媽在裡面,所以不會發生什麼事情”(給孩子情感支持)


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孩子,心裡真正在想什麼


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孩子,心裡真正在想什麼

用遊戲讓學習變有趣


遊戲力的滿滿套路,陳忻老師也在課程中提到兩個在她兒子身上很有效的遊戲:


<strong>一個是小青蛙說話遊戲在孩子練琴時,在鋼琴上擺上一個小青蛙(孩子喜歡的玩偶)。當孩子做不好時,就把小青蛙放耳邊,假裝聽它說話:“哦哦,知道了。”


然後再轉告孩子“小青蛙剛剛聽了,覺得你這個地方……”


孩子一聽是自己喜歡的玩偶告訴自己的,就會開心地接受了。


<strong>還有一個是“假裝機器人充電遊戲”,當孩子看起來狀態不好時,就跟他說:“機器人沒電啦,我給你充電吧”。


然後模仿給機器人充電的樣子,孩子一看這麼有意思,立刻會精神抖擻起來。


丹媽碎碎念


說了這麼多技巧,但有時,我還是會發現明明這些技巧我都在用,可孩子還是那樣啊!


陳忻老師在講座裡提到的另外一點,解決了我這個一直以來的困惑:


建立情感鏈接,關係勝過一切


陳老師說,用什麼用的語言、技巧去鼓勵引導孩子其實都沒有絕對正確或是絕對錯誤,重要的是你是不是發自內心的愛孩子,欣賞孩子,你和孩子的關係到底怎麼樣。


在她的家裡,最高的獎賞不是昂貴的玩具,而是媽媽的吻和擁抱,


她喜歡孩子彈琴,聽到孩子的琴聲會發自內心的的去欣賞,全家人會“點歌”讓孩子彈,不是出於炫耀,也不是出於功利,只是單純的享受那個共同欣賞音樂的家庭氛圍。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獎賞永遠應該是父母的愛與認可。


我和叮噹的關係是好的,親密無間的,也許我今天無意中吼了孩子一下,說重了孩子一句,孩子依然會理解我,原諒我。


但如果我和孩子的關係本來就是對立的,僵持的,哪怕我好好的給他一句讚賞,他也會認為我是在套路他。


方法是外在形式,情感鏈接才是本質。


陳忻視頻講座:《孩子不想堅持怎麼辦——從練琴的角度談孩子的整體養育》

魏坤琳 《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

[美]卡羅爾•德韋克 《終身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