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讓太教授:“苯教”和“本教”哪個好用?

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院長-才讓太教授

才讓太教授:“苯教”和“本教”哪個好用?

對於青藏高原的本土宗教文化傳統苯教的名稱,在漢文敘述中曾經有很多寫法:錛教、笨教、黑教、本教、苯教等,其中第一個即“錛教”,首先被著名的人類學家馬長壽先生從民國時期開始使用,但這個用法沒有得到學術界的響應;第二個即“笨教”,是一部分用漢文寫作的藏族學者從二十世紀末開始使用,也因為明顯帶有感情色彩而很快被放棄;隨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我國的藏學研究事業迅速開始發展起來,學術界主要用“本教”來敘述青藏高原的本土宗教傳統,同時也有少數人使用“苯教”;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對宗教概念進行描述和討論時語境的更加複雜化,和“本教”的“本”因為有較多不同的含義,在比較複雜的文字描述中容易產生歧義,學術界逐漸放棄使用“本教”,轉而使用“苯教”,如今,代表中國藏學最高學術水平的學術雜誌《中國藏學》,和有關大專院校的學報等學術刊物,以及國家的主流媒體都統一使用“苯教”這個用法。

但是,因為“本”字帶有本來的意思,而苯教又是青藏高原的本土宗教,一部分懂漢文的苯教僧人還是比較喜歡使用“本教”來描述自己的宗教傳統。所以,現在出現了學術界和公共媒體使用“苯教”,而一部分苯教僧人仍然使用“本教”的局面。

才讓太教授:“苯教”和“本教”哪個好用?

苯教的“苯”(錛、笨、本)字是藏文Bon字音譯,任何字或詞在音譯成其他文字時沒有什麼含義,因而,不管使用哪個字都無可厚非,並沒有實質性的錯誤,但使用的方便程度還是有所不同。本人最初的學術論文均使用“本教”,就是因為考慮到“本”字具有本土的含義這個因素,但在後來的使用過程中發現,用“本”字來構詞成為一個宗教文化傳統的名稱還是有許多不便之處,因而不能不改為“苯”字,並在一篇學術論文的註釋中做過說明。

一般來說,選一個字來構詞,成為任何具有悠久歷史的宗教文化傳統的名稱,需要具備幾個條件,1. 簡單易懂,2. 不容易產生歧義,3. 便於構詞。

讓我們考察一下“本”和“苯”兩個字各具備哪些條件。

第一個條件,“本”和“苯”字都簡單易懂,顯然均具備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本”字的含義具有這個(此)、本來、原本等意思,並且表達“這個”(此)含義的使用頻率非常高,而用一個如此常用的字作為一個宗教文化傳統的名稱就非常容易產生歧義,比如,“本教”就可以理解為“這個教”(此教)的意思,但是,隨著語境的不同,“本教”含義的指向可能有所不同,

比如,在講述佛教時說“本教”,指的可能是佛教,因為它可以理解為“這個教”,在講述基督教的時候說“本教”,可能理解為基督教,在講述伊斯蘭教的時候說“本教”,可能理解為伊斯蘭教等。

在“本教”可能被理解為“這個教”的基礎上,以此類推,本教文化、本教文獻、本教大師、本教歷史等等,都可能理解為這個教的文化,這個教的文獻,這個教的大師,這個教的歷史等,在這樣的表述中,“本”到底表示什麼概念,容易導致讀者的困惑,不利於表達一個清楚的概念。“本佛”,既可以理解為苯教和佛教,也同樣可以理解為“這個佛”,因為“本”字具有“這個”的含義。在很多語境中還可以理解為其他含義,成為一個概念模糊的詞彙,容易給讀者留下一個不知所云的印象。

才讓太教授:“苯教”和“本教”哪個好用?

但“苯”就沒有這個問題。“苯” 是個草本植物,《說文》:叢草也;《張衡·西京賦》:苯䔿蓬茸;《左思·魏都賦》:嘉穎合穗以䔿䔿;《韓愈詩》:草木森苯䔿。“苯”字的上述含義不僅在現代漢語,即便就是在古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也很低。在現代漢語的化學詞彙中,“苯”指一種有機化合物,那是英文單詞benzene的音譯,平時極少使用,其內容與漢字的本意也沒有任何關係。所以,“苯”字在現代漢語的日常用語中使用頻率非常低。這個字不僅其含義沒有不妥之處,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不容易因為這個字的其他含義而產生歧義。

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約定俗成後,一看見這個字就可以想到苯教,使用了二十多年以後,現在已經趨向於具有這樣的功能。比如,在任何地方一看到“佛”字,人們就會想到佛教,想到釋迦牟尼,這樣的翻譯效果非常有利於佛教的發展和傳播,還不會誤解為其他內容。構成新詞後也不容易產生歧義:佛僧、佛書、佛學等。苯教也需要一個這樣的字和這樣的概念,才有利於苯教的傳播和發展,研究和討論。“本”字永遠不會具有這樣的效果,因為“本”這個字太常用,人們看到這個字首先會想到原本、本來、本土、本草、本體、本分、根本等概念。漢字的讀者絕大多數是漢族人,他們都知道上述概念和含義,但絕大多數漢族讀者並不瞭解藏文化,極少有人知道還有一個在藏區都是非主流的宗教傳統的名稱也使用這個字。他們自幼學習“本”字的時候,原本、本來、本土、本草、本體、本分、根本等概念早已先入為主,在他們的記憶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除了一些專門接觸過苯教的人以外,不容易轉換為一個新的概念,甚至容易產生歧義。

才讓太教授:“苯教”和“本教”哪個好用?

第三個條件,對於一個宗教和文化傳統來說,僅僅有一個合適的名稱遠遠不夠,這個名稱還要與其他詞彙構成更多的新詞形成全新的文化概念。“本教”在構成新詞的時候概念不清,比如,“佛學”這個詞早就成為一個研究佛教的學科,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學術規範。現在苯教研究也發展起來了,建立苯教研究的學科體系也勢在必行,與佛學和伊斯蘭學等相對應,研究苯教的學科體系怎麼稱呼,就得構建一個新詞來表達這個新的概念,如果叫“本學”就非常容易被理解為“這個學科”、“本來的學科”等概念,不管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在宗教敘述中,“本學”這個詞永遠也無法獨立地成為一個學科名稱。

如果用“苯學”,雖然現在距離形成一個學科的概念尚未成熟,但具有形成一個學科概念的潛質,因為“苯”這個字不常用,沒有產生歧義的可能性。另外,在一個冗長的散文句中,可以為“本教”這個詞加一些註釋或說明性文字來描述,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在有些特定的語境中,常常會遇到只能用一個字來表示一個宗教的時候,比如,“本佛關係”,即可理解為苯教和佛教的關係,也可理解為“這個佛的關係”,概念不清。又比如,“本僧即佛僧”,即可理解為本教僧人就是佛教僧人,也可以理解為這個僧人就是佛教僧人。概念重疊,指向模糊。但是,如果,用“苯”字,“苯僧”和“佛僧”完全可以成為兩個清晰的概念,兩者的概念沒有重疊之處,不會產生歧義。所以,在構成新詞的時候,“苯”字比起“本”字,更加好用,不容易產生歧義,不會導致概念不清,語義模糊。不僅有利於苯教自身的傳承和發展,更有利於苯教研究作為一個新學科的發展。“苯”字,因為沒有其他常用的含義和概念不會導致誤解,並且在學術界已經形成基本統一的概念,在獨立使用時完全可以表示苯教的含義。

在文字表述中,一個不容易產生歧義的名稱對於一個宗教和文化傳統極其重要,尤其現在苯教已經成為一個知名度逐漸攀升的宗教文化傳統,在學術界擁有一個大家都接受的、統一的名稱,有利於這個文化傳統的繼承、傳播和發展,也有利於未來作為一個新興學科逐漸成熟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