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其實都在治癒父母


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其實都在治癒父母




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其實都在治癒父母


最近和張姐的一次聊天,讓我對“儀式感”有了不同的看法。

我常常在朋友圈看到她對女兒成長的記錄。或大或小的節日活動,無數第一次的感慨與紀念,同為媽媽的我,自然很是敬佩。

“搞那麼多可有可無的事情不會很累嗎?”我問她。畢竟在我看來,對於孩子的成長,儀式感這種東西,有了或許會更好,但沒有也不會差到哪裡。

可張姐搖搖頭,說她起初也是想著為了給孩子美好的回憶而開始,漸漸地卻發現放不下的成了自己。

“當你和孩子之間有了一種特殊的聯繫,當你被一個人期待,你的生活就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色彩。”

我大吃一驚。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給孩子創造儀式感,單單是為了孩子。而這個過程中,父母不過是個旁觀者,像是房子的建造工,看著高樓疊起,卻體會不到身處其中的美妙。

但張姐卻用她的行為告訴我,看著高樓疊起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其實都在治癒父母


想起前幾天的一個熱門話題,是討論“父母每次見面都給小孩帶個禮物”的神奇作用。

有網友分享,已經到了二十多歲,他才意識到,對比別的親人,他期盼父親回家的感情總是更熱烈一些。

原來,他的爸爸每次下班回家,總會給他帶點小禮物,有時候是一朵小花,有時候是撿來的石頭,從不空手回家。

這些新奇的小玩意,好像成為了一種儀式,讓爸爸的回家對於他有了不一樣的意義,它不再普通,而是與眾不同的存在。

<strong>後來他也嘗試了幾次,發現準備禮物並不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相反,想著自己的到來能被別人期待,反而非常治癒。


精神分析學家弗羅姆有一句話:“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正是在給予的行為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我的能力。”


對於父母而言,那些為孩子精心準備的時刻,那些費勁心思營造的儀式,是給予,同時也接受著。

普通如我們,卻仍然被一個生命眷戀著,被一個靈魂摯愛著,光是想一想,都覺得無比滿足。

儀式感,治癒的不僅是孩子,更是父母。


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其實都在治癒父母


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其實都在治癒父母


有一個年輕人打算自殺。自殺前,他給家裡打了個電話,想聽聽父母的聲音再上路。

是父親接的電話。年輕人不聊自己的事情,只問父親在做什麼,父親回答說他在煮麵條。

“你要記得加個雞蛋,不然不好吃。”聽上去像是最後的叮囑。

“那還用說!我還要加上肉絲、辣椒油,就是你愛吃的那種口味。”

這個年輕人想起來,以前每次回家,父親都會給自己煮麵條。掛掉電話後,他忽然意識到自己非常懷念那種味道,越想越覺得死前必須吃到父親煮的面才安心。

於是,他立馬坐火車回家。等到屋子裡裝滿熟悉的味道後,他不自覺地回憶起了自己從小到大回家的光景,看著父親忙碌的身影,責備自己這麼多年回家陪父母的時間並不多。

狼吞虎嚥吃完麵後,他一點也不想死了。

一碗麵,鏈接了父愛。

因為儀式感,讓父愛的濃烈,回家的欣喜,這些無法具象化的情感,都承載在一碗普通的麵條上,也通過它溢了出來。與其說年輕人懷念的是那碗麵,不如說他懷念的是當他吃這碗麵時的情感。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心錨效應。指的是人的內心某一情感會與某一行為或者某一事物產生鏈接,而產生條件反射。


<strong>我們有意給的儀式感,是給事物的附加值,是與情感的鏈接。它提醒孩子,有人在闌珊處把對他的愛放在心尖;它提醒父母,有人早已將得到的愛刻在心頭,且加倍返還。


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其實都在治癒父母


所以,年輕人想起那碗麵,便想起了乾枯的世界上還有自己最放不下而且足以支撐自己的那點溫存;所以,夏雨才會在女兒出門前責怪他忘了抱自己時,感概自己得到了更多的愛。

演員夏雨在陪伴女兒時,便非常注重儀式感。他和女兒的規定是,出門前必須互相擁抱。

平常都是他提醒女兒,一次在女兒出門前,他自己倒給忘了。女兒等了半天,然後跑過來抱著他,埋怨道:“爸爸,你這麼能把這件事忘了呢!”

那一剎那,女兒對自己的愛,他才真切地感受到。

節目中,提及此事,他也是滿滿的驕傲。他說,這是女兒與自己很親近的表現,也是自己陪伴的回報。

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表露感性,但我們賦予意義的那些事物,卻用最實在的形式,替我們表達愛。

<strong>儀式感,是父母與子女最細膩的情感聯繫。


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其實都在治癒父母


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其實都在治癒父母


《哆啦A夢》裡,靜香的父親,在她出嫁前一天對她說:“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有一個和自己血脈相連的小生物一起共度短暫美好的幾十年,也是挺好的一件事。”

對於靜香的父親來說,她出生以來的每一天,都是珍貴的禮物。

他想起從前給小靜香準備禮物,儘管只是在他眼裡特別普通的小東西,但小靜香的開心與感動讓他無法忘懷,滿足感與成就感充斥著他的內心。

其實這就是孩子帶給父母的禮物。

不管是父母給的小禮物還是約定好的某一個特殊的時刻,我們的孩子,都會給我們百分百的肯定與期待。

成人的世界裡,總是匆匆忙忙。我們感受不到別人的存在,也不被感受到。所以,好或者壞,沒有人在意;變或者不變,也不被在乎。

可是,我們的孩子,卻以最大的熱忱,期待著我們的“到來”。他們的期待,讓我們就算感嘆世界冰冷,也依然覺得人間值得;他們的依賴,讓我們在芸芸眾生中深覺渺小之時,轉過身,發現自己仍然是個英雄。


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其實都在治癒父母


馬伊琍說,<strong>孩子不是我們的負擔,而是上帝看我們辛苦,派來的小天使。

當我們與生活戰鬥,精疲力竭之時,會因為被一個小生命期待而有了站起來的勇氣;當我們因為別人的差評否定自己時,會因為被一個小生命期待,而開懷覺得人間值得。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期待效應”,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變化,這個變化通常是積極的。


<strong>孩子對我們的期待,讓我們更迫切地作一個更好的人,有勇氣面對滄桑人生。

主持人李艾,自從有了小燈泡,就成了一個格外敏感溫柔的媽媽。翻看她的微博,大多是以一個媽媽的身份來感慨。

一次工作直播,可能因為她唱歌確實不好聽,一瞬間有差不多兩萬人退出了直播間,這放誰身上大概都不好受。

李艾也有點難堪,本來以為自己會不高興,結果被小燈泡治癒了。

因為她總是在小燈泡睡覺前給他唱歌聽,那天晚上小燈泡因為沒有媽媽的歌一直哭鬧,等到聽到了工作完的媽媽的歌聲,才慢慢笑了出來。

李艾被打擊的自信心瞬間就撿了回來,感慨道,世界上就是有一個人覺得自己唱的好聽,期待著自己的歌聲。

我想,這份期待,勝過千萬不屑。

這就是儀式感帶來的治癒的力量。就像小狐狸讓小王子同一時刻來,讓那個時刻與眾不同,而有了期待感,我們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也是給了孩子期待。這之中,我們也因為被期待而更有力量。

儀式感,讓被期待的父母,有了做英雄的勇氣。


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其實都在治癒父母


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其實都在治癒父母


<strong>李誕說:所謂儀式感,就是給沒意義的事情找點意義。

很多時候,提起儀式感,我們會感到厭煩。因為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各種繁瑣的準備和不必要的煽情。

但其實,內容遠比形式重要,所有的儀式感本質都是情感的寄託,它存在的意義是讓我們知道愛的存在。

有的儀式感或許需要鮮花音樂襯托,而有的儀式感只是一句特定時刻的“我愛你”。

看韓版的綜藝節目《超人回來了》,爸爸宋一國有無數個“夢想”,期待給三胞胎兒子創造和爸爸在一起的美好回憶。

所以,他會帶著孩子們參加鐵人三項比賽;讓兒子們角色扮演拍成照片,做成宋家版的《海的女兒》故事書;他會不辭勞苦,帶著三個孩子出去露營,慶祝假期的到來。

而看節目,讓所有人動容,感受到父與子之間綿綿愛意的事情,是爸爸每天早上,都會在孩子醒來時,真切地表達對孩子的愛意:“我愛你”。長此以往,這成了特定形式的“早安”,好像有了爸爸的表白之後,這一天才算真正開啟。

因為是三個孩子,有時候,孩子細膩敏感的心思確實會被傷害到,但是,每天早上的“儀式”卻成了孩子對父愛的確信。隨著他們長大,每天醒來對爸爸的表白也成了固定儀式。

普普通通的早上,因為一句固定的“我愛你”,便被賦予了重大的意義,往後多年回想起來,這都是愛的證據。


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其實都在治癒父母


<strong>你看,儀式感真的可以很簡單。給生活中極普通的事情加點意義,它就可以更浪漫。

它可以是節日時一桌不同於以往的飯菜,它可以是規律生活中的一隻冰淇凌,簡簡單單,卻非比尋常。

最近,我開始有意給女兒製造儀式感。

平常直接睡覺的我,開始在睡覺前親親女兒再說晚安。後來有一天加班回來晚了,卻看到女兒還沒睡覺,正打算抱怨的我,被女兒突如其來的親親嚇到了。

她跟我說了聲晚安,然後甜甜地看著我。看著她滿足的笑容,我感受到了女兒對我的不一樣的情感,所有的疲憊煙消雲散。

我和女兒,好像有了自己的秘密約定,想到晚上,一股暖意便流上心頭。

弗洛伊德認為,人生是連續的剎那。回想起過往的人生,故事並不是連續的,而是一個又一個真情實感的瞬間。

<strong>儀式感,不就是那連接起人生的剎那嗎!它像是熒光色的彩筆,在一本叫作人生的書上,塗上顏色,標記重點。讓我們哪怕看一眼,就能回想起某時某刻,我們與孩子之間動人的情詩。

所以,在往後大大小小的節日裡,做一點與平常不一樣的事情,不管是慶祝的蛋糕,還是新年的新衣,讓充滿儀式感的一剎那,攜帶著父母之愛,成為孩子人生的一部分吧。


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其實都在治癒父母





作者簡介:包子,筆名張圖圖,想寫好文給你的少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