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0時疫情數據來自哪裡?這裡是成都疫情中的“最強大腦”

疫情期間,成都人最關心什麼?大概莫過於每天清晨,經由政府部門官微、權威媒體準時更新的成都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情況。


2月16日,成都市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新增出院4人。

2月17日,成都市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新增出院3人。

連續兩天,成都0新增……


這些滾動的數據,是疫情中成都熱議的話題,而那些鮮活的數據,全都來源於成都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應急指揮中心。


每天凌晨0時疫情數據來自哪裡?這裡是成都疫情中的“最強大腦”


凌晨12點,是每天全城疫情經過層層彙總、複核、上報的最終時刻。每到最後一刻,在這個成都疫情中的“最強大腦”裡夜不成眠的人們,有時會面色凝重,有時會雀躍鼓掌,甚至熱淚相擁。


每天凌晨0時疫情數據來自哪裡?這裡是成都疫情中的“最強大腦”


在這次疫情中,成都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應急指揮中心主要負責信息的收集、分析、輸出,是指揮調度、疫情研判的關鍵環節,疾控部門要追蹤每一個病例,把感染者送進醫院,把密切接觸者一個一個的找出來,進行隔離。


這裡,是沒有硝煙的特殊戰場。


疫情應急指揮中心的戰疫群像


每天凌晨0時疫情數據來自哪裡?這裡是成都疫情中的“最強大腦”

庹曉莉 成都市疾控中心應急與業務管理辦公室主任


作為一名老疾控人,庹曉莉經歷過2003年非典戰“疫”。當時的指揮部就設置在成都市疾控中心流行病防治科,庹曉莉和科室的11位女同事一起奮戰,被稱為“抗擊非典12衛士”。此後的19年職業生涯中,她一直勇挑重擔,義不容辭地奮戰在各種救災防病應急的最前沿。


管理好密切接觸者是防控第二波疫情高峰的關鍵,怎麼能夠快速找到密切接觸者,如何減少人群感染的風險,是擺在應急指揮中心的一道緊急的難題。


庹曉莉的團隊集思廣益,用了僅僅三天時間開發了密切接觸者信息管理平臺,將所有確診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密切接觸者納入一個完整的數據庫,分級分類管理,密切追蹤,盡全力做到管理到位,一個不漏。這些病例和密切接觸者分佈在哪些區市縣,最後所有的密切接觸者採取了什麼措施,是轉為確診病例還是解除隔離,每一個都盡在掌握,極大地提高了成都市抗擊疫情報送數據的效率。


連續每日工作超過13小時,電話24小時在線,庹曉莉和她的隊友們在應急指揮中心的辦公大廳裡熬著最深的夜,期待為每一天的疫情帶來勝利的光亮。


每天凌晨0時疫情數據來自哪裡?這裡是成都疫情中的“最強大腦”

張雙 成都市疾控中心應急辦副科長


原本在大邑縣下基層的張雙,1月中下旬被緊急召回,以5個人為一個小組,輪班負責統計、分析、研判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數據信息工作。


連續二十多天,他們每天8點上班,凌晨下班,一天兩次上報全市最新統計出來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觸者的相關數據。


在得知2月16日成都市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那一刻,張雙坐在大廳裡哭了。“是高興!”那天張雙的愛人打電話告訴她,五歲的小女兒在家摔了一跤,流血不止,醫院裡縫了三針。凌晨12點,當最後一刻確認了數據後,張雙再也忍不住了,“我心裡是很委屈,娃娃生病了也不能陪,但是看到成都沒有新增的確診病例了,實在是太高興了。”張雙說,打贏防控疫情的狙擊戰後,一定要好好回去陪陪家人。


每天凌晨0時疫情數據來自哪裡?這裡是成都疫情中的“最強大腦”

王成 成都市疾控中心辦公室主任


SARS、禽流感、“5.12”汶川地震、全國首例甲型H1N1流感疫情、“4.20”蘆山地震、埃博拉及中東呼吸綜合徵疫情、金堂洪澇災害……這十幾年,公眾所知道的、不知道的公共衛生應急突發事件,王成都在“戰鬥”中。


“我們在這個崗位上,就是這個命,早就沒有早晚、假期的概念了。”在新冠肺炎疫情應急指揮中心,王成擔任著各方面統籌協調的角色,包括了綜合組織協調調度各應急小組,收集、整理、分析、呈報各類疫情信息,參與培訓基層、協調聯動區市縣疾控中心、相關部門,處理四面八方來的緊急文件……


每天凌晨0時疫情數據來自哪裡?這裡是成都疫情中的“最強大腦”

塗芷菡 李越 新冠肺炎疫情應急指揮中心信息員


2019年12月才來到疾控中心的兩個小姑娘,工作不到一個月,就被“趕上”了前線。衛生毒理學專業的塗芷菡,連著出了三次流調現場,“說真的我一次都沒有害怕過,該怎麼防護自己,該如何向流調對象提問,這是偵查破案,是救人。“


確保指揮中心這個“最強大腦”的高速有序運轉,每天實驗室的信息一出來,兩個小姑娘就要爭分奪秒把病例信息錄入進平臺中,為上級部門制定疫情防控的決策和政策提供科學、及時、準確的研究支持”。在高強度、強重壓下,她們一直保有專業與責任所帶來的自信和微笑,這是老一輩疾控人在她們身上所留下的印記,這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擔當。

(範月秋 毛一冰 成都市衛計宣教中心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