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神,有什麼好看的書?

香瓜的和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提問:“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讀書的究竟意義是什麼?”有一個回答非常貼切絕妙:“當我還是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讀書對人的改變也是如此。” ​​​​ 所以說,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書中自有黃金屋,願你在書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強烈推薦保羅.柯艾略的代表作《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被譽為“幾十年一遇、能夠徹底改變一個人一生的書”。這是陪伴我從小到大的一本書,中英兩版我都反覆閱讀過好多遍,每次都能獲得不一樣的人生啟迪,強烈推薦!!





流浪拾光


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之羊皮卷的啟示

這本書對我的意義十分重大,高三那年我十分不喜歡讀教輔,天天看的都是七七八八的小說。我同桌,當時他就送我這本書,然後讓我試著跟著做。然後接下去的三個月吧,一天看一章,然後再去複習啊什麼什麼的不會的問題他也細心的教我,我竟然堅持下來了,最後我從老師口中的沒書讀到現在的本二。也是蠻慶幸的


老胡-狐狸


《平凡的世界》路遙的 這值得看。這本書是我所遇到的不愛看書的或者愛看書的人都看過的書,且都認為好看的,當然我也這樣認為的。原因嘛,最後自己看了後再看自己的感覺啦,不要先入為主,這是看書的原則。

如果你喜歡看愛情小說的話 《飄》我喜歡的女性;《荊棘鳥》澳大利亞作家 考琳·麥卡洛,挺喜歡的;《夢裡花落知多少》(郭敬明)讓人笑又讓人哭,失落的純真。張小嫻的小說也不錯,清新幹淨的文字,有點灑脫,獨立,又有不捨。

王朔的《動物兇猛》 餘秋雨《文化苦旅》都不錯,是需要思考的。

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都是需要思考的。

狄更斯的《雙城記》結構很吸引人,當然你得堅持看完才行。

《三國演義》《紅樓夢》是需要有研究精神的,不能消遣。

武俠中,《笑敖江湖》體現了想象中江湖(當然也映射了現實)的種種恩怨情仇主義邪惡。

李敖的《上山.上山.愛》

三毛的散文集,她可深深的影響了我喲

斯蒂芬.金的所有恐怖小說都不錯,像什麼《閃靈》、《末日逼進》啊,呵呵,當然,如果你喜歡看恐怖小說的話。

陳忠實的《白鹿原》

二月河的歷史系列小說《康熙大帝》、《雍正王朝》、《 乾隆皇帝》

李碧華的《青蛇》、《霸王別姬》,詭異的文字

虹影《K》

丹·布郞的《達芬奇密碼》相信你看了會有所收穫的。

還有本哲理小說,挪威作家 喬斯坦.賈德《蘇菲的世界》

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里.芬歷險記》、《百萬英鎊的鈔票》……

現在的網絡小說,還是新新人類的書沒怎麼看。也不知道哪些值得看。一個叫ZT的《理工大風流往事》蠻搞笑的。安妮寶貝的《告別,微安》

……

呵呵,太多了,難得寫啦。這些小說並沒按我喜歡的程度排名,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啦。這些都是我很久前看的,現在很久都沒看書了,真懷念以前靜靜的看書,傻傻的思考的日子……

別人的意見也許並不重要,只要你看了,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什麼是適合自己的。當然,看看別人都看了什麼書,給自己一個參考是很不錯的。說不定我也會考慮去看大家提起的書呢!^_^ 可以交流一下感想啊!

我最喜歡《我的愛俘獲了英國王子》


無名33923


有本書,看過了,印象深刻記了筆記:

《憂鬱病,就是這樣》(一個憂鬱病患者的自白)是心理類散文。

作者李子玉,女,生於廣州,長於香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畢業於浸會大學,後赴美國南伊利諾利伊大學取得社會學學位。

李子玉通過親身經歷,訴說憂鬱病的種種困擾和煩惱,全書以率性細膩的筆觸,回憶淒涼往事,向讀者敞開心扉,剖析自己,讓人深感震顫。

李子玉童年不愉悅的經歷,加上內向敏感的性情 ,為她埋下了憂鬱的種子,這種子受到了多年憂傷淚水的“灌溉”,發芽生長,成了憂鬱的病根。

中國文人常提到的“閒愁”,應用到李子玉身上,完全對位。還有一個不可不知的事實:女性患憂鬱病比男性多上三分之一。

李子玉認為:自己生來擁有女性的多愁善感特質,加上生性不善表達,缺乏自信、愛自我貶㧕,又不懂自尊自重,一連串的自我指責,實在正是憂鬱病的發病源頭。

李子玉命真苦啊!她患憂鬱病十年,四次復發,四次自殺……

李子玉這本書,不單是寫給憂鬱病患者及其親友的,還是寫給繁忙都市人的書、寫給拿起書願意分享的人。

我相信,好書是不限題材的。


樓上風雨


看題主喜歡哪一類的書了!本人看書也比較龐雜,那就根據我個人所看書目推薦了。

1、小說類。僅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好多書就夠你看的了,這裡面尤其以第四屆的書最出名,也最好看。《平凡的世界》,個人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偉大的小說,太有名了不再贅述。《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禮》。另外還有其他屆獲茅獎的《塵埃落定》《白門柳》等。

如果想看一些輕鬆點,劇情又抓人,拍成電視劇的小說,那海巖老師的書真的值得一看,看書比看電視劇有意思多了。推薦海巖老師的《永不瞑目》《玉觀音》《深牢大獄》《舞者》《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等等。

2、如果覺得長篇小說看的費勁,沒那麼多時間,想看一些雜文、散文、時事類的,多數文化名人愛寫這種書。比如白巖松老師的《痛並快樂著》《白說》《幸福了嗎?》,還有劉同的《你的孤獨雖敗猶榮》《誰的青春不迷茫》,龍應臺的《野火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等等

3、想看歷史類的,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前兩年很火,確實寫的有點意思。

4、想看根據名著延伸而解讀出來的書,就像前幾年火過的《易中天品三國》,而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叫《隱忍的老虎-司馬懿》,也是類似於這種類型的,寫的很風趣幽默,有點意思。

5、勵志類的,看過一個人根據自身經歷寫的書,書的文筆很一般,但經歷很傳奇,這個人叫雷殿生,他的書叫《十年徒步中國》,對我而言這個人的經歷和精神是挺震撼的!

這就是我這幾年以來看過的一些書,書的類型很龐雜,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希望對題主能有幫助。


玖號碼頭


在書香翰墨的天地間,總有版本讓人迷戀 ,徜徉知識的海洋,走過李白的山水,路過孟浩然的田園,嚮往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感於杜子美的恨別鳥驚心。感受白居易的長恨歌,岑參的邊塞風情,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等原因我選擇《唐詩三百首》,走近唐宋,詩情畫意,我想看看《中國通史》《三國志通俗演義》《二十四史》,在歷史的長河裡,演繹古今,書山學海,任爾暢遊。瞭解中國歷史,學習中華古文化,你便是和古人在聊天,溝通有無,博古通今,其樂融融。


薄物濃耘


推薦幾本非常有啟發的幾本書:

1.餘華的《活著》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堅強樂觀是對死亡的超越。人因為孤獨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獨。看了餘華的《活著》,才開始覺得自己從未真正的活著。

《活著》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讀它,我們會頓悟活著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2;肖申克的救贖 作者 : [美] 斯蒂芬·金

小說的背景是20個世紀30年代,那時,“美國的政治腐敗已經遲到了商人面前”,甚至波及到了監獄。故事中,年輕的銀行家安迪因為妻子和她的情人被殺而被判無期徒刑,由於監獄的腐敗,他在真相即將大白的情況下仍然得不到昭雪,反而在肖申克監獄飽受了各種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摧殘。然而,安迪並沒有被多舛的命運毀掉,他經過20多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終於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從500碼長的汙糞管道中爬出,重獲自由,在墨西哥海邊過上了自由人的生活。

3;《影響力》——營銷心理篇

這本書是我在大學暑假看的,當時只是抱著隨便看一看的心態。沒想到,看了前面部分內容後,想法一下子變了,這本書越看越有意思。書中的案例給的非常到位,分析也入木三分,是一本可以反覆細讀研究的心理學營銷學書,不可不看。

4;《平凡的世界》

一本書好的標準是看能不能深刻影響人,深刻影響他們走向未來的方向,這本書適合青少年,尤其適合渾身充滿熱血的年齡。在這個年齡,讀這樣的書才能深刻的理解生活究竟是怎麼回事,生活的本身意味著怎麼回事。

在我的少年時期,我閱讀過它,時至今日,它依舊陪伴著我。這本書最有價值的一點在於:不管你處在人生哪個階段,讀它都會有不同的感想。長的是苦難,短的是人生。只要春天不死,生命就不會死,活著,就是那麼的充滿希望!


德禧福薈


《圍城》

高中第一回讀《圍城》的時候,對書裡的人物無一不嗤之以鼻,打心底裡瞧不起這些道貌岸然者的做派。現在再讀,竟有一種驚恐;書裡真是無處不尋自己的影子。大抵是牽扯到了自己的緣故,一向吹毛求疵的我也多了幾分寬容:在錢老犀利而顯刻薄的筆觸下,看到的倒少了幾許可笑可鄙,多了幾許可憐可悲。

《圍城》的名氣很大,即便沒有讀過的人,也大多聽過這句對於婚姻的精準描述:(婚姻)是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書裡這樣貼切精妙而惹人會心一笑的比喻俯拾皆是:

寫衣著暴露:

那些男學生看得心頭起火,口角流水,揹著鮑小姐說笑個不了。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

寫老實人的惡毒:

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裡的砂礫或者生魚片裡未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寫黃昏戀:

老頭子戀愛聽說像老房子著了火,燒起來沒有救的。

錢鍾書一邊在書裡極盡刻薄諷刺之能事,將愛顯擺好炫耀的人寫的洋相百出滑稽不已,一邊又不厭其煩的寫著上面的漂亮句子,讓人似乎隔著時空都能瞧見他老人家落筆時賣弄的得意。但這種矛盾反讓我愈發喜愛錢老了,確實是個太有趣可愛的人。

方鴻漸——這本書的主角——在戰亂年代算個留過學的新派讀書人,卻不理學業,靠買來的假文憑充門面(時至今日還樂此不疲玩的克萊登大學梗就出於此),是個“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的人。

其形象可謂是入木三分,把很多所謂讀書人的種種刻畫的淋漓盡致:

有一點自己的操守底線,但只要形勢夠緊迫、誘惑夠誠意,便也不是多麼牢不可破,反過頭來還會自己勸慰自己的妥協與讓步;肚子裡有幾兩劣質墨水,受過異性的垂青,有些小聰明,就自命不凡,遭了現實的悶棍後,又變得敏感而脆弱;缺乏激情與野心,對生活的不如意選擇默默忍受而非積極改變,與世無爭而又於事無補。

這些零散而繁多的缺點構成了其與“完美”的天塹;即便並沒有牽扯到大是大非,品質也絕稱不上壞。

想想自己有時憑空產生的優越感——粗略翻過幾本書帶來的縹緲虛無的產物——當真是無地自容了。

縱觀《圍城》,很難找到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人,但細細思索每個人的壞,倒也沒有十惡不赦的地方。方鴻漸的懦弱,孫柔嘉的心機,蘇文紈的虛榮,唐曉芙的偏見,趙辛楣的張揚,說到底不過是平常人性裡常有的構成。

沒有大起大落,沒有起承轉合,整本書都是在寫細瑣而平淡的日常生活,只是錢老的幽默讓本該有的寡淡去之無蹤:

寫戀愛、寫婚姻、寫社交、寫傳統與現代、寫動盪與和平、寫大家庭裡的小別扭、寫大環境下的小情緒,一個窮酸知識分子,幾個不傾城的女子,幾個不蓋世的男子,卻也讓整個故事動人飽滿、有滋有味。

都說《圍城》是一部諷刺小說,我覺得並不盡然,或許稱為世情小說更為合適:微妙複雜各懷心思的人際關係,悲歡離合轉瞬即逝的愛情婚姻,不正是此書所寫嗎?

之所以說它是諷刺小說,大概是因為它將人的可鄙處放大、置於陽光下供人笑罵,但現實裡,哪來什麼盡善盡美之人呢?

最後分享書裡的一句話作為結束吧:

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已經夠結婚資本了。


黑鐵操作王者嘴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創作的一本關於西方哲學史的長篇小說,它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 關於作者 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是一位挪威世界級的作家,公元1952年8月8日出生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大學時主修哲學、神學以及文學,並於奧斯陸大學得斯堪那維亞文學系挪威文組的學位,曾擔任文學與哲學教師,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以來,已成為當代最重要的北歐作家。 主要內容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與此同時,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請蘇菲轉交給席德(Hilde)”,郵戳來自黎巴嫩。 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魔鏡、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來給席德明信片、會說話的漢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寫著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現實出現的夢中的金十字架、撿到的10元硬幣……接迥而至的奇聞怪事讓蘇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 更離奇…… 在一位神秘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莫名其妙的函授課程持續進行著,聯絡方式也一變再變,痛苦憤怒的艾伯特(Alberto Knox)終於出現在她的面前,並開始教她哲學史。他用淺顯易懂的筆觸帶著蘇菲回顧從先蘇期的希臘直到尚-保羅·沙特時代的哲學發展。同時,“席德”的名字不斷在她身邊以不可思議的方式頻繁出現。而後,席德出現了,原來蘇菲這個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聯合國部隊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為慶祝女兒席德生日而虛構出來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編寫成一個富有哲學趣味的故事當作女兒的生日禮物。 不可思議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蘇菲漸漸意識到自己只是書中的一個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識的一部分,在忠實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務之餘,他們開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爭。在他們的努力下,書中世界漸漸扭曲了,變得古怪而難以駕馭。最終,這本書以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告終,艾伯特和蘇菲莫名的逃出了書中世界,來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呢? 第一,這是我看過的最最有趣的哲學書了。 《蘇菲的世界》採用的是小說的書寫方式。書中艾伯特用書信的方式向蘇菲介紹了哲學的世界。 第二,不知不覺中學習到了很多哲學知識。 在艾伯特給蘇菲的書信中,有時會提出幾個問題,讓蘇菲進行思考;然後會介紹一些從古至今有名的哲學家以及西方哲學的發展史。 讀者在閱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會常常感覺自己就是蘇菲,對艾伯特在信裡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在艾伯特介紹哲學知識是,潛移默化的學習了哲學的思想。 第三,給自己一個走進哲學世界的鑰匙,這個,才是推薦這本書最為重要的原因。 哲學源自人們的生活。說白了,哲學就是人們在茶餘飯飽後,開始思考人生,思考世界的一種偉大觀念、思想。 哲學不是艱澀難懂的空洞理論,而是實踐與思考的結合。 哲學的源泉正是人類來自心靈深處的吶喊,淋漓盡致地展現出生活的風采。 人類最偉大的天性在於對真理的追求,哲學便是對真理的思考。 虛空的虛空,日光之下,凡事都是虛空。滿有智慧的所羅門看透人生,甘願追求真理的智慧,這是來自哲學的偉大力量。 哲學不應該只僅僅是哲學家應該關注的問題,更應該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思考的來源。 做一隻不遠在兔子皮膚上生活的人,爬上兔毛的尖端,去看看這個世界的本象。



love你們哦


我不知道你說的好看的書是指哪方面的,個人性趣愛好不同,選擇的書籍也就不同。不管你是哪種類型的人,認為好看的書太多了吧,只是不知你專注哪一類書籍。不過想讀書是好事,所以想說一下我的情況,分享給朋友。


我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在校上幾天學,可就因為這一點讓我特別想讀書,什麼書也看。過去被抄家時,讓他們翻出父母兩木頭箱藏書,堆了一地書,我一邊收拾一邊看。開始看《百家姓》、《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後來看高爾基的《我的童年》。第一部小說讀的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它對我的後續人生起了很大作用。後來又讀了《烈火金剛》、《野火春風斗古城》、《紅巖》等,這些書都是當時最好的書,可也是大人不讓孩子們看的書,每天晚上在被窩筒裡打著手電悄悄的看。


進不了學校,上不了學,聽不到老師講課,這反而更激發了我的求知慾,一個人在家裡什麼書也讀。像古今詩詞,歷史故事,㝢言童話,宇宙奧秘,還有百科全書,只要是父母留存的書幾乎都看了,甚至把父親留下的《四角號碼》上的口訣我也背了下來。

當時我父親訂的雜誌有《無線電愛好者》,我總翻著看,按照書上說的到處找二極管、漆包線、分電器、喇叭等配件,成功組裝了礦石收音機。這使我後來在電器方面有一些專長,單位智能機、終端、回單機等一般性故障不用報修等待科技人員,我就基本處理了。有時遇到解決不了的故障就用手機把位置拍下,發給科技人員,請他們幫助指導處理。


我以後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並且喜歡思考,善於觀察,熱愛生活,做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導致今天寫出了近五十萬字的自傳體小說《高原牧歌》。這部回憶錄就是我平時知識的集中體現,從讀過的書中悟出的人生哲理,對生活、環境、人生觀的認識。

總之,讀書是非常有益的,我覺得好看的書就是給你知識和智慧及力量的書。想讀書終歸是件好事,讀的多了你自己也想寫書,寫出你有意義的人生。葉聖陶先生講過:“閱讀與寫作都是習慣方面的事情,僅僅心知其故,而習慣沒有養成,還是不濟與事的,要養成一種習慣,必須經過反覆的歷練。”

因為我從小生活在草原,所以最後為你推薦一本好看的書,碧野的遊記《天山景物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