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的元勋,为何最终死于“莫须有”的罪名

周亚夫(前199~前143年),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沛郡(今江苏丰县)人,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周亚夫为人个性耿直,不善阿谀权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出自他之口,被汉文帝誉为“真将军也”。周亚夫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平定“七王之乱”,后在景帝时期官至丞相,后被汉景帝以谋逆罪下狱,不愿受辱,绝食5日吐血身亡。

他是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的元勋,为何最终死于“莫须有”的罪名

图1:周亚夫像

西汉初期,文景之治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可谓历秦乱后真正的太平盛世。按理说,汉文帝、景帝应该都是明君,开明之主,盛世还有赫赫战功傍身的周亚夫应该不至于落到“兔死狗烹”的下场。但结果他确实是“被套路”地以莫须有的谋逆罪处死,背后原因不得不让人疑惑。后世学者一直认为“功高盖主”和“个性耿直”是周亚夫被景帝处死的主要原因,对此,歪歪君有些不同的看法。


01官二代的头角初露

汉文帝后二年,作为父亲的袭爵人,周亚夫被封为条侯。很多人会认为周亚夫是个拼爹的主儿,但事实上,他后来能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而是靠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显赫战功。这里必须普及一下,古代官位是官位,爵位是爵位,袭爵不代表就有权力,只是享受爵位的俸禄等福利而已。所以这位官二代,确实是位靠实力上位的牛人。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周亚夫因为治军有方(高逼格拒绝文帝入营慰军)得到了文帝的高度赞赏,从此开始了开挂人生。

他是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的元勋,为何最终死于“莫须有”的罪名

图2:周亚夫细柳营军士拦截文帝御驾

故事是这样的,匈奴大规模犯边,朝廷加派宗正刘礼为将,驻军霸上;派祝兹侯徐厉为将,驻军棘门;派河内守周亚夫为将,驻军细柳,共同防备匈奴的侵入。汉文帝为激励士气,要亲自去慰劳驻扎在长安附近的三支军队。他先到霸上,又来到棘门。刘礼、徐历和他们的将士们一见皇帝驾到,都骑着马来迎接,营门大开,文帝车驾长驱直入,闯进军营,毫无阻拦。最后来到细柳营,情况却大不相同。只见军中的将士都穿着铠甲,拿着锋利的兵器,张满弓弩。守门的都尉说:“我们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之诏!”于是文帝派使者拿着符节向将军诏告:“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

他是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的元勋,为何最终死于“莫须有”的罪名

图3:周亚夫站着拜送文帝

牛X吧?雍正年间,年羹尧因一句“将士只知道大将军令,不知道皇上诏令”招致杀身之祸。但咱们汉文帝脾气好啊,慰军回长安的路上,不但没觉得周亚夫傲慢无礼,反而对细柳营的军容整肃、令行禁止、纪律严明赞叹不已,一个多月后便任命周亚夫做了中尉(负责京城治安的官)。汉文帝临死的时候,对太子刘启说:“国家若有急难,周亚夫真正可以担当带兵的重任。”


02世袭侯的开挂人生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谨遵父命,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周亚夫的开挂人生至此开始。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七王联合起兵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提升周亚夫为太尉,派他统率36位将军,抗击吴楚叛军。

他是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的元勋,为何最终死于“莫须有”的罪名

图4:西汉诸侯王七国之乱形势图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周亚夫还真有他父亲周勃的风范,虽是临危受命,首次挂帅,但毫不逊色于老将。他听从赵涉的计策,出奇制胜攻下洛阳;采纳老将邓都尉“坚守昌邑,断其粮道”之策,大破吴国。吴王刘濞带了几千残兵败将冲出重围,连夜逃到长江南岸的丹徒,想联合东越,借兵卷土重来。可是周亚夫已出千金悬赏,购买他的人头。东越王见吴国大势已去,就杀掉刘濞,把他的头献给了周亚夫。楚王刘戊在兵败之后也自残身亡。

他是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的元勋,为何最终死于“莫须有”的罪名

图5:吴王刘濞塑像

至此,历时三个月的“吴楚七国之乱”,被周亚夫平定下去,西汉政权又一次得到巩固。周亚夫回到长安,继续任太尉,景帝对他十分器重,后来还一路提升他为丞相,荣耀无限。


03周丞相的悲凉结局

话说周亚夫不拼爹也不坑爹,但却养了个坑爹的儿子。事情是这样的,本来儿子出于孝顺,见周亚夫年老了,就偷偷买了五百套甲盾,准备在他去世时发丧时用。甲盾的个人买卖在古代本身就是被国家所禁止的,而周亚夫的儿子仗着权势,不但私下搞定了买卖,还给人家限制很短的工期,完了又拖着不给钱,结果,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私自买国家禁止的用品,要谋反。

他是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的元勋,为何最终死于“莫须有”的罪名

图6:汉景帝像

汉景帝听闻了这件事,老积极了,立马派人追查。负责调查的人叫来周亚夫,询问原因。周亚夫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对问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负责的人以为他在赌气,便向景帝报告了。景帝很生气,将周亚夫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

廷尉问周亚夫:“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

周亚夫答道:“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

廷尉讽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

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开始差官召他问话时就要自杀,被夫人阻拦;这次又受羞辱,更是难以忍受,于是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一个为汉家天下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杰出将领、功臣的一生就此落幕。


04位极人臣,为何身败名裂

纵观周亚夫的一生,干了两件辉煌的大事:一是驻军细柳,严于治军,为保卫国都长安免遭匈奴铁骑的践踏而做出了贡献。二是指挥平定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维护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周亚夫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为种种原因,“成也景帝、败也景帝”,最终落下个身败名裂。有人说他是因“功高盖主”而死,也有人说他是因“个性耿直”而死;都不无道理,但歪歪君认为周亚夫之悲惨结局从他崭露头角之时早已注定

首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触犯了最高统治者的敏感神经。在此之前,纵使有如白起、韩信等先例,在前线打仗时确实很自我,很多时候并不会按君命行事;但至少他们都懂得收敛,懂得做归做,说归说,皇帝的面子一定是要给的。

而周亚夫却不同,当年屯兵细柳,汉文帝慰军要进军营被阻,周亚夫在中军大帐看着呢,不但让士兵传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口号,还让守营的军官勒令皇帝的随从人员:“军中规定:军营内不准车马奔驰”,让文帝的车架缓缓而行,并未前去迎接。御驾到了中军营帐,周亚夫全身披戴盔甲,威风凛凛地站在文帝面前,仅拱手作揖:“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相见。”文帝何等胸襟,并未与他计较,还立即站起身来扶着车前的横木,俯身向周亚夫表示答礼,接着又派人向全军将士表示慰问。周亚夫有些过头的逼格,在旁人看来已经是对皇帝的“傲慢无礼”了,文帝的慰军随从当时都为周亚夫捏了一把汗。虽然文帝并未责怪,反而大嘉夸奖,但毕竟历史上只有一位汉文帝。所以,周亚夫上位之初就埋下了隐患。

其次,以所谓的忠贞忠谏裹胁皇权。有两件事逐步导致了周亚夫的悲惨结局,一件是皇后兄长封侯的事情,有一次,窦太后向景帝推荐王皇后的哥哥王信,说他可以封侯。景帝便同周亚夫商议此事,周亚夫以违背高祖“异姓不封王,无功不封侯”的盟约为依据,给顶了回去,景帝只好作罢。这件事,周亚夫把景帝、太后和皇后都得罪了。

另一件是匈奴将军封侯的事;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匈奴王唯徐卢等5人来降,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他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又出来反对:“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了很不高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见自己的忠谏不能被采纳,就称病不朝。丞相权力再大,也不能总是对抗皇帝扼制皇权吧,景帝见周亚夫老是顶撞自己,就趁此机会罢免了他的丞相职位。

再者,实际上周亚夫在政治利益分配上,与汉景帝产生了巨大分歧(李开元先生对此有过详细地论述)。周亚夫作为军功集团和开国功勋集团的受益者和代表,自然反对汉景帝对文官集团和新兴利益集团的扶持与重用。而对于汉景帝来说,地方诸侯王国和功勋集团都是旧有势力的代表,他们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的发展,汉景帝时期宗室诸侯王国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而功勋集团的问题就此凸现出来。

为了江山社稷,景帝决不能容忍周亚夫及其代表的势力壮大,所以他免了周亚夫的丞相职务还不算完,还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当然,这里也有汉景帝刻薄寡恩的一面,吴王刘濞儿子的处死、晁错的被故意诛杀、栗太子刘荣的死……都可以看出汉景帝温情面纱下最残忍的一面,这也是封建君权制度的必然。叛乱已平,国泰民安,周亚夫功劳再大,政治利益面前,不得不死。

最后,歪歪君也觉得是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原因,周亚夫触碰了帝王最忌讳的底线,即皇权继承人的归属。公元前150年,汉景帝要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另立刘彻(即汉武帝)为太子,周亚夫强烈反对,由此,景帝逐渐疏远了周亚夫。

为此,汉景帝还给了周亚夫最后一次机会,景帝把他召进宫中设宴招待,想试探他脾气是不是改了,所以他的面前不给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起”字还没说出口,周亚夫就一股脑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便愤然离席而去。景帝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后来,便有了周亚夫的“谋逆”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