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头条上写褚遂良字体的不多?是这样吗?

石间烟霞


以前不清楚为什么“楷书四大家”中没有褚遂良,前段时间听了一位书法名家的解释,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褚遂良的书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笔画硬瘦,二是提按分明,三是富有隶意,四是极为妍媚。

活泼、灵动的笔意,是褚字的标志,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褚字的这一特点,恰恰不适合初学者。


初学书法,应以稳重沉着为主,正如练习武术,先要扎马步,要让下盘沉稳,这正是欧阳询、颜真卿的长处。

但是,由欧体、颜体向行书约过渡中,往往会遇到问题,而褚字跳跃的笔意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记得前几年有位朋友练习欧楷后,想练习行书,却总不得法,有人让他练练欧阳询《卜商帖》《张翰帖》,但还是不如意。

后请教上海一位行书名家,名家推荐他练三个月《倪宽赞》。三个月后,再练行书,他果然如有神助。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追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年)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旋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天宝六载(747年),配享高宗庙庭。谥号“文忠”。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我独爱临褚遂良的《倪宽赞》。历代多认为本帖是褚遂良晚年作品。其用笔富于变化,气均力匀;在处处表现运锋着实的同时,也往往参用轻盈飘洒、灵活自然的笔墨。起笔轻捷,收笔沉着,主要笔画适当地伸展,给人以笔势翩翩、萧洒大方、平和闲雅、神爽超迈的感觉。

王世贞评褚书曰:“一勾一捺有千钧之力,虽外拓取姿,而中擪有法。”由墨迹观之,尤为明显。书风或学钟繇之体而古雅,或师逸少之法而瘦劲。无怪苏轼说:“清远萧洒,微杂隶体。”胡广说:“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

吴宽说:“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明詹景风《玄览编》:“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

至于头条上写褚遂良字体的人多不多问题,我没有研究,不知是否属实。但我却很喜欢褚遂良的书法,不知道在头条茫茫人海,能否找到共同爱好者!!!








有余有剩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你注意到头条上写褚遂良的比较少,这是正常现象,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名家辈出,经典碑帖众多,书法爱好者依个人喜好选择学哪家。因为唐楷四大家更为人所熟知,所以学他们的字就成为书法爱好者的普遍选择。

其实褚遂良的字很不错,灵动飘逸,风格很独特,他的书法很多人喜欢,褚遂良以楷书闻名,他的其它书体水平一般。所以人们说褚体,主要指他的楷书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书坛曾刮起一阵褚遂良热风,对褚遂良楷书非常推崇,他的《大字阴符经》和《雁塔圣教序》还有《倪宽赞》被很多人学习。

·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局部

我身边的书友就有二三人临他的帖,后来他们都入选了国展,他们的入展作品就是褚体楷书,其中有一个还在国展中获奖,现在他人在省书协担任要职,可以说,他就是凭褚体楷书起的家。

近代名人中,学褚者也很多,以前的政商名人孔祥熙就酷爱褚体,并写得一手漂亮的褚体楷书。

·孔祥熙的褚体楷书

现在每年各种中书协主办的展览中,以褚体风格创作的作品入展者比比皆是,可见褚体被专业书家认可和推崇的程度。

·入选国展的褚体风格楷书作品局部

学褚遂良的楷书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太容易养成习气,因为他的字很有格调,很上档次,非常“古”。

这个“古”就是有气质,很传统,不俗气之意。

想学好褚遂良的书法就要养成运笔灵动的习惯,行笔要有一定速度,太慢不行,太慢线条不灵动,写不出褚体的那种飘逸感觉。

褚体在线条的粗细变化上非常讲究,笔画有粗有细,粗处如刀切,细处如纤丝。褚遂良的细笔画给人一种灵动和坚韧的质感,这种小细线条必须有一定的运笔速度才能写出那种飘逸灵动的感觉,堪称是褚体楷书最精采之处。

·褚遂良楷书《倪宽赞》局部

学褚体楷书的另一大优点是将来向行书转化时比较容易上手,褚体的用笔特点就是灵动,这和行书的用笔很相似。

另外褚体楷书结构上有的地方有少许牵丝连带,且行笔时也有笔断意连之势,这就使得由楷入行的转化变得很轻松。

·褚遂良楷书《大字阴符经》局部,内有很多字有牵丝连带,有笔断意连之势

褚遂良是“初唐四家”之一,初唐楷书这四人中,褚遂良、薛稷和虞世南书风有相似之处,这三人并不像欧阳询那样死守法度,所以他们的书风与欧阳询相比,就要灵动很多,欧阳询的字当然也不错,但缺点就是严谨有余,活泼不足。

欧体楷书开创唐楷讲究法度之先,点画讲究"起按回锋”,在“使转折返”处也对用笔有严格要求,可以说这是欧阳询对楷书的一次革命性的创新,从此,唐人楷就以严谨和法度而闻名。

但是,万事都有二面性,所谓有得就有失。不得不说,唐楷成于法度,但也失于法度。

欧阳询领军开创的唐楷在用笔和结构上都非常精致,精致到差一分则失其形的程度,这种极致的精致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因为这使得唐楷易于模式化,固定化,自我设置了很大的局限性,也严重压缩了楷书做为一种艺术可供书者发挥的空间。

这也是明清文人们很容易就把唐楷转化为“馆阁体”的原因之一。

但褚遂良等三人与欧阳询不同,他们的楷书并不像欧体那样讲究法度,而是更崇尚自然和不雕琢,所以褚遂良的书法更灵动,更利于书者的个人发挥,这也是后代书者看好褚遂良的原因。

我们知道,发展变化是艺术的一种固有属性,任何艺术形式都必须给艺术家以创造发挥的空间,不然艺术家也就只能称为匠人或熟练工。

唐楷固然有他在书法史上的巨大影响力,但它几乎没有留给书者任何的发挥余地,学唐楷者就是学到海枯石烂也只能是亦步亦趋,学得越像也就越失去自我,逐渐的变成欧阳询第二,柳公权第二。

·欧阳询楷书《皇甫君碑》

当然,我们没有贬低唐楷之意,唐楷能被后人推崇自有他的伟大之处,这一点必须承认。

但唐人之后的历代书法家没有专学唐人楷的,更没有以学唐楷而传名的,这从侧面说明唐楷亦有他的局限性。米芾早年学唐人书,尤以欧阳询等人用功最多,但学到年近三十走不出唐书禁锢,后得苏东坡指点转学晋人,才书艺有成,这也在一个方面说明学唐楷容易导致禁锢。

学书者习唐楷多年后,在向行书转化时往往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在唐楷中被要求的那些规矩和法度在行书中都成了忌讳,那些藏锋逆起和顿笔回锋,那些“使转折返”上的要求,在行书中基本没用。

这不得不说是唐楷的一大尴尬,而褚遂良的楷书则与行书堪称无缝对接,完全没有重新适应的问题。

笔者多年前因学书之事向书坛知名前辈请教时,他也认为唐楷只适合打基础,立规矩。并不宜久学。而褚体则不同,褚体可以学习终身,而不会受其禁锢。

所以,笔者强烈向书法爱好者推荐褚体,至少在临习唐人楷书时也要涉猎下诸体,感受一下褚遂良那潇洒飘逸的书风。

当然唐楷也很不错,在初学书法打基础、立规矩时不失为很好的选择。

我总强调,学习书法没有一定之规,不要受条条框框所束缚,亦不要被权威名家之言所误导,学习书法以修身养性,陶冶兴趣为上,爱学哪家就学哪家,没有什么不可以。

再好的书法也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选其长处,避其短处是每个学书者都应秉持的观点。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杉石


说到褚遂良的书法,我们先了解一下褚遂良及他的书法。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任谏议大夫、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后出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旋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年),卒于官,享年63岁。天宝六年(747年),配享高宗庙庭。

褚遂良画像

褚遂良书法初学虞世南,中年吸取了欧阳询和虞世南的优点,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用笔强调虚实变化,节奏感交强,晚年益发丰艳流动,变化丰富深的唐太宗李世民赏识。唐张怀瓘《书断》对褚书评曰:“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锁,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宋代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鶴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

褚遂良书法代表作主要有《伊厥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倪宽赞》等,前期的《伊厥佛龛碑》和《孟法师碑》书风大致相同,起笔露锋,以方笔为主,保持了欧、虞的书风。

褚遂良《伊厥佛龛碑》局部

褚遂良《孟法师碑》局部

后期的《雁塔圣教序》空灵飞动,笔画起伏多姿,跌宕有致,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雁塔圣教序》局部

我们知道,唐太宗特别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所以大力推崇王羲之,以致奠定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之后的各朝各代都有推崇的书风,宋代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尚意书风,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体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以赵孟頫的复古引领整个元代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明代翰林院学士沈度,其书法婉丽飘逸,雍容矩度,深受明成祖朱棣赏识,成为标准书体,即“台阁体”。清代康熙和乾隆对董其昌、赵孟頫的大力推崇,致使整个社会都在学赵、董。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学欧、颜、柳的重要人物,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清四家”的翁、铁、刘以董其昌、颜真卿为宗,成亲王则以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为宗。对后世还有很大影响的书家还有黄自元(以欧、刘为宗)、王文治、何绍基、钱沣等以颜为宗,梁诗正、郑板桥等以欧为宗等等。由此可见,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楷书书体还是欧、颜、柳、赵,褚遂良的书法艺术的成就虽不亚于欧、颜、柳、赵,但学习褚体的人相对较少,有影响力名人就更少,这对褚体的传承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当今的写褚体的人也不多,写的好的就更好了。

下面欣赏一下清代一些著名书家的书法作品。

翁方纲书法

铁保书法

成亲王书法

刘墉书法

王文治小楷书法

何绍基《西园雅集图记》局部

钱沣书法

梁诗正《十宫帖》局部

郑板桥楷书

黄自元楷书《朱子治家格言》


宝如斋


我来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吧。头条上写褚字的人好像的确不多,可能是因为褚遂良的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楷书。它的楷书带有很多比较灵动的笔画,这就有点像行书了。所以初学楷书的人,可能要有一个比较规范的范本,目前选学欧体的人最多,颜体其次,柳体可能要少一些,而赵体基本上是当行书来学了。我觉得,学久了欧体和颜体,用褚体来变化一下楷书,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像是对刚硬的笔画注入柔美的气质。褚遂良不仅是个书法家,而且在历史上也被称作一个政治家,特别是他在世时,敢于在唐太宗面前直言,这个为后人所称道。不过话说回来,褚遂良的字,根本的还是继承王羲之的书风,而且还从唐朝流传下来有他的《摹王羲之兰亭序》,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罗宾张






蜗牛在奔跑啊跑


好像真的是不多,原因何在?个人觉得是因为:

一:“颜柳欧赵”鲜明个性,更适合楷书入门学习使然。

因为这四大家,是大家熟知并已经被广泛接受,所以入门学习顺理成章就是这四家了。为什么这四家这么普及,觉得也是有其道理的。“颜筋柳骨”,这四家的个人风貌特点是比较突出的,非常适合初学书法的人快速领悟书法里的神韵内涵,所以入门就会很快。颜真卿的丰润劲健,外紧内松,结构外拓;柳公权的斩钉截铁、强劲硬朗、棱角分明;欧阳询的中宫收紧,平正疏朗;赵孟頫的平顺和畅,妍媚丰满,婉转秀劲,更符合大众审美的取向。虽然后人对其书法造诣多有微词,但他还是继唐代楷书法度巅峰之后罕有的还能以楷书立足的大书家。


这些鲜明的个人特点,便于初学书法者快速理解掌握书法技术和神韵层面的要领。

而褚遂良、虞世南等一些书家的楷书,其书法造诣和在历史上的书法成就,个人认为应该说不在那四家之下,甚至某些方面还要超越那四家,但就是因为在他们的书法里包含了更多的技法和内涵,所以学起来会更难以掌握,所以学他们的就少也是正常了。

本人少年时以柳公权玄秘塔入门,后来也写过颜真卿勤礼碑,到中年时有老师劝导写写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结果发现了更多的精彩内容,后来也有老师讲在写行书之前,尤其是写二王,先写一下褚遂良,会更快捷,是有其道理的。

二:褚遂良笔法更复杂精妙,呼应关系更强使然。

现在从褚遂良这取法比较多的碑是雁塔圣教序,帖是大字阴符经、倪宽赞。而这些碑帖里,无论是露锋用笔,还是近似行书的连带呼应,都是在楷书里比较不多见的,而且没有一定的基础,学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下图,大字阴符经里的几个字,灵活飞动之势,直接学这样的书法可能需要更多的磨练、更长的时间。


时至今日,虽然在头条里看的不多,但随着社会上书法教育的普及,和出自大中院校书法专业的毕业生走上教育岗位,很多学习书法的已经越来越多地不满足于那四大家了,涉猎越来越广泛,取法褚遂良的比原来要多。看我们的儿童书法大赛了,学褚遂良的也大有人在,从一个展览同时获奖作品里选了两个(选自书法报第十四届全国少儿书法楷书现场总决赛),见下图。

我也选一张我教的小学生临习雁塔圣教序的照片,来充实一下,让发褚遂良字体的多一点。


赵国林


褚字,有种仙风道骨的感觉,而且行笔较为自由,是日常文案抄写不错的选择。但是现在毛笔书写已不再实用,现代人想学的是书法的技法,也就是用笔的技巧,不以技法见长的褚字受到冷落是在所难免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4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9b9cfaa148ac41a994e8b908533507a8\

窦国书法


应该是这样。因为朱体不被多数人接受。


刁治凯书法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觉的只有褚遂良的字体最接近西晋的韵味。欧体结体太拘,太拘谨,而用笔特备众美,用笔很华丽,就这一点继承了西晋的一些风格。结构太拘谨。柳体呢,偏旁清劲可喜,清新劲健,为书法之一变。而颜体呢,他的结构内部好像有一种张力,向外扩散,这种张力构成了颜体雄强劲健的风格。赵体只是后来者。所以现在学欧、颜、柳、赵的非常多,而学诸遂良的却不多。我却很喜欢褚书,临习起来很舒适,而且有无尽的韵味,更久远,更能让人深入的喜欢。至于其他四家,法度森严。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