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我們喜歡評價他人,是因為頭腦中的“小我”

以前,回東北農村老家過年時,我特別喜歡和村裡人聊天。

因為和他們說話,不僅可以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快樂生活,還能夠了解到農村的巨大變化。但最近兩年,我不喜歡和他們聊天了。因為村裡人聊天的對象不再是自己,更多的是別人。

說得直白點,就是他們喜歡評價別人。這樣的評價,要麼是貶低,要麼是吹噓,我覺得特別沒勁。

與此同時,我還發現,身邊的人也特別喜歡評價,包括我自己。無論在什麼地方,人們只要開口說話,說出來的多是評價,很少是自己的感受。

當然,評價他人也沒什麼不對,但是愛評價他人的習慣,讓我覺得這樣的交流都是在浪費時間。

那麼,為什麼我們這麼愛評價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我們愛評價的根本原因。

武志紅:我們喜歡評價他人,是因為頭腦中的“小我”


武志紅:我們喜歡評價他人,是因為頭腦中的“小我”

我們知道,評價都是針對他人的,那麼評價者真的對被評價者感興趣嗎?

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自己去做一次評價者,然後就知道自己在評價時,對誰更感興趣。

從表明上看,我們愛評價他人,是對他人感興趣,但其實不是。因為愛評價的人關心的是自己。

有一次,一個好朋友和我抱怨,她說自己在單位工作得很壓抑,因為領導對她不公,同事總是針對她,總之,就是“別人傷害了她,她很可憐”。

剛開始聽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她很委屈,也挺同情她的,但是再聽下去,我覺得她根本感受不到我的存在。

她一直在那裡喋喋不休地評價著領導和同事,看得出,她根本不在乎我聽不聽,也沒把注意力放在領導和同事身上,因為她感興趣的是自己的想法,即在“堅定”頭腦中的想法。

自那以後,如果有朋友來和我“嘮叨”,我就當作沒聽見,因為他們根本不在乎我聽沒聽,他們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同時這也提醒我,和他人說話時,不要一直評價,應該多說說自己的感感受,這樣才能讓對方真正理解自己。

但是,我們好像很少談自己的感受,而這就是我們愛評價的原因之一。

武志紅:我們喜歡評價他人,是因為頭腦中的“小我”


武志紅:我們喜歡評價他人,是因為頭腦中的“小我”

當有人問我們“你有什麼感覺”時,我們好像很少談及,一方面是不習慣,另一方面是不會。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講到:“運用非暴力溝通聆聽彼此心靈深處的需要,我們將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際關係。”這說明,非暴力溝通強調傾聽自己及他人,注重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重要的是,它不僅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還指出,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包括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而那些愛評價他人的人,在與人溝通時,更多的在評論、談判斷,而不是觀察、談感受。

比如,我們習慣說“領導很霸道”,而不是說“今天開會時,領導有兩次打斷下屬的發言”,前面一句的“經常”一詞就是在評價,後面就是表達觀察。另外,我們習慣說“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會覺得你不在乎我”,而不是“我進來的時候,你沒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孤單”,前面一句是判斷,後一句就是談感受。

多談感受,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多用“我”開頭,少用“你”開頭,但儘量不用“我覺得”,因為那是在表達想法,不是表達感受。

可見,正是一些人的說話習慣,導致了他們喜歡評價他人。

這裡,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如果知道自己說話不好聽,愛評價,那就不說,保持沉默不就行了嗎?

答案是,保持沉默很難。

武志紅:我們喜歡評價他人,是因為頭腦中的“小我”


武志紅:我們喜歡評價他人,是因為頭腦中的“小我”

前面說了,我們愛評價是因為說話習慣問題,有人說保持沉默就可以解決了,但問題是保持沉默不容易。

武志紅老師在《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一書中解釋道到:“由無數種思維組成的“小我”是一直處於變化中的,所有的想法都是有嚴重侷限性的,而每一個想法的消失都會令'小我'感覺到自己要死去,所以,懼怕死亡的'小我'會極力維護自己的想法,以此維護'小我'的恆定性。 這是我們喜歡評價的根本原因

。”

那麼,什麼是“小我”呢?

“小我”是大腦中虛構的自我,是可以變化的,也是可以改造的。比如,我們說“我是某某”、“我是一個婚姻不幸的女人”、“我想追求成功”、“我渴望快樂”等等,這些都是“小我”。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很多“小我”,其實就是我們腦中的思維,但它又很脆弱,很沒有安全感,於是想方設法“活下來”。

“小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呢?

埃克哈特•託利在《當下的力量》一書中做了解釋,他說:“對於小我來說,死亡無處不在。在這種思維認同的狀態下,對死亡的恐懼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平常小事,像在與別人的爭論中迫切地希望打敗對方,以證明自己是對的,都是由於小我對死亡的恐懼而引起的。如果你認同自己的觀點,當出現錯誤的時候,你這種以思維為基礎的自我感覺就會受到死亡的嚴重威脅。所以你的小我不能承認錯誤,錯誤就等於死亡。很多戰爭就因此而起,無數的人際關係也因此而破裂

。”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小我”有自戀的特質,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同時,“小我”還是矛盾的,因為它的任何一個具體的想法都有對立者,像“追求成功就是懼怕失敗,渴望快樂就是害怕悲傷”,這讓它很痛苦。

“小我”為了緩解痛苦,將內部衝突轉化為外部衝突,而且外部衝突中的優勢感還可以滿足“小我”自戀的需求。這樣一來,評價就成為外部爭鬥的初級表現。

可見,當我們把自己和頭腦中“小我”等同起來後,我們就會擔心“小我”消失,因為那意味著我們受到死亡的威脅,所以我們要幫助“小我”減輕內部衝突的痛苦,極力維護“小我”的恆定性,於是評價就成為了證明“小我”存在的外部鬥爭方式,這就是我們愛評價的根本原因。

武志紅:我們喜歡評價他人,是因為頭腦中的“小我”


武志紅:我們喜歡評價他人,是因為頭腦中的“小我”

首先,允許自己和他人相處時有沉默。

有時,我們會擔心和他人相處時,沒人說話會尷尬,於是喜歡找話題來緩解,但說話時又多是評價,於是兩個人看似聊得熱火朝天,實則關係並沒有增進。

當然,如果我們不期望和他人有深度溝通,這樣聊天也無所謂。

但是,在我看來,我們和對方溝通,很大一部分動力是想增進彼此的感情。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兩人沒有話時就允許沉默出現,不要覺得尷尬,更不要搶著找話題。

其實,我們會有這樣的體會,和親密的人在一起不覺得沉默是問題,反倒和關係不是很近的人聊天時擔心有“空”的時間。

如果我們想和對方建立親密關係,就允許有這樣的沉默時間,在一定程度上,這個“空”時間可以成為彼此真心交流的機會。

武志紅:我們喜歡評價他人,是因為頭腦中的“小我”

其次,學會傾聽。

傾聽,是我們能給別人的最好禮物。

那些愛評價的人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因為他們的大部分注意力都被自己思維佔據著,而如果他們學會傾聽,就會逐漸放下評價他人,且給他人一份真誠的禮物。

就像《當下的力量》這本書中闡釋的:“當傾聽別人說話時,不要僅用大腦去聆聽,還要用整個身體去聆聽。在傾聽的時候,去感受你內在身體的能量場,從而將你的注意力從思維中帶走,創造一個真正沒有思維干擾的、便於真正傾聽的寧靜空間。這樣你就會給予其他人空間—存在的空間。這是你可以給別人的最珍貴的禮物。

武志紅:我們喜歡評價他人,是因為頭腦中的“小我”

再次,打破“小我”的自戀狀態。

前面說了,我們愛評價的根本原因是“小我”的存在,而“小我”的重要特質就是自戀,那麼,當我們放下自戀時,就會放下評價。

自戀,就是覺得自己都是對的,他人都是錯的。

當我們能夠時刻提醒自己並非無所不能,他人更不是一無是處,這樣就會懷揣一顆謙卑的心和他人相處,這時我們就會和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也會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

因為放下自戀,意味著進一步認識自己,即認識到自己無知,接受無知狀態,讓自己知道更多,而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嗎?

武志紅:我們喜歡評價他人,是因為頭腦中的“小我”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