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的開篇說到:“人生苦難重重。

是的,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問題疊著一個問題,總會經歷著各種痛苦,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但是,對於一個人的生命來說,痛苦並不是一件壞事。

武志紅老師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一書中,告訴我們“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因為痛苦或磨難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催化劑,它可以幫助我們激活或開啟自身由於種種原因而關閉的部分。

武志紅: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

武志紅: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

人生不如意,是常事兒。

感情不順利、工作不如意,以及人際關係出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常見的痛苦,而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最大磨難多來自家庭。

一個好朋友,因為父親酗酒,從小目睹過媽媽和爸爸的無數次爭吵。

成人後的她,對於愛特別沒有安全感。雖然父母很愛她,但是她從父母的婚姻中,看到的都是吵架和打鬧,很少感受到溫暖。

其實,長大後,她明白,爸爸之所以酗酒,是因為爺爺也喜歡喝酒,且還經常酒後打爸爸,這種“遺傳”來的磨難,也影響著我的好朋友。

可見,原生家庭的痛苦,會長時間影響著孩子的身心。

但是,家庭“遺傳”的磨難並不是詛咒,無法去除。因為作為成人的我們,完全可以改變現實。

就像武老師分析的那樣:“無論我們出生、成長在什麼樣的家庭裡,我們都要從中學到經驗與教訓,並學會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它們,這才是最重要的。陰影和光明一樣,都是我們的生命。”

生活,是我們的老師,痛苦尤其是我們的老師。

就像我這個朋友,她可以從家庭“遺傳”的磨難中,理解爸爸、認識自己,進而改變自己。因為她明白自己沒有安全感的來源,就會知道不是每個男人都和爸爸一樣。

當我們的思維方式改變後,事情就可以換一個角度去理解,那麼,痛苦就會減少很多。

武志紅: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

武志紅: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ABC理論:A代表事件,B代表信念,即我們對事件認知和評價產生的信念,C代表結果。

這個理論揭示出,我們對具體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決定了我們在C處做出的情感和行為反應,決定了我們是否會被A牽著鼻子走。

可見,B處的思維方式是我們情緒控制的源頭

我們對某事感覺痛苦,就和我們的思維方式有關。在某種程度上,痛苦就是圍繞某一事實產生的體驗。不同的看法,帶來不同的體驗。

埃克哈特·託利在《當下的力量》一書中指出,我們痛苦的根源來自於我們大腦的思維,“人類的很大一部分痛苦是沒有必要的。只要讓未被覺察的思維控制著你的生活,痛苦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

我們的大腦製造出一個虛假的自我,即那個自戀性的小我,它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它一直處在恐懼死亡和毀滅狀態中。正是這種思考,讓我們向思維認同,進而出現恐懼情緒,我們害怕失去、害怕失敗、害怕受傷害,等等,其實都源於小我的恐懼。這個小我,不僅時刻提醒著過去的痛苦和恐懼,還讓我們對未來過於擔憂。

比如,我們工作有壓力,就是害怕失去,害怕失敗。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生活就會出現問題。我們婚姻出現問題,也是害怕受傷,害怕失去,“離婚怎麼辦?”,“離婚,自己就是個失敗的人”,你看,我們大腦中的那個“小我”一直在提醒著我們,讓我們向自己的思維認同。

向思維認同,我們的痛苦就無法擺脫

武志紅: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

武志紅: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

前面說到,我們向大腦的思維認同,才讓自己陷入到痛苦之中,而從更深層的角度來說,對抗痛苦,才是痛苦的主源。

因為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當痛苦的事實出現後,大腦會不自覺地否認當下。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玩兒手機這件事,讓父母很痛苦,於是父母會指責孩子不要玩兒手機,但孩子正玩得起勁,自然不會聽話,那麼這時的家長會更惱火,自然更痛苦。

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家長會更痛苦?

相對於孩子玩手機這件事,孩子不聽話更讓父母痛苦,因為父母在當下失去了控制感。而這種失控感,其實就是對自己的否定。父母不被孩子認同,破壞了父母的自戀,抑或是父母曾被他們的父母否定過,這樣的痛苦體驗讓他們無法承受。

這就是由對抗痛苦,產生的更大痛苦。

當然,這還是和我們的思維方式有關。父母覺得孩子必須聽自己的話,更不允許孩子否定自己,這就是向思維認同引起的痛苦。

換個角度來想想,如果父母接受自己曾被否認的事實,允許孩子不聽自己的話,這樣就會好些,自己也不會和孩子那麼“對抗”。要知道,和孩子溝通,使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比憤怒暴躁的語氣,更有說服力。

武志紅: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

武志紅: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

既然痛苦無法避免,那麼我們就要學會利用痛苦,來給我們的生命增色。

全世界頂尖投資家和企業家,瑞•達利歐曾說過“痛苦+反思=進步”。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可以反思痛苦,就會看到痛苦其實是一個重要信號,讓我們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並學到重要的東西,這樣,痛苦就成了我們的生命財富。

那麼,我們該如何反思痛苦呢?

其一,學會感受痛苦。

反思痛苦,第一步要學會感受痛苦,換句話說,不要和痛苦對抗,直面它。

比如,親人離世,那是巨大的痛苦,無論我們怎麼控制,怎麼壓制、怎麼否認,它都不會消失。但如果我們對抗痛苦,不去悲傷,就會讓它沉入到潛意識深處,成為我們的意識無法觸碰的黑影。更重要的是,這個黑影和我們的意識處於分裂狀態,常常導致一些可怕的、徹底失去控制的事情發生。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不接受重大失去的人,他們在事情過後,慢慢變得麻木、冷漠,甚至出現極端行為。其實,他們需要的就是用一次深深的悲傷,來化解內心的痛苦,而這就是在感受痛苦。

對痛苦越敏感,就越能承受痛苦。

武志紅: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

其二,學會接納現實的不完美。

反思痛苦,給了我們審視自己和生活的一次機會,而這個過程就是在學會接納不完美。

就像前面說到的朋友,如果她接納父母的不完美,就會理解酗酒的爸爸,那麼對自己的感情也會多一些信心;因為孩子不聽話而痛苦的父母,如果能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那麼就會接受孩子的否定,自然不會更加痛苦,只是這個“接納”是需要勇氣的。

其實,當我們認真反思痛苦,就會明白,萬物皆有裂痕,因為那是光可以照進來的地方。

武志紅: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

其三,學會發掘痛苦的價值。

學會感受痛苦,接納不完美,就是在認識自己,而這就是痛苦帶給我們的重要價值。因為認識自己,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前提。

比如,前面說到的好朋友,經歷過童年沒有安全感的痛苦,就會慢慢學會直面痛苦,進而認識到內心的匱乏感,學會多關注自己的內心,讓自己變得強大。

要知道,有時痛苦的化解,就是一轉念。

武志紅: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

說到底,我們說痛苦或磨難,是生命的財富,就是在說,我們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大腦,學會從思維中解放出來。

這裡說一下,我們說痛苦有價值,並不是要我們刻意製造痛苦,然後去尋找價值

就像有些父母覺得應該讓孩子學會克服困難,特意去給孩子製造痛苦,名義上是“挫折教育”,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孩子以後的生活不會缺少痛苦,刻意製造痛苦,就相當於虐待。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