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20年不上朝,明朝的官僚制度是如何確保國家機器運轉的?

藍黃交織


明朝有兩位這樣的皇帝,一位嘉靖,一位萬曆。爺孫倆都有各自的理由可以多年不上朝,可以說是任性也可以說皇權的多特性。但是兩者之間卻有本質的不同。

嘉靖皇帝是一位很聰明的皇帝,不論是少年時期大禮儀之爭,還是後期任用嚴嵩把持朝政幾十年。這些都可以說是嘉靖皇帝政治莫略的精明。可以說他懶,也可以說他對道家治國的實踐體驗。總之國家正常運行掌握其中。

任用嚴嵩,雖然他很貪,這點對於精明的嘉靖來說肯定知道。但是嚴嵩會用人,會辦事,這點很像晚清的和珅。英明的皇帝都知道,有時間貪錢總比貪權好。缺點的暴露會讓人放心,往往王莽式的人物才是真正的威脅。

再說萬曆皇帝,他估計很想學他祖父的那種政治莫略,但是他不是終不是嘉靖。很多時候模仿一個人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 萬曆很早就登基做皇帝。但那時候的他跟嘉靖所不同的是,嘉靖沒有李太后及張居正強權式的政治力量。小皇帝力量薄弱。同時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培養。

很多時候填鴨式的教育很容易走入誤區,如同武俠世界的絕世武功一樣。稍有不慎容易走火入魔。

萬曆後來的行為證明了這樣的極端。但獲知萬眾敬仰的大先生另一面的時候可以想象皇帝是怎樣的心情,

這樣心情的結果也給後面的一系列的大事情的最終結果。

君臣之間的離心離德成為萬曆幾十年不上朝的最終結果。萬曆後期再也不會出現有能力的宰相大臣。

這樣的最好結果也是大明最終滅亡的最終歸宿。

大明滅亡始於萬曆,這樣的歷史總結一點不為過。同樣的幾十年不上朝,其結果也不同。如果嘉靖和萬曆順序做一下顛倒。或許會是不一樣的結果。

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假如。只有不斷的總結完善。取前人之不足,莫今人之幸福。


有趣靈魂的故事


導語:

  • 嘉靖皇帝朱厚熜,大明王朝第11位皇帝,15歲登基,60歲去世,在位45年之久,是大明朝在位時間第二久的皇帝,也創造了20年不上朝的記錄。
  • 萬曆皇帝朱翊鈞,大明王朝第13位皇帝,10歲登基,58歲去世,在位48年之久,是大明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創造了28年不上朝的記錄。

朱厚熜是朱翊鈞的爺爺,這爺倆加起來有48年不上朝的時間,可是大明王朝依舊運轉如常,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推動大明王朝的日常工作正常運行呢?

01朱棣建立的內閣制度,成為大明王朝理政的主要機構。

朱元璋為了廢除宰相制度,那可是花費了很大的功夫,不惜以胡惟庸案作為籌碼,殺掉了3萬人之多。此後朱元璋親力親為要自己來處理朝政。

己未,升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楊廷和為南京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劉忠為南京禮部左侍郎。故事,南京六部止設右侍郎一員。時廷和掌誥敕,且與忠俱日講,當以次入閣矣。有欲奪廷和之事任者,陰擠之。會劉瑾惡忠講筵指斥近幸,又廷和視詹事篆、忠視翰林篆皆不私謁瑾,瑾衘之,乃授意於吏部尚書許進,遂南京吏禮左侍郎缺,欲會推,恐稽誤,請以廷和、忠往。議者謂進素號伉直,若此類,其阿瑾亦多矣。---《明武宗毅皇帝實錄》

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朱元璋身體的確不錯,勉強能夠處理所有朝政,不過實在是太累了。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選擇設立四處大學士作為輔政大臣,他們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內閣制度的雛形也就這麼出現了。

建文帝時期,朱允炆將大學士改為了學士,依舊實行朱元璋的政策。一直等到朱棣篡位成功以後,他才真正建立了內閣制度。

由解縉、胡廣、楊榮等人參與朝中大事的商討活動,在文淵閣上班,這就是第一任內閣大學士的原班人馬。

  1. 宰相的權力太大,而內閣的權力則小很多。他們執行上傳下達的任務,始終都是皇帝的秘書,並沒有宰相的權力。
  2. 朱棣是個上進的皇帝,所以內閣大學士的作用並沒有體現出來,可是後世的明朝皇帝難免存在一些不怎麼上進的人,那麼內閣大學士的作用就越來越明顯了。
  3. 尤其是到了明朝中期,明武宗朱厚照時期,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等人撐住了局面,逐漸成為了帝國的核心人物。

自此內閣大學士基本行使宰相職權,成為了帝國的權力中樞機構。而內閣大學士中的首輔大臣,更是宰相中的一把手,當之無愧的大明支柱。

有這麼一套強硬的制度作為支撐,即使皇帝不上朝,權力機構依舊不會出現什麼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嘉靖和萬曆年間,朝廷政務依舊可以運行的原因。

02嘉靖時期和萬曆初期,都有比較強的內閣首輔。

嘉靖皇帝號稱明朝最聰明的皇帝,他15歲登基之前,就要跟楊廷和這幫老臣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

在他閉關修煉的二十年裡,雖然沒有上朝聽政,可是內閣大臣們每天都會到嘉靖皇帝這邊來報道一下,把一天的事情都說一遍。

  • 而嘉靖皇帝一般是不會說話的,他只是靜靜地聽著。內閣大臣們彙報完事情以後,大家相繼提出自己的建議,如果嘉靖覺得哪一條建議不錯,那麼他就會敲一聲給大家一個回應。
  • 得到了嘉靖皇帝的默許,那麼內閣大臣們就知道接下來的工作該怎麼做了。所以當時大明朝的權力機構基本就是這麼運行的。
  • 當然了,內閣大臣的能力也非常經受考驗。嘉靖年間最著名的內閣首輔那就是嚴嵩和徐階了。嚴嵩做了15年的內閣首輔,能力十分強悍,雖然是個腐敗分子,可是坐在這個位置上的基本也沒什麼好人。徐階緊隨嚴嵩其後,比嚴嵩正派一些,能力也很強。

萬曆皇帝初期,高拱作為內閣首輔,不過他的人緣不是很好,嘴巴說話又沒個把風的,所以被太后給廢了。

此後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走上了前臺,成為了大明王朝支柱。張居正做了10年內閣首輔,也就是萬曆皇帝登基的前10年。

居正為政,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國公沐朝弼數犯法,當逮,朝議難之。居正擢用其子,馳使縛之,不敢動。既至,請貸其死,錮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歲賦逾春,發水橫溢,非決則涸,乃採漕臣議,督艘卒以孟冬月兌運,及歲初畢發,少罹水患。行之久,太倉粟充盈,可支十年。---《明史》

他實行一條鞭法的改革,使得大明王朝從危難之中逐漸走了出來,改變了當時大明王朝經濟落後,朝政腐敗的局面。可惜張居正過勞死以後,萬曆朝開始走了下坡路。

03萬曆朝後期政務一塌糊塗,萬曆去世24年後,大明滅亡。

王朝能正常運轉,不代表王朝運轉得十分好。嘉靖時期嚴嵩當政,天下貪官汙吏數不勝數,明朝的經濟倒退,吏治腐敗,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個時候如果不是張居正做出了改革,極有可能在萬曆初年,大明王朝就滅亡了。而萬曆皇帝運氣不錯,前10年遇到了張居正這個強大的幫手。

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光宗潛德久彰,海內屬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構爭,黨禍益熾,可哀也夫。---《明史》

在張居正的努力下,他為大明王朝續命60年之久。可是等到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親政的時候,一切都變了。

  1. 萬曆皇帝沒有嘉靖皇帝聰明,卻偏偏要學習自己的爺爺,做一個躲在後宮不上朝的皇帝。結果他並不能很好治理這個國家。
  2. 明王朝到了萬曆後期,已經是千瘡百孔。所謂萬曆三大徵,不僅沒有合理規劃經費用度,而且純屬粉飾太平的強行征討,沒有任何戰略好處。反倒使得女真族逐漸壯大了起來。
  3. 萬曆後期除了花錢就是花錢,張居正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家底,都被萬曆皇帝給揮霍乾淨了。加上越往後越沒有人願意執行張居正的改革政策,失去了重要的舵手,改革自然是以失敗而告終了。

這個時候的大明王朝,徹底走向了深淵。儘管萬曆皇帝不上朝,明朝依舊延續,可是已經朝著滅亡的邊緣試探了。

總結:明朝的大臣,應該是歷代最有脾氣的大臣。

明朝能夠運轉如常,其實多虧了那麼多有脾氣的大臣。這些大臣們敢於和皇帝做抗爭,他們利用自己手裡的權力,努力使得王朝運轉下去。

這就造成一個現象,其實明王朝可以沒有皇帝,但是不能沒有一個好的內閣大臣。朱祁鎮被瓦剌人抓走以後,于謙手握大權,抵擋住了瓦剌人進攻京城的攻勢,瓦解了大明王朝的危機,這個時候明朝皇帝不管用。

  • 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佑樘、朱祁鎮時期的三楊歷任四朝老臣,是大明王朝的支柱。朱祁鎮、朱祁鈺時期的于謙,是大明王朝的忠骨。
  • 朱佑樘時期的王恕、劉大夏,朱厚照時期的楊廷和,每一個都是朝中的中流砥柱。包括後期嘉靖時期的夏言,萬曆時期的張居正全部都是非常有能力的強人。

有這幫人為大明王朝的皇帝保駕護航,大明這艘大船自然不會在頃刻之間就偏離航向。後期有能力的忠臣越來越少,這也是大明的癥結之一。

《明史》

《明武宗毅皇帝實錄》


江湖小曉生


嘉靖是明朝歷史上智商絕對可以排進前三的皇帝,嘉靖皇帝繼位初期就因為認自己的父親問題就和當時的楊延和鬥來鬥去,最終結果是嘉靖贏了,要不然怎麼說嘉靖皇帝的智商可以排進前三,嘉靖皇帝最有名的做法就是多年不上朝,上邊朝是啥呀,就是開會。古代的皇帝開會叫上朝,今天的開會叫開會。為了未來的走向,無論是大小企業還是國家,都要進行開會,那麼為什麼嘉靖皇帝可以二十年不上朝呢?並且還出現了嘉靖中興?這一切我們細細說來,看看嘉靖皇帝上位之後都做了什麼。

嘉靖皇帝上位之後,完善制度,解除憂患,安穩民心,改革選拔制度。嘉靖的所有的舉動,為自己的皇權專政加固了穩定性,為自己的可行性加強了靈活度。比如說,完善制度,內閣的制度讓嘉靖皇帝做事可以事半功倍,有了內閣的首輔,嘉靖皇帝的事情當然有了自己更多的時間。再看解除憂患,安定民心,解除憂患之後使得社會的民心趨於穩定,社會穩定了,皇帝自然有更多的自己的時間。

嘉靖皇帝的制度,改善了選拔制度,為國家的人才運輸提供了精確的可能性,人才的多樣化,人才的高明化,這些一切都為嘉靖皇帝的在制度上的一個優越性。在社會方面,歷史有另一個王朝,無為而治,那就是漢景帝,漢文帝,漢高祖的兒子和孫子,這些就是文景之治,文景的核心內容就是無為而治。這也充分的說明了制度的優越性。

嘉靖皇帝的二十年不上朝,是沒有假,但是我們從當中可以看到的是嘉靖皇帝的無為,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來看一下,嘉靖皇帝在不上朝之前都做了一些什麼?嘉靖皇帝,雖然不上朝召開大會,但能抓住核心問題,在各類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在用人上首先重用對企業忠誠對他負責的人員,以保障政令暢通,他先後任用的張璁、夏言、嚴嵩、徐階等為內閣首輔,充分放權,嚴格監督,收放自如,而自己則退出前臺到後臺,潛心修道,而備受皇帝信任的首輔大臣既享有無上的權利而感激皇帝,以努力工作,又怕一道聖旨丟掉了烏紗帽,對老闆既感激又害怕,雖然國家大政方針由內閣制定實施,但最終決策還是由嘉靖帝拍板,而且內閣對皇帝絕對負責,從而也保證了大明王朝正常運轉,且還擊敗了倭患,加強了軍事,可謂無為而無不為。

二十年不開大會的大明,為什麼仍然能正常運轉,一定程度上與他的之前的政治改革有很大的關係,保障了大明王朝的正常運營,就像一個公司的按部就班一樣。二是嘉靖皇帝有大氣度大格局,又大氣又有風度這樣的人能管理好國家。三是正確的用人之道,嘉靖皇帝的用人可謂是知人善用,充分的利用好每一個人。也許正是這些都是嘉靖皇帝的底氣吧,將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想怎麼樣都可以!


探索歷史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任用胡惟庸等宰相,卻發現宰相的權利過大,於是廢除丞相制度。使得朱元璋需要處理的奏章特別的多。朱元璋最後實在處理不了那麼多的奏摺,於是設立了四輔官,每月按旬輪值。但是四輔官的人員取自民間,沒有執政的經驗,於是兩年後,四輔官被廢除了。


於是朱元璋恢復科舉取士的制度,從全國選拔儒臣,並且讓翰林儒臣承擔顧問的職能。朱元璋隨後設立殿閣大學士,從翰林院中選拔儒臣選擇成為殿閣大學士,以便皇帝諮詢。殿閣大學士不能直接閱讀奏章,而只是用於皇帝的諮詢。這種制度成為內閣制的基礎。

明成祖朱棣完善了內閣制度,重用楊士奇,解縉,楊榮等人,明朝的內閣制度到此基本完善。到了朱高熾時期,內閣的權利進一步擴大。後來到了英宗朝,票擬製度的出現使得內閣制度得到完備(注意內閣只是票擬提供建議,沒有決策權。)

到了後來又有太監司禮監為皇帝進行批紅,皇帝就把這些處理政務的事情交給太監去做了。

還有一點是因為明朝的機構繁多,內閣,司禮監,東廠,錦衣衛等等,這些機構都形成了相互的制約,即使後來的嘉靖皇帝20年不上朝,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也牢牢的控制著最高的權利。

但是這種制度導致明朝越來越保守,沒有生機。進而更多的人越來越貪汙腐敗。最終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明朝的命運。


鬆垮大卡司


皇帝不上朝而國家遠轉秩序不亂,這確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相互制衡,文官集團以內閣為核心力量,宦官集團以司禮監太監為首、東廠、西廠為爪牙,兩大政治集團相互制衡,維護國家機構有序運轉。<strong>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皇帝不上朝不意味著皇帝不管事,嘉靖皇帝躲在深宮煉丹,但是朝廷大小事務都在他掌握之中,而且他也是白天煉丹,晚上批改奏摺;萬曆皇帝躲在宮中二十餘年,在任免官員、重大決策上也不是不管不問;明武宗朱厚照建立豹房,沉迷吃喝玩樂,但也規定所有奏摺必須一件不落的送給他批閱。

而這些皇帝之說以這麼做,目的其實就為了一個,那就是通過干預某些事情,平衡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的兩大勢力集團,他們樂意見到這兩個集團相互鬥爭,但絕對會要竭力避免一家獨大。事實上,明朝比較混亂的幾個朝代,基本上都是兩大集團勢力失衡所致。


文史並蒂


明朝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這爺孫兩個互相競爭怠工時間,看誰能更勝一籌。都創下了至少20年不上朝的記錄!但是國家機器還是運轉的,主要是明朝除朱元璋和朱棣勤政以外,後面設立的內閣制度起到了作用,皇帝不上朝有內閣首輔組織六部九卿,三法司等朝廷部門各司其職,基本可以正常運轉,但是這也需要有一個有作為清正廉明的內閣首輔。一旦沒有這樣的人才出現,再加上出現敗壞朝政無惡不作的宦官弄權,那國家就快完了。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內部腐敗墮落,黨爭頻繁,外部日本侵朝,女真崛起不斷攻明。所以歷史上有大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


zf浩浩


中國古代政治發展趨勢就是逐漸專業化和制度化。

而在這種結構之中,初期皇帝還負責決策,但是到王朝後期逐漸制度化體系化之後,皇帝的決策功能逐漸被專業官僚取代。

皇帝最大的作用只是維護穩定,維護國家統一的象徵。

所以明朝皇帝20年不上朝,影響不大,只要知道有這麼一個皇帝,他還活著就行。


武安君學歷史


不開會就不幹活了嗎?一開會就扯皮,這領導人能不煩嗎?誰還開會,反正事情有人做,最後彙報就可以了,皇帝總攬全局,有內閣首輔和一幫大臣呢,只要把事情做好那些表面文章也就可有可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